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论文文献综述)
黄阳,邓浩[1](2020)在《铬铁矿矿物包裹体的聚焦离子束-透射电镜研究》文中认为铬铁矿矿物包裹体可以记录其成岩成矿时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等)、化学成分演化、熔/流体富集活动规律等关键信息.然而传统的二维分析方法无法全面获取形态微小、成分复杂的包裹体信息.通过聚焦离子束-透射电镜(FIB-TEM)联用对华北克拉通遵化豆荚状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进行观察测试,在三维空间上发现包裹体的矿物种类丰富(硅酸盐、铂族、碳酸盐等),矿物形态复杂多变,且包裹体矿物中发育位错、部分开放晶界/相界、熔流体痕迹等显微-超显微结构.因此综合矿物种类、形态、显微结构等信息推断遵化铬铁矿具有复杂的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
张然[2](2020)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依拉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特征及构造背景》文中提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及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大洋的演化历史和壳幔动力学过程等意义重大。依拉山地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部,区内出露蛇绿岩及酸性岩浆岩。依拉山蛇绿岩主要由蚀变较强的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辉长岩及豆荚状铬铁矿组成。本文在详细野外勘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依拉山蛇绿岩中橄榄岩、铬铁矿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研究,并对依拉山花岗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将依拉山蛇绿岩与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狮泉河-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罗布莎蛇绿岩等岩体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依拉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铬尖晶石的Cr#值(Cr#=100×Cr/(Cr+Al))为64.2?73.9,Mg#值(Mg#=100×Mg/(Mg+Fe2+))为46.9?71.6,TiO2为0.03wt%?0.31wt%,Al2O3为4.5wt%?18.7wt%,指示依拉山铬铁矿为高铬型铬铁矿,铬铁矿的铂族元素具有IPGE富集而PPGE亏损的特点,呈现右倾的配分模式,且Pd/Ir与Pt/Pt*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反映出依拉山岩体经历了岩石-熔体反应的演化过程。依据铬铁矿及地幔橄榄岩中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的氧逸度计算,铬铁矿及地幔橄榄岩都呈现出了由洋中脊(MOR)过渡到俯冲带(SSZ)的特点。结合其他蛇绿岩体及铬铁矿的对比研究,认为依拉山铬铁矿可能是在俯冲带环境下,由玻安质熔体与岩石反应形成,并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化过程,即早期的洋中脊(MOR)环境及后期的俯冲带(SSZ)的改造。(2)依拉山辉长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2.8±3.0Ma,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强烈富集,而Ta、Nb、Zr、Hf、Ti等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显示出了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辉长岩既表现出火山弧玄武岩的特点,又显示出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此外,辉长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小于典型地幔的Ce/Pb值等特征,进一步表明辉长岩可能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化。(3)锆石U-Pb测年获得依拉山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年龄为116.1±1.6Ma,地球化学显示花岗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其微量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岩石中大离子元素K、Rb等及高场强元素Th、Ce、Zr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等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相对亏损,显示出陆缘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依拉山地区的花岗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是在班-怒洋双向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由俯冲带之上的幔源岩浆提供热量使得古老地壳物质及基地重熔产生的熔体与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幔源岩浆之间发生的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的。(4)通过依拉山蛇绿岩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蛇绿岩及狮泉河-永珠-纳木错蛇绿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的对比,认为依拉山蛇绿岩主要由蚀变较强的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辉长岩及豆荚状铬铁矿组成;依拉山蛇绿岩形成于大洋扩张中脊环境,并受到了俯冲带环境的改造;认为依拉山在183-162Ma存在基性-超基性成岩事件,表明班怒带洋盆在早侏罗世由扩张转换为洋壳北向俯冲,推测依拉山蛇绿岩的构造归属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杨华燊[3](2020)在《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达拉布特蛇绿岩作为新疆境内最为典型、规模最大的蛇绿岩带之一,被认为是古亚洲洋的残余。前人主要通过其上部组成单元的基性岩来探讨其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等一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但对于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研究较为薄弱,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次研究在该蛇绿岩带上发现了一些较为新鲜的地幔橄榄岩,可为该区地幔性质、构造环境的恢复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有助于解决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本文选择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上的萨尔托海岩体、苏鲁乔克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岩体中地幔橄榄岩进行了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萨尔托海岩体、苏鲁乔克岩体地幔橄榄岩分别为方辉橄榄岩、带状纯橄榄岩及透镜状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90.92~91.40,带状纯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89.63~95.91,透镜状纯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90.34~92.11,均为镁橄榄石,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Mg#值93.05~96.85,Wo值42.89~50.84,En值46.77~53.15,Fs值1.65~3.97,属于透辉石。