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影响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体论文,观点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
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地位,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美经济的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占全球的一半,(注:朱民:《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中国生产商和美国消费者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注:皮得·凯尼格:《聚焦中国龙的一年》,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4年12月26日。)双方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很大。美国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整、中美间的经贸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乃至对世界经济都影响重大。
1.美国经济失衡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收支赤字使全球经济走上了一条难以持续发展而且是危险的道路:美国是一个借贷消费的失衡结构,中国是一个高速投资和生产的失衡结构,两者形成了今天的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格局。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和强大的金融市场通过向国际借债支持其消费,从而创造了高经济增长。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转换成大规模的制造业投资,通过出口制造业产品到美国和欧洲,换回美元并重新购买美国的债券。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得到了消费和增长,中国得到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制造业的发展、就业和增长。这形成目前的单个国家的单边倾斜性发展,通过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平衡来支持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许戈·瑞斯托指出,中国的货币紧钉美元,美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低成本制造基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以低于真实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出售制造业产品,并给美国一个成熟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市场,然而最后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毫无竞争力的企业,枯竭的储蓄和不景气的资产负债表。他认为这种出口政策是自残性的。(注:尼克·比姆斯:《世界积极不平衡加剧与美国经济复苏》,载《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2期。)
在此过程中,美国已经吸收了世界80%左右的剩余储蓄。正如近年来将生产和劳动转移到海外一样,它现在外购储蓄。(注:斯蒂芬·罗奇:《美元:找错游戏》,载《海峡时报》,2004年11月27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赢余迅速增加,中国的赢余大部分转化成美元资产。而中国增加美元资产的外汇储备也受到成本的资产风险控制的制约。美国继续以债台高筑来支撑消费,世界开始关注美国的市场能否继续支持,对于大规模消耗原材料和环境成本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中国也开始重审能否承担其后果并接受美元资产的代价。马丁·沃尔夫指出,外国政府(尤其是中国)用官方储备填补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做法隐藏着很大危险,(注:马丁·沃尔夫:《世界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存在着危险》,载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12月8日。)作为债权人,中国从美元资产中得到的回报过低,而且风险正在变大。
2.美国经济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朱民认为,美国经济将发生一系列调整,如美元继续贬值、压抑国内消费、基准利率继续走高等。美国为恢复持续平稳的增长,美元将继续贬值,因而人民币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结果使资本外逃减少,套汇资金流入增加。此外,美元继续贬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抬头可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注:李巧宁:《谭雅玲、钟伟: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找《证券时报》,2003年6月10日。)如果美元下跌到足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程度,则将造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偷盗式欠账行为,将导致债权人丧失价值数万亿的美元资产。(注:《经济学家》周刊:《正在消失的美元》,2004年12月4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4年12月14日。)因此,弱势美元政策也将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和居民的美元资产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约有2000多亿美元正在发生账面损失。在近来美对其它货币加权平均汇率下降20%的情况下,中国的净损失估计在100亿美元以上。(注:黄梅波:《美国:双赤字卷土重来》,载《世界经济黄皮书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约翰·梅金指出,针对美国的调整,其贸易伙伴有三种选择:采取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进一步购买美元,加剧全球不平衡,带来更庞大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接受美元的迅速贬值,同时它们的本国货币出现通货性升值。他认为,中国不仅可以采取第一种措施,还可以通过放松其对资本输出的控制和利用其巨额储蓄到国际市场上寻求更高的回报,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注:约翰·梅金:《增加货币弹性适逢其时》,美国企业研究所,2004年12月1日。)
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最直接影响表现在外贸外资方面。美元继续贬值将影响中国的进口和经常账户。过去两年中,美元贬值和需求变化交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已经上升很多,中国目前每年的净贸易赢余,不足以平衡汇率变化的影响。中国对日本贸易已经是赤字,美元贬值引起的日元相应升值还会恶化中国对日本的赤字。
在美元贬值过程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事实上,相对西方其它国家货币,形成了人民币跟随美元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相应地增加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然而贸易摩擦和争端也随之上升。在资本流动方面,由于美国经济短期不会有大的起色以及美元汇率出现方向性逆转,可能会有部分国际资本撤离美国,寻找新的投资领域,相应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入。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利用外资,另一方面可能会有部分游资利用中国资本账户管理的漏洞,流入中国市场从事套利活动。(注:鄂志寰:《美国汇率波动前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www.crf.org.cn/newsletter/200210/007.htm)
