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战略_内涵和外延论文

澄清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命题)和论证(推理)的最基本要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写作教学中应重视概念的澄清。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对澄清概念的认识尚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未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写作教学。

      一、作文中因概念而产生的问题

      澄清(阐释)概念有一些传统的方法,比如下定义、作解释、打比方、举事例、描述现象等。然而,仅知道这些方法,并不意味着会运用、能用好它们。

      1.教学中的问题

      一些教师能判断学生的作文有问题,但不能准确地分析原因,即以结果判断代替分析,缺少指导学生澄清概念的策略性方法。

      实力是那永不后退的精神,这精神会为你向成功架一座虹桥!你看那李白曾陷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痛之中,然而他长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这种豪气岂能不成功?陆游曾迷失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间,然而他深知“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这种坚定岂能不成功?他们都是逆境中的勇敢者,这种不后退的精神定能让他们铸就辉煌。(选自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习作)

      有教师认为该段首句采用下定义的方式对“实力”一词的内涵加以解释,但释义错误,“实力”不是“精神”,因而造成后面的论证全面失效。

      该段对“实力”一词的内涵解释确实不对,但后面的论证失效与之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恰恰是后面事例的分析错误造成内涵解释错误。因为首句是本段论点,文中李白与陆游之例应是论证这一论点。在逻辑学的范畴中,例证法实际是推理中的归纳法,其完整的推理过程应是:

      李白的实力是永不后退的精神,这种精神助他走向成功;陆游的实力是在逆境中不后退,最终收获成功;所以,实力是那永不后退的精神,这精神会为你向成功架一座虹桥!

      如果结论错误,那是因为前面分析错误。所以段首对“实力”一词的内涵解释错误,是因为后面的事例分析错误。

      为什么事例分析会发生错误?因为作者不会进行原因分析,缺少澄清概念的基本意识。对于李白来说,首先需要澄清他的“成功”是什么,然后再来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才能明白李白的“实力”是什么。一般的理解,李白的“成功”应该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非凡的天赋才能、游历名山大川的丰富经历等等。诗歌的成就与“永不后退的精神”实在难以建立起联系。“陆游的实力是在逆境中不后退”更不知从何谈起。

      在写作中,对概念的阐释一般不应是概念的普遍意义(即词典义),而应是特定语境下的内涵。在这里,是针对李白和陆游的具体事例,“实力”外延已经被限定,要解释的内涵,是指李白、陆游的实力是什么。

      2.写作中的问题

      学生写作中不知道需要澄清概念,或者只知道生搬硬套所谓的方法。

      例如,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围绕“智慧”这个话题(概念)写作。材料所给提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是智慧的三项特征,到底是怎样的经验、能力、境界,或者还有其他的理解,需要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释。但学生只知死搬硬套,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转移话题,偏离题意。如:说坚守是一种智慧,下面就大谈坚守,不讲智慧;说智慧在于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下面就只谈失败如何是成功之母。智慧与“失败中走向成功”的外延并不相同,用后者取代前者便是错误。说“坚守是一种智慧”应该谈的是为什么坚守是一种智慧。

      二是硬贴标签,似是而非。如: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为什么“钢铁般的坚韧”“性命相交的忠诚”是智慧?也许在特定的某种情境下,“坚韧”“忠诚”可能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它是在什么情境、什么范围下成立需要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将其作为智慧的一般内涵,则是错误的。

      三是只讲现象,不析内涵。如:智慧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等。“万有引力”“相对论”“杂交水稻”“四大发明”是智慧的结果,对于智慧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则没有具体分析。

      四是只谈作用,不讲原因。如:智慧可以让生活更精彩,智慧有助于成功。但智慧为什么可以让生活更精彩?为什么有助于成功?缺少对智慧的内涵分析。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是缺少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

      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和外延。在语言交际和写作表达中,我们常常需要自我审视,看自己对概念的外延是否作出了准确的界定,是否能保证表达准确,不被人误解;看自己限定了外延后,能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对概念的内涵作出准确的定义。

      写作教学中,我们讲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实际就是缩小概念的外延。外延变小,其内涵才会具体而丰富,不会陷入泛泛的空谈。