斜方辉石Mg#值89.81~91.69,En值80.09~89.76,Fs值7.68~9.98,Wo值2.10~12.23,属于顽火辉石。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尖晶石Cr#值48.64~50.40,Al2O3含量变化为28.12%~28.86%,为高铝型尖晶石。透镜状纯橄榄岩中尖晶石Cr#值为92.17~97.29,带状方辉橄榄岩尖晶石Cr#值为89.90~94.73,均为高铬型尖晶石。单斜辉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单斜辉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较为富集的趋势,重稀土(HREE)含量与配分模式与Izu-Bonin–Mariana弧前地幔较为相似。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U、Pb、Sr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Zr、Nb负异常,与马里亚纳弧前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微量元素特征较为一致。尖晶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纯橄榄岩中的尖晶石与玻安岩具有亲缘性,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则和洋中脊玄武岩具有亲缘性。透镜状纯橄榄岩全岩主量元素Mg O为43.71%~45.11%,Al2O3含量为0.43%~0.72%,Ca O含量为0.07%~0.17%。带状纯橄榄岩Mg O为43.72%~46.07%,Al2O3含量为0.89%~1.25%,Ca O含量为0.07%~0.60%。方辉橄榄岩Mg O为43.05%~44.39%,Al2O3含量为0.79%~1.05%,Ca O含量为0.88%~1.37%。与亏损地幔相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具有较高的Mg O,低的Al2O3、Ca O含量。方辉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0.25×10-6~0.47×10-6,透镜状纯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0.24×10-6~0.68×10-6,带状纯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1.25×10-6~2.40×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均呈平坦型,与典型的亏损地幔LREE亏损明显不同,暗示其经历了熔/流体与岩石反应。微量元素明显富集相容元素Cr、Co、Ni,具有残余地幔的特征。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均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MOR)与弧前地幔橄榄岩(SSZ)的特征。根据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微量元素Ti-Dy、YN-Yb N、尖晶石Cr#-单斜辉石Al2O3、橄榄石Fo-尖晶石Cr#、尖晶石Cr#-Mg#图解对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为22%~28%,苏鲁乔克纯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高达40%以上。综合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岩石学、矿物地球化学、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为亏损地幔岩与MORB熔体及俯冲带熔/流体反应而形成。苏鲁乔克纯橄榄岩为亏损地幔岩与玻安岩、岛弧玄武岩、俯冲带熔/流体反应而形成。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弧前俯冲的初始阶段,萨尔托海岩体及苏鲁乔克岩体中的地幔橄榄岩为该阶段不同时期演化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时代,本文认为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为弧前环境下形成的西准噶尔古生代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指示了西准噶尔洋盆俯冲消减始于中泥盆世。
崔婕[4](2020)在《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形成条件的热力学限定 ——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铬铁矿作为生产不锈钢产品的重要原料,影响着国民生产和经济。我国已探明的铬铁矿储量仅占世界的千分之一,铬铁矿的找矿工作日益紧迫。想要顺利的找到铬铁矿首先要了解铬铁矿的成矿原理,铬铁矿最早被归结为岩浆型矿床,其中蛇绿岩型铬铁矿的形成机制被广大学者认为可以通过熔体-岩石反应模型来解释,但是在野外却观察不到熔体固结的产物。本文认为,大量的地质现象表明,流体在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流体以其较低的粘度和强渗透性可以弥补熔体-岩石模型存在的缺陷。新的流体-岩石模型需要实物和数据的支持。通过观察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型豆荚状铬铁矿的野外特征,采集样品进行岩相学镜下观察划分不同的相带,又根据镜下观察对样品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取得数据,识别出相带中的原始矿物和反应后生成的矿物。根据原始矿物和反应矿物的接触关系及电子探针数据可以大致概括出流体和岩石反应的两个过程,一是方辉橄榄岩和流体反应生成纯橄岩和铬铁矿,二是反应过后的贫矿流体在较低的温度压力下沉淀结晶生成低温矿物。这两个过程又可以根据矿物成分和矿物关系建立详细的反应方程。通过查找在高温高压下可适用的热力学方程和主要反应的纯矿物的热力学参数,就可以计算出各个反应方程式平衡时的温度和压力。根据各个方程式的平衡温度压力数据做出温度-压力图,即可总结出流体和岩石反应的两个过程所在的温度和压力的范围,结合之前分析的反应过程和生成的矿物特征,又可以印证热力学计算出的温度压力区间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可初步建立流体-岩石反应模型。
鲍佩声[5](2019)在《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国外典型元古代蛇绿岩的岩石组合、野外产状、地球化学资料以及成矿特征,并与显生宙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继而探讨元古代板块构造演化和铬铁矿成因。资料表明,早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均有蛇绿岩的存在,但前者较少,仅见于Canadian地盾的Cape Smith Belt中的Prutuniq蛇绿岩(2. 05~2. 0Ga)和芬兰Fennoscandian地盾的Outokumpu和Jormua蛇绿岩(时代为1. 97~1. 96Ga),而中-新元古代的蛇绿岩则见于世界许多地区,如埃及东部沙漠区(~750Ma)和非洲东北部地区(ca.900~800Ma)等。与显生宙蛇绿岩相比,这些老蛇绿岩具如下特征:(1)它们均为被肢解的蛇绿岩,大多与"弧火山岩"和(或)混杂岩伴生,经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变质(具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组合);(2)岩石组合大多较齐全,壳层组合发育,以镁铁-超镁铁岩(堆晶岩)、辉长岩、镁铁质席状岩床(墙)杂岩、火山岩为代表;层状镁铁-超镁铁岩的韵律层以及矿物的隐晶变化等均提示了岩浆多期次活动及开放岩浆房的特征;(3)元古代蛇绿岩中既有高铝型铬铁矿,也有高铬型铬铁矿,且主要寄主于纯橄岩(或蛇纹岩)中;高铝型和高铬型直接受控于熔体的熔融程度及含水流体的参与,反映了铬铁矿形成于俯冲带演化的不同阶段;铬铁矿规模均较小,且均以低TiO 2为特征,均为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明显区别于显生宙熔融残余成因的豆荚状铬铁矿;(4)元古代蛇绿岩常伴有硫化物Cu-Co-Zn-Au矿,且铬铁矿含Zn较高(Zn=0. 11%~0. 18%)(如芬兰Outokumpu蛇绿岩);橄榄岩及铬铁矿中常含较高的MnO (高达1. 79%,如埃及东部的Wizer蛇绿岩);(5)元古代蛇绿岩具多种成因:主要为俯冲带成因(如埃及蛇绿岩、北东非蛇绿岩、芬兰Outokumpu蛇绿岩),少量为洋中脊成因(加拿大Purtuniq蛇绿岩)及裂谷成因(芬兰Jormua蛇绿岩)等。
