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探讨_农产品论文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物流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温饱阶段,而是向营养更加丰富的阶段转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由仅仅关注量的层面,转而关注品种的多样性、营养价值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然而流通领域的发展滞后、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等因素的累加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遭遇了瓶颈期,不仅导致菜农卖菜难、消费者买菜贵的现象日渐增长,而且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世界产品中的竞争能力。合理的物流模式不仅会优化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且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对于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201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 0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8 957万吨,比上年增加1 836万吨,增产3.2%[1]。大量农产品在收割之后需要经过运输到达销售地,而运输条件较差、流通环节多,导致大量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货损率持续偏高。在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物流货损率高达25%,损失达1亿吨以上,而美国的货损率仅有2%。按每公斤1元的比例计算,经济损失达到上千万元。表1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产品物流额与社会物流总额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农产品物流所占社会物流的比例却逐年下降,2006年至2011年农产品物流的同比增长率持续低于社会物流同比增长率,反映出农产品物流发展总体效率较低。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农民生产粮食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而是将多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交易从而获取更多收益。我国地大物博、气候适宜,这些有利条件都使我国成为一个种类多、产量大的农业大国,但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农产品的物流发展则更为滞后。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可由图1表示。

图1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

我国现行农产品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物流运营主体来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运营者数量大,但大而不强。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是规模小、实力弱,造成了供应商自营物流能力低,规模化程度低。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运营主体主要是由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组织构成,其组织程度高,物流运营能力较强。

从物流环节来看,流通环节过多,效率低,成本高。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会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各级批发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的环节。繁杂的物流环节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同时延长了物流周期,致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增加了货损率。

从流通信息来看,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遍布全国各地,需求信息量较大,但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还不完善,不同产地之间难以共享需求信息。网络虽然进了村,但是仍然进不了户,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3万家[2],其中涉农网站6 000家以上,但据农业部对我国1 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购买市场资料和销售其农产品的生产者所占比重仍较小。

从物流设施、设备来看,我国物流设施、设备总体趋于落后。大部分产地分散于农村或山区,但是公路的建设尚未达到村村通或户户通的要求,加之路况差、关卡多、收费重都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运输。由于农产品的最大特性是鲜活性,现有的运输工具大多不能满足农产品的保鲜运输要求。集装箱、箱式冷藏车等先进的物流设备尚未广泛应用,导致大量农产品都在运输途中由于不能良好保鲜而造成巨大损耗。如2010年我国因丢弃腐烂食品造成的浪费达到700亿人民币,占食品生产总产值的20%之多,而经冷处理上市的蔬菜仅有不到5%[3]210。

从物流技术来看,我国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传统渠道仍承载着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流通量。由于缺乏对包装、加工、分拣技术的应用,使得冷鲜肉、分割包装肉占市场比重不到10%,包装蔬菜份额不足13%[3]211。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均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8∶1[4]。而条码技术、EDI技术、GPS定位系统等技术尚未普及,导致我国的农产品信息不能网络化、数据化,延长了农产品信息的流通周期。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策略

我国农产品生产者数量众多,但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壮大农业物流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日本农产品物流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是佼佼者,得益于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日本农协承担了物流主体的角色,负责农产品的生产指导、集中采购、统一销售等职责,覆盖了全日本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组织体系、经营事业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十分完善,已经形成了稳定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5]。农协不仅拥有自己的保险、金融事业从而负责信贷支持、权益保护等,同时具有加工、包装、运输与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物流功能的优势。由于日本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机构和职能配置合理,给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

我国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农协组织经验,建立我国各村各镇的自组织。自组织不仅要确保参与的生产者都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还要建立起自己的沟通渠道,与上一级市组织或村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只有将散户集中化,才能进行规范经营管理。要优先发展和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自组织,从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给予扶持,创建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自组织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下物流模式:

(一)自组织与市场建立直接的“自营物流”模式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农超对接”是“自营模式”的成功方案,以新疆家乐福“农超对接”活动中库尔勒阿达西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2009年,家乐福中国在合作社采购苹果和香梨金额约400万元,到2010年此金额翻了4倍,新疆库尔勒香梨的销量大幅度提高,参与合作社的农户平均年收入高达2万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自组织代表生产者的全体利益,其自身也参与生产活动。生产者负责农作物的生产和收割,并将农产品进行包装和加工,而自组织负责农业信息收集、政策贯彻、人员培养等职务。生产者不需要以个人的形式在市场销售产品,而是将销售的任务交给自组织。自组织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并可以根据需求来供应所收集的农产品并指导来年的生产任务。此模式可由图2表示。

