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高考改革的试金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金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全国推行,已进入第四个年头。这一轮改革以“三个有助于”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在内容、科目、形式和录取手段4个方面的改革设想。在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和高校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下,新一轮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将英语听力纳入考试范围,有利于改变哑吧英语的教学现状;内容改革,突破了以“知识立意”的束缚;实行一年考两次,让部分同学多了一次录取机会;实行远程网上录取,提高了录取时效,化解了以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尴尬。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当属科目改革方案。推出"3+X"的科目改革方案,理论上好处多多。"X"的多选性,给了地方和高校很多自主权,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科目,选择高校。但是来自基层单位的意见却并不乐观,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因为,只有实践证明了的才是可信的。
一、“综合能力测试”的选拔信度需要探讨
1999年全国高考除广东省外均实行"3+2"模式,2000年和2001年分别有5个和18个省市实行“综合能力测试”。我们调查了这3年综合卷与单科卷(以物理为例)的试题区分度和优秀考生高考水平发挥的情况,结果令人深思。
在试题区分度方面,请看这3年的对比(见表一和表二)。区分度就试题对优差生的区别能力做出评价,是一项很客观的指标。区分度最高为1,低于0.4属于不够理想的试题。
表一 客观题区分度对比
题量 <0.4
>0.4,所占百分比
2001年理科综合卷 24 159,37.5%
2000年理科综合卷 22 166,27.3%
1999年物理卷
12 2
10,83.3%
表二 主观题区分度对比
题量 <0.4
>0.4,所占百分比
2001年理科综合卷 19 9
10,52.6%
2000年理科综合卷 22 6
16,72.7%
1999年物理卷
12 1
11,91.7%
可以看出,综合卷对学生文化水平的区别能力比单科卷大大下降,难怪有些好学生反映没有考出好成绩。
再来看优秀中学毕业生在高考中的发挥情况。我们调查了1999年和2001年参加高考的各700名省重点中学优秀毕业生的高考成绩,他们在"3+2"和“3+综合”考试中超常发挥和失常发挥的比例如下表:
年份 超常发挥 失常发挥
1999
4.8%
4.6%
2001
6.8%
10.4%
可以看出,2001年综合试卷存在着更多的失常发挥现象,说明它对于区别优等生的功能比1999年有明显低落。个案访问中,认为综合考试“是拼盘”,“知识点少,随意性大”,“考生凭运气”(讲过的题目或做过的实验就能得高分)的校长不在少数。
在一所比较有名的大学里,我们对1999级(选考物、化、政、史)和2000级(选考理综、文综)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作相关性测量,获得如下数据:
理科高考理化或
文科高考政史或
总分 理综分总分 文综分
1999年
0.470 0.313 0.366 0.213
2000年
0.293 0.188 0.316 0.047
可以看出,2000年的数据普遍低于1999年的数据,说明2000年的高考选拔信度较低。较低的原因是综合卷的信度过低。在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中,也大量发生这种情况,即平时在中学最优秀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测试中往往拿不到最高分。
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综合能力测试”的积极意义。它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理念是一个学人终身不可忘却的。基于此,上海市至今采用“综合能力测试”,将其得分的20%计入考试总分,维持了较为平稳的过渡。
二、高考科目改革备受关注
回顾四年高考改革,群众对科目改革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内容改革。在科目设置的改革方案中,当"X"选单科时,就有"3+1"、"3+2"、"3+3"等多种搭配方案。北京师范大学李梓华等同志承担的“高考科目设置研究”项目,历时二年多,向十多个省市的大学教师、大一学生、中学教师、招生管理干部发放2000多份问卷,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数据。根据调查,主张选择"3+2"模式的中学教师占78%,高校教师占92%,大一学生占42%。中学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原有的在文理分科基础上的"3+2"模式已经具有较高的选拔信度,担心"3+X"模式会造成进一步的偏科(学生只选一门),在师资、教室安排上也将出现不少困难。
为了防止偏科,有的省份又加试“综合能力测试”,虽不计入总分,但作为考试资格,不及格者不能参加高考。由此又引发了两条意见。其一是考生认为迎考压力更大了,负担更重了;其二是该测试难度过低,被考生称为“扫盲卷”。往后的这种“测试”会否走过场,失去纠偏的功能?
