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物联网_物联网技术论文

掘金物联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执行 张成龙

      欢迎进入物联世界

      最近,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正在用行动尝试着回答:它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涉及所有行业和企业;它正在加快落地,但在每个行业中进展不一;与任何新技术革命一样,在它的推广普及过程中,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要逐步解决标准化和成本问题,形成新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亚马逊的公有云业务AWS不久前刚刚在其年度大会上重磅推出了IoT方案,重点解决把分散各地的“端”,通过工业界标准的协议,更快、更容易地连接到云上,好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

      芯片大厂英特尔则正在世界范围内密集地开展试点。在台北电脑展期间,英特尔展示了其与台塑集团、台湾空气压缩机企业复盛集团、自动化企业凌华科技、精英电脑等,在工厂、智能家居、智能城市领域物联网试验的最新进展。

      而戴尔公司Dell world 2015大会结束当天的重磅,是一个物联网圆桌论坛,来自工业、IT、咨询服务行业的代表讨论在物联网推进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物联网收集的数据庞杂而巨大,预计仅有10%的数据可以分析提取出真正的价值;在物联网推广中,如何保障人们的数据隐私——谁可以收集我的数据,它用于什么样的分析,是不是能自主控制我的数据。与会者呼吁政府加强数据隐私规范的建立,同时,物联网企业在数据采集分析中要做到信息透明。

      外界一片喧嚣,物联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离这个充满奇妙爆发力的新世界还有多远?

      根据Garnter的预计,到2017年,50%的物联网方案创意将起源于创建不足3年的初创公司。物联网目前肯定算得上是一个由万千公司参与、百花齐放的“蓝海”市场,而且这样的技术演变,也正在对现实商业社会的面貌产生叠加式的深入影响。

      不论你选择迎合或是抗拒,一个充满时代变革意味的物联世界正在阔步走来。

      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面对物联网你准备好了么?

      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家中盆栽植物的光照、湿度等实时信息;望一望站台上的LED显示屏,便能了解到自己要乘坐的公交车离自己所在站点还有几站;自驾出行,汽车会告诉你附近的停车场有无空位,停车价格是多少,并预约停车位……这种“神奇”的未来生活,来自于物联网技术。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的提出,让世界连成一体,地球村在缩小。而作为互联网延伸的物联网,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信息时代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催生新技术,而新技术的诞生则成为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一个巨大推动力。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已成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救命稻草。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据美国研究机构Fon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

      不同于其他技术先于民间推广,物联网的兴起源于官方。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下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如今,物联网已经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发展空间巨大。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近期无论从标准制定还是产业应用上都在快速推进。在国家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当前,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掀起物联网技术浪潮。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

      物联网正在让万物成为一个更加立体的网络,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等,各个领域相互连接,跨界合作以各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产业布局重新分配,成为地方经济、企业之间相互角逐的舞台。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之际,天津市政府经过多轮调研论证,天津“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初稿编制完成,预计到2020年天津市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天津”。

      不仅仅是天津,各地方政府已经纷纷出台了物联网发展的相关规划,上海、重庆、江苏、广东、陕西、辽宁等省市都将物联网列为3~5年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

      与地方政府共同起步的还有各个与物联网相关的大型企业。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相继进行了物联网产业布局,与数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除新兴互联网巨头对物联网产业的介入外,传统产业也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中国移动全资设立子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不仅如此,中国移动在2015年CES Asia展会上还发布了“物联网专网业务管理平台”及“OneNet设备运营平台”,对原有平台进行升级提升。

      几乎所有产业都开始引入物联网技术。统计显示,在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三大行业位居前列。物联网产业角逐已经展开,分析人士认为,物联网产业是一个体系,并非一家公司能够做到,但是拥有强大平台和资金实力的互联网巨头,辅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在物联网产业建设中,将占有明显竞争优势。

      未来世界,正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开启新的面貌,作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你和你的企业准备好了么?

      物联网+传统产业是如何被改造的

      “物联网技术”这一概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

      所谓RFID,是指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等领域。

      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也就是在2005年,物联网技术得到普及,人们对于物联网的认识不再存留于表面。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中国,对于全球经济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率,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物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无论是智慧交通、智慧医疗还是智慧教育等,都无可回避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手机、电视、甚至是手表都能够上网,人们不知道下一个改变的将会是什么?但是它却对于传统行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传统行业未来命运。

      不同于互联网,物联网将人们的生活信息化,无时无刻不进行信息交流,大大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许多行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所涵盖的交通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公共公交系统、车辆控制系统、货运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以及紧急救援系统。物联网对于交通领域的影响在于运用先进的定位技术、实时掌控交通动态,选择最优出行路线,实现车辆调控,甚至实现车辆的无人驾驶。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出行交通,在车辆管理中心,根据车辆实时状态合理安排发车、收车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在早晚上班高峰,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增加运营车辆,减少发车间隔,以确保安全运送超量的乘客。目前,地铁能够实现的最快发车间隔是前车出站后车进站。近乎零间隔的发车,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准确的传感系统与定位系统,得以实时掌握列车动态,更依赖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容量。

      随着物联网的突飞猛进,原有的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物联网的需求。在北京,已经实现地铁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对于技术的需求不仅仅是准确、迅速、及时还要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通信5G应运而生。为物联网而生的5G技术不同于之前的4G、3G、2G,它不仅仅是移动通信技术,更是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演进集成后解决方案的总称。

      单看传输速度,5G技术是原有4G的100倍,不仅如此,高容量能够支持多种设备连接,500公里/小时的移动性,增加了网络稳定性,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更为交通领域的无人驾驶奠定基础,通过移动终端控制整个家庭网络的智能家居也成为可能。

      不仅仅是交通、家居领域,在5G技术下,在线医疗、远程手术都将成为可能。远程手术,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医生通过患者现场手术影像,将医生的动作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给患者,控制当地医疗器械操作。这种可能,如果转化为现实,则为落后地区医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各国已开始抢食5G蛋糕,从全球范围看,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均已开始部署5G项目的相关研发工作。相关厂商也开始布局5G领域。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中国移动等中国企业已投入巨资进行5G技术标准的研发。

      5G技术的兴起,不仅仅是原有技术的演进,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而这种技术,给现有产业所带来的并不是颠覆,而是与产业更加的深度融合,为万物互联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巨头的新战略布局

      作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面对这一巨大蛋糕,拥有雄厚资本势力以及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占据着领先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在物联网的上游应用及服务层面,开始了自己在物联网领域的跑马圈地。

      腾讯在国内最早倡导和实践“互联网+”,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目前,腾讯智慧城市服务已全面覆盖全国28个省(市)地区,与30余个城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在腾讯完整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公安、旅游、机场、教育、出行、民生等方向,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通过信息化的投入,让用户需求的痛点得到释放。

      腾讯区域业务部政务民生中心总监舒展表示:“腾讯希望通过智慧民生到智慧生活,了解市民每一天的需求以及政府的需求。”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中,腾讯的价值在于:作为一个“连接器”,通过提升“连接力”连接更多的服务和合作,构建更完善的生态,把信息孤岛连成一片陆地。

      在腾讯跑马圈地之时,阿里巴巴也开始了自己的战略部署。阿里巴巴系的“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首批已在12个城市落地。

      阿里巴巴系的“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打包了公交查询、生活缴费、医院挂号等各类服务。该平台和腾讯微信的城市服务平台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端入口有三个:支付宝钱包、微博和手机淘宝。

      目前,腾讯系和阿里巴巴系在交通、医疗、公安及各类民生办证代缴费方面的城市服务已全面开花,一起指向智慧城市运营“大蛋糕”。

      分析人士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下,依托地方政府开放的数据接口来获取数据进而提供服务,互联网巨头顺利切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从过去几年业界探讨物联网发展以及实际推进的情况来看,物联网最先应用的场景是在工业制造领域以及智慧城市等方面。以智慧城市为例,它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感知、高效互联、深度共享、智能应用,这与物联网所产生的意义完全一致。

      业内人士分析,智慧城市是一个体系,不可能由一家公司独立承担。分析师认为,与拥有强大平台整合能力的BAT相比,国内A股上市公司在全领域的智慧城市服务及运营方面有明显的劣势,但在智慧城市服务的细分领域中,如智能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方面,A股上市公司有其独有的竞争优势。

      传统行业迅速融入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不仅仅吸引着像BAT一样的互联网巨头跑马圈地,它也吸引着传统产业公司的转型升级。

      在传统通信领域,华为在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后,首次公开了自己在物联网的战略,即“1+2+1”战略。

      华为战略市场总裁徐文伟表示:“1+2+1”战略中的第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华为要建立一个物联网的平台,集中收集、管理、处理数据后向合作伙伴、行业开放,基于该平台行业伙伴可以开发应用。华为传统的优势就是网络接入,包括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这是“2”;最后一个“1”是华为此次新推出的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

      根据华为物联网的战略规划,LiteOS初期会聚焦在制造、能源、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区域上则以中国、欧洲为核心点向全球扩展。此外,华为还宣布LiteOS实行开源策略,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物联网生态圈。

