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领导要学好陈云的“十五字公式”_陈云文选论文

现代领导要学好陈云的“十五字公式”_陈云文选论文

现代领导应学好陈云的“十五字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诀论文,领导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云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他通过总结实践经验,高度概括了实现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陈云文选》第3卷,第371~372页)认真学习和理解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说:“不唯上,并不是上边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陈云文选》第3卷,第371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我们思想认识的唯一出发点,就是实际;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从各方面来的意见,必须是符合实际、经受了实践考验的,才应该受到尊重。不唯上,并不是对上级的指示不研究、不执行,而是不照搬,不当收发室,考虑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不唯书,不是不读书,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实际,看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实际上,陈云是非常重视学习的,他本身就是学习的模范。延安时期有两个读书小组坚持下来,其中一个就是他领导的。“文革”中,他把《资本论》读了三遍,可见陈云是非常重视学习理论的。他认为,不唯书,不是说不要“本本”,而是不能搞“本本主义”。唯上、唯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因此,最靠得住的,是唯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的著作中反复说明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用90%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来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得来的,我们一定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有关的各种情况弄清楚,这才真正算是从实际出发。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因为客观现实既复杂,又多变。陈云说:“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陈云文选》第3卷,第371页)。为求实,就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有的领导干部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

陈云指出,要唯实,就不要顾面子。主观、片面,往往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充好汉、爱面子。愈怕丢脸,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承认错误,可能不会丢脸。从根本上讲,要做到唯实,有个立场问题。有了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方法就对头了,事情就好办了。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乌纱帽”,也可能会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只有不计个人得失,才可能做到“只唯实”。陈云就曾因坚持实事求是受到批评,“坐冷板凳”,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交换、比较、反复

陈云概括的“交换、比较、反复”,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认识不断深化的方法,是使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贡献。

(一)交换。交换是为了全面认识事物的性质。陈云指出:“所谓交换,就是通过交换意见,使认识比较全面。交换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更要听反面意见。”(《陈云文选》第3卷,第235页)比如,这个茶杯放在桌子上,对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花没有把的,可是这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把没有花的,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都不全面。如果两人把各人看到的一面“交换”一下,那就全面了。因此,陈云同志一贯主张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想想他们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凡是有道理有依据的,都要吸取。同时,他提醒“交换”时特别要注意相反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相反的意见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他说:“请人唱‘对台戏’,没有‘反对派’也要假定一个‘反对派’,因为正确的意见往往就是由于系统地驳倒了不正确意见而产生的。”(李成瑞、朱佳木:《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第457页)重视不同意见,听取不同意见,并采纳其有益的部分,是我们全面了解事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这是领导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项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比较。陈云认为,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比较是为了深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经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所以,研究问题、制定政策,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多比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多比较,就能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陈云在1980年就明确地指出:“必须作出几个比较方案,择优选用。”(《陈云文选》第3卷,第280页)这种方案多元、比较择优的思想,正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思想。最明显的例证是他对于统购统销政策的选择和制定。1953年上半年,粮食形势非常紧张,当时的中央财经委员会负责人陈云、薄一波等,汇总了八个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后,陈云认为其中七种都不可选择,可选择的只剩下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城市配售)的办法了。陈云1953年10月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作报告,论证了这个选择结果。他说:“我这个人不属于‘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陈云文选》第2卷,第208页)通过反复比较,陈云认为选择农村征购、城市配售办法,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危险性可能小一点。实践证明,当时实行的办法为农民所接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反复。陈云曾多次讲过,“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反复是为了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陈云选集》第3卷,第372页)。反复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弄清情况,把事情办好”(《陈云文选》第3卷,第236页)。陈云所讲的“反复”,涵盖了三个阶段:第一,决断前,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对策,还要进行反复思考;第二,决断中,事物初步定了以后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意见,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第三,决断后,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陈云文选》第1卷,第346页)。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的确是运用了这些方法的。1979年,陈云对宝钢设备采购问题反复调研的实例,很能说明他反复思索的认识过程。当时经过前前后后两个多月的反复论证,陈云同志每次都和有关领导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决定一次比一次接近实际,最后选择了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方案。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段时间再看看,然后再作出决定。

陈云极重视学习哲学、学习思想方法。他强调:“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陈云文选》第3卷,第362页)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头,他总是反复地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党的领导干部学习哲学,要求通过学好哲学,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这样可以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他在1987年《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一文中说:“要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陈云文选》第3卷,第362页)他反复倡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陈云说,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曾三次同他谈话,要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陈云说过去犯错误是因为经验少,毛泽东同志说不是经验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并以张国焘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泽东同志仍然说明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于是,陈云把毛泽东同志从井冈山到延安的著作和重要的电报认真地读了一遍,受益很大,并从自己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中,科学概括出领导与指导工作所应该遵循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科学方法。这“十五字诀”是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科学概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对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实事求是”的创造与发展。

总之,陈云的“十五字诀”,字字珠玑,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它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人人能懂,是独具一格的“大众哲学”,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原则的具体运用。把握住这“十五字诀”,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所以它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能力建设的座右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他的忠告:“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陈云文选》第3卷,第46页)

标签:;  ;  

现代领导要学好陈云的“十五字公式”_陈云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