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三种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启示_哲学论文

社会科学的三种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启示_哲学论文

社会科学的三种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管理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三种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思辨研究、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三个范式。三者之间既存在较大的差别,也互相联系,同时也各具优势,具有结合与互补的可能性。与国际管理学研究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管理学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同时也存在迅速发展的契机。

在社会科学研究早期,哲学思辨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主要通过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强调客观陛和实证性,所得结论不必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基础之上,体现研究的原创力和洞察力依靠的是研究者的直觉判断和推理。

近代自然科学秉承经验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可观察到、或可经验到的才是科学的。19世纪后期以来,在社科研究领域,同样以经验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很快取代了思辨研究的位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自下而上、以归纳式研究为特征的定量研究范式。定量研究通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而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理性探究,使用归纳的方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思辨研究、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

一、三种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

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来自四个方面: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这些理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

定量的研究方法在本体论上认为社会现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并不是由人的观念所左右的。定量研究在认识论方面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可以被经验感知的,即社会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在方法论上定量研究强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即通过实验或者控制的方法收集资料,在所获取的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研究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以此来对结果进行阐释。

质的研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采用了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立场,在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性以及可认识性等方面基本持否定态度。它认为,社会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在社会现象研究上不可能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严格分开,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真理是对话和辩明的途径与产物,是实验研究等自然科学式的方法所无法证明的。质的研究将研究者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同意”定义为真理,认为只有站在研究者的立场上,才可以理解这种“真理”。在方法论上,它将研究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强调研究者的素质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流过程(在质的研究者看来,这就是研究的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与规范。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哲学思辨研究与定量研究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认为现实是真实的,存在绝对真理和客观的现实;同时也认为外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理解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质。从方法论上,哲学思辨研究没有规范和明确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经验直觉和理论推演,忽视定量研究所强调的实验或者控制的方法,同时也忽视质的研究所强调的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交流过程的规范与控制。

二、三种研究范式的研究过程

对于定量研究,完整的研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提出理论假说;2.收集相关信息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3.用统计模型计算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验证理论假设。在采集信息的具体方式上,定量研究多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性访谈法,收集的信息多为量化的信息,如统计数据、可操作变量等。在处理信息方面,由于定量研究旨在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是惟一的,同时也是独立于研究主体而客观存在的),并且希望对规律的适用性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定量的研究一般都会抽取的较大样本,采用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期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在对结果的论证中,定量研究力图说明研究中的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通过概率抽样得到的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总体中的其他个体。因此,这种研究结论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适性。

质的研究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而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采集信息的方式上,质的研究大多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无结构访谈法、案例法、观察法和收集实物的方法。收集到的资料多为文字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对研究对象的现象学的描述,这与定量研究存在较大不同。但由于质的研究要求所获得的假设必须以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并对所获得的资料做系统的分析。因此质的研究在收集信息的过程方面采纳了定量研究的做法,从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研究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强调规范性和可重复性,以便研究者对有可能影响研究的诸多因素以及研究的具体过程有明确的意识与反省,这体现了经验主义的传统。由于质的研究认为寻求普适性的规律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信息处理方面,质的研究在抽样中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的方法,经常用到的是目的性抽样,抽取的样本量也较小,对统计方法依赖程度远小于定量研究。尽管统计方法在质的研究也会出现,但必须首先对文字资料进行转换、加工,采用较多的是非参数的统计方法或者是描述统计方法。同时,质的研究则更加关注研究结论的独特性。由于质的研究旨在则是寻求对外部世界的“合理”阐释,强调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因此,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所得到的结果只能做认同性的推广,而不能是一般性和概括性的规律。

哲学思辨研究也需要具有研究假设,但由于没有采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因此进行哲学思辨研究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研究手段主要是采用演绎的思维方法,从已知的法则、理论出发,推演出新的知识,包括提出原创性的公理或者根据已有公理、理论推演出某种命题。哲学思辨的研究过程过多地依靠研究者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理解力,很难对哲学思辨研究的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因此哲学思辨研究研究的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哲学思辨研究认为存在客观真理,因此哲学思辨研究获得的结论更重视结果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三、三种研究范式的交流与对话

由于定量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受到自然科学观的潜在影响,在三种范式的对话中,定量研究曾一度掌握了话语权。随着认识的加深,相关学者越来越认识到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应该对社会科学采取开放的态度,通过不同范式的交流与对话来避免由于各自的不足而遇到的困境。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研究视角来看待研究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选用不同的研究范式,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以更适宜的方式来研究问题。

定量研究的优势在于对现存理论的验证和完善,并可使获得的结论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质的研究的优势在于在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互动的过程中,从纷繁的信息中发现潜在的规律,为进一步的概率抽样提供依据。对于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二者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两种研究方式结合的三种形式:1.顺序设计,即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分别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但有一定的先后顺序。2.平行设计,即在同一项研究中同时使用两种研究,并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3.分叉设计,即在研究初期采取一类研究形式,随着研究的进行,再结合使用另一种形式。这种结合方式实质上是前两种形式的混合形态。

哲学思辨研究在社会科学科学发展的早期曾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许多功能都被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所替代,但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这样关键的环节仍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研究范式很难替代的。研究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或者企业成功的发展战略,就依赖于对研究对象具体个性和特殊性的体察,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研究结果可以让读者得到启迪。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对我国管理研究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不同研究范式的作用

第一,从目前的管理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论文的主流研究方法还是总结性、思辨性的方法。由于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很多人认为涉及人的价值观和偏好的领域,只能仰仗于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思辨的方法。但由于哲学思辨范式本身固有的弱点,如研究结果的歧义性和不可验证性,使这种方法很难对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而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因此,在管理研究中,应该注重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范式的运用。

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强调管理学研究的定量化与实证化。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管理学的定量研究往往较强调结果分析的量化程度,而对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手段、研究设计、研究程序等环节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够,目前还存在研究手段单一、研究效率低下、数据收集程序不严谨、统计方法误用、忽视对研究情景的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总体质量。这说明我国管理学研究在定量化方面仍然亟待加强。

第三,目前对质的研究的理解比较模糊,还存在较多的偏见与误解,导致不少管理学研究者对质的研究近年来的迅速进展缺乏必要的了解。其中一个问题是,质的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质的研究还不多见。许多研究者往往只是把质的研究看做是定量研究的点缀,更难以做到几种范式彼此间的借鉴与结合。另一误解是,把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相混淆,认为质的研究就是定性研究,没有把质的研究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来看待,对质的研究的规范不甚了解。实际上定性研究的范围要比质的研究宽泛得多,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可统统归为定性研究,包括思辨研究、个人感想、个人经验或印象的描述、对某些理论的重新诠释、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等。

二、促进我国管理研究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管理研究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基本没经历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这对科学管理理念在国内的普及确实是个不利因素。但从研究范式选择上来看,通过借鉴欧美的经验,我们跨过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孰优孰劣的争论阶段,也会更加客观地认识思辨研究在管理研究中的地位。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此时期存在诸如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移与创新、转换政府管理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经营管理队伍素质等值得研究与关注的问题。这在客观上会刺激管理研究水平的发展。

三、以管理研究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在实现人力资源内部整合,以及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意义。管理不仅是对生产经营进行计划、指挥与监督,还要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组织与组织的关系,重组和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实现总体目标而协同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存在许多与欧美先进国家不同的管理问题,因此在管理中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果外,还需要根据国情总结提炼出适合我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在这种形势下,管理创新可以说势在必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管理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管理创新的成本,规避创新活动的潜在风险,为迅速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标签:;  ;  ;  ;  

社会科学的三种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启示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