如果美国压抑国内消费,增加净储蓄,美国整体必须增加投资,增加出口。由于美国是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美国消费增长放缓很可能使GDP下降,从而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进而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为防止资本流向发生过大的波动及出现通货膨胀,美国必须提高利率。随着美国利率水平的提高,资本流出美国包括流入中国的资本将减少。
3.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
中美之间双边经贸发展总体状况良好,但摩擦一直不断。其中,农产品贸易摩擦、纺织品贸易摩擦、知识产权摩擦一直未间断过,并成为不同时期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近年来由于美国的双赤字高居不下,更加剧了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促使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为了扭转贸易赤字,美国对国内市场采取日趋强硬的保护措施,除设置贸易障碍限制进口外,还试图通过美元贬值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入,并重点对与其有较多贸易顺差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施加汇率压力。
一种观点把中国入世前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焦点概括为四个问题:最惠国待遇问题、贸易平衡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其中贸易平衡问题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症结,也是白宫与国会在中美经贸关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注:林珏:《入世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载《美中经济评论》,2003年12月。)美方认为,贸易平衡问题主要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如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倾销,非法转运与盗版盛行、人为地低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对出口商品的补贴等。(注: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学术讨论会整理,2003年8月。)中国国内则有观点认为,美国市场对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旺盛需求使中国对美出口继续迅速增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因而继续扩大。如果美国以高关税封锁从中国的进口,也可能会减少中美双边逆差,但同样不能改善美国总体的贸易平衡状况。张运成认为,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美对中国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美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所导致的。(注:陶坚等:《世界经济前景与中国外部经济环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已经被政治化,利益集团利用中国最大贸易逆差国的地位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种观点则把摩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该观点认为,入世前,摩擦的焦点集中在不同产业的微观经济领域。入世后,由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并受过渡期特殊安排的影响,焦点发生了变化:(注:赵瑾:《中美经济摩擦的焦点和主要问题》,载《世界经济》,2004年3月。)
在微观经济摩擦方面,产业间贸易摩擦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趋势。第一,在货物贸易领域,由轻工、化工等低附加值产品扩大到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美国对华反倾销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移,将严重影响中国主导产业的出口。第二,入世后,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也出现变化,即摩擦由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由转基因问题引起。第三,在纺织品领域,美国又通过设计环保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的纺织品的进口。第四,高新技术产品的摩擦继续成为焦点。不少学者提出,在现阶段,这个领域的摩擦并非由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大对美不同产业造成冲击而引发,而是由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严格限制所引致,(注:崔伟:《美国贸易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载《科学决策》,2003年第11期。)而这也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注:陶坚等:《世界经济前景与中国外部经济环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在宏观经济层面的摩擦主要指,由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由一方的巨额顺差或逆差而导致的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摩擦。中美之间主要表现在关于中国履约问题的争端、市场开放、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政治化行为等贸易政策所引起的摩擦等。布什政府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色彩浓重的政策,如新农产品补贴法以及对美国钢铁产品实施保障的第201条款。此外,中国还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最多的国家。(注:王荣军:《2002年的中美贸易关系》,载《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
美国政府把监督和促使中国执行WTO承诺作为其贸易政策的长期首要目标,建立了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协调、由贸易政策工作组委员会监督的跨政府部门机构。该机构每年都要向国会提交关于中国遵守加入世贸承诺情况的报告。《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家安全影响》报告对中国进行了种种指责,如政府经贸管理仍然不透明,在降低关税方面有些拖延和不协调,保护知识产权不力,设立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等。由于美国政府可以根据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贸易或其它制裁,这很可能会成为中美争端的新焦点。
近年来,由以上原因导致的双方摩擦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反倾销问题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一方面,运用反倾销保护合法权益的做法逐渐被各国接受;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而传统的关税壁垒措施难以实施。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便以反倾销为由,使其变相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注:根据李小西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讲座整理。)自1979年以来对中国大陆提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居第二位。(注:由《中国对外贸易年鉴,2001》的数据整理得出。)
