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想象理论_萨特论文

萨特的想象理论_萨特论文

萨特的想象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萨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6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1)03-

想象理论是萨特美学思想的核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对实在形象的直接观照,而是在实存中观照虚无、把握虚无。想象物对世界来说是虚无的,对虚无来说它是世界。在萨特那里,想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认识论范围和审美活动领域,而是表现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反抗性行为,成为人们批判现实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想象能把人们所希望的美好事物变为现实的事物,使人们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度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正是我们今天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创造性想象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的美好愿望和实际行动,是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反映。

萨特想象论的哲学基础仍是其存在主义。他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出发点,认为世界处于静止不变、充实浑成的状态,是一种纯粹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而人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上来,总觉得与万物格格不入。由于他有意识,便与自身不符,他“是其所非”,又“非其所是”。他想成为自在的存在,但又不愿放弃意识,所以人只能是自为的存在。宇宙间有人存在,并非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因此人生是偶然的,人是偶然性的存在。正由于此,意识才能从对自在的存在的否定和虚无化中实现自在与自为的统一,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萨特称自己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在荒诞现实和偶然性存在中积极争取存在的意义、本质和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萨特时代,存在主义已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潮,而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原因。

在美学上,萨特用想象代替哲学中的意识,认为想象的过程就是对自在的存在的否定和虚无化的过程。想象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虚无化而建立起来的意识世界是自在与自为统一的世界即美和艺术的世界。这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在艺术和审美领域中的实践。

一般认为,美学中的想象包括两层意思,即审美想象和艺术想象。审美想象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不是消极地直接观照对象,而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客体的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从而丰富和完善审美对象,或创造出新对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想象是指根据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来综合和改造知觉表象,从而创造新的存在形象或模型的意识能力。这种能力的物态化活动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而在萨特那里,想象是一种活动,其结果是创造出一个非实在的对象。在想象和实在之间,有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意识,它“只能表示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换言之,它是指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的某种方式;或者如有人愿意这样说的话,它是意识使对象出现在自身之中的某种方法。”(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想象的意识只有在对实在意识的虚无化中才是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想象对象的非实存或不在场,“无论想象怎样生动,怎样令人动情或怎样有力量,它所展示出的对象都是不存在的。”(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想象不同于知觉。想象是把对象设为虚无,使对象虚无化、非对象化、非现实化,而知觉是把对象设定为存在,是现实的普遍的存在;想象的意识是自发的,它自发地在自己的形象中作出并保持对象,而知觉是被动的,它需要我们连续有意识地观察,才能见出对象的形象。想象的对象以其在场的不在场方式被观察到,并作为形象的对象超越意识。此外,它还是知觉意识的实在对象的一个非实在化了的形式,如狮身人面像和半人半马的想象对象就从来不曾被知觉到。因而,想象对象的存在完全要依赖于意识,想象对象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非实在化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看来,萨特对想象的规定似更有其独特之处,即更强调想象对象的非实在性和想象活动本身的创造性及超越性。

萨特认为,知觉的意识被实在性所束缚,是不自由的,因而不能依靠它把握整个世界。想象的意识是非现实化的、虚无化的,是脱离了实在性束缚的意识,因而想象是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语)。“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想象,也正是因为他是超验性自由的。但是,反过来说,曾经成为一种心理和经验的功能的那种想象,却又是世界当中的经验的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81页。)一方面,自由使想象得以进行,可以让我们通过想象把现实设想为整体,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世界;另一方面,人们通过想象把他人作为自己的对象,选择一种行动(如写作)来争取自己更多的存在、更大的自由。萨特想象理论的价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强调想象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它不是纯粹的幻想,而是以现实为基础占有对象。由于只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并老在想象中被非实在化,所以不在场预示着在场,非实在化暗示了实在化。想象在对现实的否定中包含了它构造和超越现实的意义。由此可见,萨特把世界作为真实的世界去安排和虚化它是同一件事,说明其想象的意识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具有从整体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能力。萨特进一步肯定,真正值得向往和肯定的美好东西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人的自由选择行动实际上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否定,只有依靠自我选择才能摆脱人的孤立无援的状态,才能够走向超越和自由的道路。只是,由于外界的不可改变,人永远无法达到自在与自为统一的世界,从而导致了萨特对上帝的否定,崇仰人的创造,把希望寄托于想象的世界,也就是美和艺术的世界。

