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吴伟红
案例一 爸爸,我需要你
一、好动的小宇
小宇,7岁,一年级学生。小宇是家中独生子,出生时剖宫产,小时候不会爬行。小宇出生后,爸爸在广州打工,妈妈在家带孩子。小宇4岁时,妈妈带他来到江南一个乡镇上幼儿园,5岁时,爸爸也过来工作,同时负责小宇的学习,妈妈负责小宇的生活。
1.2.1 常规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接受合理性、科学性的饮食十分必要,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体质量等测量,对其饮食以及运动情况进行了解,为其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保证其饮食种类、含量的合理性,保持少时多餐的原则[4],即每日就餐量应在3次以上,每次热量摄入控制在总需求的1/3以下,严格控制患者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可适当增加花生油等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5]。
进入小学,任课老师反映小宇上课总是随便插话,常常不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时还会去影响同桌。语言表达跳跃性很大,交流时眼神回避,不与人对视。
二、多动的背后
小宇小时候缺少爬行训练,没有得到充分运动。上了小学后,课堂有很多规则,加上爸爸很早就教会他相关的知识,导致小宇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爸爸为了弥补之前没有陪伴孩子的缺失,阅读了好多家教和国学方面的书籍,尽量多地抽时间陪孩子。可满腔热忱的爸爸替代了老师的角色,管教过于严格,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造成小宇对高要求回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宇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很专注,可排除多动症。
南通地域深受多种文化熏陶习染,形成了特定的习俗。在多样生活方式多种际遇变动中,人们创造了表达心声的文学作品,他们都承载着特定的思维方式。
三、咨询过程
2.5.2 政府开展社会成员“义务劳动”活动。空巢老人晚年幸福生活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应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校、医院、社区等地进行宣传,要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空巢老人的不容易。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乡村,为空巢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受“尊老”“孝道”等传统美德的熏陶,并缓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开展走入空巢老人居多的乡村开展公益性活动,举办文艺汇演活动,表演老人喜爱的节目或和老人一起做游戏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社会成员从潜移默化的道德层次影响上升为关爱空巢老人成为一种“义务劳动”。
第一次咨询,爸爸带小宇一起来咨询室。小宇爸爸三十岁左右,头发花白,非常焦虑。小宇对咨询室的一切都很好奇,东看看、西问问。咨询师问了一些关于日常学习生活的问题,他大多时候低着头,不说话,眼睛往下看,偶尔抬头看咨询师一眼,爸爸就代替他说话。当爸爸说到小宇参加校外一个英语培训班时,他抬起头来说培训班的老师一直让他们做游戏,表现得有点兴奋。说到现在的学习,小宇觉得自己懂了,上课就不感兴趣。父亲意识到自己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也提出了过高的学习要求,导致孩子在游戏和运动中放松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好动来自家庭不科学的养育,爸爸决定回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二次咨询,小宇一个人来到心理辅导室。他看到茶几上有象棋,想和咨询师下棋。咨询师说不会下,小宇就说:“象棋你都不会呀?”“是呀,小宇好厉害,还会下象棋,要不你教教我?”咨询师提议。小宇抬起头怀疑地看着咨询师:“你是老师,我怎么可以教你啊?”“可以啊,在象棋方面你是我的老师。”小宇冲咨询师笑了笑,一本正经地教咨询师下象棋。小宇还和咨询师聊了与爸爸妈妈一起旅游、运动、吃饭的事情:“爸爸妈妈带我到广场去学滑板,我现在已经会滑了,爸爸还不会,妈妈都不敢试。”“小宇真厉害,滑板要很专注才能学会的,你怎么做到的?我一直都没有学会。”“很简单呀,我一滑就会了。”“专注的孩子学起来就是快。”咨询师找到小宇积极的一面,不断正面暗示,让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专注力的孩子。
小宇第三次来到咨询室时很高兴,和咨询师分享了前一天上课时举手发言的事。他说其他小朋友都不会,只有他举手并且回答正确,老师表扬了他。这次,小宇在聊天的时候能正视咨询师,眼睛里流露出欣喜。
第四次咨询,爸爸带着小宇一起来。一来到咨询室小宇就说:“我在学校没有朋友,没有小朋友和我玩,我很伤心。”在和小宇的谈话中咨询师了解到,小宇去推别人,其实是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爸爸知道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很重要,但不知道怎样教孩子。咨询师现场和爸爸一起演示怎么和小朋友打招呼,怎样轻轻拍对方才不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闹矛盾时如何化解。小宇主动重复爸爸的动作,还不停地问:“是这样吗?这样小朋友就会跟我玩了?”
四、咨询后记
咨询中,咨询师与小宇结成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了正向的情感联结,帮助小宇发展出越来越适宜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后来,咨询师从班主任和家长处得到反馈,小宇在不断进步,上课认真听讲的时间越来越长,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与人交流时能正视别人,可以和同学愉快地玩耍,还会帮大人做一些家务。整个家庭也随着孩子的改变发生了改变,妈妈不再专职在家带孩子,找到了工作,爸爸也放下了焦虑,对孩子不再那么严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 张兆琴)
标签:案例论文; 一年级学生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 独生子论文; 剖宫产论文; 妈妈论文; 幼儿园论文; 岁时论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