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燕(通讯作者) 陈丽 徐琨 刘永 宋宇春 刘春梅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肾病风湿科、血液透析中心 贵州 遵义 563000)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01-02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约为9%~13%[1]。所有CKD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结局终将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而大部分ESRD患者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另外,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高脂血症等均需要行血液透析,清除体内毒素、纠正电解质紊乱。虽然首选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方法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但临床上仍然有部分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差、内瘘堵塞及生存期有限等原因而不适合行动静脉内瘘,此类患者使用长期留置导管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2]。但是,导管长期留置会导致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影响血液透析治疗及患者的生存时间。本研究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行中心静脉留置透析导管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血透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以中心静脉留置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126例,男80例,女46例;年龄40~71岁,平均(61.35±15.6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76例、糖尿病肾病32例、梗阻性肾病16例、急性肾损伤2例。
1.2 方法
收集126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及病原菌培养结果。将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这些因素对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性。
1.3 导管感染诊断标准
(1)中心静脉置管病史;(2)置管处局部出现红、肿、压痛等炎症表现;(3)外周血或者导管抽血病原菌培养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共纳入126例留置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出现导管感染,总体感染发生率为11.1%。
2.2 导管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感染与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及低蛋白血症无关(P>0.05);而年龄大于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置管部位为股静脉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周均会导致导管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率
3.讨论
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替代治疗手段而受到高度重视,建立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但是,建立血管通路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出现并发症不可避免,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即导管感染。血液透析患者多数住院时间较长,感染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及终末期肾衰竭死亡的重要原因[3-4]。因此,探讨导管感染的高危因素,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前预防并及时控制感染,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实践工作均有重要指导价值。
本研究显示,126例留置导管患者中,14例出现导管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1.1%,这国内外近期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5-6]。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的差异,合并高血压及低蛋白血症并不会导致导管感染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但是年龄大于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置管部位为股静脉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周均会导致导管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概率也相应增加,这可能与患者的透析次数增多及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另外,贫血的患者也会出现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糖代谢异常,导致微血管病变加重,并且含糖量较高的组织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容易导致感染。本研究显示颈内静脉置管的感染率为6.6%,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率为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静脉置管发生导管感染的风险增加,可能是因为其解剖位置位于腹股沟及会阴部,此处皮肤潮湿,发生尿粪污染病原菌接触的机会较多,管口受到污染的机会更多。另外,股静脉置管透析中血流量往往较差,需要尿激酶封管及一次透析过程中反复多次的操作增加了细菌经导管口侵入的机会[7]。导管留置时间小于2周的感染率仅为3.8%,而留置时间超过2周的感染率高达16.4%,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血液透析治疗,不可避免会出现透析管路反复操作、生命线重复使用及透析机无菌情况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最有效的手段是预防,严格按照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提前预防。同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及系统的完整的护理方法也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一方面,广大医护人员应提高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重要性的认识,针对血液透析的患者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据文献报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显示,77.12%的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等[8]。因此,在另一方面,针对确诊的感染患者,应立即拔出导管,并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回示后,据药敏结果针对性进行治疗。确保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方能有效的控制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广研, 陈香美.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治疗现状及思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30(2): 102-103.
[2] Allon M.Fistula first recent progress and ongoing challenges[J]. Am J Kidney Dis, 2011, 12(57): 3-6.
[3] 陈静,林源,黄之杰等.104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透析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2, 33(2):232-233.
[4] 叶白如,谷禾,杨午红等.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 2247-2248.
[5] 刘珊,刘伦志,张明霞等.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5):1094-1096.
[6] Napalkov P,Felici DM,Chu LK,et al.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or hemodialysis catheters:a health care claims database analysis[J].BMC Cardiovasc Disord,2013,16(13):86.
[7] 杨春琴,黄敏,翁明祥.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9): 2028-2032.
[8] 李月婷,车丽双,黄荣桂.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07-2711.
论文作者:曹明燕(通讯作者),陈丽,徐琨,刘永,宋宇春,刘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静脉论文; 并发症论文; 因素论文; 相关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