技术贸易壁垒问题
美、日、欧盟是中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而绝大多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中国必须面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了诸如缩小国际市场份额、减少贸易机会、退出产品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不利影响。目前,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负面作用呈上升趋势,是影响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因此,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中美贸易争端长期存在的问题。美国高级贸易官员曾多次强调“确保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美国经济重大利益之所在”。(注:根据李小西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讲座整理。)美国仍然认为中国在传统的商标、版权、专利权利和新兴的互联网域名权等方面的保护不足,并不断提出关于中国已有的相关法律的执行问题。因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发生新的摩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将促使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投入,但这也符合中国自身利益:有利于解决跨国公司对其专利的顾虑,有利于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技术成分,并能进一步刺激企业的研发活动。然而同时也容易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行为,也使中国将加大对知识产权使用成本的投入等。
此外,美国通过控制WTO和IMF等国际组织,强行推行TRIPS协议,然后凭借金融技术和金融智慧信息的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在专利法律知识方面的缺陷和滞后,在目标国家大肆申请专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美国金融资本纷纷抢滩中国,从原先的实体性竞争发展到品牌、商业方法等无形资产、智力层次的竞争。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图在全球确立知识产权霸权,而中国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因而在知识产权战场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将威胁到国内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进而影响到中国金融经济安全。(注:胡惠民:《如何阻击美国金融知识产权霸权》,载《经济前沿》,2003年11月。)
4.美国国际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进口石油仍将是美国能源的主要来源。“9·11”事件之后,美国采取了最大限度地使能源进口多元化,寻求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靠;增加国内石油战略储备;使用军事力量保证外国石油稳定安全的输往美国等项措施。当前美国的能源战略促成了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和石油消费国。中美双方在能源领域既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又有合作的潜力。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认为,中国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对美国构成经济、环境和地缘战略等方面的挑战。(注:Roger W.Robinson and C.Richard D' Amato,Prepared Statement to the Hearing on China's Energy Needs and Strategies,Oct.30,2003.www.uscc.gov)中国进口石油的增加,也会增大双方在中亚和南中国海竞争的可能性。同时,中美双方都需要稳定而可靠的能源供应,有着平抑国际市场过高油价的共同要求。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欧盟
东扩后的欧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还一直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来源,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来源地。中国与欧盟在先进技术,尤其是高科技产品方面的合作有助于欧盟扩大对华出口,也有利于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符合双方利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在贸易及投资领域
欧盟各国对中国的投资日趋活跃。投资项目大都以生产性项目为主,资本和技术含量高,向中国注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欧盟统一市场内资本自由流通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投资和融资。欧元的流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金融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它简化了贸易结算,降低流通企业的出口费用、定价成本和交易成本。(2)减少由于汇率变化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减少在欧元区内进口与出口的汇兑损失和风险,有利于中国企业合理负担欧元转换成本。
然而,欧盟在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的不利因素也正在显现出来:
(1)欧盟统一市场采取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用统一的关税和进口配额来取代各成员国原有的不同关税和配额,对中国而言意,这味着欧盟保护主义加强。
(2)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呈上升趋势,欧盟反倾销调查和数量限制已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主要障碍。在中国所有被调查的反倾销案件中,欧盟是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注:根据李小西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讲座整理。)欧盟反倾销法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与“替代国”的选择的规定上。(注:宋和平、刘亚芝:《欧盟反倾销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中国律师》,2002年6月。)
(3)此外,欧盟的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和企业的危害并不比反倾销小。这些壁垒来自四个方面:技术法规、标准繁多,要求高,修订频繁:对包装、标签以及劳工保护要求严格;“绿色壁垒”;竭力控制参与国国际标准的制定。(注:根据裘元伦的讲座整理,2003年10月。)
欧盟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未必能使双方自动达到贸易平衡,因为欧盟贸易逆差的第三个原因“大多是来自持续的结构因素,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在加工工业中所具有的重大优势。”(注:Herve Dejean de la Batie《中国贸易:欧盟注定要有逆差吗?》,转引自上海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洲一体化研究》,2002年第2期。)由此可见,逆差问题还会长期影响双方的贸易关系。
