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山鹰缘何雪山折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雪山论文,山鹰论文,北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月12日从拉萨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噩耗,北大登山队山鹰社的5名队员在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西峰遭遇雪崩。
到19日上午,前线搜救组终于在海拔6700米处找到3具用绳索相连的队员遗体。估计其他两位同学的遗体也在附近,但他们已没有时间继续寻找。因为中午山上的阳光非常强烈,前一段时间这里又连续下了8天多的大雪,积雪深没膝盖,而且坡度比较陡,极易发生雪崩。搜救组在请示了拉萨救援指挥部和前线搜救指挥部后,把3位遇难同学的遗体从雪中挖出来,摘下手表,从背包中取出相机,用手套把3位同学的脸轻轻擦干净,整理好衣服,拍了照,再埋入雪中,做好记号。完成这些工作后,搜救组于12时20分下撤,同时带回部分遇难同学留在三号营地的羽绒服、手表、相机等遗物。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林礼清(数学系98级)、雷宇(电子系98级,两人刚被保送在北大继续读研究生)、卢臻(力学系2000级)、杨磊(数学系99级)、张兴柏(行政管理系2000级)。原本年轻绚烂的生命之花,为什么会在希夏邦马雪峰悄然凋谢?让我们一起追寻他们最后的足迹——
雨季登山潜藏危机
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会造成雨雪频繁、云雾弥漫的恶劣天气,登山时的能见度比较差,更为要命的是由于气温相对高,山上的积雪容易融化松动形成雪崩。应该说春秋两季才比较适合登山。
反对意见最终妥协
当山鹰社的登山申请提交到负责技术审核的登山协会时,登山中心表示不赞同。首先,希夏邦马主峰虽然在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14座山峰中位于最后一位,但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攀登难度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大。这次北大登山队提出要攀登的西峰大本营海拔5000米,与顶峰的海拔高差大于珠峰,而且攀登路线更长,地形更为复杂,还要经过冰塔林、雪崩区和不少暗裂缝。
虽然登山中心提出反对意见,但由于学校方面、学生家长鉴于山鹰社是北大最成熟的一个学生团体,近年来成功攀登过许多座世界高峰,在强调了安全问题后,已经表示同意,同时西藏登山协会也同意让学生登山,登山中心最终也决定放行。
7月13日,北大山鹰社的15名登山队员向心中的圣峰开拔。
悭钱不租卫星电话
经验丰富的西藏登山队针对较为恶劣的天气和地势情况,向北大登山队建议聘请高山向导和技术顾问;建议租用一台海事卫星电话,以备急用。一般专业登山队在登山时都会配备海事卫星电话以防不测,而西藏登山队有三部海事卫星电话。海事电话的通话费相当高,一分钟通话就得花上几百元。当时负责人表示租金为50元一天,但鉴于租用对象是学生,只需付基本话费。由于资金原因,队员在经过协商后拒绝了这些建议。最后只从西藏登山队借来了三台步话机,用于短程联系。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登山队员,在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条件的情况下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遇雾遇雪冒险上山
7月24日,登山队在山脚下建立了大本营,一直到8月2日,天气状况良好,登山队将登山路线修到海拔6600米,建立了一号营地和二号营地,并且将物资运送完毕。但情况到8月3日发生了变化。
8月3日,天气一直不稳定,降水开始增多,全体队员下撤到大本营休整,队员分成ABC三组,A组由具有国家二级登山运动员称号的林礼清、雷宇、卢臻和另两名队员组成,负责修路和突击顶峰的任务。8月5日,A组建立三号营地(6600米),B组上二号营地。
8月6日,A组往上修路到达6700米,B组早起运输物资至三号营地,他们遇上了因雾推迟出发的A组,B组撤回二号营地,当晚,两个组之间一直保持联系。出事前一天是大雾天气,可见有降雪,大量降雪之后,比较容易发生雪崩,所以,登山有个规矩,新雪后三天不能行军。但北大登山队却选择了继续前进。
A组最后消息:感觉寒冷凶兆冒头
8月7日,上午11点,B组通过步话机与A组联系,得知A组正在6700米以上修路,到达两块大石头的位置。当时,A组的队员表示,身体感觉相当寒冷,这不是个好兆头!(曾经有一名中国新闻图片社的摄影记者,采访登山队随队攀登到6000米的高度,在拍照时突然感觉身体发冷,全队人员马上脱下各自身上的羽绒服,全都披在这名记者身上,但仍无济于事,这名记者最终长眠在雪山上)。此后两组联络中断,到傍晚仍未联系上。
8月8日,B组四人前往三号营地,到达时能见度不好,没有发现脚印,保温瓶里水是冷的,并向上搜索未果,于是在三号营地等候。到晚上8点仍未见A组队员返回,于是再上山寻找,一个半小时后,搜索未果返回。这天夜里,B组在三号营地轮值等待,他们彻夜开灯,期望能给A组的队员引路,但A组一直没有消息。
反思山鹰折翅:冒险须有理性支撑
8月9日,由于与下面营地联络不畅,B组派两个人下山报信,另外两个人上山搜寻。在通往顶峰的路上,大约海拔6700米的位置,发现两名队员的遗体,其中一人大半身被雪崩掩埋,在两块巨石下面,发现有大规模雪崩的痕迹。四处搜索,没有发现其他生还者,估计被崩下的冰雪掩埋。据现场登山队员估计,是新雪后队员向上攀登切断雪层,引发雪崩,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遇难队员即便当时被雪掩埋没有造成突然的遇难,也会被雪弄懵不能冷静求生而导致死亡。
由于登山队没有与外界联系的通讯工具,山上发生的意外事故没有能及时传到拉萨和北京。两名队员辗转于12日晚才赶到拉萨求援。直到12天之后的8月19日,闻讯赶来的搜救队才找到其中三名队员的遗体。
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登山让人发现很多的东西。登山像一根针,深深扎进肉里以后感觉很清晰。没有登过山,不可能理解那种情感。北大登山队的队长刘炎林如是说。
一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人是绝不会轻易拿生命去冒险的。北大的山鹰,我们为你们骄傲!但冒险精神绝非仅凭“胆魄”就能促成,要有足够的理性去伴随自己的行动。在只能利用暑假而不是选择最合适的登峰季节时,在没有足够的钱租用向导和现代通讯设备时,在面临天气变化时,那一刻,冲动是否战胜了理智的判断?在宝贵的生命面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