萨特的想象论,实际上是对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想象范畴理解的一种批判继承和超越。西方最早使用“想象”一词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想象与判断是不同的概念。而最早开始重视想象及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则是古罗马时期的斐罗斯屈拉特。他提出,想象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以过去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在意识中再现或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本质是摹仿,但它的特征在于创造出没见过的形象,在于能飞升到自己理想的高度。此后,许多美学家、文学家都对想象有过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德和黑格尔。康德认为,想象是形成表象并把表象联接于知性或悟性的认识能力。审美想象是一种先天自发规定和统一感性的能力,“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赁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9页。)想象与悟性围绕表象进行自我相关的无概念的自由游戏,使主体感到愉快,这就是审美的心意状态,也就是鉴赏判断的实质。“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定能力”,(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9页。)因而它是审美的,而不是逻辑的。在鉴赏判断里,想象力的自由“将首先不被视为再规,像它服从着联想律时那样,而是被视为创造性的自发的(作为可能的直观的任意的诸形式的创造者)。”(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9页。)想象力的自由创造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它对理解力与直观性的协调一致和规律。康德强调想象力,是为了突出审美判断不受目的概念制约的自由本质。

黑格尔认为,想象既来自天生资禀,又来自后天学习训练,是艺术家把心中观念诉诸感性物质材料从而完成作品的能力。艺术家的创造想象“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旨趣。”(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0-51页。)黑格尔强调想象活动具有“心灵性的内容(意蕴)”,是为了说明只有通过想象这种心灵性的创造活动,才能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黑格尔说的想象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就是艺术创造的直接动力。

看来,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他们对想象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超出认识论范围和一般审美活动领域。他们虽然也肯定了想象富于创造性的一面,但萨特则在此基础上作了更深入更有新意的探讨。萨特的独特之处在于突出了想象富于行动的一面,即认为想象是一种否定和超越现实世界的能力,这是萨特对想象理论的重大发展。从这一理论出发,萨特揭示了美、审美和艺术作品的本质,并上升到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为存在主义美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对现当代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美,萨特说:“我称之为美的,正是那些非现实对象的具象化。”(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美是一种只适合想象的东西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其基本结构上又是指对世界的否定。”(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萨特否认现实中存在美,认为美是被想象的东西,是想象的产物,假象也是美的特殊存在方式。萨特通过对恶的论述来说明美的假象性。恶是自我否定,是自为的存在。恶要成为自在的存在,就必须通过对自己是他者的行动来实现。在他人的“注视”下,把本来是主体自由意识的自为存在变成客体中的自在存在。因而,恶也是完全被想象出来的东西,具有假象性。在这一点上,美与恶是相通的。萨特以想象沟通了美与恶,他反对把美与善混为一谈,因为善的价值本身就意味着它是自在的存在,关系到现实的行为。如果要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就是混淆了想象和现实。虽然有时我们也会对现实事物进行审美观照,那是因为这个事物已坠进了虚无,它成了自己的一种相似物,即一种通过它的实际存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假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可以说,女人身上的高度的美将那种对她的欲望扼杀掉了。事实上,当我们所赞美的那个非现实的‘她本人’出现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同时处在审美的水平与肉体占有水平上的。要对她有所欲望,我们就必须忘掉她是美的,因为欲望也就是沉湎在规存的核心之中,也是沉湎在那种最偶然的也是最荒唐的东西之中。”(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这里,萨特继承并发挥了康德的观点,即美是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而又普遍地让人愉快的判断,是超功利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萨特把美的东西看成是非实在的东西的形象表现,因而它的本性是指向现实世界之外的。他一方面否认了自然美和现实美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肯定了艺术美不存在于现实世界本身,而是由艺术家通过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总之,在萨特看来,想象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没有想象的参与,美的创造和欣赏是不可能的,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这个结论充分肯定了想象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显然是片面的。美的欣赏与创造自然离不开想象,但萨特完全把美看作想象意识的产物,脱离现实去夸大想象的作用。虽然他强调美和想象有着密切联系,但他没能从理论上给美一个积极而明确的界定,没有说明美的想象的特殊性,所以其对美的对象特征的描述也是模糊不清的。

