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技文明若干问题*_科技论文

当代中国科技文明若干问题*_科技论文

关于当代中国科技文明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当代中国论文,科技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富国之源,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开拓者,人们因而越来越关心和重视科技文明。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目前带倾向性的潮流是:一般公众和不少的政府官员仍以一种传统的观念来对待20世纪今天的科技文明。他们沿袭历史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认为今天的科技文明也就不过是指科技进步、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把科技文明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简明地说这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观点。在这种纯功利主义观点支配下,近几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的确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正面效应;但同时又带来了自然的异化、社会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滥用、能源枯竭等负面效应。中国想努力用科技创造自己新的文明,但中国目前确实存在不合理的甚至滥用科技来损害所创造的文明。因此,为推进中国科技文明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对下面三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什么是当代的科技文明,中国科技文明的现状如何?中国科技文明的走向应如何?

一、对当代科技文明应作新的理解

按传统观点,文明就是社会进步,科技文明就是科技的进步、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一种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众所周知,在这种观点的支配和控制下,西方各国在经济和公众生活水平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因此也带来了“全球问题”。先哲弗洛伊德曾为此痛心地呐喊出:“文明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由罪恶感的增强而导致的幸福丧失。”时至今日,传统观点已陷入众多的困境,已到了非革新不可的地步了。

面对人类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面对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在今天对科技文明应作如下的理解:

首先,按照大文化观,人类文化这个系统整体可分为人工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观念子系统等三个层面。三个层面包括了人、自然、社会、科技、生产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其中的科技文化既是整个文化系统的基本动力和杠杆,也是新的文化要素、新的文化特质创造的内在源泉。但科技文化在自己的运行过程中,同时也要受到其它各个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每一种新科技的出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人工自然、社会和观念三个子系统的层面上推进人类文化系统的进步与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变革,必然会或早或迟引起自然、社会、经济、生产乃至人自身的进步与变革。

其次,在上述前提下,我所讨论的科技文明应包括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发展所引起的人工自然、社会和观念子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全面的、整体的发展又分为两层意思:一层是科技进步、发展直接导至这三大子系统中的某一大子系统或某一大子系统内的某一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另一层是直接导至三大子系统都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中的进步与发展,都应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这就是进步与协调相结合和相统一。即这种进步或者增强了各大子系统之间或某个大子系统内部各个方面、层次之间的和谐、协调,或者不损伤、危害、破坏、削弱各大子系统之间或某个大子系统内部各个方面、层次之间的和谐、协调,或者把其负作用减到最小最小的程度。比如,用现代科技来创办工业而不致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就叫文明。又比如,应用高新科技不影响和妨害人类健康,就叫文明。反之,污染环境、环境生态、有害健康,就不能叫文明。总之,今天只能以是否增进或保持各大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大子系统内各层次、各方面之间的和谐、协调作为衡量文明与否的判据。在这个总原则下,显然科技进步、发展仅仅是实现文明的手段和工具,物质财富和经济的增加不是唯一的目的。只有实现上述的和谐、协调才是文明的目的和实质。

鉴于历史上因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面出现过的那些负面的“全球问题”,因此今天的科技文明还要根据时代的使命赋予一种新的特殊的涵义。这就是用科技的力量来消除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大地沙化、资源浪费、人口爆炸等等“全球问题”的多少和程度,也应作为评判文明与否的尺度。比如用现代科技治理了被污染的环境,合理利用了资源,都叫文明等。显然,这是一类具有特殊意义的科技文明,它的直接目的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经济效益,而在于追求美和善,追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谐和协调,追求人类自身的健康、完美和幸福。

另一方面,科技自身也是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因此,它也存在文明的问题。过去,人们没有把它包括在内,或者忽视了对这个系统自身文明的研究。尤其是今天处于大科学、大技术时代,研究科技自身的文明问题更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价值。为此,我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门类众多,纵横交错。如果能构成一个合理的、有序的网络结构整体,并在这个结构中能保持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大科学门类之间的比例协调的有序结构关系,就是文明;反之,不具有这样的结构关系,就不能算是文明和进步。如果从一个低级的、合理的、有序结构关系发展到较为高级的、合理的、有序结构,则是文明本身的进化。如果对本来已经较为合理、有序的结构关系进行人为的削弱和破坏,则是文明的退化。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世界,有少数国家为迎合军事上、经济上的某种需要,人为地片面地使一些技术畸形发展,相应地削弱、压制、甚至扼杀一些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发展,把本来已较为合理、有序的结构关系变为不合理和不协调,造成了科技文明的倒退。

第二,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科学已出现一体化的趋势,这个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能促进这个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就是文明;反之,如果人为地延缓、抑制这个趋势,就不算文明。