徐国[6](2019)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文中指出兴蒙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条发展历史长、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复合造山带,是解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关于古亚洲洋东南缘的闭合时间、位置和洋陆转换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反映在对古洋盆重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形成环境,以及对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过程及其反映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不统一。蛇绿岩代表了古洋壳的残片,在识别古缝合带和探索古大洋演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在兴蒙造山带索伦缝合带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右旗地区新识别出早二叠世SSZ型哈冷岭蛇绿岩。野外调查揭示哈冷岭蛇绿岩由北部查干胡舒和南部查干拜兴两个蛇绿岩亚带组成,各带宽约5km,控制延伸约100km,发育较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组合。变质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辉长杂岩主要包括层状辉长岩和均质辉长岩等;辉绿岩发育;基性火山熔岩比较丰富,主要为枕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球颗玄武岩和细碧岩等。蛇绿岩带内发育典型韧性剪切带,蛇绿岩局部变形强烈,形成糜棱岩化、片理化岩石及构造片岩。整个蛇绿岩带呈构造岩片构造就位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之中,蛇绿岩带周围的寿山沟组与大石寨组普遍发生一定范围和强度的密集劈理化、碎裂岩化、千枚岩化和糜棱岩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样品显示出亏损轻稀土和左倾的稀土蛛网图特征,并具明显的Nb-Ta负异常。构造环境投图显示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εHf(t)=23.9-28.6,表明其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获得蛇绿岩中辉长岩和细碧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7±2Ma和281.4±5.2Ma,表明哈冷岭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结合索伦缝合带内其它同期相似的蛇绿岩,指示在索伦缝合带可能存在一个晚古生代洋-弧盆体系。这一晚古生代洋-盆体系与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二叠纪古生物-古地理边界(即北侧的冷水性生物群和南侧的暖水型生物群)相一致。基于上述事实,对于古亚洲洋东南段我们提出了如下的构造演化过程:(1)晚奥陶世至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持续向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2)石炭纪至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持续的北向俯冲,形成了北侧的增生型造山带;(3)古亚洲洋东南段在晚二叠世闭合。通过对比索伦蛇绿岩带产出的典型矿床地质和物化探特征,笔者认为与哈冷岭早二叠世SSZ型蛇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有赋存于地幔橄榄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和风化蚀变纯橄榄岩、风化蚀变方辉橄榄岩中的菱镁矿化,其中铬铁矿为典型岩浆矿床,菱镁矿化与成岩后期风化蚀变有关。哈冷岭早二叠世蛇绿岩具有开展豆荚状铬铁矿和风化型菱镁矿的勘探潜力。
李观龙[7](2019)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特征》文中提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并称为青藏高原最着名的两条缝合带,代表了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就位于大陆造山带内的大洋岩石圈残片。丁青蛇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构造由东西转向南北的地段,产出该缝合带中规模最大的地幔橄榄岩体,其中前人报道发现铬铁矿体83条,其中东岩体矿体27条,西岩体矿体56条。本人有幸参加了冶金二院在该地区的填图和铬铁矿调查项目,得到了他们大量的帮助,得以开展了有关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研究,完成了本论文。本研究在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根据地幔橄榄岩的产出、结构、构造特征,将方辉橄榄岩划分为块状、斑杂状、球粒状和具定向结构的方辉橄榄岩四种类型,将纯橄榄岩划分为透镜状或条带状、薄壳状和团块状纯橄榄岩三种类型。(2)丁青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丁青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组成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和弧前地幔橄榄岩及其过渡类型的特征,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俯冲带弧前环境或两者的叠加。(3)在检查了前人在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发现的83条铬铁矿体和矿化点的基础上,根据铬铁矿的产出、构造、矿物化学特征,将铬铁矿划分为高铬型、中高铬型、中铬型和低铬型铬铁矿。这些不同类型的铬铁矿、地幔橄榄岩及其野外产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低铬型铬铁矿Cr#极低,介于9.2314.01,平均值为11.89;TiO2含量为0.00%0.04%,平均值为0.01%,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铬铁矿产出类型。(4)根据大量的野外调查和专门填图,发现铬铁矿矿体和纯橄榄岩的空间分布与辉石岩脉和蛇纹石脉在地表的单位密度有相关关系。即铬铁矿体或纯橄榄岩出露时脉体密度越大,纯橄榄岩中一般发育蛇纹石脉,少见辉石岩脉。其中,球粒状方辉橄榄岩、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及其过渡类型岩石构造的变化受到辉石岩体/脉侵入的影响,越靠近辉石岩体球粒状构造越明显,反之则往斑杂状构造过渡。球粒状和斑杂状方辉橄榄岩的矿物化学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球粒状方辉橄榄岩显示弧前地幔橄榄岩构造特征,而斑杂状方辉橄榄岩显示深海地幔橄榄岩特征。(5)伟晶辉石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85.7?2.8Ma,与丁青蛇绿岩中玻安岩系基性侵入岩年龄基本一致;据此推断板块俯冲过程中,基性岩浆上涌与地幔橄榄岩反应,形成伟晶辉石岩脉/体。由于热烘烤或塑性流变引起地幔橄榄岩构造变化,靠近岩浆房一侧形成球粒状方辉橄榄岩,反之则形成斑杂状方辉橄榄岩。