(4)欧元的启动给中国外贸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欧元区内部贸易的“贸易创造”效应减弱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欧元区内部贸易比重的提高,留给中国出口的空间将更小,使中国企业对欧盟整体出口的增长势头减缓。统一货币后,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使得欧元区内国家货物和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增强,有利于欧洲国家采取更有力的手段挤占中国市场,对中国国内产品带来冲击。欧元启动还意味对外保护主义加强和贸易壁垒的不减反增,使中国产品打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加大。欧元区内相互投资的增加,给中国吸引外资带来一定的压力,对中国在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欧盟东扩对中国的影响
欧盟扩大无疑是欧盟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事件,同时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正面效应
主要是贸易扩大。扩大的欧盟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进一步的商务和经济联系将使双方获益。随着10个新成员的加入,潜在的欧盟市场将为中国商品提供更大的空间。欧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意味着10个新成员国的平均关税的大幅度降低,这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向外拓展不无好处。海关总署提供的2004年前5个月贸易统计表明,欧盟东扩后,已由原先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跃居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拉米认为,扩大后的欧盟实行统一的关税,“这意味着10个新成员国的关税将减少至少一半”,这使得它们与欧盟其它成员国一样,跻身于低关税的行列。这对中国扩大对欧盟出口大有益处。东扩后巨大的市场遵守的是欧盟统一的市场规则,在贸易过程中履行统一的行政手续,这将大大简化中国出口商品在欧洲范围内的操作程序,提高效率,从而使中国的贸易公司更加容易进入欧盟大市场。(注:杨丽明:《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载《中国青年报》,http://www.exporteam.com 2004-4-29 9:10:00)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EPC)主任斯坦利·克罗希克认为,若以利弊来权衡,欧盟扩张总体上对中国利大于弊。随着欧盟的扩张,中欧、东欧国家的关税会降低,欧盟市场容量扩大到4.5亿人口,这对中国的出口商和生产商是有利的。(注:罗小军:《欧洲政策中心主任谈欧盟东扩将如何影响中国》,载《21世纪经济报道》,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05月01日10:11)
从长远来看,欧盟东扩将促进中国商品的西进,因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和中欧双方的相关协议,对中国鞋类、陶瓷、餐厨具等工业品和纺织品及服装的数量限制均将在2005年全部取消,同时欧盟扩大肯定能促进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必然提高这些地区的消费需求。(注:《欧盟东扩:纺织业喜忧参半》,(2004-05-30 07:00)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3-d5342588.html)
周尊南认为,中东欧国家虽然已加入欧盟,但经济水平追上发达的西欧国家还要8到10年时间,它们会有一些比西欧国家更优惠的吸引投资的政策。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生产的产品可以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通,因此,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有助于扩大产品在欧盟的市场份额。(注:席斯:《欧盟东扩将促进欧洲统一对华贸易影响有利有弊》,载《长城在线》,2004-5-9 8:33:30)
东扩对中国经济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欧盟的扩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不利。因为扩大后的欧盟如果依旧坚守原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关税配额不变,中国实际上等于减掉了原来出口中东欧10国的农产品部分。(注:杨丽明:《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载《中国青年报》,http://www.exporteam.com 2004-4-29 9:10:00)
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加剧。中东欧国家产品的价格、技术含量水平都与中国相似,所以,中东欧产品在欧盟范围内对中国产品形成竞争是肯定的。华商在中东欧国家的竞争力也将受挫,因为华商经营的大都是廉价的日用消费品,而欧盟对这些产品的标准很高。(注:《欧置东扩将影响中国产品出口》,载《中国经济时报》,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14:19)
欧盟东扩前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失效。欧盟东扩,使得中国此前与中东欧等国签署旨在推动双边贸易发展的双边贸易协议将自动失去效力。(注:杨丽明:《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载《中国青年报》,http://www.exporteam.com 2004-4-29 9:10:00)
欧盟反倾销规则适用范围扩大。一是原有适用于欧盟15国的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将扩大到25国。入盟前,中、东欧10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较为宽松,而这些国家入盟后,欧盟严厉的反倾销规则及措施将会自动适用于新成员国。这将对中国产品出口欧洲造成一定的打击。二是欧盟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将提高中国产品进入新成员国的门槛。相比而言,新成员国原先在这些方面的要求则较为宽松,入盟后,也将采用欧盟现有标准,在卫生检疫、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三是部分产品将受到欧盟配额限制。此外,东扩后的欧盟即将颁布的经济法规也会对中国企业产生负面影响。所有欧盟目前执行的有关法规和配额限制在入盟后都将在这10个新入盟国家中实施,因此欧盟东扩将使中国的产品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地出口到10个新入盟国家。(注:《欧置东扩将影响中国产品出口》,载《中国经济时报》,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14:19)
由于欧盟内部实行零关税,加上中国与这10个新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相近,10国入盟后,对外部贸易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将产生贸易转移效应。此外,由于新入盟10国全面实施欧盟“共同贸易政策”,将造成中国出口该地区的部分产品关税税率升高,或受到原欧盟对中国实行的配额管理、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措施的影响。(注:《“北约、欧盟东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卢丰整理。)
也有的观点认为,应从不同的阶段来分析欧盟东扩对中国的影响。马细普认为,欧盟东扩对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中东欧未入盟的谈判阶段是对中国有利的时期,入盟之后则是对中国不利的时期。宋新宁认为,欧盟东扩从短期看也未必是积极的影响,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挑战大于机遇。中国与中东欧产品互补性差,竞争性强,而中国的两个主要市场美国与西欧都在扩大自身区域性市场范围,这会使中国面临的竞争性压力加大。(注:赵晋平:《中日经贸关系30年回顾》,http://www.cass.net.cn/chinese/s30_rbs/files/xszl/zrjmgx30.htm)
