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语文:呼唤语文教育理论--兼论“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位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百年语文:呼唤语文教育理论--兼论“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位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语文百年:呼唤语文教育理论——兼谈《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教育论文,理论论文,兼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语文教育,古老而新兴。如果从夏商之际的“庠”“序”“校”算起,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如果仅从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算起,正好百年。千百年的实践,多少代人的努力,其间的语文教育经验是丰富的。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证明,语文是一门学科。但是,时至今日,如果要问语文是不是一门科学,回答就不那么肯定,语气就不那么坚决。因为像语文的含义、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范畴、语文教学规律这些本学科的基石概念尚在争论之中,没有定论或趋同认识。许多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也认为:我国目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还不能说已经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语文界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研究水平;语文教育研究根基浅薄,语文教育理论至今未形成科学化的体系;我们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1]面对古代语文教育千年,我们应该回答,语文教育是不是一门科学?面对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我们必须回答,有没有语文教育理论科学体系?

根据科学的原理,一门学科的建立或检验一门学科的真伪,必须具有或依据三个条件,一是是否有独立而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是否有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规律;三是这些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规律等能否构成逻辑的或历史的体系。的确,以这三个条件来衡量、检验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显得荒芜庞杂,你看,有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有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有思想品德、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有课内、课外,有现代文、文言文,有语言、思维……总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品德思维包罗其中。无怪乎有人说:“语文教育根本不是一门学科,它本来应该从属于语言、中国文学这样一门学科,但它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根本不提供任何知识和智慧、只提供一种什么意义也没有的、以考试为唯一目的那么一个畸形的东西。”[2]

为此,站在新旧百年的交接点上,我们呼唤建立语文教育理论科学!

一、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奇怪的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来没有独立过、明确过。1902年以前,这个学科从属于经学、史学、伦理学等领域,附属于读经作文(载道之文、科举之文)。1902年,小学拟叫“字课”“读古文词”,中学叫“词章”,这个学科从一开始就有三个名称。1904年,这门课程叫“中国文学”“读经”。“中国文学”的内容虽然是辞章之学,但名称与“语言的艺术”之文学相混淆。1907年更名为“国文”,1920年小学更名为“国语”,还是一分为二。1949年合二而一为“语文”,形式统一(其间1956年~1958年曾进行了短暂的分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却使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引发了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言文、言语、界说等的分野。到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3]“废黜百家”,偏尊“文化”,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一语多文→语言和文化,语文变得泛而又泛了。

说语文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泛而又泛,如果舍弃一些相似的观点,主要有语言、文学、文化三家(客观地说,“文章”的观点最具有概括性、包容性,但在20世纪末被淹没了),而“文化”占上风。这样好不好呢?在无法统一的情况下,采用兼容并蓄的办法,应该不失为上策。但是,矛盾又出现,语言、文学肯定属于文化范畴,好像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的知识也属于文化领域,那么,语文岂不是包容一切?

其实,按一般人的眼光看,一个平民百姓人家的孩子到了五六岁,送其到学校里,原因之一是要其能读书写字会算账,不当睁眼瞎不被人看不起。从语文的角度讲,即具备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作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4]。)这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需要,因而政府办学校(或民办),学校设立一个或多个学科来解决、满足这种需要。这里本没有高深的道理,更没有玄妙的学问,这道理这学问简单、明白、永恒,怎么百年来越搞越复杂,越来越糊涂了呢?

二、确立语文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一个学科,首先应该有也必须有本学科的基本概念,且这些概念是确定的,内涵外延是清楚的,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这个学科的理论大厦。如果把语文还解释为:语言,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口头语、书面语等;如果把语文学科的性质还阐述为工具性,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如果把语文学科的目标还规定为: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开发等;如果把语文教育的本质还概括为:工具教育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等……那么,这个学科的理论大厦无论如何是建立不起来的。

