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老师认真讲,学生认真记,课后再反复练习的应试方式只会留给人“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的印象,而今教育新形势下为学生“减负”,把课堂压缩为40分钟,但减负不减质,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2-179-01
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一直是广大基层教师十分重视的难题。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时教学量小、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负荷重和课堂效率低下等。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所有学习课程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日益增大。初中生的学习接触面还比较小,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不需要重视的初中基础课程,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表现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更不用说构建学识系统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的延伸,涉及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诸多方面。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广大教师思考的重中之重。
1 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逐渐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不仅能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语文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预示着这门课程没有既定的定义和公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全面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教与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手段,逐渐形成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 注重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性,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已进入课堂,就能身处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氛围中,而学生已经开始自觉地开始学习语文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语文课文,设计恰如其分的导入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进行课文展示,从而让学生身处具有动感和声感的情景之中。在一些课文的新课导入中,也可以采取讲述故事的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悬念,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实现导入新课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上《苏州园林》这节课时,我会精心选取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真实图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设置“障碍”,巧妙设疑
在语文课堂上,有计划地设置“障碍”,巧妙设疑,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够显著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对所思考问题的理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特定的场合下,积极设置一些思维“陷阱”,让学生在发现错误、求证错误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立探索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想知道孔乙己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教师就可以故意得出一个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会根据鲁迅先生文章中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进行推断。这里面“大约的确”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确定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学生就会开始反驳老师给出的定论并不准确,从而展开课堂争辩。通过这种巧妙设疑,印发学生对结果的主动预测和思考,从而印发争论,并在进一步求索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层次思考,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4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喜学、乐学的效果。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情境,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情景教学模式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通过精心设计才能实现。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十分关系全体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十分了解,充分认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必要条件。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而言,学习都源自于疑问,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学生对问题有兴趣,就不怕学生基础差,最怕是那类默默无语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要求,在课文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主动学习。创设积极的语文开放式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被限制或者被制约,这将使得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适时转变,不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情境教学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催发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学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总之,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步深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大胆地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翠英.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N].学知报,2011.
[2]梅筱莉.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5):100-101.
[3]梁有钢.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72.
论文作者:张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能力论文; 效率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