陈晨,苏本勋,景揭俊,肖燕,林伟,褚杨,刘霞,白洋[8](2018)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和变质底板》文中研究说明在现行板块构造理论的框架下,板块的初始俯冲是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发生转变的重要过程,亦是理解板块运动的关键节点。在俯冲起始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地质记录,分别为一系列地球化学成分多样的岩浆活动、SSZ型蛇绿岩、变质底板和玻安岩及其对应的铬铁矿床。特提斯造山带作为公认的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尤其是初始俯冲的关键场所,一直备受地学界的重视。而土耳其南部构造带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确定亚欧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之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标志。该南部构造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理想场所,上述关于俯冲初始的四个地质记录均保存良好,且有如下方面的重要特点:1)不同地区的镁铁质岩石甚至同一地区的镁铁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从似洋中脊玄武岩,到过渡型岩石类型和玻安质岩石均有发育; 2)大部分蛇绿岩具有完整的序列,各单元及变质底板岩石中普遍发育侵入的基性岩脉,产状多变,是多期岩浆事件的产物; 3)蛇绿岩下部通常发育一套角闪岩相变质底板,且其年龄与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 4)蛇绿岩中普遍发育铬铁矿床,以高Cr型为主,部分蛇绿岩中还赋存高Al-高Cr的过渡型铬铁矿,均被认为是幔源岩浆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因而,这些地质体完整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的演化过程。
黄阳[9](2018)在《冀东遵化和鄂西庙湾前寒武纪豆荚状铬铁矿的指示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板块构造对地球的海陆变迁、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太古宙板块构造相对显生宙而言构造样式被认为不尽相同,且相比显生宙以来的板块活动,目前对早期地球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了解较少。这是由于早期地质现象出露很少且受后期地质作用叠加,抹掉了早期地质演化信息,因此对地球早期地质演化的研究十分困难。前寒武板块构造研究的主要争议在于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和板块构造样式与显生宙的差异,如是否存在显生宙常见的板块深俯冲。地质学家将显生宙汇聚边界特征性大地构造单元,包括蛇绿岩、超高压(UHP)变质作用、不同造山类型、增生地幔楔和双变质带等引入前寒武大地构造研究,用来约束地球早期构造演化特征及模式。经大量研究发现,保存在造山带内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称为蛇绿岩)及其中特有的豆荚状铬铁矿可为揭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地球早期壳幔物质循环作用及板块构造运动作出贡献。同蛇绿岩一样,造山带中的混杂岩也指示古缝合带或俯冲带的位置。混杂岩常指来源不同、时代不同的岩体由于板块汇聚边缘俯冲增生作用混杂堆积而成,当混杂堆积的组分含有蛇绿岩套中完整或不完整的岩石单元组合的时候被称为蛇绿混杂岩。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中的岩石矿物组合及构造几何学分析可指示板块构造运动的环境、成因及俯冲极性;而豆荚状铬铁矿作为其中的特征性岩石矿物单元,更能在后期变形变质过程中保留原始成岩成矿信息,可指示蛇绿岩的成因和形成演化。显生宙蛇绿岩及其中的豆荚状铬铁矿由于年轻、保存较完好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前人通过对显生宙蛇绿岩和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获得大量关于显生宙蛇绿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豆荚状铬铁矿成因以及板块构造运动形式的认识。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显生宙西藏罗布莎蛇绿岩中找到很多原位超高压金刚石、柯石英颗粒和数百种地幔矿物组合,同时也找到许多壳源矿物特别是比罗布莎蛇绿岩形成年龄更老的锆石。这表明显生宙存在壳幔物质大循环(例如碳循环)和板块深俯冲过程。然而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和壳幔物质交换过程尚无定论。因此可以借鉴显生宙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方法手段加强对前寒武纪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及其中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博士论文(下称本文)对元古宙庙湾蛇绿杂岩和遵化晚太古宙蛇绿混杂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开展了以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的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物及矿物包裹体显微特征识别和对比的综合研究。元古宙鄂西庙湾蛇绿杂岩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前人已对其岩石矿物单元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工作,表明其为一套中新元古代晚期大洋中脊型-俯冲带上蛇绿岩残片组合而成的蛇绿杂岩。铬铁矿较好地出露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中,研究其矿物学成因和特征可为指示蛇绿杂岩的形成演化提供很好机会。庙湾豆荚状铬铁矿的寄主橄榄岩遭受强烈蛇纹石化作用,全岩地球化学示踪缺乏准确性,但其全岩铂族元素特征同其他显生宙蛇绿岩类似。此外,铬铁矿原始矿物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高Cr#值和低TiO2含量的特点,指示铬铁矿具有俯冲带上起源环境的特征。纯橄岩中铬铁矿显示出岛弧环境下形成的特征。而方辉橄榄岩中铬铁矿同时具有MORB和岛弧环境下形成的特征,表明其赋存的庙湾蛇绿杂岩经历了洋中脊和岛弧两阶段构造背景演化特征。两种橄榄岩铬铁矿中都含有大量矿物包裹体(例如角闪石、橄榄石、单斜辉石、贱金属硫化物、铂族矿物等),其中最多的为角闪石等含水矿物,表明铬铁矿可能结晶于含水熔体。综上,庙湾纯橄岩及其中铬铁矿形成于弧前环境,由玻安质熔体与MORB型方辉橄榄岩在俯冲起始阶段反应生成。同庙湾蛇绿杂岩型豆荚状铬铁矿相比,遵化豆荚状铬铁矿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且形成时代为更老的太古宙。遵化混杂岩带内保留有一套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异地团块,经岩石地化分析和大地构造解析,可将其恢复为一套不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称为遵化蛇绿混杂岩带。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等超镁铁岩异地团块中含有保存较完好的太古宙豆荚状铬铁矿,遵化混杂岩带内镁铁-超镁铁质岩块及豆荚状铬铁矿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其形成于洋内岛弧-弧前环境。