张敬之[1]2015年在《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互动关系视角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该国货币国际化的进展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梳理研究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相关历程可以发现:英镑、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伴随着其货币发行国的叁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工业强国、出口大国和投资强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是一国经济的国际化,需要其发行国具备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实力、开放的金融市场与稳定的货币币值;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影响一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既能促进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推进,又会受到本币国际化程度的制约。申言之,对外直接投资和货币国际化在发展历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降低了购汇成本和汇率风险,而且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人民币国际化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辅助的推动作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为强势的发展趋势,可以遵循"一带一路”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并购投资,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扩大投资的力度,可以借助货币国际化的广阔平台,推动企业更为全面和顺利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角度有力地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从直接影响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强化了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和储备功能,从而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首先,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兑换频率,触发货币兑换的乘数效应。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不停地流转,与其它国家货币间的兑换也愈加频繁,促进了人民币国际计价和结算职能的扩展。为了防止企业将利润兑换成人民币汇回后造成供不应求,东道国会加强对人民币的储备,刺激了东道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即增强了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其次,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提升人民币的结算强度,触发货币结算的集聚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为人民币强化结算功能提供平台,促进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市场的使用频率,并逐步形成一定的结算规模,增强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持有意愿。最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增加人民币的竞争优势,触发货币的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使东道国减少或者取消同类产品的它国进口,转而使用人民币进行本地采购,从而减轻了东道国对其它国际货币的依赖,而这种对其它国际货币的弱化,就相对增加了人民币的竞争优势,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间接影响的视角观察,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这一中间介质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正面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起贸易规模发生不同的转变,既可能激发互补效应,也可能发生替代效应,并且带动贸易结构的转换升级,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引入货币搜寻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内生标准理论和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可以分析发现,开展对外贸易,在扩大贸易份额的同时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并保持本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是推动货币国际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选取美元、英镑、日元在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市场以及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美国、英国和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对外贸易占比、通货膨胀率、实际有效汇率等作为解释变量,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1999年到2013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着影响货币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高2.36个百分点,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占比提高2.84个百分点,货币在国际债券中的交易占比提高1.18个百分点。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相互影响。作为投资工具,人民币国际化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作为关键因素,对外直接投资有力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积极发挥了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其功效不可比拟。现实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促进和保障。追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始终贯穿其中,发挥了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适应性的调整阶段和开拓性的创新阶段。在调整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历经探索、兴起和发展,逐步细化并贴近需求,审批权限和审批手续得到放宽,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金融鼓励政策,真正地实现了有法可依。在创新阶段,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我国政府适时制定和颁布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具体的政策制定和部署实施,在企业投融资和资金运营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史上的伟大创新和重大突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大胆改革了行政审批方面曾有的糟粕,进一步简政放权,将自主权交还给企业,加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因此,如果我国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加大力度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促进和保障。换言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是当前亟需开展的工作,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能够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而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增添动力。众所周知,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这与它们不断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总结和分析这几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战略部署是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是基础设施,健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是有力保障,完善的财税金融体系是强力支撑,本币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构建是有效补充。因此,在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设计中,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战略,尝试设计《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发展纲要》,把握住"一带一路"战略的绝好契机推动"走出去"战略;二是要构建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公司型保险机构和基金机构,简化程序并提高效率;叁是要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在国内层面尝试制定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在国际层面充分发挥双边协定的作用,积极加入国际规则的制定中,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代位求偿权制度;四是要创新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建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拓宽融资渠道;五是继续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梳理和改进当前的政策障碍,因地制宜地开展政策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可以积极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助力。目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非常热门,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趋于成熟,但是关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较为有限,尤其是通过政策研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更为罕见。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跨越式进展、人民币加速走向国际化的当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互动关系的视角下,探索和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完善措施,力求将推进政策、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即以政策完善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行。