      在传统银行领域,平安银行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

      平安银行在动产融资业务中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动产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和智能化管理,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参与各方均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从而为重启大宗商品融资业务、解决广大客户的融资难题,以及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表示,物联网可实现对动产监管,极大地降低动产质押的风险。物联网的动产质押,将深刻改变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也将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在药企,养生堂成为国内药品保健品行业首家上线物联网的企业。

      2014年,养生堂物联网智慧工厂项目正式立项,项目共分三期,计划总投入1621万元人民币。养生堂杭州龙坞工厂厂长刘决权表示:“物联网系统上线后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过程的合规性,而且即时采集到的各种生产线上的过程数据,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应用,也能帮助我们不断调整,并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环保的智能制造管理控制系统。”

      资本运作PPP模式被寄予厚望

      从2009年物联网技术被划入新兴产业开始,物联网界投资就成为投资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新兴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撑。

      以智慧城市为例,有分析人士指出,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传统的依托财政及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这种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建设。

      阿里巴巴云数据中国事业部段雁介绍,不少地方政府正考虑通过PPP模式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饥渴。PPP模式从本质上讲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关系,由企业投资并运营,政府则作为监管和服务的机构,双方通过这样的合作,实现项目风险的分配、利益的分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以及质量的提高。

      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物联网产业投融资政策的措施,包括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等。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层出不穷,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政府政策支持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的非上市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并对各类上市或非上市的技术领先型企业进行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重组。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资本就是拥有资本财力的BAT。物联网产业的繁荣,政策的推动,对于推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新兴行业,支持产业升级转型有着重大作用。

      健康物联:比拼“基本面”

      当三四年前“可穿戴设备”概念在市场上热起来后,各类远程健康监控设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些企业做了“先驱”,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义无反顾地加入探索之旅。

      从一个Holter开始的服务

      成立于2009年的翰纬医疗集团,其成长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远程健康监测公司这些年探索之路的一个缩影。

      受到一位留美博士后所发表的“疾病监控和预防是未来方向”观点的影响,翰纬集团创始人开始投资做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公司成立之初,硬件设备是核心,他们花了几乎两年时间研发远程动态心血管监测设备,也就是人们检查心脏疾病时要“背”的Holter(动态心电图)。但是,他们发现,光有设备和远程通信平台而没有服务的话,业务很难开展。于是,翰纬又开始研发心电图数据自动识别和分析平台,建立人工心电图判读团队,为医院提供“设备+心电图预分析报告”B2B服务。包括北京阜外这样的国内一流心脑血管医院先后采用翰纬提供的服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效率。以前医生从原始心电图数据开始,做出一份分析报告大约要花二三十分钟,现在,基于翰纬的预分析报告,缩短到三五分钟。

      2015年初,翰纬又开展“2C”服务,推出互联网品牌“医百分”。通过医院、社区、电信运营商、药店、养老机构、体检中心这些渠道,“医百分”把远程监测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广到术后康复、老人监测等消费者市场。

      由于一位病人背一次Holter就有几百兆数据,翰纬之前自建机房解决数据问题。现在,它也把部分数据分析处理业务放到了阿里云平台。当他们把测试终端、云、数据分析平台、服务这些很时髦的东西聚合在一起之后,翰纬由此成为了一家典型的基于互联网的IoT健康服务企业。

      基础科学的较量

      医疗健康IoT领域在中国正快速崛起,但也面临不小难关。其中,物联网的“端”问题最大。虽然市场上的终端五花八门,但真正的好终端非常少。在心血管领域,曾有一家最终没有做下去的IoT企业,它们当时的终端是一块智能手表。这类可穿戴设备很少有医疗级的,一般是“单导联设备”。相比医疗级的“十二导联设备”,它采集的数据信息有限,医生不会以这些简单数据对心脏病这类性命攸关的疾病做诊断。

      但医疗级终端又太复杂。像十二导联设备,每次使用时要在患者身上贴10个湿电极,皮肤无法多次承受,体验很差。美国曾提出干式电极设备,但因测试结果不准而没有普及。远程监测设备如果与手机相连,连接的稳定性、供电时间的长短都是“端”面临的共性问题。

      可以看出,要做出有意义、体验好的“端”实际上涉及医疗科技、电子科技等基础科学的进步。

      当然终端不一定完全是医用的。像市场上的家用血糖仪,通过末梢血来检测血糖,与医院的静脉血检测相比,数据不够准确。但家用血糖仪的益处是监测患者血糖的稳定性,它不是用药指导,但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除了端的问题,能掘取数据价值的智能分析平台也处于早期阶段。像心电图,它通过采集人体体表毫伏级电流,来分析心脏数据,而体表电流很易被外界因素干扰。目前,还没有一个心电图自动识别判断平台能足够智能准确,都需要人工复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电图库,分析平台都基于欧美数据而来,从分析根基上就不牢固。此外,运动、与其他疾病关联的综合性分析,也刚刚开始。

      除了端和平台,对IoT健康服务的接受需要一个市场培育过程,老百姓要了解通过远程监测医疗服务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而不是等到有病再去医院。对服务模式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举例来说,在美国,医疗设备租赁服务广泛被接受。在中国,通过社区、药店定期租赁设备来监测的模式还不常见。

      基础企业的努力

      基础领域中,在物联网的“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芯片公司ARM正在开展一些行动。

      “我认为整个物联网市场的真正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ARM首席执行官Simon Segars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意义的医疗卫生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大规模降低整体医疗成本。”他认为,物联网市场中现有技术解决方案范围非常窄,而分散的终端设备所收集到的数据有限而零散,很难提取专业价值。

      物联网对底层芯片提出的要求非常具体,如怎么做出带有传感器、微控制器、体积特别小的设备;从终端到云端,怎样快速实现连接。

      在物联网行业,初创公司最活跃。由于没有太多的资源,它们更关注自身特色技术领域的研发,如人工智能算法等,而不希望把时间花在物联网通用技术上。

      2015年9月,ARM在北京与智能终端平台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成立“安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安创空间加速器)。在这个加速器中,ARM和中科创达正设法与生态链上的一些公司一起,将多种物联网技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创建端到端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包括从传感器、嵌入式设备、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到云端分析在内的大部分物联网技术。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可能国外一些技术领先于中国的一些企业,但在物联网这个领域,我认为中国市场跟其他市场是齐头并进的。”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Allen Wu说,“对于通用平台技术难点的攻克,将会推动中国物联网市场的发展。”

      能源物联:节能减排之战

      北京友谊宾馆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能源管理中心和能耗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能耗情况。据该宾馆节能办主任高长录评价:“实时监测系统比事后的统计和分析更加直观,比人工计算更加精确,减少了很多出错的麻烦,让维修人员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增加了我们与节能服务商的信任,更好地建立了长效运营机制,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在保证使用达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客人的舒适度。”

      截止到2015年3月,借助物联网智慧节能方案,友谊宾馆已经成功节约了约20%的能耗,相当于每年节约600多万元人民币的能源费用。目前,友谊宾馆的年用能量下降到1万吨标煤以内,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到2.5万吨左右。

      省是一场持久战

      数据库可以帮助公司了解自己的能源使用规律、制定新的能源配置方案,配合物联网的实施监测实施配置,实现节能。这些还只是物联网针对“过去时”与“现在时”数据的应用,而预测物联网数据的“将来时”应用,才是应对节能减排的“终极大招”。

      建于1954年的友谊宾馆的节能战役,可以被视作目前中国社会节能减排战争的缩影:陈旧的能源供应架构、封闭的能源管理系统、一盘散沙的管理,都是能源物联网面临的挑战。值得庆幸的是,能源物联网的应用早有基础。

      青岛积成电子有限公司韩飞舟介绍,尤其是工业规划和城市建设,必备物联网技术,作为极端环境下人力的延伸。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物联网不仅是封闭的,而且是局限的,每个物联网节点通常只将数据提供给一个数据中心,也就是说一个数据只有一个用途。

      以友谊宾馆为例,以前水表就是用来计算水的使用数据,甚至还需要人工抄表。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中,首先可以解放水表工,另外这些用水的历史数据将汇入系统,不仅是总用水量,而且系统能够清晰显示每个时段冷热水的用水量,这就为用水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历史参考。历史数据有助于为能源和合理配置建模,例如,如果晚上21点~23点间是热水的使用高峰期,那么这个时段,热水的水压就需要加强:同样8点~20点之间的热水水压则适当降低,以节省相关能源。

      高长录提到的节能服务是目前常见的商业模式,节能服务商的一大重要工作就是作为第三方监测,这种监测不又是为了让用户看到解决方案的真实效果,这也是方案的一部分。韩飞舟介绍,过去能源监测还只是马后炮,在方案到期或者中期时,向用户反馈节能成效。而一个能源解决方案通常是按年计划的,这种马后炮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结算报酬——目前,节能服务的常见商业模式就是先上马方案,然后方案的提供方根据实际节约的费用按比例获取报酬。后来监测可以提交的频率上升,甚至可以每月一反馈,这就为优化方案和配置提供了参考和空间。现在,他们已经做到了实时监测,数据上云。

      这种能源物联网数据的现在进行时应用助力了阶梯气价的实施。阶梯气价是指居民每年或每月超过天然气基本消费量后,执行高气价,对用户消费的气量分段定价,全国的阶梯气价体系于2015年全面建立。

      最近,拉萨某小区实现了物联网燃气表入户,可以精确计量每一户的用气量,并实时调整该户的气价、保证准确计费,用户还可以通过相关的App和微信自助查询自家的用气量。另外,燃气表内的传感器还能感知燃气泄漏,在第一时间自动切断用户的供气,遏制危险。

      到处都是蓝海?