遵化豆荚状铬铁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显示为2547±10 Ma,寄主橄榄岩的全岩Lu-Hf同位素年龄为2528±130 Ma。此外混杂岩基质副片麻岩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从2522 Ma到2867 Ma,最小谐和年龄为2522±39 Ma,表明蛇绿混杂岩形成于2.52 Ga之后,碎屑锆石的变质边年龄为2467±27 Ma。再加上强变形混杂岩基质被2458±17 Ma未变形的花岗岩脉切穿,可确认遵化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在2.52-2.46 Ga之间。因此遵化混杂岩带被认为是一套太古宙蛇绿混杂岩带。遵化太古宙豆荚状铬铁矿产出在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和铬铁岩中,具有典型蛇绿岩型豆荚状铬铁矿的特点,发育浸染状、豆状和局部块状等矿物结构。所有铬铁矿显示出高铬低铝低钛的矿物化学特征。铬铁矿全岩铂族元素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显示出豆荚状铬铁矿典型的负斜率特征,即相对富集IPGE而亏损PPGE。遵化豆荚状铬铁矿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矿物包裹体,矿物种类繁多包括硅酸盐、铂族、单质、贱金属、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和氧化物等各种矿物。包裹体按照产出形态,可以分为单矿物相和多矿物相(从两相到五相)。利用透射电镜联用聚焦离子束制样技术对遵化铬铁矿和矿物包裹体进行晶体特征和矿物种类识别,在其中找到金红石的超高压相TiO2(Ⅱ)和铬铁矿的超高压相陈鸣矿。根据前人研究,TiO2(Ⅱ)的形成压力至少为6 GPa,对应地下200 km的深度。而陈鸣矿的形成压力大于14 GPa,对应地下400 km的深度,也就是地幔转换带顶部。陈鸣矿在普通铬铁矿中以包体出现、TiO2(Ⅱ)同金红石、角闪石、磷灰石组成的固态多相包裹体出现在陈鸣矿中,表明在太古宙时壳源矿物可能俯冲到地幔过渡带深度。根据这些现象,我们认为地壳的金红石、角闪石及磷灰石以单矿物相或以多矿物相形式随俯冲板片到达深部地幔,当深度超过200km时,金红石部分重结晶为TiO2(Ⅱ)相。当俯冲到达地幔过渡带时一些铬铁矿转变为陈鸣矿,而这些壳源矿物和UHP矿物被包裹进陈鸣矿中,之后陈鸣矿被带到地球表面进入蛇绿岩中的大洋豆荚状铬铁矿中。随后这些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在新太古代一次弧/陆碰撞事件过程中被加积到增生-碰撞混杂岩中。基于铬铁矿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综合不同时代铬铁矿中丰富的矿物包裹体,我们认为铬铁矿类似于金刚石,可能是壳幔物质循环过程中重要的载体,服务于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大循环例如C循环。结合本研究,并对比世界范围内不同时代豆荚状铬铁矿的矿物化学、矿物包裹体产出特征,表明壳幔物质循环作用和板块深俯冲作用最早可追溯到新太古代。通过对太古宙遵化和元古宙庙湾豆荚状铬铁矿的详细分析和不同时代铬铁矿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确认庙湾蛇绿杂岩中豆荚状铬铁矿为蛇绿岩型铬铁矿,通过计算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内铬铁矿的母熔体特征结合矿物包体特征,获知庙湾铬铁矿起源于俯冲带上弧前地幔楔,由玻安质熔体与与MORB型方辉橄榄岩反应形成,推理庙湾蛇绿杂岩中铬铁矿及寄主橄榄岩的形成演化构造背景经历了大洋中脊向俯冲带上的转变。(2)明确太古宙遵化蛇绿混杂岩带中产出的铬铁矿具有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特征,并全面研究遵化不同结构类型的豆荚状铬铁矿及其中矿物包裹体。首次发现地球上产出在豆荚状铬铁矿中的超高压相铬铁矿(陈鸣矿)及其中的超高压TiO2(Ⅱ)包体,确定了两个矿物的产出特征和矿物晶体参数。遵化太古宙蛇绿混杂岩中超高压铬铁矿及超高压包裹体的产出,推断晚太古宙可能存在同显生宙类似的板块深俯冲运动,铬铁矿可以作为载体参与壳幔物质大循环。(3)通过对比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豆荚状铬铁矿及其中矿物包裹体矿物化学特征,表明板块运动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具有相似性,推断深俯冲作用至少在新太古代已启动。
吴魏伟[10](2017)在《阿尔巴尼亚米尔迪塔蛇绿岩中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地质体成因》文中研究说明蛇绿岩作为构造就位于大陆边缘之上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是认识区域和全球构造的窗口。关于蛇绿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威尔逊循环过程中洋盆、板块边界、碰撞造山的演变以及豆荚状铬铁矿等有价值的矿产的成因。长期以来,蛇绿岩的演化被认为是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背景扩张中心下部的浅部地幔。然而近年来,前人在不同构造背景、不同时代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以及相应的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了大量的超高压强还原深部地幔矿物群,如金刚石、碳硅石、柯石英、单质金属等。这些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相在蛇绿岩中的出现,引发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并开始重新思考早期关于蛇绿岩、铬铁矿的浅部成因模式以及上地幔组成。如这些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相在全球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质构造背景的蛇绿岩中的出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其地质意义是什么?上述新发现使得蛇绿岩型豆荚状铬铁矿的形成,尤其是金刚石、碳硅石等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的成因甚至壳-幔相互作用等,成为板块构造理论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全新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选择阿尔巴尼亚米尔迪塔蛇绿岩带中的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体作为研究对象。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体位于米尔迪塔蛇绿岩西带和东带的地球化学分界上,它的地幔橄榄岩单元提供了结构、矿物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证据,揭示了从MOR到SSZ构造环境转变的岩浆-交代作用以及岩石熔体反应过程。在详尽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化学、全岩主微量以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信息,来探讨它的岩石成因以及熔体演化。在阿尔巴尼亚米尔迪塔蛇绿岩西带的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地质体中,选择代表性产于纯橄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进行无污染的人工重砂矿物分选,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20粒金刚石、30粒碳硅石,同时还有大量的金红石、石榴子石以及硫化物等。通过对矿物详细的形貌学、激光拉曼分析、矿物包裹体、C同位素以及N同位素分析,旨在:(1)揭示斯坎德培金刚石、碳硅石及其他矿物的性质和起源;(2)探讨斯坎德培金刚石和碳硅石所记录的地质过程及成因;(3)探索形成这些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的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体获得的创新性认识如下:(1)阿尔巴尼亚侏罗纪米尔迪塔蛇绿岩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中从西部MORB型到东部SSZ型大洋岩石圈结构-地球化学特征的渐变过渡,跨度约30km。