第三,科技作为一种知识理论体系而言,若能使它们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完善,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就是文明。当今的时代,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时代,是技术科学化的时代,理论的进步与技术的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科技文明决非单纯地指技术或理论的应用方面,而是包括理论和技术的两个方面、两个领域的进步、发展。技术一旦脱离了理论的支撑,它就难以持续的进步。

第四,概言之,科技在16世纪脱离哲学的母体之后,就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存在。它具有自组织性,具有自我发展的逻辑规律。到了现代,科技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建制,它的运行和活动又必然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若能一方面尊重科技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支持它、顺应它,使科技自身持续进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且还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协调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才算是文明。反之,如果一味地单纯以某种经济的或军事的需要来控制、统帅科技的运行和活动,来控制科技研究、开发的基金和项目甚至方向和道路,从而使得科学家的全部精力用来追求这种基金、项目和奖励,削弱乃至放弃对科技自身逻辑规律的重视,从而造成科学系统的畸形,更有甚者,若这类基金、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本身就在破坏科技自身的逻辑规律,就都不能算文明。

第五,科技若要获得正常的、可靠的进步和发展,还必须依靠学术界能非常自由地进行学术交流、批判、竞争和合作等,这才算文明。反之,若以行政或政治手段来判断学术争鸣中的是非,或者对某种观点采取压制、扼杀的手段,这也不能算是文明。

综上所述,当代科技文明一方面是以科技为手段、为中介,力求实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谐、协调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力求科技系统自身的认识发展和社会运行的平衡与协调。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统一。从价值观来看,科技文明是以实现人的真、善、美的最崇高、最伟大的价值为目标和任务。

二、对我国当前存在问题的剖析

科技文明具有国际性,又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科技文明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问题。

中国在今天属于不发达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公众对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从认识到实践都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科技文明这个视角来看,我认为这些年来既有积极的和合理的一面,同时又有片面甚至不足的一面。

就前者而言,由于急于想改变中国在经济上贫穷落后的面貌,因此普遍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支柱等有相当的认识和重视。在实践上也比较注重用科技去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的产品等。一句话,比较注重用科技来增加经济效益。由于这个原因,加上其它的原因,致使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应当首先充分肯定。的确,只有在吃得可口、穿着得体的国家里,才有可能谈科技文明的起码条件。因此,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现实的国情来空谈科技文明。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经过这些年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追求科技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其它条件。然而,我们不少官员、管理者和公众的科技文明意识很差,其中有的人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和科技文明相背离。他们仍继续以一种纯功利主义、纯实用主义观点和方法对待科技事业,重蹈西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老路,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科技文明,或者以经济增长来取代科技文明,忽视或放弃人、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诸方面的协调和平衡。况且,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作法下,更易使纯功利主义的作法有增无减。我们通过以下分析可看到:

1.科技是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杠杆,因此, 科技的投入应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据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呈下降趋势,目前仅占总投入的0.7%,居世界倒数几位。 这个现状急待改善,否则,科技进步和文明就是一句空话。

2.在整体战略上,中央曾多次指出科技、经济、自然、 社会要协调发展,但实际上下面的许多组织者和管理者仍是沿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重科技在改造、征服自然方面的作用,轻科技在人、自然、社会的协调进化中的作用。由于在战略上的认识片面和把握上的不到位,从而就在政策和措施上造成了以下的偏颇:

(1)重科技带来的物质效益,轻科技带来的社会效益、 精神效益,轻科技对人的素质的提高。

(2)重科技的近期效益,如热衷于短、平、快, 轻科技的长远效益。

(3)重科技带来的局部利益, 轻科技在整体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

(4)重科技的应用与开发,轻科技内部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三者之间的协调比例关系。基础科学在当前步履艰难,萎缩严重。

(5)相对来看,重科技的技巧和工艺, 轻科技的理论和方法论功能。但深入一看,对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工艺也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组织攻关。

(6)过分强调政府部门的基金、项目等的激励作用。我们知道,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当然有其社会性一面,他们不能搞无米之炊,基金、项目等的作用显然十分重要,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与奖励也是不够的。但是,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还有个体性这一面。他们中的许多“超常”和“超前”发现、发明,显然又是现有基金、项目等所不能规划、指挥、控制和制约的。尤其是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发现和技术革命意义的发明的情况,更是如此。在我国,由于政府部门的左右,基金、项目几乎成了一种区别科学家等级、阶层的标准,其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