      预测及自动抵御风险,是能源物联网的重要作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及合作业务中国事业部负责人尹正介绍,施耐德智能配电柜就能实时反映配电系统每个组成部件的状况,并且在必要时向技术人员报警,或根据建模合理配电,以保证诸如医院、数据中心等关键用户永不断电。

      比如,智能配电柜系统记录了部件的使用期限和健康状况,并通过分析,提醒技术人员即时检修、维护,降低了整个系统由于某个短板发生崩溃的风险。在突发情况时,智能配电又比人工迅速了许多。

      类似的还有青岛积成参与建设的聊城水务应急系统,平时实时监测、积累数据,灾害与险情时期能探知险情、预测风险、及时反应。但是,网络的特点在于广泛连接,须知数据的体量越大、越多样,才能衍生出越多的应用。比如上文提到的燃气系统,它还可以与城市的燃气管道、工业用气系统相联结,全面探知城市的燃气隐患、用气特点,将合理配置前置。

      沈威目前担任着英特尔公司中国区物联网通讯产品营销部高级业务拓展经理一职,他在介绍英特尔建立公共服务能源平台时,反复强调“大”数据的重要性,“分析一家企业的数据,还是分析百家企业还是万家企业的数据,分析出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但由于能源数据能够让人脑补充企业太多的信息,所以,目前的大多数企业并不太愿意将数据共享。

      而社会的能源数据共享也可以包括污染共享,这恰是雾霾治理的重要思路和难点。PM 2.5重灾区北京,每次大规模车辆限行就能出现蓝天,同样的思路如果用于工业污染的污染量分配,是不是可以根治雾霾?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分析出雾霾中的污染成分后,结合每个污染源配置排污量,以控制雾霾的形成。

      对于需要企业充分参与的项目来说,公共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可能冲突,是最大阻力,除了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之外,如何让责任事业兼顾商业利益是药方。

      至于整个物联网产业的生意与机遇,英特尔公司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认为,这确实是一大片蓝海,但很多盲目参与者的问题出在没找到商业模式。

      物联网产业的想象力太大,甚至无法预测这个产业的体量,无论从什么角度切入,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是前提。

      智能家居:不够傻瓜,不够廉价

      可惜直到今天,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也没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尽管家电厂商如海尔、互联网企业如小米,都早早下大力气布局,目前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还只是一些新兴单品,如摄像头、故事机等。

      得老奶奶者得天下

      智能电视和智能摄像头是现在市场接受度较好的智能单品的代表。记者曾报道过的智能机器人小鱼在家的创始人宋晨枫,他曾告诉记者,李冰冰、孙俪这样的明星都给家里配备了小鱼在家,以方便随时与父母、孩子联系。小鱼在家采用了机器人的外观,类似的单品还有智能相框等,都能实现远程监测、智能通话的功能,高端一些的产品甚至能够储存一段小视频,满足非实时交流需求,同时也记录了一些温馨回忆。

      智能电视和智能摄像头的相对成功很能说明市场需求和现状。需知,智能家居的主体,如白电,都是“大件”,普通家庭通常会使用10年以上,除非搬新居,否则不会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新功能主动升级。这也是目前智能家居的尴尬之处——厂商需要说服用户为升级而不是变革买单。

      相比之下,智能电视先是经历了电视盒子的过渡期,现在又进入了类似智能手机的变革期,成为了率先成功的智能大件。小件也未必进展得多么顺利,比如智能灯,价格差异是一个阻力。尽管绝对价格不高,但要将原来几块钱的普通灯泡换成现在几百块的智能LED灯泡,还是会让消费者三思。

      而智能摄像头是家庭新成员,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摄像头并不是标配,也就不存在使用习惯和价格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足够傻瓜,只要接上电源、连上网、打开开关,家里的老人孩子就不需要再进行其他操作。

      高通CSR高级产品营销经理David James将市场需求总结为“让老奶奶都乐意用”,这意味着产品既要易用、又要实惠。

      标准化是刚需

      如果说易用主要为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实惠这是全产业链的需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要远高于用户,在家电与数码产品的利润比刀锋还薄的今天,哪怕成本高了一块钱,都可能给产业链带来一次地震:何况目前的物联技术所增加的成本可能在10倍甚至百倍。

      CSR是蓝牙技术联盟(SIG)的重要成员,在2015年8月的蓝牙亚洲大会上,SIG的CEO Mark Powell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蓝牙的低功耗和低成本将使它立于不败之地。”结合物联网的具体需求,这确实不是大话。

      拿智能家居中的场景举例,除非传输的数据是音视频和图像,遍布智能家居产品上的传感器所传输的数据很小,所以它们之前的数据传输不像摄像头那样要求WiFi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的智能家居不只是智能电器,比如林志颖提到的智能窗帘、在创新奖项中屡屡露面的智能盆栽、甚至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宝宝手腕上的防丢智能手表,它们既不能像家用电器那样时刻保持接电,也不能像手机那样灵活充电,这就要求低功耗的数据传输方式,显然,蓝牙传输比WiFi传输更加合适。随着Bluetooth mesh的使用,蓝牙的距离局限也得以解决。

      低功耗只是一个细节需求,不是技术挑战。真正的技术痛点在于标准化,它也与成本及易用性息息相关。David James提出了一个让用户抓狂的场景:买一个智能的LED灯只需要19.99美元,而与之匹配的网关则需要100美元;可恶的是,这个网关不能管起所有的智能硬件,它不仅是额外支出,也将占用额外的空间,还需要用户学习额外的使用规则,实在是市场大忌。

      这个市场大忌也催生了市场空间——腾讯的QQ、微信和京东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再次搭起了各自的智能家居使用平台,让消费者不用为家里的每一个物件都安装一个App。当然,有看官也许会说,如果家里使用某个厂商的整体解决方案,就不存在标准化的问题了。这确实是智能家居企业的野心布局,但实现起来显然不现实,数数看究竟有几个家庭所有的家电都是同一品牌,这个问题就不言自明了。为此智能家居企业开始与装修公司合作,试图将销售期前置,以建设智能家居系统的方式植入产品。

      腾讯QQ物联产品副总监徐欣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企业,喜欢一下做很多东西。从灯、开关、插座、窗帘轨、网关等等一应俱全。也有一部分企业专注做垂直领域,重点吃透家居的某个垂直场景。我个人认为,第二种在目前更贴合市场、更容易命中用户需求。”

      在徐欣看来,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场甚至还没到追求标准化和低成本的时候,因为“很多产品性能还不够稳定”,这也说明,尽管这个产业已经涌进了大量参与者,但仍然是一大片蓝海,只是很难迅速成功。从平台的角度观察产业的发展,徐欣建议:家居安防、老人/儿童的关爱和看护以及运动健康都是用户具体需求比较明确的领域;在技术方面,目前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电池;另外“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多加关注,来把握节奏”。

      农业物联网:让植物拥有一颗智慧的心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都是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德国工业4.0的技术基础也是物联网技术。目前各行各业都在争取搭乘物联网的顺风车,借势而行。传统农业也不例外。

      相对于国外的规模化种植,美国、以色列的现代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我国农业种植相对落后,目前正在从传统的个体种植作业向规模化的现代种植农业作业转型。

      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提到,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而这些都需要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物联网技术是解决农业目前问题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农业物联网?它在农业中有哪些应用?带着对于农业物联网的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旗硕基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望峰。

      传感系统是基础数据应用是核心

      对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赖望峰认为,基础技术是传感器网络的完善。传感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运行。

      什么是农业物联网呢?在赖望峰看来,农业物联网有几个关键的层面:前端生产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与应用。利用传感器采集土壤、气象、病虫害、农事操作等生产过程中信息,将信息传输到云平台,通过云平台进行加工,为生产管理、质量追溯、农技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据了解,物联网技术已被应用到农业的诸多领域,包括农业环境监测、温室控制、节水灌溉、气象监测、产品安全与溯源、设备智能诊断管理等方方面面。

      “从应用层面来说,主要是从大田的种植、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的生产过程的应用。”对于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赖望峰介绍:“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数据的采集和生产管理控制,以及流通环节的质量追溯。”