地幔橄榄岩主要由方辉橄榄岩与纯橄岩构成,含有少量豆荚状铬铁矿产出。方辉橄榄岩具有较高的CaO、Al2O3和REE值,含有富铝辉石以及低铬尖晶石。纯橄岩具有较低的CaO、Al2O3和REE值,含有贫铝辉石以及高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微量元素模拟暗示其经历了10-15%部分熔融,而纯橄岩经历了20-25%部分熔融。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分别代表MOR构造环境低程度部分熔融和弧前构造环境较高程度部分熔融与再富集的产物。方辉橄榄岩在MOR构造环境由上升的熔体与残余的方辉橄榄岩发生岩石/熔体反应所致,而纯橄岩和高Cr型铬铁矿则是在地幔楔中由玻安质熔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生成。因此斯坎德培地幔岩石单元记录了同一洋盆中在时间空间上由MOR到SSZ的熔体演化历程。(2)斯坎德培金刚石多相包裹体由NiMnCo合金、斜方晶系结构钙钛矿(20×20nm)以及流体组成。流体定量分析表明其元素组成为C、Si、Ca、Cl、O、Mn、Mg以及K。包裹体中流体与合金共存有力的说明斯坎德培金刚石为天然成因。金刚石结晶于对氧化还原条件敏感的NiMnCo合金熔体中,形成深度位于至少达到金刚石稳定区间的深部地幔。所有的金刚石(n=12)和碳硅石(n=24)具有较一致的亏损碳同位素特征,δ13CPDB-25‰,说明二者的源区可能为俯冲大洋壳中的有机碳。斯坎德培金刚石(n=8)具有较低的N元素含量(37.0-286.4ppm)和较特殊的δ15Nair变化(-12.9‰to+25.5‰)。上述特征说明斯坎德培金刚石形成于强还原环境下(深度>250km)C饱和/过饱和的NiMnCo合金熔体中,局部超还原环境的存在有利于碳化硅的生成。金刚石N同位素特征暗示形成金刚石的流体/熔体的局部N同位素不均一性。本研究认为,NiMnCo合金熔体起源于俯冲洋壳上锰结核的熔融。同时俯冲洋壳的熔融释放了由Cl+O+Si+K+Ca+CO32-+H2O组成的高密度流体(HDFs)。高密度流体与合金熔体反应并被还原出C,且被合金熔体吸收。当温度压力发生转变的时候斯坎德培金刚石从C饱和/过饱和的合金熔体中结晶析出。(3)在新的俯冲板片到来以及快速板片回返动力学机制下,扰动了上部地幔的流动模式,从而造成了大规模地幔物质的上涌,并迅速发展形成地幔上涌通道,使得上地幔下部乃至停滞于地幔转换带中的轻浮物质能够快速上涌至浅部(7-10百万年)。在快速上升过程中,C饱和/过饱和的合金熔体开始结晶生成金刚石(P>5 GPa和T>1200°C)。金刚石生长过程中可偶然捕获部分合金熔体和高密度流体。值得注意的是,金刚石从稳定区域快速上升至地表与斯坎德培金刚石具有较低的N元素聚合程度特征相一致,说明其形成后未在地幔中停留过久(地质时间尺度),避免其结晶后受到再吸收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影响。同时在快速上升折返至地幔浅部过程中,当压力低于12.5GPa时,CF结构的铬铁矿将分解为尖晶石结构的铬铁矿和硅酸盐矿物相,后者形成单斜辉石针状出溶体并被保存。斯坎德培铬铁矿中金刚石、碳硅石等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相的发现,证实新特提斯蛇绿岩西端同样存在蛇绿岩型金刚石,可能为全球普遍现象。该类型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相的起源、形成和保存可能代表一种不为人知的壳-幔物质交换体系以及地球动力过程。
二、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铬铁矿矿物包裹体的聚焦离子束-透射电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和岩相学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硅酸盐矿物 |
4.2 铂族矿物 |
4.3 贱金属硫化物矿物 |
4.4 碳酸盐矿物及其他矿物种类包裹体 |
4.5 矿物包裹体中的各类显微现象 |
4.5.1 位错 |
4.5.2 部分开放晶界/相界 |
4.5.3 熔流体痕迹(流体包裹体、孔洞) |
5 结论 |
(2)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依拉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特征及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蛇绿岩研究进展 |
1.3 豆荚状铬铁矿研究进展 |
1.4 依拉山蛇绿岩和铬铁矿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
1.5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依拉山地区的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层 |
2.2 周边的岩浆活动 |
第3章 样品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
3.1 矿物学电子探针分析 |
3.2 矿物包裹体分析 |
3.3 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 |
3.4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第4章 依拉山蛇绿岩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矿物学特征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4 基性岩年代学特征 |
第5章 依拉山花岗岩 |
5.1 岩石学特征 |
5.2 地球化学特征 |
5.3 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
第6章 讨论 |
6.1 依拉山铬铁矿的成因 |
6.2 依拉山铬铁矿的构造意义 |
6.3 依拉山辉长岩的岩石成因及形成时代 |
6.4 依拉山花岗岩的成因与源区性质 |
6.5 依拉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 |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3 西准噶尔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4 达拉布特蛇绿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
1.3.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简述 |
2.2 区域地层简述 |
2.3 区域岩浆岩简述 |
2.4 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简述 |
第三章 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 |
3.1 地幔橄榄岩野外岩石学特征 |
3.2 地幔橄榄岩镜下岩石学特征 |
第四章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4.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成分 |
5.1 橄榄石矿物化学特征 |
5.2 斜方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5.3 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5.4 尖晶石矿物化学特征 |
5.5 单斜辉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
5.6 尖晶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
第六章 讨论 |
6.1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过程 |
6.2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熔/流体交代过程 |
6.3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构造意义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形成条件的热力学限定 ——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1.5 取得主要认识 |
