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陈传明1,2侯雨峰1,2
(1.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7; 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州 350007)
摘 要 :山区生态保护和农村扶贫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政策,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是乡村地理学和生态保护学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本研究从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策略的影响和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结果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生态保护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依据目前研究和实践现状,提出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过程与机制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应深入探索生态保护区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强化新技术方法在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 : 山区生态保护; 社区居民生计; 影响
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良好生态环境是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保护是针对人为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破坏甚至消失所采取的活动,生态建设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生态补偿属于生态保护政策的重要领域,所以,生态保护包括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 生态保护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具有重要意义,山区生态保护是指对以山地、丘陵和高原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活动。当地社区居民是指户籍并且居住在本地社区内的居民,这些居民生计与当地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关系密切; 社区居民生计是指社区居民的谋生方式,是社区居民基于自身能力、拥有或可利用资产、由自身能力决定可以从事的系列经济活动等要素,维持其生存状况并可有所提升的生存状态。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是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重要内容,不同生计资本状况会采取不同的生计策略,生计结果是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的最终实现,不同生计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生计资本,决定各种类型生计资本的增减,并形成新的生计策略,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生计结果。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策略和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黎洁等, 2009; 苏冰涛等, 2014); 另一方面分析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对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谢旭轩, 2010)。山区生态保护和农村扶贫是发展中国家两大核心政策,山区生态保护和贫困间的正反馈关系加剧了问题严峻性,如何实现山区生态保护和社区居民生计改善的“双赢”受到学术界关注(Scoones, 2009; Palmer et al ., 2012; 祁新华等, 2013)。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生态保护、社区居民生计等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指出目前相关研究特点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社区居民生计研究提供借鉴,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
中国赴泰国留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毛小璇,Hugo Yu-Hsiu Lee(124)
5.1 种公鸡要精选,保证精液质量,并定期检测公鸡精液质量,及时淘汰不合格种公鸡,保证种蛋受精率,降低饲养成本。
2015年,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 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相继正式开工。 广州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都坐落于城市中心,既是广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提供可供文化服务的物质条件。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和广州科学馆齐聚在广州新中轴线上,广州文化馆坐落于海珠湖北侧,与园林、湖景相结合,体现了广州地方文化的特色。这四大馆在广州新中轴线上形成“3+1”格局,与海心沙、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新馆、广东博物馆、广州媒体港等文化设施一起,围绕广州塔形成“众星捧月”的优美格局。
1 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生计资本是指社区居民所依赖的,用以维持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资本。当前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等方面。
1 .1 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中的重要自然文化资源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域,其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邹冬生, 2013)。生态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等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区及其当地居民既是当地社区的重要行为主体和基本决策单位,也是资源环境的利用者和生态保护的执行者。由于生态保护区多位于偏远山区,大多数当地社区居民较为贫穷,对当地资源的依赖度高,而生态保护区建立后,限制了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造成居民收入减少、能源利用困难以及就业面临压力等,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造成重要影响。生态保护区建设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生态保护区建设使原本属于社区居民管理经营的山林被规划到生态保护范围内,并通过行政手段限制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从而降低了社区居民利用资源可能性,减少了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减弱了居民自然、金融和人力资本,如果不能为社区居民发展找到有效的替代途径,居民将失去原有谋生手段和经济来源,导致山区生态保护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Nepal et al ., 2011; 张文侠等, 2016);另一方面,在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通过改善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实施共管项目等,促进了山区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变了其原有生计方式,增强了居民物质、金融和社会资本(Feng et al ., 2013; 赵雪雁, 2011),提高了生计能力。
1 .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作为生态保护政策重要领域的生态补偿,其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生态补偿模式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及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影响的评估。