图2 “自营物流”模式

(二)自组织与第三方企业建立“共营物流”模式

美国农产品物流的模式成功在于其典型的“大生产大流通”。农产品的生产以高度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著称。美国78.5%的农产品物流通道为“生产者—配送中心—各种零售商—消费者”,经由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只占交易总量的20%。农产品成熟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所经环节虽不统一,但目标都是尽量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损耗。

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要改善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就要尽量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着力于建立一个以自组织为主体,借助第三方企业来完成物流活动的模式。我国的苏果超市在这一模式中可谓是成功的代言者。苏果在农村建立网络,并将苏、皖两地的土特产,如靖江肉脯、安徽宣州笋干等特色产品,将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一改往日散装、裸露的包装方式,并利用自身先进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将其变为超市中的名牌农产品。这种模式下,自组织不再参与物流配送,而是根据终端销售商反馈的需求信息来供应农产品,并将农产品进行简单包装。第三方企业在这一模式下则成了物流配送的主体,不仅负责农产品的物流活动,同时向自组织和市场反馈需求信息。生产者不参与物流和销售活动,可以研究和培育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第三方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农产品的市场消费情况和需求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上,使得农产品的供求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生产者、自组织和第三方企业都有了明确的分工,产销终端对接减少了物流环节,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准确性。此模式可由图3表示。

图3 “共营物流”模式

(三)自组织与政府建立“外包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产销分离模式,生产者的职责专注于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和加工,并将精包装之后的成品交由政府搭建的平台进行销售。政府的职责是负责搜集各超市、第三方企业及批发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需求来调配农产品。以牡丹江的政府蔬菜直销店为例,采取政府搭台、企业经营、限价销售、让利百姓的运行模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销售价格低于市场正常销售的同类品种、同等质量蔬菜零售价格的20%以上,部分品种优惠幅度达到50%。此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统一的标准来检测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建立信息网,将所搜集的信息标准化之后面向全体公布。此模式可由图4表示。

图4 “外包物流”模式

三、优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对策

(一)政府协助加快生产者自组织的建立

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从本土资源优势出发,帮助当地生产者联合并形成利于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自组织机构。政府的职责是给予自组织相关的国家政策引导,并提供扶持基金强化自组织,将地区内的小户生产者集中管理,协助自组织开展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而自组织负责农作物的生产和收割,并将生产信息反馈给政府,使得收割后的新鲜农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运输到销售地。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对于信息灵敏度极高的农产品物流业,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效仿美国的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以信息、储运、冷链、加工、运输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技术体系;及时有效地采集并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将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销售商联合形成产品供应链,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供应链中的价格信息、市场供需信息也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个节点,实现实时跟踪、控制并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市场风险并提供市场预测分析。

(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美国的交通运输可谓十分发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呈网状结构,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每个大型的农场都有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储存、包装、分拣设备,装卸输送设备。我国的高速公路运力仅为美国的1/3,而铁路运力仅为1/5。我国应该效仿美国的模式建立起适宜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交通网,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确保公路能够畅行至每村每户,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物流能力。同时加大引进先进物流设施、设备的力度,广泛采取冷链物流的运输模式,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损耗。

(四)加强物流人才培训

我国目前拥有的物流人才总数少,物流人才的缺失阻碍了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而美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各类主体和组织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农产品物流服务主体主要包括各类商人、各类专业销售合作社、民间协会、农业公司、政府农产品信贷公司等5个主体。管理层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学士以上学历占92%,高学历的人才结构支撑着整个物流体系的高速运转。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重点培育物流人才,弥补物流发展的巨大人才缺口。物流企业则应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物流人才,并将适合的人才安排在自组织中,在加强自组织与企业合作的同时确保自组织中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帮助自组织高速运转。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为发展农产品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现代物流业的高速、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标签:;  ;  ;  ;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探讨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