三、日本
历经“广场协议”、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打击,加上的不良债权问题久而未决,金融机构的“借贷”心理,日本人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日本经济陷入困境,2004年虽有所恢复,但仍有一些景气指标的改善不够理想。日本是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日本的国内需求以及产品相对价格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而且具有长期弹性。日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致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贸易方面
中日两国之间具有明显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还具有较强垂直分工特点。中日贸易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中日贸易与投资关系发展是两国企业“双赢”的结果。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从日本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商品。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在日本由于资源因素和劳动力成本因素而无法生产或生产效率极低的一般商品,中国也从日本获得了国内尚无足够替代能力的资本品。这是双方市场需求的必然反映,也是典型的经济互补关系的体现。(注:《日中通过互补走向共荣》,载《日本经济要闻》,2004年6月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4年6月17日。)黑田东彦认为,中国生产普通产品的成本较日本低,但日本在最尖端的技术开发上成本则更低,因此双方应借重自由贸易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注:赵晋平:《中日经贸关系30年回顾》,http://www.cass.net.cn/chinese/s30_rbs/files/xszl/zrjmgx30.htm)而目前双方在贸易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贸易不平衡
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有观点指出,对中国来说,日本作为中国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在进口方面超过出口,在进口方面对日本的依赖性更大,带动日本对华出口的效果更为明显。(注:周见:《日本:景气回升又有进展》,载《世界经济黄皮书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从2004年日本经济的回升来看,外需扩大所起的作用明显,外需的迅速扩大主要在于对美国和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对中国贸易的扩大显得格外突出。(注:胡继平:《内在规定性决定总方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
贸易争端不断
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以及对华关系的不断变化引起中日贸易争端不断: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试图采用设限措施保护;随着日本政府的频繁更替,日本对华的关系不断变化;日本自持其对中国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其依赖性,引发贸易争端;中国的国力逐步加强,日本不愿意中国的强大和崛起。贸易争端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和日本工业品制造者遭受损失。
2.投资方面
从日本对华投资来看,由于中国采取积极吸引外资的对外开放政策,为许多日本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摆脱国内经营困境提供了机会和利益,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通过竞争提高自身素质的条件。
3.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经济前景暗淡,倾向于通过日元贬值降低出口风险,以此来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向中国施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目前出现的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既可看作是双方经济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双方经济地位越来越接近、平等的表现。(注:张舒英:《后追赶时代的日本经济与中日合作》,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
也有观点认为,尽管日本不时出现“中国威胁论”、“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人民币升值等噪音,但两国相互间的内在需求使得贸易规模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相互间的内在需求源自于两国经济客观存在的互补性。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中国优势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而日本是在中高端加工领域。在发展时间上的互补性,70年代后期,日本由资金不足转向资金过剩,而中国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注:崔世广:《日本社会思潮变化的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因此,从长远看,双方经贸合作的加强是趋势。
4.日本的竞争意图与对抗意识
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与日剧增,与日本形成明显的对比。日本增强了与中国竞争和对抗的意识,强化日美同盟,确保在亚洲地区的主导权。(注:赵晋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双赢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在东亚经济合作方面,日本也加快了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摆出与中国争夺地区合作主导权的架势。
日本与中国在资源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争夺的意图己很明显。尤其是:地缘政治经济和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因素决定了两国在世界范围争夺油气资源必定在所难免。中日两个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在海外,特别是在俄罗斯所展开油气资源的较量,影响深远。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大了与中国的竞争力度,以全额贷款和巨额援助为诱饵,劝说俄罗斯先建“安纳线”管道,与中国争夺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中日之间这场能源战,不管是“负数”、“零和”还是。“双赢”,都将是要长期面对的。
在合作方面,日本的对抗意识也很明显。就目前情况,在区域合作领域,日本采取了将中国排除在优先组合对象之外的FTA战略,其深层次原因是担心失去控制力和谋求主导权,这将无益于中日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注:韩艳艳:《中俄边境贸易问题浅探》,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4期。)此外,日本国内“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依然存在,担心国内商品受到中国商品的巨大冲击,并导致失业大量增加,因此,对于建立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FTA存有戒心。实际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同时参加的FTA才能给双方带来共同发展和理想经济利益。