1.2.1 生态补偿模式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生态补偿具有纠正生态保护外部性环境政策的作用,通过生态补偿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扶贫双重目标,而不同生态补偿模式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政策和技术补偿(造血型)通过增强社区居民的生计资本并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可获得理想的生态补偿效果,能实现生态补偿和社区居民生计的持续性(Roberts et al ., 2003; 尚海洋等, 2012); 而现金和实物补偿(输血型)是简单和成本低的补偿方式,难以解决社区居民发展能力的问题,无法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居民生计资本之间的良性循环,难以达到生态补偿的有效性(张磊磊等, 2014)。由于生态系统受损风险、生态保护成本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具有空间异质性,所以生态补偿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 研究(Cranford et al ., 2011; Adhikari et al ., 2017)发现,社区居民对生态补偿方式选择的偏好,受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显著影响,所以,同一生态补偿模式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一刀切”式的生态补偿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生计的多样化需求。
1.2.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影响的评估 生态补偿是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评估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对揭示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影响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学术界以生计资本为中心,建立了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具体测度指标体系,通过案例比较生态补偿前后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变化,评估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程度(Pascual et al ., 2010; 王立安等, 2012)。研究(McDermott et al ., 2013)发现,虽然在量化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影响上进行了探索,但却忽略了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动态性特征,故难以获得科学的评估结果。
2 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策略的影响
生计策略是指家庭或个人为了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状况,追求能够带来更有效率的生计产出,而采取重新调整生产活动和配置所拥有资产的一种选择行为。生计策略是为了实现生计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选择,由于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社区居民生计资本、脆弱性环境和外部环境等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往往引发社区居民生计策略的转换。当前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计替代、生计多样化和生态补偿等方面。
2 .1 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生计策略的影响
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性与当地社区居民追求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矛盾,生态保护如果不辅以补偿措施,很可能会加剧居民贫困,造成不良的生计结果,并妨碍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结果的影响受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生态保护良好的区域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减少森林砍伐、实现基础设施改善并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达到生态保护和减轻贫困的目标; 但是,生态补偿方式中的现金和实物补偿虽然增强了居民生计的金融和物质资本,但难以解决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无法实现理想的生计结果; 而政策和技术补偿通过增强居民生计资产和增加就业机会,能够提高其收入和家庭生活水平以及实现生计可持续性(Carpente et al ., 2009; 韦惠兰等, 2008)。居民受到外界冲击和压力,可以通过提升生计资本和改善生计策略获得良好的生计结果; 而居民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对居民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生态补偿方式对居民生计结果的影响具有差异性(Lockie, 2013)。
根据林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可持续造林目标,跟踪市场需求,优化林业生态产业结构。原料林、速生丰产林、优质经济林和生态林的产业结构要均衡发展。要从长远看,把造林和造林结合起来,提高森林附加值。为改善造林产生态业结构,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树种、数量和结构,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模式,把地质环境与气候环境结合起来。林业设计中造林地的管理根据林地地质条件和市场需求,加强优质树种培育,完善林业产业化总体设计。同时,根据国家颁布的《通知林经营设计导则》,优化产业结构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
生计结果是社区居民在综合考虑生计脆弱性背景和政策条件后,利用自身生计资本形成生计策略,并进一步实施生计策略所得到的最终结果,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收入和家庭生活等方面。
2 .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策略的影响
基于生态保护、生计等相关概念和内涵的阐释,系统归纳国内外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正确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下,通过改善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计替代项目,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获得多样化生计,可增强居民物质、金融和社会资本,提高其生计能力,达到生态保护和居民生计改善“双赢”; 另一方面,在不完善的生态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下,居民利用资源受到限制,不能为居民发展找到有效的生计替代途径,难以实现生计多样化,减少其收入和就业机会,降低了居民自然、金融和人力资本,给居民生计带来不利影响。
3 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结果的影响
2.1.2 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生计多样化的影响 生计多样化是指生计活动由单一转向多元的过程,是应对生计风险、降低生计脆弱性、增加收入的生计策略,社区居民能否实现生计多样化与所处环境和自身能力密切相关。国外学者(Ellis et al ., 2003; De Sherbinina et al ., 2008)基于社区居民生计分析框架,一方面认为通过生态建设,使得社区居民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就业机会缺乏,居民生计变得更加单一化,造成居民生计脆弱,难以实现生计多样化; 另一方面认为通过当地政府政策扶持,增加社区居民非农就业机会,拓宽家庭收入渠道,增加其收入,从而减少居民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合理开荒等破坏活动,促进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建设与社区居民生计多样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居民生计多样化策略影响居民资源利用方式,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是居民生计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张丽萍等, 2008; 李天阁等, 2010); 生计多样化对社区居民应对生计风险、降低生计脆弱性、提升生计水平和增加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阎建忠等, 2009)。
