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与企业对策研究_人民币汇率论文

对21世纪初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及企业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汇率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世纪论文,走势预测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民币稳中有升是自身价值规律决定的

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对换,资本项目对换还受到政府较为严格的控制,但这并不等于说政府能够完全控制人民币汇率。从近几年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看,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实际行为主要是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而非贬值。尽管采取了措施,但我国外贸顺差仍是有增无减,这说明人民币自身存在着强劲升值动力。

为了说明1994年以后人民币为什么升值,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所提供的1993年世界各国数据,我们把按货币购买力平价法(亦称PPP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在2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共有86个,再加上印度,共87)列出,并分别按PPP法和按调整后的汇率计算出人均GNP(调整后汇率是指世界银行图表集转换系数),再计算出汇率与PPP的偏差系数K(K=调整后汇率/PPP系数=按PPP法计算人均GNP/按汇率法计算人均GNP)。K越大,说明该国汇率与PPP系数差距就越大,该国货币升值潜力就越大。当某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偏差系数K会减少,偏差系数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K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我们对86个国家(地区)K值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人均GNP提高,K值呈逐步递减趋势。我们再将这86个国家按人均GNP分为9档,并计算出每档人均GNP值和平均K值。

根据计算发现当人均GNP在2000到14000美元之间时,K值与人均GNP呈明显负线性关系,用经济计量法,得到偏差系数K的数学模型:

Y为人均GNP,该模型为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偏差系数K值平均水平。当某一个国家K值与模型相近时,该国汇率水平是较为合适的,当某国K值大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有被低估的可能,当某国K值小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就有被高估的可能。再看自1994年以来发生货币贬值的一些国家的K值(人均GNP):巴西1.83(5370美元)、俄罗斯2.16(5050美元)、韩国1.26(9630美元)、墨西哥1.89(6810美元)、马来西亚2.52(7390美元)、泰国2.97(6260美元)、印度尼西亚4.28(3150美元)、菲律宾3.14(2670美元)。韩国、墨西哥、巴西和俄罗斯的K值都明显小于模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五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也是其偏差系数向模型值回归行为,东南亚四国除印尼外,其它三国K值与其模型值都较为接近,但比我国小。

在提到的87个国家(地区)中,偏差系数最大的几个国家依次是:巴基斯坦5.05、中国4.76、印度4.06,其中我国的调整汇率是按1991-1993年官方汇率调整计算出来的,若按1994年初汇率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计算,我国的K值为6.79,其偏差系数缺口(即偏差系数实际值与模型值之差)为3.8,我国人民币K值和缺口都远大于上述87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因而我们认为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了人民币价值,以后出现的人民币升值是补缺口行为,是向本身价值的趋近。

二、对人民币偏差系数缺口分析

上述人民币缺口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计划经济是一个短缺经济。在计划经济下,无论是商品还是外汇都十分短缺,就像在这个时期内我国不可避免要发生高通货膨胀一样,人民币也不可避免要出现大幅贬值。1994年以后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我国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几乎同时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与以往有着本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一些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理论、经验和预期是不能带入市场经济的,不能因为在计划经济下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因而就认为现在人民币升值不正常。

从偏差系数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当人均GNP每提高一千美元时,K值就会下降0.2,也就是说,随着一国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该国货币将会逐步升值,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引入发达国家成熟技术,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家用电器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可以看出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正在迅速提高,这也说明人民币升值是势在必然。

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的对内大幅度贬值而对外却升值,现在的汇率水平是否过高?我们从偏差系数K来分析。1994~1997年我国GNP增长率分别是12.6%、9%、9.7%、8.8%,我们不妨以此为依据来推算1997年底我国人均GNP(按PPP法)为3420美元。实际上1997年我国人均GNP约为6250元人民币,按1997年底汇率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计算,人均GNP合为755美元,由此可推得1997年底我国K=3420/755=4.53,而按模型来计算,我国K值为3.01,与此相对应的人民币汇率应为1美元兑5.5元人民币,现人民币汇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被高估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偏差系数缺口值为:4.53-3.01=1.52,仍然很大,结合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可以发现1994~1996年三年弥补缺口速度很快,但1997年明显减缓,主要原因是:经过三年快速弥补,缺口引力变小;为了防止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主动采用增加外汇储备的办法来减缓人民币升值。

三、缺口下中央银行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决定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偏差系数缺口引力;二是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推动力;三是通货膨胀率。

补缺口将会使人民币升值(8.28-5.5)/5.5=50%,若需10至20年补缺口,则仅由于缺口引力将人民币每年升值2.1%至4.2%。再按偏差系数模型:人均GNP每提高一千美元,K值就会减少0.2,假定以后13年内我国GNP平均每年增长7%,可以算得2010年仅由于经济增长将会使人民币升值27%,平均每年升值1.85%。这样快的升值速度无疑不符合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政策。目前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已达到合适的水平,且在中央银行总资产中外汇占款也已达到很大比重,中央银行再采取增加外汇储备办法来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其余地越来越小。中央银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缓人民币升值,即增加货币供给,将我国消费品物价指数保持在比美国高出2%左右的水平上。