无论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加强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出发,中日两国都需要增强相互间的信任,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四、俄罗斯
俄罗斯自经济转轨以来,生产下降和通货膨胀一直是两大难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少,经济结构畸形、外债规模大、投资规模小、人力资源短缺制约着俄罗斯经济,使之难以出现奇迹。而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邦,也是在经贸。能源等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因此,俄罗斯经济的强大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双方的经贸合作。
1.贸易方面
俄罗斯重工业基础雄厚,中国轻纺工业发达,结构互补。两国地理毗邻,中俄边境贸易和地方贸易在中俄贸易中占重要地位。2004年以来,双边贸易规模扩大较快,其中中国对俄出口增长迅速。边境贸易成为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主要形式。(注:邢广程:《对近期中俄关系的几点分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1期。)中俄边境贸易已从单纯的贸易发展为多种形式的合作,双方还决定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但就目前而言,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双边贸易服务体系不完善,欠缺切实可行的结算体制,保险、信贷领域合作水平不高。其中,商务仲裁、风险担保等部门工作不力,没有能完全介入双边经贸合作是主要因素。
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贸易不平衡,中俄互市贸易区目前还只是中方单向开放,经营的基本上是低档的日用品;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善,基本以初级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总体较小,双边贸易的增长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双方在合作领域缺乏大型合作项目作为支撑。
双方经贸合作“互补性”的实现缺乏必要的条件;两国部门及地方各自为政,政策不配套,不协调,地方乃至企业间自相竞争,内耗严重。也有观点认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误频频、经济体制转轨艰难、多数经济部门持续危机以及生产全面下滑,是制约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俄罗斯经济长期危机,市场无序和政策多变,是双方贸易发展缓慢和起伏的重要原因。(注:须同凯:《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情况》,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1期。)
中俄贸易秩序问题突出。俄罗斯的高关税和灰色清关使得中国商品难以进入俄主流高端消费市场。中国的假冒伪劣商品在俄罗斯造成不良影响。由于信任度不够,双方有实力的企业普遍不愿意到对方开展业务活动,不规则的民间贸易也给双方带来各种难题等。(注:须同凯:《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情况》,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1期。)此外,两国相互投资规模不大,对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双方利益冲突增多,贸易摩擦加剧。
因此,尽管中俄经济(注:菲奥纳·希尔:《俄罗斯:21世纪的能源超级大国?》,载《普鲁金斯评论》,季刊,2002年春季,转引自袁新华《俄罗斯作何选择?》,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4期。)结构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但双方的潜在贸易能量还没有得到发挥。
2.能源方面
俄罗斯把能源工业确定为经济的增长点,石油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俄罗斯经济走势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走势息息相关。美国能源专家菲奥纳·希尔估算,20年后,俄罗斯必然在天然气领域成为能源超级大国。(注:袁新华:《俄罗斯作何选择?》,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4期。)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大陆架是21世纪俄罗斯油气储量新增和产量接替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构筑21世纪东北亚油气平衡格局体系不可替代的资源国、能源供应国地位。中国则将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注:梅新文:《美国专家认为俄中能源合作极具发展前途》,载《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9月25日。)西非和俄罗斯成为中国进一步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突破口。由此可见,中俄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能降低中国的能源风险,菲奥纳·希尔指出,俄罗斯与中国在经贸关系上相互需要,发展能源战略合作是双方长远利益之所在,具有极好的发展前途。(注:王宪举:《增进中俄相互了解,提高相互信任度》,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1期。)
但诸多制约因素使双方的能源合作也面临困难,如俄罗斯政府在两条输油管道线路上在中日两国之间摇摆。近年来,俄罗斯对中国众多的人口感到压力,担心大量吸收中国劳动力会导致中国在远东做大,对俄的安全形成隐患。(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zgdm/442637.htm)
五、东盟
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双方在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在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和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注:中国新闻社:《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劲增“中国威胁论”日渐式微》,2003年11月1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EC-c/443633.htm)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是多方位的:在双边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双向投资、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也卓有成效。(注:邢厚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http://caitec.mofcom.gov.cn/article/200401/20040100171024_1.xml)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能开发巨大的内部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都将为中国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资本、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带来较大的便利和商机;便于中国参与东盟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方的直接合作;此外,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加深产业合作;东盟是中国国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市场。(注:陈虹:《共享增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与思考》,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