不同科目的高考成绩如何折算为一个成绩进行排队,这牵涉到录取的公平性,受到广大考生和中学管理者的密切关注。上海教育考试院近几年一直对采用不同试卷的考生成绩进行修正,依据图表数据予以拟合,并将修正方法在各大媒体上公布,赢得了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对考试成绩进行公平化修正,应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要修正因不同科目试题难度(得分率)不同所带来的差异,第二要修正因选考不同科目组的考生群体素质不同所带来的差异。高考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是一门管理科学,只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办法总比问题多。
三、“一年考二次”是形式上的改革
高考一年考二次,属于新一轮考试四项改革中的第三项改革。从2000年京、沪、皖进行春季招生以来,已进行3年,并未大规模推开。未能推开的原因至少有3条:
第一,考生不积极。许多考生对名校期盼已久,而参加春季招生的名校名专业太少。这些考生年龄尚小,复读再考成为他们的首选。当然也有部分考生审时度势不愿再等待的,他们成为春季招生的响应者和受益者。
第二,高校不积极。经过四五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均现紧张之势。为了应付春季招生,还得预留宿舍、教室等资源,形成新的浪费。对于社会紧缺的专业,秋季已经招满,春季无力扩容,只能高挂“免战牌”。从就业方面看,春季是就业淡季,许多大单位一年只安排一次人员补充计划,毕业生的就业将成为新的未知数。
第三,地方考务部门不积极。春季招考报名数不及秋季的5%,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考务管理一样不能少。由此带来的人员和财务紧张,使人望而却步。
简言之,由于招生总计划的限制,一年考二次并没有增加考生录取的比例,它改变的是少数考生录取的机会。一部分秋季未能录取的考生,在春季如愿以偿了。如果将春季计划前移到秋季投放的话,则秋季不能入学的部分考生当季就能入学,岂不是件更好的事情。
四、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回眸高考改革4年的脚印,我们的头脑比4年前要清醒了许多。有的担心已经实现;有的意见得到尊重和采纳;有的设想与实践发生激烈碰撞,这些都提醒我们对高考改革不要急于下结论,有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明。
1.改革阅卷方式,控制阅卷误差。高考试题少不了主观阐述题,历来只能由人工阅卷。这类题目中的作文题(如语文和外语卷),由于评阅人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较大的评分误差。广西招生考试院在历年考卷评阅中,都发现同一篇作文被两位阅卷教师评阅,得分相差30分以上的案例。这对考生个人来说,无疑意味着命运的大起大落。应该感谢广西招生考试院,他们首创无纸化阅卷,让两位老师在计算机上分别独立评阅主观题,然后对照。得分在允许范围内的,取平均值;得分超限者,让第三者再阅;最后意见仍不能弥合者,提交阅卷负责人审定。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建立在阅卷质量的基础上。因此,改革阅卷方式,控制阅卷误差,就显得异常关键和迫切。
2.保证网上录取的安全性。从近几年网上录取来看,网络安全还有待加强,它提示我们不能沉浸在“远程录取全线告捷”的喜悦之中,要花力气认真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安全防范。
3.摸索科目分值确定的科学方法。当前高考科目分值的确定有太多的任意性,同一科目有150分、260分、300分等多种定制,缺乏科学定分原则。
高考是按总分录取的,各科分值的分配比例将影响总分值。即使今后高考不再按一条总分划线录取,各科目的分值比例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各科分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各科在中学的学习总课时相匹配。应该相信中学的课时数反映了各科的知识含量,知识深度和学习难度。
2)与考试时间相匹配。试题应有较高的覆盖面,否则会造成机会主义。应该根据学科特性确定考试时间,不应该先确定考试时间再出题目。
3)与试题难度相匹配。试题难度要适当,以保证最高的区分度为准则。
4.探讨一种基于综合评价基础上的录取办法。虽然说高考的内容改革是重点和难点,但是4年的改革实践表明,科目改革的幅度、对社会的震撼力、引起的议论远远超过内容改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容改革。例如,推行综合考试后就不再强调试题的覆盖面,为了实现学科间综合又大幅度降低试题难度等等,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高考科目设置的原则,它们在理论上应该是:
1)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选拔各级各类可造就之才。
2)根据当前国情,对中学的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至少要避免产生过多的负面作用。
3)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
仔细研究上述3条原则,我们将惊讶地发现,无论科目如何设置,也实现不了这3个目的。症结在于:一条线录取抹杀了人的个性,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提示我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用不同的科目和难度不同的试卷来选拔学生。同时,应该更注重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表现,让中学有更多的推荐权。可喜的是,这样一种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改革方案已经列入教育部的研讨方案中。
五、高考改革深化之展望
高校招生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经常性工程,高考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我们应该看到,高考改革变化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尤其是科目改革,对中学教学和高校录取影响很大,必须制定长远规划,让社会有所知晓,不能总是想一步,走一步,看一步。
高考改革必须使操作更简化。复杂的方案即使理论上很完善,也容易导致混乱和不安。
高考改革的成败应该以民众的评价为主,要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以实践来检验其成败,成功的就要坚持,不成功的就要摒弃。要鼓励独立的社会机构对高考改革的各项措施和结果进行社会调查和评估,倾听民声,广纳众议,切实体现“三个代表”的理论精髓。在操作层面上的进一步改革方案有:
1.重心下移。当省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一定标准后,授权它拥有本科计划制定权,命题权和若干高考改革权。当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达到一定指标后,授权它拥有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的权力。
2.线制录取。现行一条线录取的体制蕴涵着相当的不公平。它抹杀了人的个性、爱好和特长。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可能通过一条线优选出来。未来的录取标准将是一个以文化考试为主,结合中学阶段表现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体系。
3.扩大保送生范围。我国保送生制度近5年中经历了发展、收缩的起伏之路。收缩的原因在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干扰。现行的保送生制度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是它过多地鼓励考生单科独进拼奥赛,而排斥了一部分很有潜力、能够全面发展的好苗子。今后应该在认定中学诚信的基础上扩大保送面,对文科学生也要开放绿灯。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中学能否抵御压力,秉公推荐。
未来的高考录取改革估计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国统一试卷,分省录取,科目多样化,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试验和稳定期5年)。第二阶段是必选科目用全国卷,选考科目分省出卷,少数高校自主命题,提前录取,给优秀考生二次录取机会(试验和稳定期5年)。第三阶段,由高校作为办学主体自主命题录取,招办监督服务,中学提供全面完善的考生信息作为保送或录取依据(试验和稳定期10年)。三个阶段预计约需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