重视社区居民在生态建设中的获得利益和承受损失,能有效解决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中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响应和参与空间,转变居民生计模式,能帮助居民形成新的收入结构或收入模式,增加其经济收入(段伟等, 2015)。另外,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惠益没有公正地分配给居民,从而造成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冲突,如何协调生态建设与居民生计之间的矛盾,对提高居民收入和家庭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Liu et al ., 2013)。因此,研究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收入的影响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关注的热点,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收入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2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建设中通过改善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和发展生态产业等,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让居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变其原有生计方式,能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对生态的破坏,促进社区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其家庭生活水平(Vedeld et al ., 2012; 刘静等, 2009);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建设中征收居民耕地、限制采集山货和收集薪材及狩猎、野生动物破坏庄稼等,给居民造成经济损失(Sime, 2010; 侯一蕾等, 2012)。
3 .1 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收入的影响
平儿正在王寡妇家,他休息在情妇的心怀中。外面狗叫,听到日本人说话,平儿越墙逃走;他埋进一片蒿草中,蛤蟆在脚间跳。
3 .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结果的影响
2.1.1 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生计替代的影响 在生态建设和扶贫发展项目等实践中提出了生计替代的概念,生计替代是指旧的生计策略被新的生计策略完全取代的过程。国际发展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可持续生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利用生计替代解决社区居民贫困和生态建设等问题。生计替代项目实施的直接推动力是生态建设和减贫需求,与社区居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需求一致,通过生计替代能够同时实现生态建设和提升社区居民生计水平的目标。近年来,国外学者(Alix-Garcia et al ., 2012)研究发现,将社区居民生计替代融入到生态建设计划中,通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计替代项目的发展,可达到生态保护和社区居民生计改善“双赢”,实现生态保护和减少贫困的目标。生态建设的实施是寻求生计替代的动力因素,生计替代的实施可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国内学者(胡崇德等, 2009; 韦惠兰等, 2010)以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生计替代影响的相关研究,实践证明,替代产业对解决社区居民生计问题具有较大作用,通过开展替代项目可提升社区居民的生计水平。
4 综合评价与研究展望
4 .1 综合评价
生态补偿可以调整相关利益者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并通过政策手段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生态补偿政策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对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居民生计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生态补偿参与者在生态系统服务贡献、保护机会成本和生态补偿诉求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生态补偿方式对其生计策略的影响也有差异,现金补偿缓解了因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居民生计策略造成的不利影响; 实物补偿通过增强居民的物质资本,确定了居民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 政策补偿使居民获得具有稳定产权的山地资源,选择了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 技术补偿对居民生计策略选择的作用相对较弱(王成超, 2013)。在不同的生计资本状况下,生计活动呈现多样性,并且相互结合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不同生计策略对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采取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居民,更多选择实物和技术补偿,希望通过种子、苗圃和化肥的提供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提升其生计能力; 而采取非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居民,更多选择政策和资金补偿,希望获得税收和信贷政策的扶持,提高其生计水平(Wunder, 2008; 苏芳等, 2013)。
1161 Improving detection rate of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of monoclonal plasma cells through quality control cycle activities
在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方面,当前学术界在运用环境政策工具解决居民生计能力提升以及改善居民生计状况的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认为生态补偿通过纠正市场失灵可实现居民生计资本提升、激励居民从事更加持续的生计策略、获得较好生计结果的目标,但实践证明,只有少量生态补偿项目能够取得理想成效。虽然近年来有些学者探讨了生态补偿对居民生计的影响程度,但多以一次性调查所获得的截面数据为主,较长跨度的时间序列调查数据较少,所以进行生态补偿对居民生计影响动态分析的研究成果不多。而生态补偿对居民生计的影响具有持续性,不同时期生态补偿对居民生计影响的过程、规律和机制截然不同,如何分析生态补偿对居民生计影响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探讨其变化规律?剖析其变化的驱动机制?这些问题都亟需深入研究。
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目前学术界在山区生态保护对当地社区居民生计影响的研究中,大多以对现象评估和结果分析为主,缺乏对过程和机制的深入研究。虽然近年来学者对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给予一定关注,但较少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生态保护政策情景对居民生计的影响,缺乏运用RS、GIS和GPS技术手段结合空间分析法进行生态保护对居民生计影响的过程、机制和空间差异研究。