刘文霞[2]2007年在《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就。根据统计,截止2005年年底,我国累计对外投资517.2亿美元,有2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但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大型企业或集团,而一大批享有技术、产权和其它相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尽管参与了跨国经营,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地深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资本的流动和输出成为必然。从企业本身来说,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顺应了市场、资本国际化的潮流,同时也缓解了其在国内的竞争压力。而以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宁波古今都是“走出去”的先行城市,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本课题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结构上分五部分来探讨该课题:第一部分为导言,介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行为在国际经济中日趋重要的地位,以及发展中国家日趋迅猛的成长趋势,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回顾了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具体介绍和评述,从而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石也是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论证。第叁部分从实践层面分析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旨在从现状、结构和作用的分析中理出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构架,为后续研究做准备。第四部分在对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与典型个案调查相结合得出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第五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和建议,并试图搭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轮廓,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式、区位等方面做出战略安排,探讨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体系和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在企业层面与政府层面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在决策与管理上,要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制定合理地经营战略,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大科研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在投资区域、产业和方式上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服务和协调功能更加不可缺少。应认清形势,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有步骤地扶持重点,着力改善方方面面的外部环境,如完善法制建设、加大财税优惠、放松外汇管制,简化审批监管等。同时,应努力倡导并培育企业家精神和提升全体员工的创业革新精神,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力。
李一文[3]2010年在《国内外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国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动机和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影响;国内学术界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竞争优势、区位选择、投资模式、与贸易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刘根[4]2017年在《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广阔的外部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进而加速推进本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地处中部省份的安徽,相对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争取早日实现中部强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近几年安徽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严峻挑战,例如,部分产能过剩和其他资源缺乏的压力等。为此,加大安徽省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安徽省更多优秀企业"走出去",这无疑将成为帮助实现安徽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解部分产能过剩和资源的压力,提升安徽省整体经济实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文章就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分析;二是安徽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叁是从叁个层面给出促进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分析。文章首先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再寻求探索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途径,进而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帮助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文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含义及特征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综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适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探索寻求合理有效的适合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为进一步促进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作出指导性建议。第二部分:安徽企业目前海外投资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详细阐述了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找出目前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本文的一个核心部分。通过对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进而进一步阐明扩大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第叁部分: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安徽省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他们在海外投资所处的优势、机遇和面临的劣势、挑战有哪些?安徽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海外华人华侨人脉等优势,但同时也要努力克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方向不明等劣势,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更要正视当今国际市场的货币投资风险和一些企业信用不佳的风险等挑战,只有这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适应和发展。第四部分: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本章是本文的另一个核心部分,详细分析了安徽海螺集团和安徽农垦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安徽海螺和安徽农垦是我省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典范,通过对海螺和农垦成功"走出去"的经验分析,为我省其他想要成功"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借鉴。第五部分:推动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建议。本章结合全文及安徽省实际经济社会、政策实情,较为实际的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叁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路婧[5]2017年在《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企业在中亚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着叁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既需要前期大量资金的投入,同时需要后续资金的持续性补充。而企业自身资金相对有限,同时由于国内商业性金融出于利益与风险的顾虑难以从商业性金融机构取得及时的资金支持,从而约束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之路;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却难以“走进去”,主要是由于与投资东道国在文化环境有所差异,同时以往的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叁是缺乏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性互助,尤其东道国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性支持。