      上文中关于“实力”的片断,就是对具体事例的分析错误,导致了对“实力”内涵的解释错误。上文中说“坚守是一种智慧”“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便是凭空对智慧进行定义,不是建立在特定的语境下,针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的解释。

      再如,原因分析有一果一因,也有一果多因,而一果多因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果多因中,有的是主要原因,有的是次要原因,我们要关注的应该是主要原因。上文中关于“实力”的片断,李白在文学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可能确实有“永不后退的精神”这一因素,但这一因素对李白而言不是关键,作者却将其作为唯一因素来谈,不免显得肤浅而片面。

      再者,我们要了解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以及相应的逻辑谬误等批判性思维中的有关原理,否则我们不能准确判断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不知道学生的观点从何而来,不知道有没有逻辑推理,不知道推理中的谬误在哪里,自然难以进行准确、有效的指导。

      二是缺少批判性思维中的系统性思维。

      上文所讲阐释概念的方法是写作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的原因,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这种知识一般可以通过记忆获得,因此也称为记忆性知识。写作陈述性知识是以知识点静态的、碎片化的状态存在着,其作用在于帮助识别某些写作的特征与规律。

      但是写作是一种思维流动的过程,是一种系统性的整体工程,这种静态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对其提供操作性指导。

      比如说“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这个解释从何而来?为什么坚韧、忠诚就是智慧?作者都不写,这就是只知下定义而不知这种特定语境下的定义须来而有据。说“智慧可以让生活更精彩”,只讲智慧的好处,却不说什么是智慧,也就不能让人明白为什么智慧会有这样的好处。

      所以,我们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的方法,将碎片化的知识建构成一个前后关联的、系统化的整体,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发展”。

      二、澄清概念的策略

      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思维注定模糊混乱。澄清概念需要遵循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性思考。其基本的思维路径如下页图所示:

      

      此图的意思是,概念的闸释首先需要明确外延,外延的界定为写作目的服务,与目的相关;外延的界定决定特定情境下概念的内涵,内涵的阐释为写作目的服务。因此,所谓举事例、描述现象等方法需要在写作目的的指引下,与阐释法结合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写作中。以下列举了一些基本方法,仅供参考。

      1.界定外延,明确范围

      在写作中,一般需要明确话题讨论的范围,如果范围不明确,想要表达的意思超出了应有的区域,就会出现错误。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2007年接受《新快报》专访,在畅谈构建和谐社会时说:“要把‘为富人说话和替穷人办事’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理由是如今社会上有仇富心理,有一批人反对保护富人,准备打倒富人,再次剥夺他们,有这么多人反对保护富人,他更觉得有保护富人的必要。并说为富人说话不仅是为了富人,更是为了大多数的穷人,因为他们最终也要变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穷人也就没有前途了。

      这一观点遭到一些人的批判,因为不少人认为有的富人“为富不仁”,或者是通过非法的途径致富。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里所说的富人不包括贪污盗窃、以权谋私、追求不义之财的那些人,而是指诚实致富,特别是兴办企业致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那些是寄生虫甚至害虫的不在此列。”

      如果他在采访中像这样澄清了概念,所说富人是诚实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那么批评者就会少很多。但是他所说的“社会上有仇富心理”,这里的富人是指诚实致富的人吗?如果社会上的所仇之“富”是指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那么他在此文中“替富人说话”的观点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仇富心理”中的“富”指什么样的人,也有必要阐释清楚,否则后面的论证和结论也会出现问题。

      2.分析原因,探究本质

      我们在文章中阐释一个概念,不是将其词典义搬过来,一是没有人会把词典背下来,二是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词典背书。我们是为了一定的写作目的和特定的情境下来阐释概念的,因此就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阐释概念的内涵,探究其特定的意义。

      比如,有人在文章中这样写“勇气”:

      勇气就是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势。

      当一个人作出自己的选择时,是什么让他这样做?是勇气,是自信。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勇气,就会丧失战斗力,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一个人原有的自信。人人都需要勇气来面对一切成功与失败,需要它来面对一切是与非,需要它来面对一切的一切。像海伦·凯勒、居里夫人……他们为什么能够功成名就?是因为他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促使他们挑战生活,挑战未来。