在生态建设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成果中多是体现居民生计的某一方面影响,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是研究区域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山区、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较少选择生态保护区,而生态保护区建设对生态保护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生态保护区建立限制了当地居民对资源的利用,造成其收入减少、能源利用困难和就业面临压力,影响了居民生计; 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居民生计之间的关系?全面、系统地分析生态保护对居民生计资本、策略、结果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探析居民生计改善的策略?二是研究空间尺度上,当前研究成果中界定的影响目的地是“当地社区”,而对“当地”属于县(市)、乡(镇)、村之中的哪种空间尺度没有说明; 同时,大多研究缺乏对“社区”进行空间划分,没有探讨影响的空间差异。
4 .2 研究展望
4.2.1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过程与机制的探索 虽然国内外学者认为生态补偿通过纠正市场失灵可实现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改善的目标,但实践表明只有少数生态补偿项目同时在实现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改善的目标上取得理想效果。近年来学术界进行的生态补偿对居民生计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静态方面,缺乏动态视角下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过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
能否科学有效地解决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过程、规律和机制等问题,对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缺乏已有系统研究参考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研究案例地,将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看作一个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对历史时期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作用过程的细致分析,构建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多元线性模型,揭示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制,提出促进居民生计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政策等,是今后研究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过程与机制的重点内容。
4.2.2 生态保护区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我国当前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山区、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等,缺乏对生态保护区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生态保护区建设对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功能恢复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生态保护区建立限制了当地居民对资源的利用,给居民造成损失,未能解决居民生计问题,从而陷入贫困。当前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可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需求,开展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生态保护区应该作为今后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的重点区域。
为了消除贫困而提出可持续生计,其强调生计的保护力和稳定性。居民生计水平提高和生计可持续对于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研究和实践中,以生态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进行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鲜见报道。事实上,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山区经济快速转型,居民作为生态保护区社区的行为主体,其生计行为对生态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生态保护项目所取得的生态保护效果与居民生计的正向变化关系密切,只有生态保护区当地居民生计行为与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生态保护才能达到预期成效。基于上述背景,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区居民的生计脆弱性、生计资本、政策和制度、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等方面探讨,实现生态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是今后生态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关键问题。
4.2.3 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新技术方法的运用 当前学术界对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给予较多关注,研究方法主要有样带研究方法、参与性农村评估法等,技术手段主要有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概率单位模型等。但是,目前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的调查数据缺乏较长时间序列,研究和实践中缺少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动态研究,而且将3S技术应用于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新技术方法在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的运用。
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涉及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内容,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今后在研究和实践中,应基于不同时期问卷调查结合RS和GPS技术获取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生态保护政策情景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利用GIS技术手段结合空间分析法进行生态保护对社区居民生计影响的过程、机制和空间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段 伟, 赵 正, 马 奔, 等. 2015. 保护区周边农户对生态保护收益及损失的感知分析. 资源科学, 37(12): 2471-2479.
(Duan W, Zhao Z, Ma B, et al . 2015. Perceptions of rural household surrounding the protection area on protection benefits and losses. Resources Science, 37(12): 2471-2479. [in Chinese])
侯一蕾, 温亚利. 2012. 野生动物肇事对社区农户的影响及补偿问题分析——以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为例. 林业经济问题, 32(5): 388-391.
(Hou Y L, Wen Y L. 2012. Analysis of influence and compensation issue of wild animals causing accident to the community farmers: With an example of the Qinling natural preservation zone.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32(5):388-391. [in Chinese])
胡崇德, 陈智瑞, 贾良珍, 等. 2009.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探讨. 现代农业科技, (1): 83-84.