      在传统的以经验管理为主要模式的种植管理中,施肥、喷药、灌溉等由于经验不同,不同的种植人员会出现不同的种植结果,同时造成水资源浪费,过量施肥喷药等。赖望峰介绍,随着规模化种植的不断推广,行业情形的不断变更,传统的经验管理不能适应规模化的生产作业模式,科学的先进管理方式必将取而代之。

      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采集动植物信息,时时掌握动植物动态。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施肥、喷药、灌溉等环节,都需要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通过对所种植产品的土壤、害虫、湿度等的数据来判断何时施肥、何时喷药、何时灌溉以及所需分量,从而避免传统经验式管理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系统还可以进行临界条件的提示和提醒。赖望峰介绍,传感器所收集的信息——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接近或超出了作物最佳生长值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种植者,种植者可以根据提醒及时采取相应行动,保障作物生长环境的最优。

      “通过传感器所传输的数据,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作物的信息,对农作物进行远程管理,同时请专家或通过专家系统对作物的病虫害、长势等进行科学诊断与决策”,赖望峰强调。通过时时的数据监测,给农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营养,农作物一方面长得快,长得好,同时还不容易得病,这样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传感器所采集的前端生产数据并不仅仅应用于生产领域。据赖望峰介绍,在后期的产品流通领域,质量追溯也需要依靠前端生产数据的支持。完善的前端生产数据能够提供作物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数据,能够为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保证。

      除此之外,前端生产数据对于农产品公司品牌打造,种子公司、农药公司、化肥公司等的精准营销,涉农贷款的审批,农业保险领域的查勘定损都有积极作用。

      推广农业物联网要既了解技术又了解产业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据悉,农业部正计划用3年时间教会农民用手机上网,为下一步的实现农业信息化做准备。

      那么农业物联网公司如何推广农业物联网?

      赖望峰认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首先要求厂家既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要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对于整个农业产业的了解,旗硕科技始于2007年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与农科院合作开发农业物联网产品。公司7年间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使其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规模化实用化应用的农业物联网企业。

      除此之外,旗硕科技还对国内各个农业园区、各省市的农业现状都做过深入了解和调研。

      了解产业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技术。物联网技术是高科技产业,对于技术了解才能熟悉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才能看懂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赖望峰谈到,目前很多农业现场生产人员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还不能有效地理解和应用。

      在物联网技术推广中,服务客户、了解客户需求、积极解决用户痛点是物联网技术推广的第二步。赖望峰强调,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

      赖望峰举例说,曾经有黑龙江的客户,需要采集水稻育秧及生长环境信息,他们需要帮助客户提供最优的传感器部署和数据采集方式。在大棚中一个温湿度传感器部署在边角上的位置,一个部署在接近最中间的位置。“之所以用两个传感器,一方面保证采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确保在其中一个传感器发生故障时,另一个能够正常工作,所传输数据准确无误。如果部署再多了虽然信息更全面了但成本就太高了。”

      目前,旗硕科技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植物园兰花培育过程、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物联网项目、武汉维农育苗过程、北京种子站的种苗培育过程等近200多家用户。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能让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用现场浇水,不用现场揭开或覆盖保温被,电脑会根据采集的数据,通过其自带的专家系统做出决定。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农业开始起步,农业公司开始意识到必须接受这一改革,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长,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农业物联网化是大势所趋,农业物联网未来会完全改变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目前国内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推广方式是由政府牵头,政府出资,企业运作的模式。农业企业对于物联网技术已经有深入认识,但是受制于资本、成本、技术等种种因素,企业投资运作还需等农业规模化运作,物联网技术普及之后。

      在未来,随着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不断深入,“从政府推动企业变革转变为企业主动变革,这是未来农业物联网化的终极趋势。未来企业将依靠大量农业数据的分析、共享,挖掘利用来赚钱。”赖望峰说。

      透过“虚火”洞悉物联网的价值

      物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方式。通过采用电子化方式对物体进行监控及管理,物联网为数据驱动型决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优化系统与流程、为个体和企业节省时间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从监控工厂的机器运作到跟踪海上船舶去向,传感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其物理资产,包括改善机器性能、延长机器寿命、探索如何重新设计机器以扩展其功能等。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监视器的帮助下,物联网有望显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特别是在治疗那些夺去无数人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慢性病(如糖尿病)方面。

      制造商、油气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企业已经看到,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其内部运营中初试锋芒。

      根据物联网在市场中的渗透率、经济和人口统计变化趋势以及未来十年间技术的演变趋势,麦肯锡公司估算到2025年,物联网有望实现每年3.9万亿~11.1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最高(包括消费者盈余)可达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量的1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物联网所蕴含的全部潜力实际可能被低估了。然而,要获取物联网带来的最大效益,还需要厘清真正的价值创造来源,并成功地解决一系列系统相关问题,包括系统间的互操作性等。

      在哪些场景下物联网可以创造价值

      通过审视近300个物联网的应用,麦肯锡发现,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将物联网的影响按垂直行业市场(如汽车、消费电子等)划分,那么想要分析创造价值的所有途径就会更加困难。例如,如果审视汽车行业中物联网创造价值的方式,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它可以提高制造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如果我们按照不同的场景细致观察,就可以捕捉到更广泛的效益,尤其是那些需要物联网系统的互操作性的场景,通常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比如,如果审视城市这一场景,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每一辆车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帮助车主预测何时需要维修,从而降低维修成本,而另一方面,所有车辆的传感器可以连接到总系统中,从而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全市交通,减少拥堵。

      麦肯锡公司确定了八个场景,包括家庭、办公室、工厂、工地(采矿、油气、建筑)、零售场所、城市、车辆与户外。此外,还关注了“人”的场景,包括穿戴到人体、可以监控慢性病与运动量的系统,以及提高生产力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发展趋势

      当物联网系统之间彼此相连时,其价值就会呈幂数增长,因此,互操作性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关键要素。研发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在未来会有如下问题和发展趋势:

      物联网系统之间必须实现互操作性,才能获取40%的潜在价值。根据我们的分析,在物联网应用可创造的潜在价值中,平均40%的价值需要物联网系统之间具备互操作性才能实现。在工地环境中,则有高达60%的潜在价值只有在能够整合和分析多个物联网系统的数据后才可以实现。到2025年,如果将上述九种场景都包括在内,物联网每年可带来的经济收益总计将达到11.1万亿美元,其中通过互操作性可实现的潜在经济收益大约为4万亿美元。在上述九种场景中,将来从物联网应用获取最大价值的将是工厂——每年可高达3.7万亿美元。

      现在所收集到的大多数物联网数据都没有得到使用,而已经使用的数据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某海上钻井平台共有3万多个传感器,其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中只有不到1%用于决策。而且大多数被使用的数据(如工地的生产自动化系统产生的数据)也多用于作业的实时监控和故障排除。通过增加数据的使用量,以及部署更加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如根据设备的性能数据进行预测性维护,或者进行工作流分析以优化运营效率),可以获取大量的额外价值。因此,物联网可以成为大数据的重要来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创造价值,也可以成为为多家机构所用的开放数据的重要来源。

      在物联网可以实现的价值的数量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无明显差距。总体来说,未来十年里,发达经济体将从物联网中获取更多价值,因为每个项目的推行所实现的价值更高。但是,在物联网的使用广度上,发展中国家则更胜一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产生的价值水平还取决于环境、行业以及应用本身。在发展中国家,能够产生最大价值的应用不同于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存在替换陈旧技术的问题,可以在物联网应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物联网应用每年所产生的潜在经济价值中,发达经济体将占62%,发展中经济体则占38%。发达经济体更高的价值也体现在其更高的工资和成本,因此通过效率提升所获得的经济价值也更大,而随着发展中经济体市场价值的上升,与物联网相关的经济效益也将随之增长。

      中国将成为物联网系统在工厂以及其他场景中最大的用户之一。在最早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国家中,油气运营为主导的国家也将成为物联网应用主要的地域市场。

      和消费者应用相比,物联网在B2B上的应用具有更高的经济潜力。由于媒体对健康监测仪和家居自动化的广泛报道,消费者对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虽然这些应用在价值创造上潜力无穷,但分析表明,物联网在B2B应用上将产生更大的价值。很多情况下,比如工地应用(采矿、油气和建筑)对消费者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相当多的额外价值只有在消费者物联网系统(如联网的消费者保健产品)联结到诸如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的B2B系统时才能够得以实现。

      物联网技术的用户将逐渐获得更多的潜在价值。正如在其他技术市场一样,终端用户最后将获得更多价值。我们估算,在物联网应用所产生的价值机遇中,有90%以上将为消费者(例如机器采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工厂主,交通运输队的操作员以及消费者)所获得。在很多场景中,客户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获取价值,例如可以购买更高效的机械设备,其设计则参考了来自老设备的物联网数据。一般来说,在物联网所创造的可以被技术提供商所获得的价值机遇中,主要的份额属于服务商和软件商,而非硬件厂商。

