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交付货物的会计方法应改进_会计论文

未交付货物的会计方法应改进_会计论文

货到未付款核算办法应当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到论文,办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当月购进入库的商品,如果月终尚未付款,则按暂估进货原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应付帐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在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后,按正常程序通过“商品采购”科目核算。这样规定,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月末的库存商品,分清在途商品(资产)与货到未付款(负债),便于编制资产负债表。但是,目前商业企业货到未付款业务很多,业务量很大,到货与付款间隔的时间很长,往往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按上述规定核算,如果商品明细帐依据记帐凭证和所附的原始凭证逐笔登帐,则每月登帐、冲帐的工作量相当大,实际操作难以做到;如果在估价入帐和冲帐时,商品明细帐不进行相应的登记,待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正式入帐时再进行登记,则商品明细帐就会出现大量贷方余额,计算销售成本也难以查找进货单价;如果商品明细帐一律按商品验收单记帐,不依据记帐凭证记帐,则商品明细帐与类目帐平时的余额和发生额难以衔接,也违背了平行登记的原则。其次,估价入帐时,商品验收单等原始凭证如附在记帐凭证后,那么下月冲帐以及以后按正常程序记帐时,就没有原始凭证作依据;如果估价入帐时,商品验收单等原始凭证不附在记帐凭证后面,待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按正常程序核算时,再附入记帐凭证,则原始凭证另外存放的时间过长,容易散失,引起错乱。再则,在实行新税制以后,库存商品按不含税进价进行核算,应付帐款按含税进价记帐,差额(进项税)借记应缴税金,而货到未付款业务多数未收到供货单位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按含税价记入应付帐款帐户,则借记“应缴税金”无可供抵扣的专用发票作依据;如按不含税价记入应付帐款帐户,则贷记“应付帐款”少掉一块,而且与正常的含税应付帐款搅在一起,难以区别,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改进了“货到未付款”的核算办法。一是增设“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核算未收到供货单位增值税发票的货到未付款不含税进价。凡未收到供货单位增值税发票的货到未付款业务,则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待收到增值税发票,再从该专户转入应付帐款帐户,按含税价贷记“应付帐款——××单位”,同时借记“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区分含税的正常应付帐款和不含税的货到未付款,而且有利于区别是否收到增值税发票,便于分别情况办理不同的结算手续,凡清偿“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的债务,都必须有对方提供的增值税发票作依据,方可付款。这样可以解决未收到增值税发票的应付帐款比实际少掉一块的矛盾。二是月末尚未付款的当月购进入库的商品,凭商品验收单直接入帐,下月不再冲回,减轻了频繁登帐、冲帐的工作量。而且,验收单附入记帐凭证入帐归档,有利于原始凭证管理,发生商品短少等问题便于落实责任。三是月末对未收到增值税发票的货到未付款,依据商品验收单抄列货到未付款清单,用于以后月度付款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按正常程序核算商品采购时,进行核对转帐。每月末“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的余额与货到未付款清单余额核对相符,这样货到未付款清单所列资料就是“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的详细组成,不但分清了批次,而且能够分清具体品种,便于和供货单位核对往来帐目。

具体操作的程序和方法是,银行会计收到承付货款通知单或凭增值税发票支付货款时,不管商品是否已收到入库,一律借记“商品采购——××单位”,借记“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货记“银行存款”科目,并将进货发票转给商品会计抽单。商品会计收到仓库报来的商品验收单,与银行会计转来的进货发票进行抽单核对,抽对到的则编制记帐凭证,借“库存商品”,贷“商品采购——××单位”。月末仍不能与商品验收单抽对掉的已付款增值税进货发票,则不作帐务处理,但应检查商品是否入库,如已入库,则督促仓库及时办理商品验收手续;月末对未收到进货发票的商品验收单,则按合同规定的不含税进价或暂估不含税进价,抄列一式两份货到未付款清单,一份随商品验收单入帐,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另一份货到未付款清单留待以后月度与进货发票进行抽对。下月收到银行会计转来的进货发票以及以前月度尚未抽对掉的进货发票,继续与当月仓库转来的商品验收单和以前月度抄列的货到未付款清单进行核对,凡与商品验收单核对相符的,则核对编制与上月相同业务的记帐凭证;凡与货到未付款清单核对相符的,直接凭进货发票进行转帐,借“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贷“商品采购——××单位”。并在货到未付款清单上予以注销。如果商品会计直接收到供货单位提供的增值税进贷发票,虽然尚未付款,也应与商品验收单和货到款付款清单进行核对,凡与商品验收单核对相符的,则借记“库存商品”、借记“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贷记“应付帐款——××单位”;凡与货到未付款清单核对相符的,则借记“商品采购——货到款付款”专户,借记“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贷记“应付帐款——××单位”,并在货到未付款清单上予以注销。如果增值税发票所列价款与原已入帐的商品验收单暂估金额不符,在按增值税发票所列金额入帐的同时,还需编制调整凭证,当发票金额大于原暂估金额,则按其差额补记,借“库存商品”科目,贷“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当发票金额小于原暂估金额,则用红字冲减原估价时多估的差额。如果该商品已经销售,或差额不大,也可以不调整库存商品金额,直接记入商品销售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在制定时,也考虑到企业实际操作中的情况,以及以前的习惯作法,规定企业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即以“在途商品”科目替代“商品采购”科目,按照老制度规定的方法进行核算。货到未付款直接记入“在途商品——××单位”贷方,在途商品记入“在途商品——××单位”借方。这样做仍然有其弊端,我们的改进办法与之相比较,则有以下几方面好处:一是商品采购明细帐户性质明确。凡未收到增值税发票的货到未付款都在“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反映,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货到未付款都在“应付帐款”帐户反映,在途商品都在“商品采购——××单位”帐户反映,资产负债分类清楚。而货到未付款和在途商品都通过“在途商品——××单位”帐户核算,同一明细帐户,既有在途商品,又有货到未付款,帐户性质复杂,要逐户区分,工作量较大,不利于准确、及时地编制资产负债表。二是“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有货到未付款清单作补充,余额组成清楚。而货到未付款和在途商品都通过“在途商品——××单位”帐户核算,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延期托收或延期付款、分期托收或分期付款、货物中转拼装以及供货单位不按期发货等原因,往往造成商品前后批次难以分清,帐面余额组成不清楚,与供货单位核对往来帐也就带来了难度。三是未收到增值税发票的货到未付款都通过“商品采购——货到未付款”专户核算,减少了“在途商品”帐户分户登帐的工作量。如果未收到进货发票的货到未付款业务直接记入在途商品各个供货单位帐户的贷方,当收到发票再分别从这许多帐户转入应付帐款帐户,这样不仅增加了重复登帐的工作量,而且还会提高记帐差错率。四是在规模较大、会计分工明确的企业,便于凭证的传递。如果货到未付款和在途商品都通过“在途商品——××单位”帐户核算,先收到商品,后支付货款的业务,收到商品记入在途商品各个供货单位帐户的贷方,当银行会计在以后月度收到进货发票支付货款时,记入在途商品各个供货单位帐户的借方,从而结平该帐户。但是,银行会计收到进货发票并不知道商品是否已验收入库,也同样把进货发票转给了商品会计,由于商品验收单已于以前月度入帐,商品会计收到这些进贷发票已没有商品验收单可供抽对,这些发票就不能附入记帐凭证作为依据入帐归档。

标签:;  

未交付货物的会计方法应改进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