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学校中也许是最不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都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
我认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作业误区;二是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导致了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可以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三是在家庭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四是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缓慢,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五是虽然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学校的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的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呢?
首先,强化阅读积累,做到举一反三。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恒!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绝非“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
其次,强化阅读拓展,陶冶学生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思维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经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批判自己行为的优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会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是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业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生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强化训练反思。做到三个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是一支船上的两支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支桨缺一不可。一桨用力,一桨不用力;或者一桨划得有力,一桨划得放任自流,船都难以保持正确的航向。秉承《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航向”,让我们荡起双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船才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情感体验,指导自主阅读“的路子,坚持进行以”课外阅读”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的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教材中,我们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1、情感结合。“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做礼物来接受。”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有一定梯度的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加油站”,让各类学生时时保持一种新鲜感、趣味感。例如发动组织办墙报、手抄报、自己编辑小集子等阅读活动的成果评比、举办各项比赛等。
2、点面结合。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及时地做好反馈、矫正工作,进行更好的激励学生进取,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面上,肯定成绩,指出倾向性问题,指出矫正意见;点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而异。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同学加以扶持使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做的不够的则充分理解、尊重他们,以勉励为主。“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他们敢于参与,便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即使做的不尽人意,也应从形式上,内容上或者思想上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从心里低谷走出来。总之,最终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阅读能力有大的裨益。
3、师生结合。其实学生也可以成为我师。在语文活动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领导者,更是一名阅读的参与者。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种亲近感,师生也就容易沟通,学生易于接受老师的引导。教师在语文活动中也应像学生那样,坚持到底,并取学生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教学相长”,认真提高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避免那种在学生面前不敢读、不敢写的尴尬场面。
总之,我们语文教学要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引导他们善于从积累中学习阅读方法,从阅读拓展中陶冶道德情操,从长期训练中掌握阅读技巧,为我们中学语文闯出一条新路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品更上一层楼!
论文作者:顾玉兰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语言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能力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