2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矿区地质 |
2.2.1 罗布莎岩体地质结构 |
2.2.1.1 矿区地层 |
2.2.1.2 岩体地质特征 |
2.2.2 矿体地质特征 |
2.2.2.1 滑石菱镁岩型(T型) |
2.2.2.2 橄榄岩型(P型) |
3 岩相学特征 |
3.1 豆荚状铬铁矿相带 |
3.2 纯橄岩相带 |
3.3 方辉橄榄岩相带 |
4 岩石地球及矿物化学特征 |
4.1 主要元素分析 |
4.2 矿物化学特征 |
4.2.1 橄榄石 |
4.2.2 辉石 |
4.2.3 铬铁矿 |
4.2.4 蛇纹石 |
5 热力学计算 |
5.1 反应方程式 |
5.1.1 方辉橄榄岩和流体反应 |
5.1.2 贫矿流体中的反应 |
5.2 热力学参数的选取 |
5.2.1 热力学计算式 |
5.2.2 热力学参数 |
5.3 计算结果 |
6 讨论和结论 |
6.1 纯橄榄岩成因 |
6.1.1 顽火辉石生成镁橄榄石 |
6.1.2 低镁橄榄石生成高镁橄榄石 |
6.2 铬铁矿的成因 |
6.2.1 尖晶石与流体反应生成铬铁矿 |
6.2.2 橄榄石和流体反应生成铬铁矿 |
6.3 贫矿流体中的反应 |
6.3.1 贫矿流体生成透辉石 |
6.3.2 贫矿流体生成蛇纹石 |
6.3.3 贫矿流体生成斜长石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论文提纲范文)
1 早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 |
1.1 芬兰早元古代蛇绿岩和铬铁矿 |
1.1.1 Outokumpu蛇绿岩 |
1.1.1. 1 野外产状 |
1.1.1.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1.1.1. 3 成矿特征 |
1.1.2 Jormua蛇绿岩 |
1.1.2. 1 野外产状 |
1.1.2.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1.1.2. 3 成矿特征 |
1.1.3 小结 |
1.2 加拿大早元古代蛇绿岩 |
1.2.1 野外产状 |
1.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1.2.3 成矿特征 |
1.2.4 小结 |
2 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 |
2.1 概述 |
2.2 埃及东部沙漠区新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 |
2.2.1 CED蛇绿岩 |
2.2.1. 1 野外产状 |
2.2.1.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1)Wizer蛇绿岩 |
(2)Fawakhir蛇绿岩 |
2.2.2 SED蛇绿岩 |
2.2.2. 1 野外产状 |
2.2.2.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1)Abu Dahr蛇绿岩 |
(2)Wadi Arais蛇绿岩 |
2.2.3 成矿特征 |
2.2.4 小结 |
2.3 非洲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 |
2.3.1 野外产状 |
2.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3.3 成矿特征 |
2.3.4 小结 |
3 结论 |
(6)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区蛇绿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6 分析方法 |
1.7 完成工作量 |
1.8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侵入岩 |
2.3 火山岩及火山构造 |
2.4 地质构造 |
2.5 区域地质演化史 |
2.6 矿产资源概况 |
第三章 哈冷岭蛇绿岩的识别与确定 |
3.1 蛇绿岩野外地质特征 |
3.2 岩石学特征 |
第四章 蛇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测试结果 |
4.1.1 锆石 U-Pb 定年结果 |
4.1.2 锆石 Lu-Hf 同位素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蛇绿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
5.1 哈冷岭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
5.2 岩石成因 |
5.2.1 结晶分异与同化混染 |
5.2.2 岩浆源区与物理化学条件 |
5.3 构造背景 |
5.3.1 岩石学证据 |
5.3.2 地球化学证据 |
5.3.3 继承性锆石缺失的证据 |
5.4 大地构造意义 |
5.4.1 关于古亚洲洋东南部最终闭合时间的争议 |
5.4.2 哈冷岭蛇绿岩对闭合时间的指示 |
5.4.3 古亚洲洋东南部在晚二叠世最终闭合的其它证据 |
第六章 与蛇绿岩相关的成矿作用 |
6.1 铬铁矿化 |
6.1.1 内蒙古蛇绿岩型铬铁矿产出规律 |
6.1.2 索伦山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地质特征 |
6.1.3 索伦山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6.1.4 哈冷岭蛇绿岩中铬铁矿矿化点特征 |
6.1.5 哈冷岭蛇绿岩铬铁矿找矿前景 |
6.2 菱镁矿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附图:哈冷岭地区综合物化探异常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蛇绿岩研究进展 |
1.2.1 蛇绿岩的定义 |
1.2.2 蛇绿岩形成环境及分类研究 |
1.3 豆荚状铬铁矿研究进展 |
1.3.1 豆荚状铬铁矿与蛇绿岩的关系 |
1.3.2 豆荚状铬铁矿分类 |
1.4 丁青蛇绿岩和铬铁矿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
1.5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1.6 主要工作量 |
2 丁青地区的地质背景 |
2.1 蛇绿岩周边的地层 |
2.2 蛇绿岩中的断层 |
2.3 周边的岩浆活动 |
3 丁青蛇绿岩的组成和产状 |
3.1 东岩体 |
3.2 西岩体 |
3.3 小结 |
4 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产出特征 |
4.1 地幔橄榄岩的产出特征 |
4.1.1 方辉橄榄岩 |
4.1.2 纯橄榄岩 |
4.2 铬铁矿的产出特征 |
4.2.1 东岩体 |
4.2.2 西岩体 |
5 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岩石学和矿物学 |
5.1 地幔橄榄岩 |
5.1.1 岩石学特征 |
5.1.2 矿物学特征 |
5.2 铬铁矿 |
5.2.1 岩石学特征 |
5.2.2 矿物学特征 |
6 讨论 |
6.1 辉石岩脉与铬铁矿的关系和成因探讨 |
6.2 丁青岩体中识别出四类铬铁矿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8)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和变质底板(论文提纲范文)
1 初始俯冲的理论模型及演化阶段 |
2 初始俯冲的地质记录 |
2.1 镁铁质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的多样性 |
2.2 SSZ型蛇绿岩 |
2.3 变质底板 |
2.4 玻安岩与铬铁矿成矿作用 |
3 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在土耳其南部的地质记录 |
3.1 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和变质底板分布 |
3.2 蛇绿岩中的基性岩脉 |
3.3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蛇绿岩 |
3.4 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带中的变质底板 |
3.5 不同类型的铬铁矿床 |
4 结论 |