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可通过贸易创造效果及贸易转移效果,进一步推动区内外贸易与投资的活跃,促其经济增长与发展。与东盟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对中国的意义主要是:消除因“中国威胁论。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隔阂,加强东亚地区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开辟中国与中东之间新的能源补给通道,促进边境地区的发展,巩固边防;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更安全宽松的周边环境。(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呈现十大走向》,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9-12/26/3445615.html)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许宁宁指出,CAFTA正由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扩展。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政府间谈判的启动与深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和执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CAFTA,双边贸易额大幅上升,双向投资也有了新的扩大。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正发生着新的变化,而由竞争走向合作将带来“双赢”。随着CAFTA的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将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双方新的合作将增强本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地区吸引更多的外资。许宁宁认为,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板块市场正走向一个相互溶合的大市场。随着CAFTA的建立,相互间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将成为现实,也将对相互间人员与货币流动的便利化提出新要求,企业家要考虑新的跨国经营和新的市场开发策略。(注:张蕴岭:《为什么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
2.东亚合作的影响
东亚各国毗邻而居,形成了天然的联系、共存利益和一定的地区关系结构和秩序。(注:张蕴岭:《为什么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东亚合作的进程是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第一个轮子是“10+3”,即东盟与中日韩范围的对话与合作;第二个轮子是“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第三个轮子是“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第四个轮子是“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中国与东盟、日本及韩国有结构性的互补优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也日趋紧密。
通过“10+3”机制,中国与这些国家可以开展更密切的经济合作,克服中国单个力量的不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推动东亚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创建稳定与和平的地区环境。稳定、和平与合作的东亚地区环境对中国长期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东盟10个国家的内部差异比较大;东盟本身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是协商性的,达成共识比较难;双方在市场、资金和人才上的竞争也将加剧,会带来一系列的利益冲突。东亚地区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也是制约因素,尽管东亚内部贸易比例很高,但是,对“终端产品”的吸纳能力还是有限,无论是推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投资区的建设,还是推动更高层次的地区金融合作体制,东亚地区各国的向心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凝聚。(注:钱峰:《印度经济同中国赛跑》,载《环球时报》,2004-04-0711:44:22.31。)
六、印度
作为全球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经历了连续7年多的稳步增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的齐头并进,现在已开始“高速驶出车站”,有望与中国共同成为引领亚洲经济前进的火车头。十年来一直推动印度经济发展的服务业继续得到高速发展,贸易、运输、宾馆、旅游、通信等产业都普遍赢利。在每一个行业,都有两三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国应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获取对自身经济增长有益的启示。
1.利用外资方面
近年来,中印两国每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印度作为“后中国”市场,正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目标。(注:刘腾:《印度经济见仁见智 业内人士不同见解》,载《财经时报》,2004年03月16日17:29:46 http://stock.163.com/economy2003/editot_2003/040316/040316_189736.html)虽然印度吸引外资没有中国多,但印度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说明印度对外资的利用率大大高于中国。与印度相比,在中国的投资有不少被浪费了。(注:经济观察报:《印度经济或许比中国更有后劲》,2004-04-19。)
印度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上远落后于中国,反过来促使其转而从本国内部寻求发展经济的驱动力。借助于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印度已走上了一条有可能比中国依靠外国直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具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印度公司在提供高水平股权回报率的同时,它们的债务/权益比率也是亚洲最低的。股本规模大可以提高股权回报率的稳定性,但却不利于其升至高水平。大额股本和高股权回报率这两项特征印度公司兼而有之。(注:刘腾:《印度经济见仁见智 业内人士不同见解》,载《财经时报》,2004年03月16日17:29:46 http://stock.163.com/economy2003/editot_2003/040316/040316_189736.html)此外,在资本、金融市场方面,印度的相关制度更完善,运作更规范透明。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印度企业也要比中国企业方便。(注:经济观察报:《印度经济或许比中国更有后劲》,2004-04-19。)
2.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