      物联网将改变竞争基础,为用户和供应商带来新的业务模式。物联网能够带来(有时是强力推动)新的业务模式。例如,通过监测客户端设备的使用情况,工业设备制造商可以从商品销售向服务销售转型。传感器数据可以告诉厂家设备的使用率,使厂家可以按用量来收费。售后服务和维修成本可以捆绑在一起按小时收费,或者所有的服务按年租合约收费。服务也许还可以包括定期升级(如软件下载等)。设备性能可以为新型产品的设计提供信息,并帮助厂商交叉销售额外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以服务为本”的方式将帮助供应商与客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使竞争对手无机可乘,无法攻破。

      对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商来说,业务模式的选择是非常复杂的。该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打造竞争优势和成功业务模式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中。

      正如其他技术市场(如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本身)一样,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武器提供商”,靠提供里程碑式的基础设施获得成功,如微处理器或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第二阶段,公司创建大规模的应用,如互联网上的在线搜索。第三阶段,公司发展相邻业务,如电子商务。目前物联网行业所处的阶段,物联网系统的复杂性,大多数用户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互操作性和定制化的需求,都为硬件、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安装方、系统集成商等)提供了满足“端到端”物联网解决方案需求的机会。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水平”平台。对于物联网技术的提供商来说,竞争基础将包括独特的技术、独特的数据、软件平台以及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基于不同的技术层级(在“技术堆栈”内部),我们认为,不同参与者获得的价值份额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并且会有更多的价值流向软件和数据分析提供商。

      

      驱动因素和壁垒

      要让物联网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克服一些阻碍。这其中一部分是技术方面的,一部分则属于结构和行为层面。比如,消费者需要信赖基于物联网的系统,公司需要采用物联网支持的数据驱动型决策方法。此外,我们还需要解决监管问题。比如,确定无人驾驶车辆如何在公共道路上行驶,以及如何对其监管和投保。

      

      技术。为了广泛应用物联网,必须持续降低基础硬件的成本。低成本和低能耗的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五年,用于智能手机的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的价格已经降低了30%~70%。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其他硬件也需遵循相似的轨迹,使物联网追踪能够为价低量大的包裹快递和零售行业所应用。此外,我们还需要开发便宜的低成本蓄电池,以保证分布式传感器和有源标签的运行。在几乎所有的应用中,低成本的数据通信链路(包括短距离和长距离)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物联网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数据以及使用更多的数据,必须持续降低计算和存储的成本,并进一步开发分析软件和可视化软件。

      互操作性。众所周知,设备和系统共同协作的能力对于充分挖掘物联网应用的价值至关重要。如果无法实现互操作性,至少有40%的潜在效益将难以实现。采用开放的标准是实现互操作性的途径之一。此外,也可以建立使不同的物联网系统之间相互通信的体系或平台,从而实现这一功能。

      隐私和保密。数以亿计的设备所生成的数据的类型、数量和特性会让个人对隐私产生担忧,而组织则会关注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需要为其收集和使用的数据提供令人信服的价值主张,公开所使用数据的内容及其使用方法,并确保数据得到妥善保护。

      安全。借助数以亿计的设备收集数据的机构不仅需要防止数据被非法使用,还需要应对物联网可能带来的新风险。将信息技术系统拓展到新的设备使得潜在的不当行为有了更多可乘之机,这一现象必须得到管控。而且,当使用物联网管理有形资产时,无论是水处理厂还是汽车,攻破安全漏洞所带来的后果远不止于非法的信息泄露,还可能导致有形的伤害。

      知识产权。为了完全释放物联网的潜力,需要人们对于各种联网设备所生成数据的所有权达成共识。当一家企业制造传感器,另一家公司提供部分解决方案,而第三方提供应用环境时,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所有权归属应当予以明确。比如,植入患者体内的医疗设备所生成的数据所有权归谁?是患者,还是设备生产商,抑或是将设备植入患者体内并对其健康负责的医疗机构?

      组织和人才。物联网将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结合起来,对传统的组织责任观念构成了挑战。传统意义上,IT组织是独立存在的,并独立于负责管理实体环境的运营组织。比如在过去的零售店中,IT职能主要管理销售点的机器,除此之外很少有用武之地。而在物联网的世界中,IT会嵌入到有形资产和库存中,直接影响评估运营的业务指标。这意味着这些功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此外,公司不仅需要了解物联网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对于员工或通过合作伙伴/供应商关系),也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学会使用物联网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并且使组织能够适应新的流程和业务模式。

      公共政策。某些物联网应用必须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无人驾驶汽车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尽管该项技术发展迅猛,且众多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都在大力投资,但无人驾驶汽车在何时、何地能够上路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此外,监管机构必须出台相关的责任规定。政策制定者通常也会在促成影响物联网应用的市场规则中发挥一定作用,例如为医疗保健提供适当的激励政策。最后,政府可以为数据的收集、分享、使用等具体操作制定规则,从而参与进来。

      通过审视特定场景中物联网应用的激增,我们已经能够预测未来十年里物联网应用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将有多大。为了发挥这种潜能,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物联网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并为建设新能力、培养新人才进行投资。随着相关政策激发物联网的互操作性,保障数据安全,保护隐私和知识产权,物联网的潜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物联网是这样创造商业价值的

      未来,一辆安装了类似传感器的车,其城市之旅是这样的:通过与其他车辆、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输系统保持沟通,预估交通情况、提前采取行动或者避免事故和塞车。车靠近零售商圈时,只要驾驶员携带了内置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移动设备,该设备了解他最近去商店购物等采购的信息,就可以将附近零售店的产品信息发送到车内的互动仪表盘上,还能告知哪家餐厅有空位或者表演何时开始,确认有多少停车位。系统还可能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和交通事件核对驾驶者的日程和任务清单,提议选一条可以顺路办几件事的路线,办完事后还能按时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有了联网的设备和移动情境感知,加之随着时间推移对人更加了解,用户就可能得到更好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日常必要事项,更有能力享受生活中额外的乐趣。整个城市也会更高效地运转。

      这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价值所在。

      目前,IOT的大部分价值还有待发掘。物联网生态系统内的供应商需要探索怎样实时或一段时间内收集并分析各种数据,物联网企业内部或企业间需要探索怎样联手开发解决方案来创造商业价值,这一过程可能颠覆业内原有的格局。

      分析师、投资者、物联网及其技术供应商和大大小小的企业普遍认为,无论在应用还是增长潜力方面,物联网都在爆发前夕。随着经济与技术的障碍减少,联网设备范围扩大,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物联网看来已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物联网不断发展,每个行业都拥有各自的一片天地,有些专注企业,有些侧重消费者。农业领域就已经在用物联网实验,希望提高灌溉和土壤环境监控的效率,制造业和加工业给设备装上越来越多仪器并联网。保健产业开发的可穿戴应用也渐渐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但现在还有些不容忽视的障碍。企业高管往往担心安全和互通性,因为他们不确定,物联网带来的回报是否能够覆盖存在的风险。面向消费者的应用更是引发了新的隐私和安全担忧。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软件、通讯和设备在内,各类物联网供应商都还未提出有吸引力的建议,没能展示物联网解决方案可以怎样为企业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相反,许多商家只关注向企业的首席信息官推销技术,缺乏物联网与企业回报之间关系的大局观。

      事实上,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机器也可以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之源,这便搭建了物联网大放光彩的舞台。近年来,计算、存储和带宽的成本都已减少,即使没有任何人类干预,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家电、医疗器械、车辆等各类设备也均可联通互联网,并能彼此联通,产生、分享与分析信息。由于网速加快,云存储和计算能力提高,廉价传感器和定位设备日渐流行,挖掘数据的能力提升,未来物联网实现的情境变得越发可能。

      很快,机器产生的数据就会超过人类产生的数据。

      但是,现有的机器对机器模式(M2M)只是狭义版的物联网,关注重心更多是“机器”而非“人”,其网络端点已连入物联网,且提供了初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但仍未充分释放物联网的商业价值。

      从三方面入手实现商业价值

      目前,企业在运用物联网方面大多浅尝辄止,集中于费用和风险管理,并未触及其他方面。事实上,对2009年~2013年期间,20家物联网主要供应商的89项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发现,65%的运用主要都在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22%着重于风险管理,努力创新增加营业收入的只有13%。

      虽然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对企业的确很重要,但这类投入的回报会随着时间推移递减,其商业价值往往也在竞争中逐步缩减,因为竞争对手会采用类似的提升效率手段。而物联网供应商还有机会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拓展优势,同时拓宽创造商业价值的途径,不再追求尽可能获取最多的物联网价值,而是寻求得到足以颠覆市场的物联网价值。

      下面我们将关注物联网如何为削减成本和风险管理服务,以及运用商业价值框架探索解决方案可能向哪些方面拓展,推动营业收入增长和鼓励创新。

      ★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

      响应延迟、资产丢失、失窃或者部署不当、流程效率低下以及一切人为失误都会使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假如合理地综合运用针对特定行业的联网设备、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和流程,便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也是物联网真正的价值所在:物联网几乎可以无止境地产生海量数据,但关键是仔细分析后发掘数据的价值。