      开头对勇气的解释接近于词典义。其内涵高度概括,可以用来指示的对象很广泛,可指海伦·凯勒、居里夫人,也可指其他人。但海伦·凯勒与居里夫人的勇气完全一样吗?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就能功成名就吗?作者想告诉读者的应该是我们要有勇气。读者可能会想:我也想有勇气,可我为什么就没有呢?可见,此文并不能启发读者。

      为什么?因为作者没有分析勇气背后真正的内涵。

      其实,海伦·凯勒最初并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她一岁半时因生病眼瞎耳聋,脾气变得暴躁,常常犯各种错误,如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直到海伦·凯勒明白了“water”这个词以后,她的状态开始慢慢发生变化。莎莉文老师带着海伦·凯勒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这个词,几次之后,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海伦·凯勒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因此,对海伦·凯勒来说,勇气来源于领悟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也来源于成功的自信。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势”,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居里夫人的勇气则与海伦·凯勒不同。在巴黎学习时,居里夫人对贝克勒尔发现的“铀射线”产生了极大兴趣,她想知道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入研究,她决心闯进这个领域。在沥青铀矿中,她发现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并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居里夫人的勇气源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源于发现新元素的痴迷,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

      当勇气的外延缩小到一个人,就要阐释清楚概念在这个人身上体现的具体内涵。我们写作的目的不是像词典专家那样去弄清楚概念的一般内涵,明白了勇气的具体内涵,才能启发读者。比如现实中可能有人缺少勇气,通过事例的分析弄清楚勇气从哪里来,才能让读者借鉴。

      3.比较同类,择优避劣

      也许我们还会找到其他类似的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对原因进行比较,会对概念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具启发意义。

      以“勇气”为例,我们会想,有没有人的勇气是天生的?比如李逵,勇杀四虎,似乎就是天生的勇气。其实并非如此,他之所以敢闯虎穴,勇敢地杀掉四虎,一是他的母亲被虎吃了,他悲愤交加,要报仇;二是他有蛮力,早就杀过人,有腰刀在手上,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李逵来说,勇气来自愤怒,来自实力。

      那么义和团的士兵以血肉之躯冲向枪林弹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

      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而灾难的源头就是洋人,“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

      义和团相信通过念咒语、身带符咒可以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如《闭火分砂咒》:“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拳匪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中弹而倒。”(《拳乱纪闻》)

      义和团的勇气来源于无知、愚昧和迷信——无知者无畏,以为喝了神水或有符咒护身就可以刀枪不入。这种勇气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勇气的不同来源。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有的勇气是有益的,有的勇气则有害,有的勇气则需要量力而行,不做无谓的牺牲。

      4.分析利弊,升华理性

      在解决问题时,对于同样的策略,有的我们称之为智慧,有的则称之为奸诈。因为它们产生的结果不同,一种是为大多数人(人民)或本方所属(所支持)的利益集团带来利益,一种是为少数人(小集团)或敌人带来好处而给另一方带来损害。所以,分析利弊可以将人物或事件背后隐藏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挖掘出来,从而使文章更有深度。

      还是“勇气”这个话题,张泉灵从央视辞职,我们可以称她有勇气。她的勇气又有怎样独特的内涵?从她自己的博文来看,她对辞职后不确定的人生也曾心怀恐惧,但经过了多方面的理性思考,最终下定了辞职的决心。其辞职利弊分析如下表所示:

      

      张泉灵不甘于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中生活,她的好奇心还很强,想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换一种思维模式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新的工作更符合她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且,她已有新的工作可以选择,虽然有风险,但同样是机遇,她对这个工作的前景有信心。因此,这种勇气不是鲁莽,不是一时冲动,不是感情用事,而是在利弊比较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对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发现和确认。

      综上所述,澄清概念,不是单纯地对概念进行解释或描述,而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去思考。以上谈到的方法只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在实践中以批判性思维为指导原则,会产生更多灵活的方法。

标签:;  ;  ;  

澄清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战略_内涵和外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