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走日本模式不同,印度走的是美国模式,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推动的: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1%,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为金融和软件业。印度的国有商业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共存,但银行部门的坏账率低,印度金融部门具有良好的运行制度和严格的监管水平。此外,由于软件和软件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印度的风险投资增长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风险投资基金的国家。此外,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不同,印度的经济主要是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来塑造的。印度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印度人自己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而不需要像传统制造业那样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和产品。也正因为如此,印度经济增长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小得多。(注:国际金融报:《观察:印度经济能否赶超中国?》,2004-05-21 08:54,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4/05/21/000788101.shtml。)
相比较而言,中国拥有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更高的文化普及率,以及对新技术的快速吸收能力,而贸易市场更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开放,储蓄和投资率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3.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与中国和其它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不同,印度政府在该国最近的经济增长中几乎未扮演任何角色。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政府都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贷款和隐性补贴来鼓励优先发展某些产业,而在印度,政府几乎未对任何特定行业给予过优待,而在税赋上也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它近来支持行业发展的方式一直是“少取”,而非“多予”。印度政府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是私有化和放松监管,而非通过产业政策加以干预。(注:经济观察报:《印度经济或许比中国更有后劲》,2004-04-19。)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都有着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而印度在1947年从英国手中独立后,建立了联邦制、有着不同语言和宗教的各个群体。印度的政治体系是基于一致和分歧的民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民主政治的质量不算太高,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的,能够领导印度的政府,当然也就很难与一心一意追求经济增长的中国相抗衡了。(注:《中印贸易前景广阔》,http://www.cet.com.cn/20040527/GUOJI/200405272.htm)
印度的经济发展日益依靠私营公司推动,而中国仍然追求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当中国政府为本国的私营企业设置重重障碍之时,印度却一直在为本国私营公司的发展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和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印度政府除了提供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的基本框架之外,在更多时候充当的是私营部门服务者的角色。中国的私营企业很有活力,但本土的私营公司在规模和市场上远没有真正的全球化,而印度在这方面优于中国。最大的IT培训公司NTTI在华负责人朴凯旋对印度变成“世界工厂”非常自信,他说:“2008年以前,一些制造型工厂会转到中国,但这之后,这些工厂将转到印度。”
4.发展模式
有观点认为,印度的增长模式可以使经济更加稳定、持续地发展,它对投资者的回报也要高于中国及其它遵循东亚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印度最终将在经济增长率和人均产值方面超过中国。低投资率和低储蓄率、处事公平的政府和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印度遵循的是成功的美国模式,而非失败的日本模式。较为平实的储蓄水平可以使印度人更多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稳定的国内消费也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使其不必依赖起伏不定的出口需求。较为温和的储蓄水平可以减少能导致经济不稳的过度投资。由于没有政府的干预指导,印度经济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但却不同寻常的结构。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制造业。印度的服务业发展迅速,部分原因就是官方政策并没有刻意将资金导向制造业。与中国采取的典型的东亚经济增长策略相比,印度的模式应该更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5.中印两国贸易
连续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给印度的经济、生活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它将印度企业投入全球化的竞争之中,在当地创造了繁荣的IT业、制药业和旅游业。其中某些行业也正在与中国进行竞争。从两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看,两国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而从印度进口的则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成品。但是近几年,两国制成品贸易有所增加,双方贸易结构的这种发展变化,有利于两国贸易的均衡扩大。
但双方的贸易还存在不少问题: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有所增加。由于物美价廉,近年来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有所增加,印度官方经常采用反倾销的办法来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森严。高关税阻止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商品进入市场,致使走私猖獗。非关税壁垒也相当普遍,行政干预多,印方还有些人为因素阻止中国的商品进入。贸易纠纷增加。近来中国a对印出口商品质量下降、数量不足、不按时交货,引起印方的不满。某些中方企业被印企业欺骗后,为报复而欺骗其它印度商人,致使两国贸易纠纷增加。有观点认为,中印贸易额迅速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产生的纠纷也自然多起来,这是正常的,关键是采取妥善的方法解决。目前两国尚未缔结司法协定,使一些经贸纠纷的解决缺乏法律依据,所以两国应尽快缔结司法协定。该观点指出,未来两国的贸易将急剧扩大是肯定的。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印两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出口提供更加丰富的货源,同时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另外,中国成为WTO的新成员后,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加有利于印度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品对印度的出口也将增加。
注释:
[45]同注[44]。
标签:英国退出欧盟论文; 经济论文; 欧盟成员国论文; 反倾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贸易摩擦论文; 经济体论文; 关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