      具体而言,假设一家包装食品的经销商想预测何时缺货、调整经销路线和减少库存过期食品产生的减记,就可以将销售点的数据与天气预报、卡车所在地和生产数据“混搭”起来综合分析。当然,这类数据分析可能很复杂,可以为此再写一篇文章,也可能对企业来说费用太高因而不值得投入。所以,企业需要考虑何种情况下会出现麻烦,是否会受益于提供更多信息并消除人为干预的解决方案。其他提高效率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则嵌入在端点系统中。例如,置于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内部的传感器可以发出警示,或者提醒的信号(进行“交易”)。这些信号可以用于监控流程和设备,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追踪和分析这些信号提供的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建立“关系”),让企业更了解机器的性能,也可以提前获得设备和设施的问题预警。

      追踪资产动向只是一个例子,体现了企业如何用数据传输帮助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有些企业将为数众多的资产或价值不菲的资产分配到多个不同位置,在这些企业里,运营业绩取决于均衡利用资源、迅速重新配置资源和始终让资产发挥功用。自动追踪可以免去人力重复劳动,使用起来更便利,消除人为操作失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简化决策。以船运物流公司为例,这类公司可以利用无线中继持续监控船运托盘的状态、位置和移动情况,从而精确追踪载有贵重(利润高或数量大的)存货的托盘位于何处。

      ★风险管理

      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实物与虚拟两种形态的资产和数据的安全;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自身品质与安全;员工的人身安全,尤其以实地工作的员工最为突出,比如卡车司机、维修技师、建筑工人。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远距离工作,风险也日益增加。企业客户通常希望获得高品质的电信基础设施服务,可以随时随地,不管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保持品质和安全。

      联网设备已经通过一些技术帮助企业保证人身安全,例如视频监控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追踪并捕捉员工在重要地点的行动,将数据传送给监控装置供相关人士决策。通过设置数字徽章和设定虚拟边界的“地理围栏”(geo-fencing)技术,物联网还能限制员工进出某些具体场所或者使用某设备,追踪或限制设备资产移动。如果很多员工都需要远距离工作,企业可以借助自主控制系统管理员工,保证安全和业务持续开展。这种系统利用安装在员工智能设备里的传感器,提供感知情境的实时信息,无论何时都能让企业掌握员工和财物实际位置。同样地,如果企业在部署人员携带的设备上安装类似装置,比如第一应答者或者矿工带有这种装置,就可以收集并分析当下环境的数据,还能向指挥中心发回信息,在针对环境变化作决策时提高速度和效率。

      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telematics)属于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是风险管理的实例,其管理通过提升终端客户体验和监控车辆实现。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也可以影响驾驶者的行为。在该系统帮助下,与年轻驾驶者相关的事故和致命车祸已减少20%。美国前进保险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采用基于使用量的保险模式以监控驾驶者的行为,已明显降低风险,公司也因此给安全驾驶者打折(即降低保费),折扣一般在10%~15%左右。驾驶者行为模型也可以实时附上失误和撞车统计数据,借此重建理赔预测情境,及时发现并防范骗保行为。

      案例研究:油田追踪资产变化

      在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快速有效地分配资源至关重要。当资源短缺、市场吃紧时,比如漏油清理期间,就格外显得重要。油气行业设备资产追踪与利用解决方案供应商Geoforce Inc.负责销售与营销的高级副总裁亨利·罗森(Henry Rosen)说:“人们认为,总有一部分资产无法被快速配置。不过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向GPS追踪和物联网解决方案转变过程中,有两方面节余推动了企业净利润增长:运营成本与资本支出。比如,当燃料成本有了节余,劳动者工时便缩短,运营成本就会降低。当资金周转的规模和使用的速度得到提高,资本支出就会下降。”

      以一家油气租赁设备的供应商为例。该供应商管理远距离配置的资产成本较高,正面临控制成本的问题。由于该供应商出租的设备比较精密,一旦出现用户投诉,技术员就不得不亲自前往调查,往往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差。假如将传感器安装在设备的重要部位,传感器可以在相关问题酝酿期间就自动发出警报,向主要负责的技术员提供足够的数据以远程排查故障并解决问题。如今技术员去现场出差的次数因此减少了50%,人力、车辆和燃料成本都相应下降。此外,诊断问题所需的时间从几小时缩短到了几分钟,设备因故障停机的时长也因此缩短。由于技术员工作量减少,企业也可以放心调派他们做其他方面的工作。

      除了削减成本和增加节余,O&G企业还能用物联网带来其他收益。

      物联网有潜力让O&G公司在埋藏更深、地质条件更复杂的产区勘探发掘新的能源。勘探现场安装的传感器可以收集地质数据,并传回监控中心,由此产生的数据流可让企业进一步了解潜在的新矿藏。在挖掘到地下数千米勘探潜在的油田和气田时,物联网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发掘精度,增加成功发掘的几率,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配置资产或设备,规划人力资源。

      另一种可能性是,利用产油客户的实时数据,结合内部设备性能数据与可公开获得的大宗商品数据,油田服务公司可以对客户关系进行定位。油服公司可以将这些数据“混搭”,监控客户的生产效率,再结合数据和波动的能源价格,预测不同地区需要多少设备,以及有无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新服务。

      案例研究: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与车辆维修

      如果是拥有车队的企业,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助其提高车辆运作的效率,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有预见性的维修和风险管理能帮助企业确保产品与服务运作井然有序。全球最大无线网络供应商KORE Telematics的市场总监斯泰因·索尔伯格(Stein Soelberg)指出,GPS接收器可以同每辆车或者车队集体安装的电子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设备联通,方便企业“监控车辆或车队的位置、移动、状态和行为”。

      这种解决方案能在用车以前探查到车辆的问题。比如一家起重机和推土机制造商(其出产的每辆车售价在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将传感器放置在轮胎里,可降低机器运转时运转失常或者失灵的风险。这些传感器可以持续监控轮胎所受的压力,让制造商能预计到潜在缺陷,然后主动修复。

      除了风险管理与安全,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和物联网解决方案怎样为企业创造其他商业价值?

      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有潜力帮助汽车制造商持续得到旗下车辆的丰富信息。由于物联网能搜罗车队数以亿计的数据,企业可根据获得的信息推陈出新,创造新商业理念,或者推出具有新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例如,在重型设备安装的传感器可以向制造商提供丰富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在何地使用及使用的方式,对产品生命周期和性能的影响。此类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产品设计,也能让制造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业务,包括突出产品的关键区别。制造商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支持,开发新的产品,或为车型提供融资和出租服务。

      ★营收增长与创新机遇

      在有意采用物联网决策方案的企业之中,将近四分之三的企业都在寻找新商机和完善现有产品的新方法。可在2009年~2013年,只有13%的物联网应用个案以营业收入增长或者创新为目标。物联网供应商转而启用一味追求增量的解决方案,然而带来的回报越来越少。对一些企业来说,可能都不足以为其创造的价值而承担相关的风险。供应商还未明确提出,可以用物联网提高营业收入、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革新流程与产品,而这些都能帮助企业随着时间推移获得越来越多的回报。

      事实上,企业有机会开发新型物联网解决方案来推动营收增长,开拓新市场。通过深入了解及管理产品与客户生命周期,不再仅限于完成交易,而是要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物联网还可能在发掘有潜力颠覆市场的新价值方面取得突破。通过从多个来源长期获取感知情境的实时数据,就可以实现这种新的价值。

      案例研究: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颠覆医疗保健业

      身为美国非营利医疗保健组织MedStar Health旗下创新团队的消费者医疗活动主管,皮特·柯兰诺(Pete Celano)已经第一时间发现医疗保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益处。他说:“在M2M通信时代,无线医疗设备可以改变远程患者监控方式,医疗保健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将进一步推动这种变化。”

      比如采用了新型医疗传感器后,无论患者身在何处,都能远程实时监控与健康相关的重要指标,医院可以用更加智能的医疗设备采取更好的预防保健手段。

      据柯兰诺描述,病患在家中“可以利用始终开启的无线网络,将健康相关的数据传送到云,向医院的护士提供初期预警信号。护士会从数据中了解到患者正受疾病折磨,或者将要忍受病痛”。柯兰诺还表示,专业医疗人员发现症状后可采取必要手段为病患提供帮助。“如今是医院也要负担各种费用的年代,需要主动管控病人入院。过去的医疗模式以面对面治疗为主,各项检测繁如牛毛。而现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是,如果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没有拿出成绩(治疗结果),就没有任何收入。这意味着智能化的医疗保健系统将竞相推出新的医疗保健项目,避免病患像过去一样经常出现在急诊室。”智能监控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医疗保健服务和疗法,例如下一代智能健康仪表盘和养生保健中心。

      2012年,物联网的创新估计为医疗保健业市场带来106亿美元营业收入。到2016年,收入可能会翻倍。

      在远程健康监控的影响下,传统的治疗环境和基于突发病变为主的模式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智能设备能捕捉、追踪、分析并分享用户相关的数据,将其与可穿戴设备综合运用,就能开发更有颠覆性的功能:个人健康数据的所有者将不再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而是数据来源者本人。