(7)学术交流与批判不够繁荣,科技信息不够畅通。

这些战略、政策和措施执行的结果,使我国在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文明的现象又相伴而生,人类忧心的“全球问题”又比较严重地威胁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它主要表现在:第一,环境和生态走向恶化。一方面,城市垃圾急剧上升,工业特别乡镇企业中的“夕阳工业”排放了大量的“三废”。据有关资料表明,在90年代以来,2/3的城市陷入了垃圾的包围之中。在农村,农田锐减,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面积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致使原有的非常有限的环保投资或者未充分发挥作用,或者挪作他用。据国家环保局对22个省市的5556套废水处理设施的调查,因报废、闲置、停运等原因而没有完全运行的设施占32%,而运行设施的总有效投资率只有44.9%。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第二,科技意识和道德水准有所下降。从全国来看,文盲有所增加,迷信有所抬头和发展,图书馆、博物馆在萎缩,包括科技界在内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抬头,科技犯罪率上升,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也侵袭着科技界,等等。

我们为中国当前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欢心鼓舞,同时,也为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遗憾和叹惜。中国如何走出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怪圈,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政府决策者及科学家面前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任务。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对于这一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任务,非个体的认识和能力所能完成,我在此仅从理论认识和战略上谈些粗浅的看法。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此为契机,在认识上破除传统的科技文明观念,树立正确的科技文明观。在实践上要认真具体纠正上述的偏向和问题。

《决定》除了全面、完整、系统地阐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外,同时体现出一种新的科技文明观。《决定》的第五至八这四大部分就包括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第(16)条、(17)条明确指出:“全面实施《中国的21世纪议程》。依靠科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这些条例正是新的科技文明观的条件和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贯彻《决定》精神的时候,必须把这个极重要的方面包括在内。反之,上述的偏差和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在中国就会出现文明的大倒退。

2.认真发掘和继承、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现在落后了。中国今天的科技要获得进步、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文明。汲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果及其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中华民族故有的科技文明对全球的科技文明是否就没有什么贡献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多年研究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思想史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文明虽然不能自然地产生‘现代’的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若无中国文明特有的哲学也无法臻至善境;这仍是个历史上极大的似非而是的情形。”(《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第24页)李约瑟明确表示,当今世界科技若要向和谐协调的“善境”发展的话,还必须汲取和借鉴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包含在自然哲学之中)的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包含了不少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文明有益的东西。

李约瑟的至理名言已经在西方少数杰出科学家那里得到印证。例如,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戈金在自己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中,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从混沌到有序》, 第1页)并且他在老子、庄子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有机主义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启发下,使自己的研究力图“把西方的传统与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朝着一种新的综合前进,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同上,第57页),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同进化和统一。当前的最热门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混沌学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在向前迈进,越来越多的前沿科学家都在从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并且都在考虑人、自然、社会的统一问题。

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在20世纪今天的外国得到借鉴和发扬,那么,我们中国更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在努力进行发掘的基础上,把它发扬光大,构建起20世纪的新的科技文明。

3.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事业,使《中国21世纪议程》落在实处。

西方发达国家在对代价巨大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行长时期的反省和总结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认为今后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还应该考虑下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需求。健康、持续的人类社会必须要有一个健康、持续的地球环境。于是,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和统一。为了把这个哲理性的战略纲领付诸实践,1992 年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聚集在一起,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制定了《21世纪议程》的全球性行动计划。

中国政府也积极引动,于1993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表明了中国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个议程明确指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来获取经济效益;而且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还表现在对已经恶化了的环境和生态等进行治理和整治。《决定》中第五至八部分的内容都与这个议程紧密相关。

为了贯彻执行《中国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中国社会全球的科技文明的社会文明,中国在当前也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事业。绿色科技事业是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比如在人口问题上,它研究和解决中国人口的最大容量问题以及优生、优死(或安乐死)等问题。比如在工农业和城市方面,它研究和实现“清洁生产”、“清洁工艺”或“绿色生产”、“绿色工艺”;研究和解决节约型高效、高产农业和对人体、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农药;研究和解决城市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治理四害(污水、废气、废渣、噪声),建立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等。比如在资源问题上,研究和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节约并重,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深度开发利用,等等。1994年5月李政道、 周光召两位学者发起的“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向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十大技术体系:资源节约化、能源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城市生态化、生态农业、乡镇企业改造、区域环境恢复与重建、大型自然工程评估和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体系。这十大技术体系是绿色科技的典型表现,并且适合于中国的国情。

上述的大多数绿色科技既能增加现实的物质财富,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又不会恶化环境、破坏生态,而且还可使资源、能量的消耗得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这是两全其美的事。但是,也还要看到,绿色科技事业的某些部分、方面并不带来直接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比如治理四害这一绿色科技,人们在付出成本之后并无直接的、现实的经济效益,但它的社会效益却是巨大的长远的,对子孙万代都有利。因此,发展绿色科技事业要有全方位的、长远的和辩证的头脑。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事业,我国的科技文明才会实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关系才能真正实现。

*本文于1994年10月在莫斯科“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现状, 未来”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在全国科学大会后,略有所修改和补充。

标签:;  ;  ;  ;  ;  ;  ;  ;  ;  

当代中国科技文明若干问题*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