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讷河 1613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慢性肾小球肾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肾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7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24h蛋白定量分别为(118.9±12.7)μmol/L、(8.1±2.1)mmol/L、(0.8±0.4)g;对照组分别为(132.8±21.5)μmol/L、(8.2±2.0)mmol/L、(1.7±0.6)g;观察组血肌酐、24h蛋白定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1],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较为显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蛋白、水肿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经临床明确诊断;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0~73岁,平均(50.1±3.3)岁;病程1~16年,平均(7.5±2.2)年;微小病变型有5例,系膜增生型11例,局灶阶段硬化型4例;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1~72岁,平均(50.3±3.5)岁;病程2~15年,平均(7.1±2.1)年;微小病变型有6例,系膜增生型10例,局灶阶段硬化型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1mg/kg?d强的松治疗,同时适当 采取降脂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自拟汤剂健脾益肾汤,药物组成:黄芪20g、当归12g、白术12g、太子参9g、党参15g、茯苓9g、菟丝子12g、甘草6g;对于湿热中阻的患者加味苏叶9g、黄连3g;对于肾气不固患者添加芡实12g、金樱子12g;对于血瘀患者添加川芎9g、红花3g;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改善程度进行判定,分为完全缓解、显效、有效、无效。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显示蛋白尿及尿红细胞呈阴性,尿蛋白含量在0.2g/24h以下;血肌酐水平降低;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转好,经检查显示蛋白尿减少超过50%;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减少超过3个“+”;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减少1个“+”;肾功能有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表示,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组完全缓解7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肾功能改善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24h蛋白定量分别为(158.7±22.1)μmol/L、(11.5±2.8)mmol/L、(2.6±0.8)g;对照组血肌酐、尿素氮、24h蛋白定量分别为(157.2±21.5)μmol/L、(11.2±2.5)mmol/L、(2.5±0.7)g;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24h蛋白定量分别为(118.9±12.7)μmol/L、(8.1±2.1)mmol/L、(0.8±0.4)g;对照组血肌酐、尿素氮、24h蛋白定量分别为(132.8±21.5)μmol/L、(8.2±2.0)mmol/L、(1.7±0.6)g;观察组血肌酐、24h蛋白定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病情长,发病隐匿,呈缓慢性进展,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血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步发展会导致肾功能损伤,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目的为延缓肾功能文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西医治疗多采取降压、抗血小板等对症治疗,但效果不够明显;该病属中医“水肿”、“血尿”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为脾肾气虚、肾阳虚水不化气,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滞导致发病[2],在治疗中应对健脾益肾进行重视,弥补脏器损伤;本研究采取自拟健脾益肾汤,方中黄芪能够益气固表,白术能够益气利水,党参能够补脾肺气,茯苓能够利水消肿[3],诸药合用达到健脾益肾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观察组血肌酐、24h蛋白定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健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3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73-74.
[2]杜文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32例[J].河南中医,2012,32(7):894-895.
[3]叶藜藜,邵思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26-27.
论文作者:张蓉洁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肾功能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肾小球肾炎论文; 定量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