      医疗与保健机构将利用数据提供更个人化的疗法,或者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对此前医疗措施的反应采取行动。提供保健服务的机构将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个人数据,让数据发挥更大作用。消费者可以借助该系统提高健康水平,身体不适时也能让传统的医疗保健机构更有效地为己所用。

      六种具体做法

      从O&G、制造、医疗保健、公共事业到国防,只要选好物联网解决方案,各行业企业都可以提升业绩。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以后,企业经营也会出现更多盈余。只要保证实物和虚拟两种形态的资产安全,确保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始终如一,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失误,提高响应速度,就能改善风险管理。如果能推出现有产品与市场领域以外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企业还能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最终,应用物联网开拓全新领域后,企业可能面临两种极端结果,一种是颠覆某个市场或者行业,另一种则是彻底失败。

      要实现物联网的预期影响,开发潜在市场,物联网供应商就将务必在基础设施、硬件、软件和其他业内同行构成的这类商家生态系统内部寻求合作,共同推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的潜在价值大多源于突破当前专有技术的局限,开拓新空间。在许多方面,物联网技术已迈入与个人电脑早年不相上下的发展阶段。个人电脑也曾面临专利技术架构主宰运营模式的局面,直到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取得突破性进展,个人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电脑产业才真正开始大发展。

      对大企业而言,要释放经济价值,就需要特别塑造在现有物联网技术架构之间分享数据的能力,数据分享能力能催生更加专业的供应商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客户从产生和捕获的数据中获取更多价值。

      具体而言,释放联网设备商业价值有六大策略:

      ★进一步降低成本,加大对风险管理的部署,以此发掘营业收入和创新方面的潜力。

      首席信息官一般不会以营业收入增长和创新为重,只向这类高管推销的供应商往往不得不回到老话题:如何降低交易与维修的成本。降低成本当然不是坏事,可仅仅这么做也不够。要提高物联网应用及其商业价值的潜力,供应商就应该接触目标企业的更多高管,比如首席营销官、首席财务官、各主要生产线的经理,甚至首席执行官。

      与管理层合作有助于确保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者全面规划,让他们考虑到,如何能利用部分物联网或产生的数据实现其他商业功能。这种技术能为企业节省哪些资源?怎样让联网和实时情境更有效地支持营销活动?如果可以在多个场所实时监控,作出有预见性的分析,怎样借此实现有序的流程创新?如何更有利或者更积极主动地配置资产,开拓新客户的业务,或者将业务扩大到新地区?怎样利用流动人员的自主联网和分析,缩短销售周期,或者提高销售方面的转换率?

      ★着重于产品和/或客户的生命周期。

      正像上述移动医疗案例所诠释的,价值体现在从管理设备的生命周期转向管理产品和客户的生命周期。关键问题是,怎样利用现存工具深入认识自我和自身系统,提高自己的表现?换言之,我们如何达到这种目的,需要多久才能实现,能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获取多少收入和盈利?

      零售业就提供实例说明,企业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分析交易以外的目标,更好地了解其客户和产品。

      比如英国最大零售商乐购(Tesco)发行了旗下所有卖场和便利店通用的会员卡,利用卡片追踪客户光顾次数、购买行为、付费模式和库存。由于密切关注客户(客户生命周期)和产品销售(产品生命周期),乐购能灵活调整商品以适应不同地方的偏好,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根据需求和采购量管理库存,按需求安排更新库存的计划,从而让自己的销售额、客户忠诚度、优惠券使用率集体攀升。

      在苹果的专营零售店,名为iBeacon的定位与近距离探测技术与客户的移动设备互动,向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相关的信息,并进一步利用与客户所关注产品相关的游戏与竞赛吸引他们。当客户准备购买时,这项技术又通过移动钱包帮助完成自动交易。在销售点取得的存储式交易数据帮助下,苹果能更有效地了解客户的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为建立更深厚的客户关系铺平了道路。

      ★将初期部署的目标定为尽可能扩大影响。

      这种技术存在的挑战是,价值会随着配置到更多情境的设备增多而急剧增长,但要覆盖所有情境需要大量投资和较长的引导时间。更富成效的做法是从最初就精心设定目标,有针对性地配置,这样可以减少初始投资,缩短创造价值的引导时间,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

      MTM(Metrics that Matter)系统框架就可以帮助企业高管应用这种方法。该框架首先着眼于企业或者业务部门最重要的财务痛点/机会领域——假设为营业收入增长,然后深入到运营指标层面,确认对解决财务问题最为重要的运营指标——这里再打个比方——假设抑制营业收入增长的是客户流失率,最后进一步深入到一线指标,确定物联网技术配置在何处才能发挥最大影响。

      在该示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产品出现故障后,客户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到维修人员维修产品,热情就被挫伤了。碰到这种情况,如果在产品内部安装传感器,使用物联网技术监控产品的性能,企业就能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故障,就很有可能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客户流失率,帮助增加营业收入。

      现在,我们拥有了真正的利器,它不但会对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会减少初始投资。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优点逐渐显露,企业会注意到并愿意扩大此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范围。

      ★用“混搭”数据创造情境及建立/增进关系。

      M2M通信在我们周围不断出现,但产生的数据常常局限于当地,或者分散在各处,并没有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无法萌生有意义的新创意,而物联网提供了增进联系的可能性。当某种物体产生或者收集了有用的信息,而且如果将其与其他地方已有的信息结合起来,物联网就可能推动这种实用性出乎意料地联系,还可能对业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以导航应用Waze为例。这种应用使某一地理区域不同车载移动GPS系统相互连接起来。这些GPS系统可以自行联系,无需驾驶者发出任何指示。系统联网后,不同位置或地区的实时交通数据聚合混搭后传给驾驶者。呈现在驾驶者眼前的是根据实时车流变化优化后可选择的路径。

      随着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不断增多,可以通过预见性分析传达客户的想法,甚至预见客户的行为。

      企业也可能基于联网机器运用高级分析方法,主动感知并确定客户的行为,在客户决定后按时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将分析法与互动的可视化工具结合运用以后,不仅是巨量明确的数据,连那些稀少的含糊数据(如认知计算)也可以用来体现客户的想法。

      供应商和应用物联网的企业都可以考虑,从新的“混搭”数据中获取客户想法后,应如何及从哪些方面改变一个市场或者整个行业。当然,联网的智能设备对解决数据分析当前的挑战没有任何帮助。这方面还需要考虑整合通用软件和定制软件,另外还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

      ★开发既有预防作用又及时响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企业会获利良多,因为将资产联网能降低交易成本。但有得必有失,资产联网后风险也可能增加。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企业需要联手,共同开发安全措施,增强对突破点的防御,同时迅速探查安全漏洞并缓解其影响。

      大多数专家认为,保障安全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仍需要注意的是,是否会因为安全漏洞导致某台机器停机一小时,或整个美国西部的电气基础设施瘫痪几天。

      幸运的是,科技进步让安全水平上了新台阶。其中一项有意义的进展是,物联网拥有了同态处理的能力,可以实时运行加密数据的算法,无需解密或重新加密数据,让网络安全简化为纯粹的加密问题。有了同态加密(HE),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实体无需解密原始数据,就能对客户数据进行操作,期间数据也不会泄密。

      市场研究公司Global Industry Analysts预计,随着公有云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需求与日俱增,同态加密时常会迅速发展。

      ★增加透明度,让用户更信任。

      只要物联网供应商给予用户(个人消费者或企业)充分的透明度,让他们了解收集了哪些数据并且如何分享,他们便会对供应商更加信任。

      不过透明度有时是把双刃剑。例如,Waze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驾驶体验,但保险公司可能利用驾驶数据向车主收取更高的保费。企业应向客户说明,要为客户带来价值需要得到哪些信息,然后让用户选择且只能分享特定信息。

      物联网提高了隐私的地位,因为用户可以决定不同的应用以何种方式、何时获得其个人数据,从而基于应用供应商表达的需求和用户的获益控制个人信息。比如M2M平台供应商Machine to Machine Intelligence Corporation提供名为lockbox的安全防护技术,用户可以运用这种技术有选择地控制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具体来说,用户可以预先设定使用数据的规则和指引,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成员必须遵照规则使用数据。该技术还能设定或者取消物联网中某些链接,确保客户政策合乎法规。

      物联网的愿景

      随着联网设备范围扩大,网络逐渐深入到偏远地区,物联网解决方案变得更有潜力,物联网生态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假如物联网解决方案能从根本上提高应用企业商业价值,不只是产生管理节余和风险,还能推动营业收入增长和刺激创新,联网设备的需求就会增加,应用也会更广。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将能发挥更大作用,协助企业把重心由一次性交易转向与客户、供应商、员工和资产建立长期关系,进而创造更持久的价值。