(9)冀东遵化和鄂西庙湾前寒武纪豆荚状铬铁矿的指示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2.3 创新点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豆荚状铬铁矿研究进展 |
2.1 铬铁矿分类 |
2.2 铬铁矿的同质多像变体 |
2.3 豆荚状铬铁矿与蛇绿岩 |
2.4 豆荚状铬铁矿的岩相学特征 |
2.5 豆荚状铬铁矿的矿物化学特征 |
2.6 豆荚状铬铁矿铂族矿物元素特征 |
2.7 豆荚状铬铁矿矿物包裹体研究 |
2.8 豆荚状铬铁矿成因模式研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3.1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
3.2 全岩铂族元素分析 |
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4 单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四章 扬子克拉通元古宙庙湾蛇绿杂岩铬铁矿特征识别 |
4.1 地质背景 |
4.2 岩相学研究 |
4.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4 庙湾铬铁矿矿物化学研究 |
4.4.1 铬铁矿 |
4.4.2 橄榄石 |
4.4.3 蛇纹石 |
4.4.4 斜方辉石 |
4.4.5 角闪石 |
4.4.6 绿泥石 |
4.4.7 菱镁矿 |
4.5 庙湾铬铁矿中包裹体研究 |
4.6 全岩铂族元素特征 |
4.7 讨论 |
4.7.1 庙湾蛇绿杂岩橄榄岩PGE特征启示 |
4.7.2 蛇绿岩型豆荚状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的启示 |
4.7.3 庙湾蛇绿杂岩铬铁矿母熔体特征 |
4.7.4 庙湾蛇绿杂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
4.8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遵化蛇绿混杂岩铬铁矿特征识别 |
5.1 地质背景 |
5.2 岩相学研究 |
5.3 全岩铂族元素特征 |
5.4 遵化蛇绿混杂岩带年代学研究总结 |
5.5 铬铁矿矿物化学研究 |
5.6 铬铁矿包裹体研究 |
5.6.1 硅酸盐矿物 |
5.6.2 铂族矿物 |
5.6.3 贱金属矿物 |
5.6.4 碳酸盐矿物 |
5.6.5 其他矿物包裹体 |
5.7 金红石和铬铁矿的超高压同质多像变体的发现 |
5.7.1 高压TiO_2 相-TiO_2(Ⅱ) |
5.7.2 高压铬铁矿相-陈鸣矿 |
5.8 讨论 |
5.8.1 超高压相铬铁矿及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过程 |
5.8.2 壳幔物质循环载体-铬铁矿 |
5.9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前寒武纪板块构造样式探讨 |
6.1 矿物成分对比:不同时期铬铁矿成因和构造环境的相似性 |
6.2 矿物包裹体对比:太古宙可能存在板块深俯冲作用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阿尔巴尼亚米尔迪塔蛇绿岩中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地质体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国内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2 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进展及科学问题 |
1.2.3 阿尔巴尼亚米尔迪塔蛇绿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路线及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巴尔干半岛地质概况 |
2.1.1 构造单元划分 |
2.1.2 巴尔干半岛特提斯蛇绿岩 |
2.1.3 阿普利亚台地 |
2.1.4 阿普利亚被动陆缘 |
2.1.5 克拉比-佩拉岗尼亚台地 |
2.2 米尔迪塔蛇绿岩带 |
2.3 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地质体 |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
3.1 样品预处理与矿物分选 |
3.2 岩相学分析及电子成像 |
3.3 矿物激光拉曼分析及矿物主量EMP分析 |
3.4 全岩主微量、单矿物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
3.5 金刚石、碳硅石C、N同位素SIMS分析 |
3.6 金刚石包裹体分析 |
第四章 斯坎德培地质体成因 |
4.1 引言 |
4.2 样品描述 |
4.3 分析结果 |
4.3.1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组成 |
4.3.2 矿物地球化学组成 |
4.4 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地质体成因 |
4.4.1 部分熔融过程及其产物 |
4.4.2 氧逸度及熔体演化 |
4.4.3 岩石熔体反应,地幔交代作用以及LREE富集 |
4.4.4 部分熔融-熔体浸透过程中PGE响应 |
4.4.5 铬铁矿成因 |
4.4.6 构造模型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斯坎德培地质体中深部地幔矿物相的发现及其意义 |
5.1 引言 |
5.2 寄主岩石的岩性特征 |
5.3 铬铁矿矿体中异常矿物 |
5.3.1 金刚石 |
5.3.2 碳硅石 |
5.3.3 其他矿物 |
5.3.4 原位单斜辉石针状出溶体 |
5.4 金刚石成因探讨 |
5.4.1 斯坎德培金刚石并非人为混染 |
5.4.2 斯坎德培金刚石形成于合金熔体 |
5.4.3 碳同位素起源 |
5.4.4 氮同位素起源 |
5.4.5 斯坎德培金刚石成因模式 |
5.5 碳硅石成因探讨 |
5.5.1 碳硅石的地质意义 |
5.5.2 斯坎德培碳硅石形成过程假想 |
5.6 原位单斜辉石针状出溶体地质意义 |
5.7 小结 |
第六章 斯坎德培地质体记录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下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论文参考文献)
- [1]铬铁矿矿物包裹体的聚焦离子束-透射电镜研究[J]. 黄阳,邓浩. 地球科学, 2020(12)
- [2]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依拉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特征及构造背景[D]. 张然.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3]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杨华燊. 贵州大学, 2020(04)
- [4]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形成条件的热力学限定 ——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为例[D]. 崔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元古代蛇绿岩及铬铁矿[J]. 鲍佩声. 岩石学报, 2019(10)
- [6]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D]. 徐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特征[D]. 李观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土耳其南部蛇绿岩和变质底板[J]. 陈晨,苏本勋,景揭俊,肖燕,林伟,褚杨,刘霞,白洋. 岩石学报, 2018(11)
- [9]冀东遵化和鄂西庙湾前寒武纪豆荚状铬铁矿的指示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D]. 黄阳.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10]阿尔巴尼亚米尔迪塔蛇绿岩中斯坎德培地幔橄榄岩地质体成因[D]. 吴魏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