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论文_彭镫庆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论文_彭镫庆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凤山镇第二初级中学,广西 玉林 53760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灵敏的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本文将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出发,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涵盖的核心素养,制定有效的素养培养策略,以此来丰富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在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把育人作为重要目标。《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只是为教育而教育,为考试而考试,更应该体现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里,学校的显性和隐性文化里,以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中,以及活动里面。所以,要做好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非常不容易,更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2.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来源的敏感度以及准确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具备这一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解决在信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学会自觉、主动地获取、处理信息。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根据现有的信息提炼出有效的策略,指出具体、明确的方向,做出可靠性的合理性的判断。这些判断能够对接下来的预期分析产生影响,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具备这种信息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化。

2.2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不用局限在学校和教师,也不用局限在家庭。只需要利用网络就能够在虚拟化的环境中学习,资源也能够全球共享。学生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意识,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并且确定为社会和工作需要的学习目标。这种终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计划的实现目标的过程。

2.3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信息社会中,集中表现在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行为等优良品质上。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首先就需要有信息安全的意识,并且能够遵守相关的信息技术法律和法规,在网络的公共环境中做一名合格的公民。除了这些基本的义务,学生也应该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在互联网中遭受其他不良信息的侵蚀。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是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关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创新事物和观念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3.1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借助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教学活动。在进行任务分布的过程中,教师需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对已知知识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可以建设相关内容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参与,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的枯燥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厌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基于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的提高。在“网络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熟悉的QQ、微信等带入课堂,并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学生说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进行交流。于是,笔者组织学生登陆账号进行线上沟通。十分钟后,笔者询问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什么必须的条件呢,学生说首先要具备一台计算机,另外还有就是网络。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本节教学内容“网络与生活”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在课堂导入中的积极参与,促进笔者教学目标的完成。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聊天软件的评价,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参与到笔者对“网络与生活”的教学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实现情境建设,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

3.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对学习内容下放,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知识。一方面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组织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扎实学习,最终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自发对计算机进行学习。“走进信息技术”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初步认识,笔者安排出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对计算机进行点击与返回的操作中,能够对相关内容、作用及位置进行掌握,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对自学内容进行介绍,通过学生之间对学习成果的交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与认证。笔者将计算机初步认识的内容下放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后又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补充与扩充。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新课改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3.3探索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信息风暴下的大数据时代大大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和形式,在这一形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及形式,增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例如讲解“制作贺卡”这一课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交互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多屏互动,使信息技术知识能以真实、便于记忆的视觉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产生较为持久的长期记忆,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其次,课堂上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往往对教师教授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根据需要,教师可采取在线课堂、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微课的教学模式,制作一个几分钟的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观看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培养的效果。同时借助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可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初中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有效载体,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手段及工具,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语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也是我国提升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倡导创新性学习,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等方面着手开展,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体现出知识基础、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诸多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辛涛.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7).

论文作者:彭镫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论文_彭镫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