中国企业选择在中亚的直接投资活动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大战略背景下进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也得到了中亚各国的支持,这为中国企业在中亚直接投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政策性金融是国家通过投入一定资金,以此吸引多数金融机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促进国家政策欲意扶植促进其发展的产业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潜能。国家经济政策导向作用是政策性金融独有的资金支持特点,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目标,通过国家规定的各项贷款利率优惠政策、资金借贷期限、境外投资担保等不同金融支持方式为国家政策支持的不同产业领域、经营主体等提供特殊的融资服务,尽力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各项金融便利条件。资源与能源是中国企业在中亚投资的主要领域,资源与能源行业建设周期长且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在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同时还需后续资金的不断补充,由于国内商业性金融在盈利性与风险性方面的严格要求,能为中国企业在这两个行业提供长期且稳定资金来源的只有国内政策性金融支持。本文在分析政策性金融在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仍支持我国企业在中亚五国境外投资的动因以及我国企业在中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详细分析欧美发达国家以及20世90年代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本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特点与经验后,处用方差分解分析不同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支持方式的贡献率进一步结合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企业在中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资金支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拓宽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多样化政策性金融机构金融支持方式、完善中国企业在中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改革政策性金融机构传统管理方式并积极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多样化运作机制为建立多方位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进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在中亚五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的支持作用。
赵云峰[6]2012年在《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铜资源的不断需求,国家不断提倡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内的一些矿业企业把对外直接投资理解成“走出去”开矿,不去了解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性、潜在的风险、国外矿业的先进经验,更谈不上制定企业对外投资的详细战略,以致盲目到海外发展,最终失败而归。本文通过对铜矿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国际铜矿资源产地投资环境、国际矿业资本市场、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国内铜矿企业的代表江西铜业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找出了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困难所在,并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实施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具体措施。这对推动我国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最大程度的利用国内、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迅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地平稳发展均有积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在了解铜矿企业的特征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统计描述;然后对国际铜矿资源产地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划分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市场的类型;接着再对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进行介绍并对矿业投资的风险进行说明;再次对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战略进行分析;最后以以江西铜业为例构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提出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的建议与对策。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投资的动机、对传统理论的冲击这几个方面。目前我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表现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体、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行业选择、风险的控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就笔者所阅读的国内外文献而言,绝大多数分析和研究的焦点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较多的停留在对国家、国际环境、行业、政策、战略建议等宏观层次,而缺乏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实际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研究,现有的少数也仅限于部分石油企业。另一方面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还不明显,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成果。第二,系统介绍世界铜资源集中的十叁个国家:智利、美国、印度尼西亚、波兰、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赞比亚、波兰和印尼等国。开发海外铜矿资源具有完全不同于一般加工工业和商业投资的一些主要特性,比开发国内铜矿资源考虑的因素更多。这说明绝不能用国内制造业的管理方法来对待铜矿企业的海外投资,在我国铜矿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到国外开发矿产时,应遵守铜矿产业直接投资开发的特性,讲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解决到国外开发铜矿资源面临的各种特殊问题,促进铜矿企业在海外的可持续发展。第叁,我国是铜资源匮乏的国家,目前国内所需的叁分之二以上的铜精矿要从国外进口。目前我国不少矿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这是一种必然,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是外因,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从发展速度上看,近年来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截至2004年底,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仅为59.51亿美元,2004-2005年的两年内是一个平稳增长期,变化不大。2006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85.40亿美元。2007-2008年变化也不大,2007年为40.63亿美元,2008年为58.24亿美元。2009年为133.43亿美元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一年我国采矿业的对外投资额比过去两年加起来还多,而2009年正好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2010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有57.15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46.61亿美元。中国铜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通关收购资源企业获取开发铜矿山;2.通过参加国外政府项目招标获取铜矿;3.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铜矿;4.租赁国外铜矿企业。第四,将聚类分析法引入并运用于国际铜矿资源产地投资环境分析。基于国际经验、文化差异、目标国管制程度、国家竞争优势、地理位置六个方面对铜矿资源产地国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14个目标投资国划分为4个相对同质的投资地区。全世界已探明的铜金属储量基础为9.37亿吨,可开采储量为4.67亿吨。但是其分布十分的不均衡。美洲占了世界储量的60%,非洲和亚洲各占到15%。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国主要就集中在上述地区的14个铜矿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家。紧接着从经济、文化、基础设施与地理位置、政治与安全、矿业政策,五个方面来考察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基于聚类分析法运用SPSS13.0软件对投资目标国进行划分。按照投资环境主要特征的不同,14个目标投资国被分成了4类。第五,在企业融资的实践中,究竟采用哪种融资模式(融资基本方式之一或多种融资基本方式的组合),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其可能的儿种融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融资模式的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收益等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评价一个融资模式在具体企业融资中的优劣,应从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收益叁个方面进行。参考相关研究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铜矿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准则层由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收益构成,指标层有利息成本、信息和中介成本、机会成本、到期偿还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长期收益、短期收益组成。