(Hu C D, Chen Z R, Jia L Z, et al . 2009. Discussion on agro-forestry nature reserves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83-84. [in Chinese])
黎 洁, 李亚莉, 邰秀军, 等. 2009.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中国农村观察, (5): 29-38, 96.
(Li J, Li Y L, Tai X J, et al . 2009. On the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in the western poor areas after the slop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withi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the rural households survey in the Zhouzh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China Rural Survey, (5): 29-38, 96. [in Chinese])
李天阁, 高 鹏, 张亚冉, 等. 2010. 西南丘陵区农民生计多样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38(2): 1052-1055.
(Li T G, Gao P, Zhang Y R, et al . 2010. Diversity of peasants’ livelihood in hilly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38(2): 1052-1055. [in Chinese])
刘 静, 苗 鸿, 郑 华, 等. 2009.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 生态学报, 29(1): 259-271.
(Liu J, Miao H, Zheng H, et al . 2009.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pattern between Wolong Nature Reserve and local commun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9(1): 259-271. [in Chinese])
祁新华, 林荣平, 程 煜, 等. 2013. 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述评. 地理科学, 33(12): 1498-1505.
(Qi X H, Lin R P, Cheng Y, et al . 2013. The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and environment.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3(12): 1498-1505. [in Chinese])
尚海洋, 苏 芳. 2012. 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分析. 冰川冻土, 34(4): 983-989.
(Shang H Y, Su F. 2012. Impact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attern on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34(4): 983-989. [in Chinese])
苏冰涛, 李松柏. 2014.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范式转变研究. 农村经济, (1): 96-99.
(Song B T, Li S B. 2014. Study on the livelihood paradigm shift of “eco-poor” in Qinba Mountain i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alysis. Rural Economy, (1): 96-99. [in Chinese])
苏 芳, 尚海洋. 2013. 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7(2): 58-63.
(Su F, Shang H Y. 2013.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atters on livelihood strategy of farmers in Zhangy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7(2): 58-63. [in Chinese])
王成超, 杨玉盛. 2013. 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分析.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8(4): 53-60.
(Wang C C, Yang Y S. 2013. Impact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atterns on rural household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8(4): 53-60. [in Chinese])
王立安, 刘 升, 钟方雷. 2012. 生态补偿对贫困农户生计能力影响的定量分析. 农村经济, (11): 99-103.
(Wang L A, Liu S, Zhong F L. 2012.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poor farmers’ livelihoods ability. Rural Economy, (11): 99-103. [in Chinese])
韦惠兰, 冯 茹, 范文安. 2008. 生态补偿与林缘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农村经济, (4): 62-65.
(Wei H L, Feng R, Fang W A. 2008.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or the community on edge of forest: a case of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Gansu Province. Rural Economy, (4): 62-65. [in Chinese])
韦惠兰, 谢文斌. 2010. 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产业发展研究——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林业经济, (6): 123-126.
(Wei H L, Xie W B. 2010.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 margin: a case of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Gansu Province. Forestry Economics, (6): 123-126. [in Chinese])
谢旭轩, 张世秋, 朱山涛. 2010.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3): 457-464.
(Xie X X, Zhang S Q, Zhu S T. 2010. Impacts of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on households’sustainable livelihood.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46(3): 457-464. [in Chinese])
阎建忠, 吴莹莹, 张镱锂, 等. 2009. 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 地理学报, 64(2): 221-233.
(Yan J Z, Wu Y Y, Zhang Y L, et al . 2009.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peasants and nomads of eastern transect i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2): 221-233. [in Chinese])
张磊磊, 支 玲. 2014. 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定量分析——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为例. 森林工程, 30(5): 175-180.
(Zhang L L, Zhi L. 201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the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a case study in Yulong county in Yunnan. Forest Engineering, 30(5): 175-180. [in Chinese])
张丽萍, 张镱锂, 阎建忠, 等. 2008.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生计与耕地利用模式. 地理学报, 63(4): 377-385.
