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教育研究所 石宁 714000
摘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 “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摆在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时代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诗词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核心素养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意境和蕴含丰富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此缺乏认识,对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缺乏研究思考,存在以讲代诵、不重视理解、把古诗词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积累等问题和现象,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不能深入汲取其营养和精髓。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一、形成古诗词必要的知识储备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几十首古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出自于不同作者,风格迥异却尽显中华诗词之美。提高古诗词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要促进学生形成必要的古诗词知识储备。要帮助学生读题目,明题材;读作者,明风格;读内容,悟情感。[1]
要达到这一效果,一要强化古诗词音韵知识教学。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很强,但真正细究起来,很少有人能说出其音韵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古诗词的格律要素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音韵知识,掌握平仄格律,知其所以然,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意境和韵味。二要强化古诗词语言知识教学。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精华,在古诗词中语言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非常有讲究、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语言技巧,让学生体会其深层涵义和艺术效果。三要强化古诗词语言运用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特色外,还应引导学生将习得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2]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追根问底并大胆质疑,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情景,作者却感叹什么时候能结束。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进行探究。这首词中核心要表达什么情感。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并且听取同学的想法见解,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从大词人的作品中摘引出三个句子来讲成就大事业、做大学问人的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对人生前途的迷茫,蹰不知路在何方;第二层境界是目标明确后,为实现目标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第三层境界是历经周折与磨难,成功在不经意间收获。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古诗词中阐述的哲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美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审美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古诗词中美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哲学思想之美、山川灵秀之美、语言意境之美,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一要鉴赏丰富的诗词意象。无论是什么诗词,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作者都会利用意象去传递情感体验,表达审美倾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联想,去体会诗词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应重点赏析西风、黄花这些意象,并介绍重阳节赏菊饮酒的风俗,使学生理解李清照触景生情、思念亲人的所思所想。二要鉴赏韵味无穷的意境。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审美空间,古人创作时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因为意象是有限的,而由意象构成的意境则可情景结合、虚实相生,带领读者心游万壑。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细读意象的基础上品味意境,教给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还原作者从意象到意境的情感倾注过程,再结合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再现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内在精神力量都蕴藏在其民族文化之中。[3]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底蕴。要在诗词教学中注重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积极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使学生从其中汲取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例如《离骚》的教学中,要体现屈原对于楚国的深切情怀以及他在政治上被驱逐后导致其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处施展的悲愤之情。这与古代许多优秀诗人的爱国情怀相近相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所展现的人生抱负。教师可在古诗词教学中将知识内容进行串联,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传承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还有苏轼的《定风波》中,作者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不懈追求的精神、辛弃疾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虽壮志难酬、但清高孤傲的品格等等这些诗人优秀的人格品质和传统文化魅力,应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刻认识和理解,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树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责意识、使命意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古诗词的语言、内容、情感、意境等充分解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最终逐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叶菊萍.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下旬,2018(12):2.
[2]陈易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2):75.
[3]高鹏.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中外交流,2019(31):257.
论文作者:石宁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古诗词论文; 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意境论文; 意象论文; 学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