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科学启蒙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科学论文,启蒙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已经步入新千年的今天,许多家长都已意识到:具有科学素养是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即使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也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可以说,对孩子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
今天我们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不再是简单地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而主要是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以下几个观点特别重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教育家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做家长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他的注意之外,尤其是他越不知道的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他就越想探个究竟或试试自己的想法。如孩子听完了有趣的节目,为了知道收音机里谁在说话,他会设法打开;下雨之后,明明是父母告诉他不许踩水坑,他却偏偏往水坑里踩……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决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支持孩子的做法,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好奇好问是婴幼儿的特点,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 会缠着您问个没完没了,关注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成人抓住教育的时机。只要留心,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最初关心的问题都和自然环境有关: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天为什么会下雨?月亮为什么会住在天上?太阳为什么是圆的?鸟儿为什么在天上飞……孩子们所关心的这些现象,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可以说,孩子们的疑问在本质上和科学家的问题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是科学家们在以专业的方式,从事着小孩子自然而然在做的事,寻找着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是要给他讲很多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引导他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持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是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比如,可以引导孩子发现是科学使我们吃到了无子西瓜;引导他感受是科学帮助我们雪后走路不滑……
巧妙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确实是天生的科学家,他常常会提出各种很深的问题,有些问题做家长的并不知道答案,也有些问题虽然知道答案,但不知怎样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回答。如,太阳为什么是圆的?小草为什么是绿的?面对孩子提出的这些“科学难题”,你该怎样回答呢?
以下三种方法您不妨试试:
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通过查阅参考书籍的办法,来回答他的问题,使他了解这种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你可以说:“哇,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月亮也是圆的,别的星球也是圆的。一定有什么原因,妈妈(或爸爸)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百科全书上是怎么说的。”
如果家里没有相应的百科全书,你可以说:“这可考倒了我。也许你长大以后,会变成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呢!”这样的没有答案的回答,给孩子留下一个乐观的思考空间,让他从小学会梦想,这将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也许有些家长自己知道答案,但不知怎样使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回答。如果告诉孩子“太阳是圆的,因为它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引力总地表现为一种向中心集中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大于这些部分之间的排斥力”。把这样的答案讲给5岁的孩子听,太难太深,他听不懂。 但你可以尽量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讲给他听,可以说:“太阳是圆的。还记得做泥罐儿吗?有点儿那个意思。”
在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家长须端正以下两种态度和行为。
斥责将使孩子不再好奇好问,进而对科学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可能因为自己不知道答案而又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斥责他问些傻问题,“不是圆的,难道会是方的吗?!”“小草不都是绿的吗?这还用问!”也有些家长可能自己忙,而显得不耐烦,斥责孩子傻或事多。一旦孩子问了几次都得到类似的反馈后,他会感到问这个问题确实很傻,会挨骂,家长不喜欢。孩子的问题自然会逐渐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
回避或岔开问题将失去一次很好的教育时机。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你是不是很忙,无论你是不是知道答案,都不要回避或岔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注视着孩子,表现出对他提出的问题的重视、由衷的赞赏和鼓励。
在读书中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转换
给孩子买些科学方面的书,读给他听,这是父母常做的事情,也是对他进行科学启蒙的方式之一。但给孩子读科学方面的书,最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他进行科学性的思考,并使他学会转换。
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恩曼,曾回想起小时候,爸爸是怎样给他读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的。他说,他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爸爸常常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读《大英百科全书》给他听。念到关于恐龙的部分,例如,书上讲到“暴龙”:这种恐龙高25英尺,头高6英尺。 爸爸便会停下来,说:“好,我们来想想这种恐龙到底有多大?如果它站在我们的院子里,它的头可以伸到我家二楼的窗户。不过,它的头太宽了,挤不进窗户。”不管念的是什么,爸爸都会想办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给他听。当时,要他想像这么庞大的动物,实在让他既着迷又兴奋——何况它们全灭绝了,而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没有人知道!他并没有担心会有一只恐龙出现在他的窗前,却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以后他读任何东西都应设法翻译成实际例子,以了解它真正的含义。
教孩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
幼年期是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努力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信息和找到答案,而不是马上给他答案。
雨后,当你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他可能会问你:“妈妈,蜗牛有嘴吗?”最好的做法不是马上告诉他有还是没有,而是引导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寻找答案。你可以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咱们用什么办法能知道蜗牛有没有嘴呢?”这样的问题将会把孩子的探究行为引向深入,引向他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孩子可能提议,等一会儿当它的头伸出来时仔细看看;孩子也可能提出把蜗牛养起来,看看它吃不吃东西,如果吃东西,就证明有嘴。孩子用的方法恰恰就是观察、推论、实验等科学的方法。
家长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使他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一天,我五岁半的孩子听别人说柑橘皮挤出来的汁可以使欢乐球爆炸,经尝试果然如此。这奇特的现象让他激动不已。他决定找出原因,并配出“神水”,以便随时可以使用。我积极支持他的想法,并鼓励他试试。
他先想到柑橘皮有酸味,到厨房里拿来醋滴在欢乐球上,结果它毫无反应。他又想到柑橘皮也有甜味,便拿来糖水滴在欢乐球上,球以极慢的、不易被觉察的速度缩小了些。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他把醋和糖水混在一起,结果与糖水类似。他又想到柑橘皮有点儿酒味,便拿来葡萄酒试,结果欢乐球没有反应。
为了不让各种“神水”混合,以免影响效果,他用了很多盘子和碗,又不厌其烦地刷了很多盘子和碗。
我也不知道答案,但为了引导他继续探究,我说:“醋、糖、酒都试过了,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他马上又想到喷的速度要快。他跑到阳台上拿来奶奶浇花用的小喷壶,把各种水灌进去,对着欢乐球喷,结果也没有变化。
实验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已近晚11点。我提议先睡觉,明天查查书,再接着做。第二天早上,奶奶问他:“实验成功了吗?”孩子回答说:“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失败。我发现欢乐球爆炸肯定与糖有关系。我还要接着研究呢!”
虽然孩子没有获得准确的知识和答案,但他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了科学的精神和思维的方式与方法。
为了让孩子们将来生活得更好,让我们从孩子的幼年起,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使他们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