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3)03—0004—08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深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创新。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报告中对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作的概括体现了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解释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题。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工业化“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注: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73.)他把工业化看成是制造业份额的增加和农业份额的下降,这种解释实际上是把工业化看成是一个结构性转化的过程。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教授最早把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注: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0.),并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揭示了工业化的特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和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较而言的,按照钱纳里和张培刚教授对工业化的解释,新型工业化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以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结构转化的过程。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相比较,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表现在:(1)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工业化是自由经济的工业化模式,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我国是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建设中,可以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信息和技术为动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近年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很快,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中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2)新型工业化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以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主线的工业化道路,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是其典型特征,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紧张,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是一种质量型和低成本的工业化。我国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降低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和经济代价。(3)新型工业化是以充分就业为先导的工业化。在工业化的技术路线和主导产业选择上,发达国家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迈进,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在工业化加深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供给量大,而成本较低。所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以充分就业为先导,要处理好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4)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私人力量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要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的比重。(5)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以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其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其投资方向受到了利润的引导,市场机制对投资规模、方向和速度起到了调节作用。我国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用计划机制发动起来的,而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以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市场机制对新型工业化的微观投资活动起到调节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节作用以保证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
与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表现在:(1)新型工业化在实现机制上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办工业企业的方式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我国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实现机制上,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更加市场化,为此必须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2)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为前提。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完全是政府推动的,是在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速度地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而新型工业化是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使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政府发挥间接调节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3)新型工业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传统工业化的实现中,为了在短时期内建立工业化基础,忽视了成本-收益核算,以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建立了工业化体系。而新型工业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追求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上要做到人、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4)新型工业化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基础,通过扩大工业的规模,提高工业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来实现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基础,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实现工业化的集约增长过程中,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提高工业化的质量。(5)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具有二重性。我国传统工业化的目标是建立工业化的体系和物质基础,因而在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强调投入,通过高积累实现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具有二重性:一是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二是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最终目的使工业化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使整个国家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工业化的先进水平。(6)农业的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注:洪银兴.协调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A].转轨阶段改革与发展的秩序[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98.),同时我国传统工业化的次序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化发展的次序单方面地考虑工业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把农业的发展排除在工业化之外,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使大批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使大量农业过剩劳动力无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内涵了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工业化对整个中国的工业化也有特殊意义。农村工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方面”(注: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首先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会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第二产业——工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7)对外开放是新型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新型工业化是在开放背景下进行的,重视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是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中发展的,主要利用内部资源来发展工业,忽视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而新型工业化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在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价格低、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等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工业化的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国内工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实现工业化和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我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体现了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新选择。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的新选择,主要表现在: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必然途径。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按照钱纳里对工业化进程6个时期和3个阶段的划分,人均收入水平280-560美元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收入水平560-112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收入水平1120-2100美元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注:钱钠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5.)从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71.63元(约折合为970美元),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54%、51.74%和33.72%。(注: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我国已具有各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基本到达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我们也还要看到,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不仅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而且要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中国完成工业化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教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六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特殊。中国的经济结构不仅具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而且是特殊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从总体上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从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的并存。二是我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发展差距。2002年全国总人口为128,4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78,2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9%,城镇人口为50,212万人,占总人口的39.1%。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7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2.14%。(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国家统计局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n),2003—02—28.)三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贫乏。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四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差,发展成本高。6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3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区荒漠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活和生产,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如果世界平均的发展成本为1,则中国发展成本与世界平均值的比为1.2∶1.00,工业发展成本是1.25∶1.00,农业发展成本是1.05∶1.00,基础设施成本是1.28∶1.00,区域开发成本是1.25∶1.00。(注:甄蓁.中国发展成本为何高于世界[N].北京青年报,2001—03—04.)五是中国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目前世界工业化国家的总人口约为7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1%,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历经200多年的时间。而中国有13亿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22%。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加速实现工业化,必然加大资源的利用规模,使资源、环境、生态和能源问题更为突出。六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如果继续走其他国家以及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会影响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努力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弱点和弊端,走出一条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也与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完全相区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我国已经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条件和外部国际环境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条件:(1)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物质条件。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历史发展经验看,国民生产总值从1万亿美元到4万亿美元的发展历程,大约都经历了20、30年左右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了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实现了总体小康,这不仅给新世纪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也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了体制条件。同时,新型工业化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推进的,这就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增长的市场空间。(3)目前正在实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能力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我国经济总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预计,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9400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6万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7%以上。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35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18%;“十五”期间,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将有大的提高。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超过3000元。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24,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0,000元。(注:李寿生.新型工业化与发展战略创新[N].经济日报,2002—12—09.)我国经济总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能力条件。(4)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外部技术支持,为我国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二是世界范围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升级步伐加快,为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资源国际间分配的机会。同时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使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三是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迅速增强,跨国公司、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支主力,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
三、以发展战略的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由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赶超阶段,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战略创新推动中国的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1.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引擎”(注:徐长生.信息时代的工业化问题——兼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J].经济学动态,2001,(2).)。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加速实现工业化和以信息化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双重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推动。(1)在产业政策上促进产业信息化。首先,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也为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可能”。(注:魏立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J].工业经济,2003,(2).)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前瞻性产业。其次,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高工业产业内部的信息化、高级化和现代化水平。(2)在宏观上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指“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注: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20.)使国民经济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劳动工具的信息化、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信息化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形成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用信息化创造智能型生产力,形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工业产业新格局。(3)在微观上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不开微观经济领域的企业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一般分为三个方面: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营销过程的信息化。从我国工业经济领域的企业信息化情况来看,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发展较快,生产过程和营销过程的信息化相对滞后,在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加快生产过程和营销过程的信息化,最终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新型工业化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在资源使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特征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传统的工业化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早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我们必须汲取经验教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一是走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由于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良性互动的,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二是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工业化经验教训的经验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发展目标。三是在工业发展中要处理好工业化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新型工业化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四是促进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以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循环利用和成本内生为原则,建立绿色工业产业制度,促进我国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绿色工业产业制度既是新世纪全球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个新态势,也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方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行清洁产业。五是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工业化的考核体系。制定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时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积极扶助“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注: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
3.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差距阻碍了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一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抓住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选择对新型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为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在工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工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工业化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在新型工业化中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的研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从中国的资源禀赋出发,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重要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传统工业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四是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结合。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多方面行为主体构成的综合性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结合。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机制和人才汇集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力量布局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和知识应用创新以及技术产业化的整体推进。五是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战略。在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在依靠外部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要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虽然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少的时间和较小的成本获得相对较大的收益。但是要使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育自身工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需要强调的是,自主技术创新必须与世界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保持同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新型工业化,就必须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在那些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科技领域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尽可能地使自主技术创新与世界科技新趋势保持同步。
4.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经济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工业经济领域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技术提升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依赖于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一是要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新型工业化培养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也是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条件,我国人力资源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需要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母机”,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在工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推行素质教育,扩大教育资源,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把教育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为新型工业化培养人才。二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工业劳动者素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抓好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育和信息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断提高工业劳动者素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三是进行分配体制和人事体制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激励。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中必须进行分配体制和人事体制创新,建立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速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四是以充分就业为先导,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进程。因此,新型工业化是充分就业的工业化,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扩大就业,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的结合。
标签:新型工业化论文; 经济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