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闾井镇文昌小学 748406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培养提问的习惯,让学生“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能力 艺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能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使学生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数学提问的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真诚的尊重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消除对教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敢于对教师的讲解及书本上的内容提出质疑。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犯下”一两个错误,引导学生质疑;对那些积极提问的孩子,及时予以表扬;要是问题提得不恰当,或是提错了,也不批评,不歧视,鼓励孩子再次提问,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提出问题的勇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1.用课题切入法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你想了解有关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作用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用故事、游戏法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孙悟空打妖怪”的情境。这道例题有四幅图组成,第一幅是孙悟空的金箍棒长0.009米,第二幅是金箍棒变成了0.09米,第三幅是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第四幅是最后金箍棒变成了9米。师:看了图,听了故事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这样呈现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
3.用比较法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情境列出算式:118+104+95,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17”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1)估算;(2)口算;(3)笔算。自主探索后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的竖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点,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为什么竖式不同而计算的结果却一样?不同竖式计算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哪种算法更简便、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4.用发挥教材优势法创设问题情境。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让学生“会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也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课堂掌控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张建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性质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金箍棒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