既然想象把对象设定为虚无,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也是非现实的存在物,是想象意识意向性的相关物,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东西。萨特以绘画为例,认为画面上的东西不是审美所欣赏的对象物,只是画家进入想象境界而形成的物质的近似物。人们在看到这个近似物时,能够把它作为自己进行想象的对象或媒介,形成新的形象。可见,艺术作品的形象是由艺术家的创作想象和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共同完成的东西。艺术家的想象是沿着心里的想象→物质的近似物方向前进,而欣赏者是沿着物质的近似物→心里的想象这一反方向进行的。也就是说,欣赏者的想象不是随意的,它必须在物质的近似物指导下进行自由的自我创造。萨特的这种观点与英伽登等人的现象学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两者都强调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与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萨特也开了接受美学的先河,重视审美主体的参与、介入,重视研究艺术创造者、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创造者在想象的意识中把心里形象客体化、物态化,并以此来否定真实世界,把握虚幻世界;艺术欣赏者通过想象的参与,在欣赏的过程中,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虚幻世界,使得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这样才算真正完成了有价值的艺术品和创造。按萨特的观点,艺术形象作为不在场或非实在对象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与实在对象本身在人的头脑中的形象是相似的。形象的存在可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心灵世界的情感和想象而产生;一是通过知觉对象重新安排而产生。在心灵的形象中,不存在任何客观内容,因为它没有任何外在的等同物或相似物,它只是借助于外部世界的实体性形象进行想象。因此,艺术作品不是外部世界中的客体或事物意义上的对象,“它所展示出来的是一些新的东西的一种非现实的集合”。(注: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87页。)由此,萨特指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照不是用现实主义的眼光,而是用想象的意识来观照。萨特从个别的具体的存在出发,达到象征普遍的抽象性认识,从而提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是“非现实的东西”,只能被想象性意识所把握。想象对象变成了艺术品,于是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对人偶然性存在的否定,为人们在现实的斗争冲突中找到了避难所。萨特用想象来分析艺术作品从实在的到非实在的存在方式,暗含了哈特曼本体论美学关于艺术作品多层次结构的理论,有其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萨特艺术追求理论脱离了社会实践基础,只注重个体主观意向、欲求的表现,因而,这种理论不可能真正揭示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规律。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想象论作为萨特美学思想核心内容应受到人们重视。在他那里,想象是一种超越的意识,一种创造的活动,是美和自由存在的基础,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美作为被想象的对象是非真实化的,“根本上依靠人类超越世界的意识,依靠其呼求着的本质上的贫乏”。(注:王鲁湘等编译:《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正因为现实的极其贫乏,才使人的想象成为可能,促使人们凭借其丰富的想象行动起来。按萨特所说,意识和存在的不可能达到的综合,是整个人类奋斗的目标,赋予人类自由去创造世界的重任。意识本身是没有任何内容,纯粹意向性的。当它指向现实世界时,就赋予了现实世界以存在的意义。萨特用想象意识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他指出,某种意识成为想象的本质条件是意识必须存在于世界的状况中,不能离开世界肆意翱翔,必须始终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想象意识既是对世界的建构又是对世界的超越,所以想象就是进行中超越世界的意识,每时每刻都表现出实在蕴含的意义。它要求人们摒弃世俗的偏见与传统的法规,积极地行动起来,争取个人的绝对自由,从而超越现实世界,达到想象世界。萨特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但他并没有在绝望的深渊中失去希望,而是以写作活动不断地介入社会、介入时代。他把写作与人生、与动荡的尘世结合起来,告诉人们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应该从世俗的迷梦中醒来,去自由选择,去积极干预,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否定外在的丑恶世界,达到一种自由状态,并在这种自由状态中超越实在世界而形成一个美和艺术的世界,即想象的世界。这大概就是萨特美学的独特魅力:在丑恶而绝望的荒诞世界中充满希望地进行自我选择,把想象的激情变为实际的创造活动,积极的反抗行为,从而拯救自己,也拯救别人。尽管斯人已逝,但其思想却成多或少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替人们在许多不合理的现实中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给人们带来摆脱苦闷和彷惶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今天,无论我们是赞赏还是批判,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萨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收稿日期:2001-02-25

标签:;  ;  ;  ;  ;  ;  ;  

萨特的想象理论_萨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