四、对21世纪初人民币汇率预测

下面我们推导人民币预测模型:令1997年t=0,1998年t=1,1999年t=2,2000年t=3……。

1997年底我国PPP系数为:

P=1997年底汇率/1997年K值=8.28/4.53=1.828

第七年人民币汇率:E[,t]=P-K[,t],且E[,t]-E[,o]=P[★](K[,t]-K[,o]),再由模型(A)得:

K[,t]-K[,o]=-0.0002(Y[,t]-Y[,o]

再设以后每年我国GNP年均增长率为a,

Y[,t]=Y[,o](1+a)[t]代入得:

E[,t]=E[,o]-0.0002P[★]Y[,o][(1+a)[t]-1]

Y是我国1997年底人均GNP(按PPP法得)为3420美元,E[,o]是1977年度人民币汇率为8.28,代入上式可得人民币预测模型:

E[,t]=8.28-1.25[(1+a)[t]-1]

若取a=7%,可推算出2001年,2005年,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是7.8比1,7.4比1,6.5比1,为防止套汇、套利现象发生,中央银行还可把人民币存款利率调到略低于美元的存款利率水平,以上汇率测算是理论值,中央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民币汇率,但总的汇率走势方向还是一致的,21世纪初人民币将处于强势时期。

五、人民币强势时期的对策思考

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升值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然而变压力为动力以实现经济的更为健康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和日本等都曾经历过本币升值的困难时期,尤其是日元在1985~1986年间升值达45%,这给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沉重的打击。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此期间从4.9%下降到2.5%,工厂与设备的投资增长率从2.1%下降到1.0%。然而日本通过产业结构改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迅速地摆脱了本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银行所作的投资调查显示,出口业的萎缩使国内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尤其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电子产品等。制造厂商不仅从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而且从制造业转向非制造业,因而使第三产业得到了加强。日本在日元升值威力下所完成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它使日本在高科技领域聚集了力量,使其在以后的出口竞争中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从日本的发展经历可见货币升值具有双重性,关键在于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人民币的升值事实上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1.利用货币升值的收入效应,扩大高科技产品进口力度,以促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是世界排行第十位的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十分开放的社会,汇率变动对其供求方所产生的影响也将遵从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货币升值带来的国内对国外产品需求的提高和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实际收入与购买力的提高可以对我国的贸易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是使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的出口结构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是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以这“双低”为主要内容的出口结构已经面临着传统市场和初级产品市场上拥挤不堪的局面,这一现象从1996年开始已经使出口产业增长率下降,显示出增长推动力减缓的趋势。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对我国同类产品形成的价格优势,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因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导致的国外需求的降低都会进一步威胁我国出口产业的生存。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首先应提高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而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到1995年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1%。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局面,我国要从改变进口产品结构做起。一是加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力度,以及先进的加工贸易设备;二是降低为低附加值加工产业而进口的原材料和初级半成品的贸易额。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出口产品中进口含量比例高达50%,其中低附加值加工产品所进口的原材料和初级半成品占很大比重。借此次人民币升值之机,企业应当加快技术结构的升级改造,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做好准备。

2.加大中国的海外资本扩张速度。美国在80年代初美元强势时期和日本在80年代后半期以及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期间都采用海外资本扩张,扩大海外生产规模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和降低生产成本。对于美国和日本的海外转移策略一般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为世界一流经济大国,美、日有充足的资本,并且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可以谋求更高的利润,而将本国的人才、物力与资金集中于发展高新产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认为资金短缺,因而国内的政策一直是鼓励吸引外资以弥补资金缺口。资金缺口,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解释是由储蓄缺口(投资与储蓄之差)和贸易缺口(进口和出口之差)组成。当一国存在着不利的双缺口情况时,引入国外资本以弥补这“双缺口”。如果中国目前的确存在着这种的缺口,从生产力诸要素国际移动的一般规律看,资金长期单向移动将使一国产生对外国资本的严重依附性。当然除非我们能成功地克服“吸收能力约束”,否则将会降低国内资金运用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的同时,为了取得资本要素的最佳配置,使其获得有效的增值也应积极向国外输出资本。然而事实上我国从90年代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中(1993年除外)国内储蓄余额(1999年达到近六万亿元人民币)均超过国内投资金额,而贸易进出口情况亦然,除1993年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这两组统计数字说明中国目前并不存在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当然引进外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资所带来的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货币供给论表明当一国货币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目前的高外汇储备、高储备率和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已使如何有效利用资金成为必须考虑的课题。事实上目前在解决好利用外资的同时有必要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国内的高储蓄下番功夫。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前国内正在做的一件事是扩大内需。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帮助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加快向海外投资的步伐。我国海外投资从1979年与日本创办的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开始到如今已有20个年头,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与全球的跨国经营总体格局仍无法相比。人民币升值已经为加快这一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标签:;  ;  ;  ;  ;  ;  ;  ;  ;  

21世纪初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与企业对策研究_人民币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