作为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结束语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新百年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概念,舍弃了一些百年来曾使用、流行的名词术语,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提出新概念的同时,由于没有确定某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使旧的问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例如,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石概念,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其含义是什么?见之于报刊的几位《标准》编制者的阐释就不一样(略)。最突出的是类似于理化实验装置的形象解说,花了近三千字。[5]其他如,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三维设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注重情感体验、阅读期待、基本的语法知识等。诚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发展中不断有新的观念、新的名词出现,但作为承前启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概念,应该是实践中人们总结、创造的,应该是约定俗成的,内涵外延是确定的,而不应是陌生的、需多方阐释的。对此,有人建议,在《语文课程标准》后面加一个名词解释部分;有人说,《语文课程标准》还未修订定稿,就形成了一门语文标准阐释学!此语并非幽默亦非夸张,它道出了一个事实,君不见目前书市上阐释《标准》的书铺天盖地?《标准》参订人员身价百倍?实是大家皆读不懂《标准》才有此现象发生,这种情况在语文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新出现的概念意义含混,那么舍弃的又怎样?《语文课程标准》难见语文能力、语文训练等概念了。如果说用语文素养代替或包容语文能力,那么,语文训练是否有错?语文教学是否需要训练?可以肯定地说,中小学各科都有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训练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语文课程标准》舍弃语文能力、淡化语文训练,那么实现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难道思维、方法、态度、个性的养成就不要训练?我们必须明白,能力(或素养)不会凭空形成,它只有在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得以形成发展,“语文必须历练”“习惯必须养成”[6]啊!

三、认识语文基本概念间的联系,理清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有没有规律?大概没有人会说没有。但有哪些语文教学规律?查翻50余部语文教学研究著作、教材,写有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内容的仅一二本而已!为什么?是没有,还是不敢写、不愿写或是不屑于写?又如,什么是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与语文教学规律的关系如何,有哪些语文教学原则,也是因研究者各异而数量、内容各异。再如,文道结合、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内外相结合、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教读与自读相结合等究竟是语文教学原则还是语文教学规律,叫人莫衷一是。1999年以前的语文教学研究著作、教材几乎都有语文教学原则的章节,好像自从1999年3月王松泉发表《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7]后,一些专著、教材就不再设语文教学原则章节,这又如何理解?

语文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让人捉摸不透。(1)《语文课程标准》由“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得出工具性,这顺理成章;而由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出人文性,则“推论不详焉”。因为,“文化”不等于“人文”呀!(2)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明说是特点,而众多的阐释载体都说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就算是性质,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标准避而不言。有人说,我们虽然不懂哲学,但见之于马列哲学、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个事物的存在就由于它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即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有人说,语文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折衷主义的办法来平息学术上的争论[8],这话不假,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使有争论或暂不好定论,标准应有一家之言!(3)统一,是事物的一种状态,是协调过程,是操作和操作的结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统一?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这个“理念”既给语文教师的操作留下“八仙过海”,又为后续的研究者留下“研究资源”。

“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9],语文教学规律就是语文教学中各种关系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比如下列四条,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1)形式——内容——形式,即任何文章的解读都是先接触言语材料(形式),了解其包含的意思,再思考这种“意思”是怎样表达出来的;(2)言语——语言——言语,即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学习母语的,语文知识(规律)只起桥梁、指导作用,最后仍要回到语言的运用上去;(3)课外——课内——课外,即任何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都须依靠课外语文实践,课内只起引导、规范作用;(4)言语——语感——思维,即任何人语文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强语感训练,因为语感是言语和思维的中介。又如阅读教学规律:“预习——讲读——练习”的认识规律,“披文——悟意——理文”的阅读规律,“语感积累——知识讲授、技能示范——感悟积累”的发展规律;作文教学的“从仿到作”“先放后收”“勤写多改”“人文一体”等规律。这些经历千百年语文实践的规律,应该认真地总结、描述,以之指导、规范我们的语文教学。

四、建立语文教育理论体系

百年来,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如何以逻辑或历史的方法结构之而形成体系,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从众多的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的著作或教材中可以看出。诸如语文性质、语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还如语文创造教育、语文行为教育、语文思维教育、语文情境教育、语文艺术教育,这些都是构成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层级,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系统。这都是要认真研究的。但是,目前最迫切、最现实、师生每天必须面对的是语文目标系统、语文教材系统及语文知识系统(《语文课程标准》舍弃语文能力、淡化语文训练,那么语文能力或语文训练系统就成另一类)。