然后把调查问卷上的企业专家和学校学者的客观判断结果,借助层次分析法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可以选择出最优或最满意的具体融资方式,然后根据铜矿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来确定融资的规模。第六,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下称“江西铜业”)铜冶炼产能在100万吨以上,产能跻身世界前叁,年销售1000亿元以上。江西铜业铜金属储量约占全国已探明可供工业开采储量的叁分之一,自产铜精矿含铜金属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1)江西铜业做为实证对象,借助聚类分析找出了以阿富汗和秘鲁为代表的投资目的地通过对江铜现有投资区域的分析,我们认为与阿富汗同处“矿业政策环境较好投资区”的刚果(金)可以作为企业下一步重点考虑的投资地区,刚果(金)地处非洲中西部,有“非洲心脏”之城。国土面积234.5万平方公里,在非洲仅次于阿尔及利亚,居第二位。刚果(金)自然资源丰富,铜资源储量7500万吨,约占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二位。更重要的是刚果(金)政府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尤其矿业开发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以及被列为政府急需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均可通过个案谈判,获得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关税减免等)。还有与秘鲁同属于“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差异较小、地理位置较好投资区”的印尼、墨西哥、巴西和南非。这些国家也可以作为企业下一步重点考虑的投资地区。上述四国均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较发达的基础设施与港口,文化差异相对比较小,在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发展算是比较好的。(2)分别介绍了江铜在目标投资国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虽然刚果(金)的自然条件很好。政治和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仍处于百废待兴阶段,无论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看,还是从政策法规、政府管理水平以及外资企业在当地经营面临的各种障碍等软环境看,刚果(金)属于投资环境较差的国家。还有阿富汗、秘鲁、印尼、墨西哥、巴西、南非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安全、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融资方式、规模与策略建议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优先顺序依次为:增发股票、银行本外币贷款、发行公司债券。江西铜业对外直接投资要突破资金的制约,在现阶段增发股票将是其最有效的方式。融资规模建议——2010年度江西铜业自有资金利润率为15.65%。因此,江西铜业应增加借入资金的比例,使其产生的超过资金成本的利润来增加自有资金利润率。融资策略建议——融资直接化、贷款短期化、融资方式组合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一、针对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首先系统介绍、梳理了我国采矿企业对外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现状,然后从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性和风险、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策略及其对策的角度对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二、将聚类分析法引入并运用于国际铜矿资源产地投资环境分析。基于国际经验、文化差异、目标国管制程度、国家竞争优势、地理位置六个方面对铜矿资源产地国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14个目标投资国划分为4个相对同质的投资地区。叁、构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铜矿企业融资方式评价模型。首先介绍铜矿企业融资不同方式的优缺点,然后分析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最后借助层次分析法把专家意见和学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可以选择出最优或最满意的具体融资方式,然后根据铜矿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来确定融资的规模。并以江西铜业为例,在既定投资决策下,江西铜业融资的目标是寻找最佳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融资成本最低,融资风险最小,融资收益最大。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
吴海军[7]2011年在《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每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成了全球经济分工的重要特征。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国家市场内需持续增长,投资增速,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与实力逐步提高,世界经济推动力正由发达国家逐步转向新兴国家。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财政紧张,金融机构与企业处境艰难,经济发展需要外部资金,一些资产价格贬值缩水,处于相对低位,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包括可持续发展中需突破的战略性能源与资源需求、反倾销及新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国外市场需求疲软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通货膨胀等现实问题,单纯的依靠产品出口获取贸易顺差已经不再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主要选择。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的过程,有必要从全球市场中实现战略布局,转移相关产业,利用对外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稀缺资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国际经营管理经验,在资本积累、技术实力、人力资源、企业管理、产品知名度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从对外直接投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和微观角度,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等特点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发展绩效与未来发展战略选择。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现实问题,全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等。第二章重点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为全文分析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绩效和战略选择做了理论准备。第叁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重点论证了新的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新的形势和挑战。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国际上典型的国家对外直接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新的挑战。第五章从理论上去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通过1980年-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并经实证检验结果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不佳,最后对我国对外直接绩效不佳原因做了分析。第六章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发展绩效等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战略选择以及产业、区位、投资模式、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战略选择。第七章政策建议部分,重点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多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目前新的统计数据,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外经济形势,认为我国对外直接当前面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减少,企业自身资金、技术管理能力限制,以及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深层的制度等方面的挑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投资规模不大,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单一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不高,参与投资的企业收益不高等问题造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本文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经验,运用相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多元地区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丰富的人力资源等相联系起来的大国综合优势,形成了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发展中小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既要面向发达国家也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需要,应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在投资产业选取上,我国既要重视对传统产业的转移,也要参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充分利用好我国的市场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大对国外直接投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始终注意风险防范,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文章最后在前面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政府要建立我国对外投资专门执行机构,调整税收结构和加大财政补贴,加大金融深化和金融支持力度,合理管制外汇,利用好外汇储备,以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参与对外投资的企业要从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选择正确的投资产业、区位和投资方式。