      虽然当前影响稳定链接和性能的技术问题仍然存在,但如果企业发现可以因此获得持久且可观的收益,值得为之承担联网的风险,就会更愿意采用物联网解决方案。

      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今后需要合作,共同推出提高应用企业业绩的解决方案,而且不是短期提高,而是稳步提升。只有如此,方能释放应用企业的商业价值,推动人人受益的物联网市场成长。

      新一代物联网的潜力无可限量,未来如何将取决于当今物联网生态系统参与者的决策。

      中国物联网:价值万亿美元的重大契机

      埃森哲研究显示,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基于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做最低估计,到2030年,物联网能给中国带来5000亿美元的GDP累计增长,比目前常规预测的发展水平高出0.3%。但分析也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甚至可能更大。通过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本国采用物联网技术的能力以及增加物联网投资,到2030年中国GDP累计增长额可达1.8万亿美元。换言之,2030年GDP增长率有望提升1.3%。

      但是要将数字技术转变为经济增长,中国需要营造物联网拉动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各个行业中去。我们聚焦制造业、交通、资源与公用事业三大行业,分析物联网如何能推动这些行业的增长。

      中国准备好了吗

      政府决策者和企业领导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将顺其自然地享有物联网带来的增长红利。要将对物联网的展望和想象转化为实际增长,领导者必须创造条件,实现物联网的普及深入,实现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发展。

      一项通用目的技术在经济中的普及和扩散,过程不仅漫长,战线也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它不仅需要技术自身的普及和扩散,而且要求增长、创新和财政支持延伸到多个领域与行业。决策者需要及时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引导物联网推动行业增长。

      埃森哲创建了国家吸收能力(N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指数,以此评估物联网在各国经济扩散的潜力。基于对以往技术革命时代的研究,以及与技术、经济和商界专家的访谈,我们确立了国家吸收能力指数的四个支柱,分别是:商业环境、腾飞因素、转化因素、创新动力源泉。

      1.商业环境——用以衡量国家为支持物联网驱动经济增长而建立的技术和制度基础。

      研究显示,中国在这方面表现较差。为了改善商业环境,中国应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此外,需要转型教育体制,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辍学率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加大开放力度、放宽资本获取渠道,那么寻求在中国部署物联网应用的企业将有望从中获益。

      2.腾飞因素——用来评估国家推广技术、鼓励新技术和新服务传播和应用的能力。

      该指标取决于供需双方综合情况的考虑。就中国而言,供需因素之间的排名差距甚远。一方面,得益于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需求能力显著提升;而另一方面,中国表现平平的理工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技能水平、有待优化的科研机构以及有限的研发支出,共同阻碍了供应方因素的发展。

      3.转化因素——考察经济体的社团与组织对技术变革的欢迎程度。

      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在该项指标上表现出接受新技术革新的较强意愿。中国消费者和企业似乎尤其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这或许可归因于中国快速的消费增长。

      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刺激消费者对相关技术设备的进一步投入,进而促进企业和企业家采取行动,在技术领域大规模投资。此外,从整个经济体来看,如果中国能提高自身能力,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传播知识,那么中国在转化因素上的表现将更加出色。

      4.创新动力源泉——衡量国家运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相比在其他三大支柱上的得分,中国在该指标上的表现最为逊色。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缺乏尖端研究和商业生态系统。不过,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投资,培养前沿的物联网开发能力。例如,政府、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了无锡产业集群,以开发和引领物联网应用,此举体现出中国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努力。

      就物联网国家吸收能力而言,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达到满分。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具有提升空间。在国家吸收能力指数榜单中,中国位居第14位——为了赶超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还需做出巨大努力。

      物联网推动产业增长:制造业、公共服务、资源产业最受益

      研究模型显示,物联网能为中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那么它在不同行业的贡献又怎样呢?为了解物联网在中国各产业的具体经济潜力,埃森哲联合Frontier Economics,就物联网对中国12个产业的累计GDP影响进行了预估。

      分析显示,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推下,未来15年,仅在制造业,物联网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

      虽然成效看似显著,但中国还能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通过进行定向投资和为其他类似计划提供支持,各行业还将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业为例,物联网创造的经济价值将从1960亿美元跃升至7360亿美元,增加276%。对资源产业而言,物联网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将从480亿美元增至1890亿美元,比当前条件下高出近三倍。

      分析显示,制造业在物联网经济效益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资源产业。到2030年,该三大领域将占物联网所创造累计GDP总额的60%以上。

      对于制造业: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新增收入

      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占GDP的近一半。但是,产能过剩、资源分配不当、薪资上涨、环境破坏等因素正日益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挑战。对此,中国政府正尝试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寻求解决方案。例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重点旨在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突破。埃森哲近期一项调查显示,62%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物联网将有助于提升员工生产率,而48%则认为物联网可帮助企业优化资产利用率。

      通过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物联网可推动制造企业实现以下三大核心使命:

      1.优化生产流程:制造商能采用无缝连接,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控制。物联网技术还帮助制造商进行预测性数据分析,以确定可能的设备或零部件故障,从而制定预防型维护计划,实现平稳运营。

      2.提高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工人的健康条件,提高安全性。例如,中国的一些工厂为工人配备了“智能腕带”,当工人进入危险区域时,智能腕带便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物联网还能帮助企业收集产品的售后信息,以改善客户体验。

      3.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在数字化的“客户到制造商”商业模式下,消费者将得益于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对于交通运输业:提升安全管理、减少环境影响

      从物联网的经济贡献角度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增长规模相对并不大,但是物联网应用对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和环境影响有着非凡意义。我们的分析显示,到2030年,在交通运输业,物联网将创造13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中国的国家吸收能力和物联网投资,经济效益将提升至近3倍,达到370亿美元。

      物联网解决方案可帮助中国解决汽油消耗过度、污染排放、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通过分析车辆传感器收集的实时数据或反映外部条件的数据(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帮助相关企业或机构依据数据做出决策,为平稳有效的运营提供保障。又如,车队管理企业能通过车辆远程诊断和智能路线规划等功能降低运营成本。此外,提高对司机驾驶行为的透明度也可提升车队的整体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还能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业务模式。以中国汽车市场为例,通过从汽车制造商、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和保险公司等各处收集共享数据并建立数据网络,各利益相关方可有效缩短汽车维修时间,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提供满足具体情境需求的服务。比如,保险公司利用预测型分析法技术对机械数据和驾驶员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保险套餐方案。

      在中国,互联汽车也有着强劲的市场潜力。据预测,未来2~3年,中国出售的所有新车都有望具备无线联网能力。鉴于中国规模巨大的新车市场,这一转变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极大影响。中国消费者已对与物联网相关的车载服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埃森哲研究发现,只有2%的消费者对汽车远程诊断服务兴趣寥寥。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战略还强调,互联网与汽车相结合将给人们的出行旅游带来质的变化。

      对于资源产业与公用事业:提高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

      中国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石油、电力和水等大量资源的消耗。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2%,但是中国消耗了全球21%的能源、45%的钢铁、54%的水泥。中国的单位C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在中国的CDP中,环境成本占比高达12.3%。显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势在必行。

      虽然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本身具有能源供应功能,但在生产过程中也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有利于这两个行业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而且将对生产流程中需要使用能源及资源的其他产业(如制造业)产生显著的“连锁”效益。

      我们的模型显示,在当前条件下,到2030年,在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将创造64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采取进一步措施,该数字有望增至2480亿美元。这两种情境下,大部分增益主要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为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创造以下诸多效益:

      1.优化能源消耗:由于能够捕捉有关设备或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精确实时数据,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生产者可实现运营流程的能源消耗最小化。例如,石油公司可在要求的最低温度条件下,通过管道输送石油。

      2.提高运营安全性:物联网技术可提高工作区的安全性,从而确保平稳运行。例如,在遭遇任何潜在危险时(如燃气泄漏或潜在爆炸),工人配备的可穿戴设备可自动报警。

      3.进行预测型分析:通过在机器、管道等实体资产上安装传感器,企业能构建主动维护能力,以缩短机器宕机时间,防止设备或环境破坏(如可能的有毒气体泄漏)。

      4.降低成本并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追踪消费者的实时需求变化,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企业能更好地管理生产水平,降低材料和库存成本。

      为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真正效益,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行动,打破重重障碍。首先,规模巨大的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企业,使利用物联网技术取代现有系统或机器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因此,对这两个行业的物联网扩散而言,实现现有系统或机器与物联网技术相整合将形成严峻挑战。其次,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企业的业务运营通常都位于偏远地区。所以,物联网应用或设备必须能满足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具体要求,确保数字化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第三,偏远地区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将限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最后,数据安全也是实施物联网应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资料来源:

      《IT经理世界》2015.21 赵艳秋 王众

      《商学院》2015.12 王麦 肯锡全球研究院

      《财经》2015.14 德勤研究团队

      《中国经济周刊》2015.37 马克·普尔蒂 兰登·达瓦扎尼 李纲 吴立能

标签:;  ;  ;  ;  ;  ;  ;  ;  ;  ;  ;  

掘金物联网_物联网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