语文目标、语文教材、语文知识,人们为之不懈奋斗。百年来,由于科学主义的世界潮流、标准化的影响,人们希望教语文、学语文也像数理化一样“一日新、日日新”,目标明晰,知识技能到位,因而有一课一得、语文能力链、语文知识树、语文训练阶梯之研究和教学,时至今日,人们还是迫切希望和要求语文目标、内容、知识尽可能地量化细化行为化。这是不错的。从个体来看,文本阅读有意会、涵泳的一面,但从教学而言,量化日新有序是教学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三维设计,强调整体把握,有它的现实意义,但从规范、指导教学来说,目标化、系列化、程序化、科学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呼唤!

语文目标是政府要求的,呈现在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总目标10条,阶段目标130条,可以说初具体系。相对而言,阶段目标虽然有的抽象不好操作,但它们都还是姓“语文”,而总目标则显得主次不那么分明,未见“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训练”“语文知识”。按标准阐释者的话说,总目标、阶段目标是要体现三维设计,学习时要把握三维设计目标的精髓。如果这样,《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向就不在语文,因而主次不分了。

语文目标呈现于标准,体现于语文教材中。一套优质语文教材应体现三个系统:目标系统、教材结构系统、教学组织系统。百年来,尽管语文教材已“一纲多本、编审分开”,但除了《国文百八课》以外,都是“选课文、组单元、作注释、配练习、穿插知识短文”的模式,没有突破《昭明文选》的体制。这种教材,每一课是一个封闭单位,篇篇一样,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没有梯度,无法明晰地体现教学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几乎所有语文教材都分单元编排,单元教学的理论是好的,但人们还是采用单篇教学的多,按单元教学的少。语文教学呼唤新型语文教材。

标准、教材都应体现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个老大难问题。百年来,语文课中的语文知识都是从众多学科中挑选的相关知识的混合,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文知识教学系统。这从其百年来名称的变异中可以看出: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常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等。名称变化无定,内容是挑选与混合的,教学时警示“不要”“少讲”“不讲”“不考”,语文教学界内、外都不满意。语文专家顾振彪先生就曾撰文指出:“比如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知识,它的三个问题,一是一个青少年要养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必须掌握哪些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怎样建立一个实用语言知识体系,以代替眼下那些陈旧、繁琐、不合教学需要的语言知识?三是怎样对语文知识加以分类并排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序列来?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一般的语言学、文章学、文学讲义,也不能靠一些教师的一般经验,而需要严密的调查、深入的研究、广泛的实验、科学的论证。可惜这些,长期以来做得相当不够。”[10]对语文知识教学现状的不满,不是知识的错误,而在于偏重知识的挑选、讲解、记忆,不能应用、活用知识;在于静态的描述多,缺乏结合语境的指导;在于缺乏一个实用的,适合语文教学、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上是根据科学关于学科设立的标准来观照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不止这些。百年来,人们对这些不是没有研究,而只是缺乏认真、深入、实践的研究。缺乏认真研究不是说研究者不认真,而是指百年中真正宽松地研究语文教学的时间太少,许多时间被众所周知的原因而阻断。缺乏深入研究也不是说研究者浅尝辄止,而是指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及其研究“引入移植”的多,缺乏对如何掌握汉文汉语的研究,缺乏对传统的研究,因而缺乏本土特点或民族特征。缺乏实践研究是说百年来研究的文章不少,但多是“移植引入”的著作、争论的文章,而缺乏植根于语文教育实践的实验方案、经验总结、理论概括。语文教育百年无空白,语文研究百年有苍白。语文教育如能既立足汉语汉文也观照外来因素,又不被外来因素所左右,则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教学因之也会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个个人的研究难有百年,一代代人的实践成就百年。语文学科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被称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龙头学科,但也是“老大难”学科。“少慢差费”“瓶颈现象”的说法并未过时。要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教改,就要思考语文教学是什么、为什么。从这方面说,建立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意义太重要、太迫切了!

百年语文教育呼唤语文教育理论!

标签:;  ;  ;  ;  ;  

百年语文:呼唤语文教育理论--兼论“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位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