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初级中学;新都区付光成名师工作室,610511)
摘要: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入,由于多年盛行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常常被遗忘在角落里。实际上,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文科教育的事,而应该是我们初中教学阶段每个学科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德育教育在培养初中生的条理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渗透
1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1)有机渗透。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离不开教材。我们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思想教育进行结合,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在开展教学时,教师不要只注重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地将数学教学和德育教育落到实处。(2)有序性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做安排,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地教学。只有循序渐进并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3)适度性渗透。德育教育不能够急于求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能够让学生接受。也就是说,德育渗透要适量,要注意渗透的方法。(4)有情有意的渗透。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我们需要通过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通过讲道理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情感,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同时,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关系,认识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对于提升全民素质和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2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1数学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眼光比较天真。教师是学生除了家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教师的行为会被学生模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如果教师在数学课上做了一此不好的行为,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想要通过数学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的一此错误想法和做法要以和善的态度对待,告诉学生错误出在哪里,不要羞辱或者惩罚学生。另外,数学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2利用数学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数学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知识中,能够让学生的德育发展更加迅速与全面。例如,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讲解我国古代发现的某个数学定理,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讲解正负数时,让同学了解到是我们的祖先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并且我国是最早将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勾股定理的相关记录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书籍中,这个发现比欧洲人早了几百年,而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也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此外,三国魏时期的刘徽创造了“割圆术”,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等。这些详细介绍不仅仅能让学生牢牢记住相关概念及理论知识,更能让他们了解到我国伟人在世界数学史上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向着崇拜这些伟人并立志向他们学习。
2.3充分挖掘数学德育因素,加强德育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因此初中数学德育教育的渗透离不开课堂教育。教师要在教材中、课堂上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函数图像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函数的图像性质有直线、抛物线、双曲线等等,来引导学生:人的一生就好比是函数图像,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像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候高潮迭起,也有时候低潮绵延,但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只有经历了起伏,才能够真正的使我们成长。例如,在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以外,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的纸盒都是从哪里来的?使用完了以后又到了哪里去?同学们探讨之后,教师可以给出数据“我国造纸每年消耗木材大约在1000万立方米,其中1立方米大约相当于7棵树,请同学们算一下1000万立方米大约要多少棵树?”当同学们对算出的数量大吃一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节约用纸、保护树木、保护环境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体验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4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多数学生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对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抓住教育契机,适时渗透集体主义的概念和意义。例如:在讲解有关“三角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告知学生三角形之所以是各种图形中最牢固的一种,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各司其责,从而能够抵抗各种外部力量的破坏。就像我们的班级一样,教师本人也算是班级中的一分子,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们知识,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从而让我们整个班级的成绩得到整体的提升。这时,教师可以向一个学生提问“这位同学,你认为你在班级中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纠正并总结。告知学生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你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整个班级。作为班级中的一分子,每个人的成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同学的成绩提高一分,班级整体成绩就提高几十分。因此,你们的职责就是认真学好老师要求掌握的知识,并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班集体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借助数学教学进行团队精神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2.5实践应用,形成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数学思想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正与负、加与减、有限与无限等,这此数学思想都体现了质变与量变、对立统一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关数学知识时,可以将唯物辩证法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变化过程,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极限时,如图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有限个无穷小的代数和仍然是无穷小,但是无穷小的代数和结果并不一定是无穷小。从有限到无限,数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总结这个结论时,教师可以引申到学生的品格培养,使其明自“恶”虽小但不可为,“善”虽小但积少可成多。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偶然事件”与“必然事件”引导学生明自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和积累的。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必然都发生在勤奋、不断钻研的学者身上,因此学生要从现在开始,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习惯,辩证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3结束语
综上,初中数学教学是实现德育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理性、严谨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我们要充分如的认识到数学教学的这一功能,并自觉熟练地运用,使学科内容和德育渗透做到和谐统一,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密切、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崔彬,耿万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中数学德育案例集锦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Z3:24-26.
[2]张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实践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9:98-99.
[3]蔡结稳,吴少军.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7:117-118.
论文作者:舒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