(Zhang L P, Zhang Y L, Yan J Z, et al . 2008.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and cropland use pattern in agro-pastoral mountainous reg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3(4): 377-385. [in Chinese])
张文侠, 常跟应, 王 鹭. 2016. 小陇山林缘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活动的关系研究.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32(1): 15-22.
(Zhang W X, Chang G Y, Wang L. 2016.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velihood capitals and livelihood activities of farmers at forest fargins of Xiaolong Mountains.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2(1): 15-22. [in Chinese])
赵雪雁. 2011. 生计资本对农牧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 地理研究, 30(4): 687-698.
(Zhao X Y. 2011.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capital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peasants and herdsmen: a case of Gannan Plateau. Geographical Research, 30(4): 687-698. [in Chinese])
邹冬生. 2013. 生态保护产业及其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张家界生态保护区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4(6): 57-60.
(Zou D S. 2013.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its cluster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of Zhangjiaji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4(6): 57-60. [in Chinese])
Roberts M G, 杨国安. 2003. 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 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 地理科学进展, 22(1): 12-22.
(Roberts M G, Yang G A. 2003. The international progr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Progress in Geography, 22(1): 12-22. [in Chinese])
Adhikari R K, Kindu M, Pokharel R, et al . 2017.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Ba Be National Park of Vietnam.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35: 92-100.
Alix-Garcia J M, Shapiro E N, Sims K R E. 2012.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slippage: evidence from Mexico’s national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rogram. Land Economics, 88(4): 613-638.
Carpenter S R, Mooney H A, Agard J, et al . 2009. Science for managing ecosystem services: beyond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6(5): 1305-1312.
Cranford M, Mourato S. 2011. Community conservation and a two-stage approach to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71: 89-98.
De Sherbinina A, VanWay L K, McSweeney K, et al . 2008. Rural household demographics, livelihoods and the environment.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8(1): 38-53.
Ellis F, Bahiigwa G. 2003.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Uganda. World Development, 31(6): 997-1013.
Feng B, Hu M H. 2013. Study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aracteristic rural area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16-618: 1383-1387.
Liu C, Wang S, Liu H, et al . 2013. The impact of China’s priority forestry programs on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mobility. Land Use Policy, 31(3): 237-248.
Lockie S. 2013. Market instrument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roperty rights: assumptions and conditions for sustained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Land Use Policy, 31(6): 90-98.
McDermott M, Mahanty S, Schreckenberg K. 2013. Examining equity: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assessing equity in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33: 416-427.
Nepal S, Spiteri A. 2011. Linking livelihoods and conservation: an examin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perceived linkages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 benefits around Nepal’s Chitwan National Par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7(5): 727-738.
Palmer C, Di falco S. 2012. Biodiversity,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8(1): 48-68.
Pascual U, Muradian R, Rodriguez L C, et al . 2010. 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 conceptual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 69(6): 1237-1244.
Scoones I. 2009. Livelihoods perspectiv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6(1): 171-196.
Sime K R E. 2010.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hai protected are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60(2): 94-114.
Vedeld P, Jumane A, Wapalila G, et al . 2012. Protected areas, poverty and conflicts a livelihood case study of Mikumi National Park, Tanzani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1: 20-31.
Wunder S. 2008.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 poor: concepts and preliminary evidenc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3(3): 279-297.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on Livelihood of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Chen Chuanming1,2 Hou Yufeng1,2
(1.Key Laboratory for Humid Subtropical Eco -geographical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2. Institute of Geograph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Abstract :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and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important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tudy on rural 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on livelihoods of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n livelihood capital of community residents, livelihood strategem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livelihood resul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and how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ffects livelihood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s also revealed. Finally,the co-author propose a research fiel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influential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community resident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re the key issues in the future which need to be paied more attention to,we also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of 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 i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Key words :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community residents livelihoods; impact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488(2019)03-0160-07
doi: 10.11707/j.1001-7488.20190318
收稿日期: 2017-03-22; 修回日期: 2017-07-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102);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7R0030)。
(责任编辑 石红青)
标签:山区生态保护论文; 社区居民生计论文; 影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