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实效性论文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实效性论文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实效性

潘晖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高校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创新大学生德育意义深远,对于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当代大学生普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祖国各项建设的主力军,决定着未来的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祖国各项事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奉献精神与职业修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在如今物质文明丰富,精神文明有些匮乏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浩渺海洋中的灯塔一样,时刻指引着前进的方向[1]

二 当代大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德育课程占比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在大学课程设置体系中,德育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地位。多数大学并未将德育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中去,甚至在选修课程中也难觅其踪。即使有德育课程设置,也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过少、学习考核随意等问题。同时,缺少专门的德育系列课本、读物。课本、读物的编写不专业、事例随意拼接、分析问题浅显、无法引起读者共鸣以致于德育效果差等问题。

(二) 德育课程评价体制不合理

德育教育应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但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多数教学过程只有理论,很少实践,甚至没有实践。在对学生进行学科印象调研中,学生在谈及对于思政德育课程的印象时,往往提到:“思政德育就是背背背,提不起丝毫学习兴趣,考试不拉低平均分就行”。大多数学生甚至学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定位往往是考试不拉分即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即使学生德育成绩能够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但实际德育效果恐怕也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德育评价体制不合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顶层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在执行中产生偏差,以致于产生方向性的错误。教学评价部门在设计评价要素时应重视实践效果的运用,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德育教育就是“背会即可”这一现象,德育教育才会收到不错的效果[2]

(三) 德育教育缺少专业的师资

德育教育过程应具备一种美,美的让人陶醉并欣然接受。在人们心存疑虑、疑惑不解时,德育老师的讲解应有使人如沐春风般茅塞顿开的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依照课本照本宣科,念完内容即可,课程乏味,缺少趣味性和美感,以致于学生兴趣不足无法学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师资水平高低是重要的原因。一位好的德育教师,应是多学科的集大成者。首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沉淀,这是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的基础。其次要有强大的思辩能力与表达技巧运用,要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使其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个好的德育老师往往是出色的演说家、表演家,其讲授的内容使人印象深刻。再者,德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迅捷的反应能力。好的德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反馈,迅速准确的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等来提高教学效果,并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做个性化的定制教学。

(四) 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间存在代沟

在网络时代,信息共享更便捷。大学生可以便捷的从网络中搜集到各类信息、各类观点,知识面相对于70、80 后学生来讲更加全面,思维也空前活跃。而不少教师授课还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时代,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少互动,形不成必要的默契,以致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

三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策二:5月3日,为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更好发挥宽带网络优势,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信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

3)政务外网:政务外网由当地政府统一建设,非涉密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在政务外网边界部署防火墙用于访问控制,并通过入侵防御模块主动防御外部攻击;配置一台上网行为管理设备,提供网页访问过滤、用户行为分析、访问记录等功能。

(一) 普及核心价值观念应重视高校课程建设

教师做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高校要不断加强高校德育师资建设,使德育师资数量和质量上与德育教学工作相匹配。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健全培养评价机制等方式不断地培养优秀德育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校内优秀教师转岗或兼任辅导员等方式,加强德育队伍力量。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聘任和统一招录德育专业教师,补充学校德育师资队伍新鲜血液。同时要健全培养机制,通过成立专业教研室或教学部和“老带新”等方式,促进德育教师间相互交流,提升教学队伍整体水平。要将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师资发展规划中去,对德育教师在岗研修、参加培训等方面进行鼓励并提供条件。要加大对德育教师收入的保障力度,在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绩效奖励等方面要做适度倾斜,保障教师生活水平,免除教师后顾之忧[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 普及核心价值观念应重视高校德育师资建设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程建设。教育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在于立德树人,后者更重要。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要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放在首要位置,让道德修养成为指引学生行为的指明灯。所以高校要加大对于德育课程的建设力度,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质量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出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深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高校良好德育氛围。

物质的还原能力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12],还原能力的高低间接反映抗氧化能力的强弱。由图5可知,香水莲多糖溶液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并且还原能力随多糖浓度(0~6 mg/mL)的升高而增强。当多糖浓度在0~1 mg/mL时,香水莲多糖溶液的还原能力(y)与多糖浓度(x)呈显著正相关,y=0.328x + 0.157,R2=0.993;当香水莲多糖浓度大于6 mg/mL时,增加香水莲多糖溶液浓度,还原力基本稳定为0.732,维生素C浓度0.5 mg/mL,吸光度为1.5。

(三) 普及核心价值观念应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探索出更有效的德育教学策略,提高普及核心价值观念的实效性。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进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文化的魅力去熏陶、感化学生,加深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激发爱国、报国情怀,将自身发展自觉的融入到国家前途命运中去。可以通过革命老区实地参访,重讲革命故事等形式,回顾百年峥嵘岁月,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传承革命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华丽篇章。要不断地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念的认识、体验,使其成为学生行为的指导思想[5]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才培养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培养,在我国人才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和创新大学生德育意义深远,德育教育旨在通过创新性的活动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使教育成果作为大学生行为的精神指引,内化为学生内心的自觉行动。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时代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承担起光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章龙.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王云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实践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3):38-41.

[4] 王剑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导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6):30-33.

[5] 高树文,滕怀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2):189-190+193.

本文引用格式: 潘晖.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实效性[J].教育现代化,2019,6(76):228-22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109

标签:;  ;  ;  ;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实效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