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环境与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独生子女论文,社会环境论文,代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独生子女”代群已相继进入了青年期,而其群体的规模仍在源源不断地扩大。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独生子女已达七千多万,其中在城市占同龄人的比例高达90%。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实行,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事业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来进行。在这个意义上,独生子女问题已超越了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正从单纯的人口现象开始进入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国家的宏观决策研究和跨世纪的人才竞争等广阔的现实空间。
当代是各国经济实力和人才竞争的时代。我国以什么姿态跨入21世纪,取决这一代青年人的素质。因此,我国独生子女一代人的成长和素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科学分析独生子女素质现状及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要对我国独生子女一代人素质的基本状况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首先要历史地发展地看待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其次要客观分析当代中国既定的环境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
从历史与发展的观点来看,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没有上几代人那样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在素质上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生活在数千年文明之邦的经济最发达、物质生活最优裕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社会和家庭对这一代所投入的“孩子成本”是以前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一代人在生活质量、身体素质上远远胜过前几代人,以至在生理指标发展上出现了以前所没有过的颠峰期。而且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在知识结构和信息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同时社会的开放和传播媒介的逐步现代化,也使他们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在这一视角上分析,当代独生子女代群自身存在的素质问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承认独生子女现象的历史进步性,并不等于可以无视独生子女一代人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当代中国独生子女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时期。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的过程表现得较为复杂,新旧社会体制、秩序规范的并存、交替和冲突的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时期,甚至会发生某些错位与振荡。很显然,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有时会发生种种冲突乃至无序的时期。当代独生子女成长中出现的素质问题,正是这种转型期无序、错位所带来的反映。
转型期社会环境中影响青少年和独生子女素质建构与成长的因素,还有人口压力、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过渡的艰难迟缓、社会规范的紊乱、思想教育系统的机制性病患、家庭教育失误、传媒的现代化与青少年选择性的弱化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决策的超前性不足。当代独生子女一代人实际上是我国迫于人口压力而实行的计划生育的产物,当时提出这项人口基本国策时“素质立国”的思想准备不足,所以近20年后始料未及地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见转型期社会环境对当代独生子女和青少年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而且是多方面因素发挥相互作用的“机制”性后果。
相应建立我国独生子女青少年教育的“替代机制”战略
为优化当代独生子女和其它青少年的素质,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在国际上的人才竞争,应相应地建立一种教育的“替代机制”,也可以说应建立教育发展的“替代机制”战略。这种机制是介于传统代与现代化之间的过渡性机制。这种教育发展的“替代机制”战略,适合转型期的青少年实际,它注意与环境的契合,注重教育的各种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把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青少年素质优化的最佳外部环境。此外,还应注意发挥以下几个因素的作用:
1.继承、改革和发展人文精神,净化独生子女与其它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环境和心态环境。一方面,由于经济迅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高耗、超前消费,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法行为会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了,而新的主导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教育青少年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因而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发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良基因,进行人文精神的改造和发展,对这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必须尽快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重点,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所作为的人才。
3.社会教育要注重内化,致力于有效性。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混乱,主导道德规范的弱化,代际关系的紧张,教育方式的失当等等原因,造成了独生子女一代人的其文化习惯的承接、社会规范的同化和社会角色确立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困惑。另一方面由于在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各个关键的年龄段,缺少及时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使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从素质优化的目标出发,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偏离倾向重新整合是必要的。在宏观上,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目标要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在微观上,要从实际出发,宜于青少年的接受和健康成长。
4.家庭教育要有现代观念,采取科学方式。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科研成果表明:父母的自身因素与独生子女的素质状况呈正相关趋向,其中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婚姻状态、教育方式等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重要因素。
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和素质优化需要走一条有民族特色的、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与国际未来状况相接轨的模式道路,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动力系统,它包括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的社会文化心态环境体系;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社会生态环境体系,以保护和开发素质潜能为目标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培养人格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训练体系,以优生、优育、优教为目标的家庭抚养体系,以人力资源开发和合理流动为目标的职业咨询指导体系,以科研和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智力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