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广东省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 518000
摘 要: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心理方面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本文以个案为例,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心理沟通
一、个案分析
1.案例。张小晴,女,11岁,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父母离异,自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开学初还正常上学,但是一个月后却经常迟到(住木头龙),喜欢把自己反锁在房子里,不做作业,性情粗暴,爱说谎。属于独尊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管教,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他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头)。
2.原因分析。经过多方面的了解,父母离异时她刚上幼儿园,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母的教育,该学生情感脆弱,心理压力大,性情急躁,总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稍有不顺,便暴跳如雷。除了上学,平时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得知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家长和老师的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愈片面,心理的闭锁就愈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教育实施对策
1.沟通,打开心灵的钥匙。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转化。真正做到知学生的心并不容易,因为“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要知其心,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才能深入他们内心世界,让心与心拉得更近。
2.肯定,唤醒心灵的微笑。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对于自卑感的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实大多数自卑学生都有长处和特点,都有自己兴趣的中心。教师就要多为他们提供显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该及时肯定、鼓励和赞赏;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对他们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
3.鼓励,走出阴霾的指路灯。我们应当充分地相信他们,班主任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比如委任他们参加学校、班务、学科管理。在他们失败时,以坚信的口吻,鼓舞他们,在他们成功时,以真诚的态度,祝贺他们。让他们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大朋友,带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时时处处不怕出错,不怕走弯路,奋起直追。
为了使该生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精心组织了主题班会“做阳光少年”。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尽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该生受到鼓舞,也走上讲台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爱心,抚慰心灵创伤的良药。常言道:“心病需要心来医。”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希望!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让他们把失落的爱捡回来。教师可以用“爱心”行动来表示对单亲学生的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学校和班级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发挥集体力量来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通过一系列活动,使这些学生在校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了家庭变故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由于我们反复跟踪辅导,该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时也会与男同学产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面对别人的指责,她却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当她听到我向家长道歉时,那懊悔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平息这件事后,我耐心地讲了许多道理,又找来指甲剪为她剪指甲,并嘱咐她平时讲卫生,这时候她乖巧温顺得像只小绵羊!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课下主动找她聊天沟通……慢慢地,她的表情不再呆板,渐渐开朗起来。
虽然我不知道她是否会跟爷爷奶奶一直住下去,也不知道今后教她的老师是谁,但我相信,我的付出不会白费,一定能点亮她那一盏心灯。因为,爱,可以使魔鬼变成天使!
论文作者:李学浓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心理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变故论文; 父母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