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联合双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评估论文_杨茜

长沙市三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联合双抗治疗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采取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双抗治疗,对照组联合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观察联合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C反应蛋白(6.18±1.13)mg/L,肿瘤坏死因子α(50.66±4.05)pg/L,IL-10(31.52±6.78)ng/L;对照组干预后C反应蛋白(10.25±2.03)mg/L,肿瘤坏死因子α(85.81±9.38)pg/L,IL-10(22.03±4.93)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联合双抗治疗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双抗;短暂性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脊髓或者视网膜发生局灶性缺血引发的短暂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动脉炎症反应导致[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突然,可以完全缓解,但是会反复发作,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进展为短暂性脑梗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采取双抗治疗,效果较好的,但是在部分患者中存在抵抗现象[2]。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联合双抗治疗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采取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1-68岁,平均62.18±3.66岁;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52-69岁,平均62.23±3.71岁。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TIA诊断标准,经头颅CT检查未见梗死灶及出血灶;(3)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脏器功能障碍者;(2)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3)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晚睡前服用,氯吡格雷75mg/次,1次/d,晚睡前服用,合并慢性疾病患者给予对应支持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连续治疗3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待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CR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0浓度情况。患者临床效果分为治愈:经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未发作;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神经系统体征1d内控制,30d内未出现复发;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神经系统体征1-3d内控制,30d内未出现复发;无效:患者神经系统体征未被控制,病情逐渐加重转变为脑梗塞,以治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和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x2检验和uc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比较

表1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浓度统计学分析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干预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同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表2显示,观察组治愈3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一般认为突发性局灶或者全脑神经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并排除肺血管源性原因导致的脑部缺血性疾病,本病会反复发作,一旦不能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发生脑梗塞,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3]。研究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方面是由于动脉狭窄部位血环和不稳定硬化斑块发生脱落随着血液运行到远部脑血管,引发了相应血管闭塞,随着栓子崩解后局部血流恢复,临床症状消失,而斑块发生脱落后内皮的胶原暴露在血流下会导致血小板吸附形成新的血栓,栓子反复脱落、溶解引发本病发生;另一方面患者动脉硬化形成后血流动力学出现改变,血管供应区域脑组织灌注压降低,会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TIA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4]。

目前临床常规治疗是采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联合治疗,阿司匹林能够抑制体内环氧合酶减少血栓素形成,促进了血小板凝集,改善了局部脑微循环;氯吡格雷则可以和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相结合让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受体结合受阻,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双抗联合治疗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近年来针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报道较为常见,在部分患者中效果不明显[5]。阿托伐他汀属于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一方面能够调节人体炎症反应动态平衡过程,能够减少泡沫细胞形成降低人体氧自由基形成,发挥了稳定斑块的作用;另一方面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人体纤溶活性,干预环氧化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过程,抑制血小板凝集,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助于防止附壁血栓形成。本研究中增加了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剂量,能够更高的改善患者体内血脂水平,稳定斑块作用更明显,减少了TIA发作次数[6]。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联合双抗治疗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牛慧艳,张占强,王海,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7):2968-2971.

[2] 管得宁,胡亚男,张扬,等.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纤溶系统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6):1887-1890.

[3] 曹甜甜,徐海丽,贺延.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2):2419-2422.

[4] 何华亮,王芬,战祥辉,等.负荷量双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短期疗效[J].武警医学,2018,29(2):171-173.

[5] 刘春洁,郑海亮,李晓晴,等.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2016,11(7):1008-1011.

[6] 柳玉芳,牛小媛,王舒婷.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他汀治疗对TIA/小卒中复发进展情况的疗效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182-2185.

论文作者:杨茜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  ;  ;  ;  ;  ;  ;  ;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联合双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评估论文_杨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