袁向东[8]2004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至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但一直以来受到关注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尽管一大批享受技术、产品或其他相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参与了跨国投资,但由于本身经济实力导致投资规模较小,在此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入世将进一步促进资本的流动,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资本的对外输出也将扩大。从企业本身来说,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顺应了这种市场、资本国际化的潮流,同时也缓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代表性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给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以理论上的支持。接着,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内外动因。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有来自海外的,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更有企业自身的。 在这样背景下,中小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实力,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真正开创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局面。在生存战略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围绕着“寻找市场缝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缝隙战略的核心,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拓展专业市场。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上,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在海外投资活动中,生产经营系统的延伸适宜采用渐进式战略。在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选择上,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与谨慎战略并存。在海外融资战略上,中小企业要因地制宜,运用先进的融资手段,走银企联合之路。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海外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创造客观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战略与政策只是起一种导向作用,但始终不可能替代企业自身的决策和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企业自身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国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与贯彻国家的宏观战略,都具有更为基础的意义。母公司可建立并实施责任制度、汇报和请示制度、巡视与检查制度、财务报表制度来有效控制国外子公司的跨国经营。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我国政府要建立起由对外投资前置审批体系、对外投资事后监管体系、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和对外投资法律和政策协调体系构成的我国对外投资制度。
杨莹[9]2007年在《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消息,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9月14日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截至2006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外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企业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为90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不断增多、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对外投资力度的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的拓展和成熟技术的输出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非洲一直与我国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且非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资源来源地之一,成为我国巨大的潜力市场,投资非洲对于解决我国资源和能源需求以及扩展我国的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中国对非洲投资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已经成为非洲第叁大投资国。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问题。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现状与特征,主要概括了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特征。第二部分,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第叁部分,阐述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和目标市场。首先,文章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从政治、经济、法律和自然环境四方面进行了探讨。其次,把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目标市场进行了划分。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主要对种植及加工业、养殖业及加工业、矿业、建筑业和IT业直接投资的选择进行阐述。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从多个方面对投资非洲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投资者以启示。
张礼友[10]2012年在《中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坚持“走出去”战略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境外投资领域中小企业已从“走出去”之初的探索者成为现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对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的运作更加灵活,适应性也更强,在分析中国中小企业当下的特点和竞争优势后,可以发现推进中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不仅符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本文分成四个部分:一,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二,综述。解析境外投资理论概念以及中小企业境外投资理论。叁,个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详析境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四,结论。总结中小企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和对策。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鉴于目前研究中小企业矿产资源投资的理论较少,本文根据作者非洲工作经历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中小企业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参与境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互动关系视角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D]. 张敬之. 江西财经大学. 2015
[2]. 宁波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刘文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国内外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J]. 李一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0
[4]. 安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刘根. 安徽大学. 2017
[5]. 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企业在中亚直接投资研究[D]. 路婧. 山西财经大学. 2017
[6]. 中国铜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赵云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2
[7]. 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吴海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8].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袁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9].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研究[D]. 杨莹.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中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研究[D]. 张礼友.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标签:金融论文; 投资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际投资理论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走出去战略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投资论文; 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融资论文; 人民币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