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后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转型和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广播电视大学论文,时代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06(2008)03-0011-(06)
一、引言
轰轰烈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评估终于结束了,这场历时数年的全国最大的高等教育评估,因为由教育部组织,由中央电大和全国44家省市电大和多达数千所的电大分校和工作站参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观,这场令人叹为观止的高等教育评估,因为创下了中国高等教育一次性参加高校最多、涉及范围最广、活动规模最大等多项评估记录,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并且对未来若干年的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毋庸置疑,历经“中期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个历史阶段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评估,对于全国电大明晰办学思路,理顺办学关系,完善办学设施,健全办学队伍,提升办学水平,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已经起到了强有力的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使得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和活力。
但是,评估之后,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评估而终于长吁了一口气,不过,伴随着这场史无前例的高等教育评估戛然而止的,不仅只有评估活动的静场和静音,甚至还有全国电大人卒然中断的大脑思维,和喧哗之后的集体失语。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回过神来,许多人一派茫然。迷惘和困惑,成了电大人的普遍心态:电大的路究竟该向什么地方走?许多人渴望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已成为所有电大人心中一个难以解开的结。显然,让任何一个人来回答这个问题,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更不是一个容易说得清楚的话题。然而,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因为它牵扯到全国电大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影响到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后续工作开展,甚至还制约着未来若干年内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而这,也就是本文不得不写的原因,或许笔者的有关粗浅尝试和思考,能够抛砖引玉,激活大家的思维,调动大家为电大事业的发展,积极地献计献策。对此,笔者充满期许。
二、评估的退潮: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评估退潮之后,评估这个词,正在逐渐淡出电大人的话语中心,尽管所有人都明白,总结性评估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评估活动的真正结束,尽管在2007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明确宣布,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结束,转入正常运行,全国电大工作的重点,常态化、规范化的开放教育工作,将填补评估热潮之后电大人的工作思维真空。然而,难道评估之后,电大人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歌舞升平,做好日常的开放教育工作吗?细想起来,这样的提法仍然欠妥,因为对于所有人而言,都会相信: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由此看来,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历经评估之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严峻挑战和历史转型。制定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相衔接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电大工作的当务之急。如何化“前景困惑”为“愿景规划”?积极参与构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电大人都应当深入思考的严肃问题。正如英国生态学家A·N·怀特海所言,“一切意义取决于持续。持续就是在时间中保持价值的达成状态。持续的东西是自身固有模式的同一。持续需要有利条件。整个科学的问题就是环绕持续机体的问题。”[1]
但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到底在哪里?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反思电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以来所走的路。众所周知,我国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迄今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从1999年教育部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到2002年前后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组进行中期评估,在本阶段,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主要解决试点项目开展所需的“基本硬件设施”问题,全国电大上上下下投入巨资大搞“硬件设施建设”,校园网、局域网、双向视频教学系统、VBI、视听阅览室、网络教室、专业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等等,在此阶段,主要解决设施的有无问题;第二阶段为“中期性评估”到2006年前后的“总结性评估”时期,在本阶段,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轰轰烈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支持服务体系、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重点抓好管理队伍、教学队伍、技术队伍和研究队伍“四支队伍”的建设,比较好地解决了硬件设施的使用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办学规范,因此,许多人将本阶段叫做“规范办学行为”阶段。评估结果表明,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我国广播电视大学顺利实现了预期的办学目标,全国各地电大都能结合本地实际,大刀阔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践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后续工作如何展开,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是个语焉不详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笔者认为,其实,在全国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总结性评估结束之后,这个第三阶段已经开始,当中央电大号召全国各地电大努力抓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之时,其实已经意味着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正在向纵深发展,因为电大毕竟是大学,既然是大学,就需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上做文章,形成具有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特色的骨干学科、精品学科、特色学科集群,骨干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集群,骨干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集群。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全国各地电大应当结合本地实际,争取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亮点,按照“三分之一通用学科、通用专业、通用课程;三分之一品牌学科、品牌专业、品牌课程;三分之一紧缺学科、紧缺专业、紧缺课程”的合理办学格局和优势办学格局,抓好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显然,只有此,才能真正使得电大教学与科研相长,专业学科研究和远程教育研究并举。由此可见,和所有大学一样,教学和科研,也是电大永远不可更改的永恒主题。
不过,究竟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其中,优化学科建设,在理工类专业寻求开放教育试点突破;依托各地电大大中型企业工作站的专业优势,编制具有电大特色的最优化的理工科学科目录;通过对我国各地电大的办学状况调查,优化专业布局;通过“宏观调整、微观搞活”的办法,优化专业设置;通过社会市场调查、学习者调查和专家论证,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资源,建好可供全国电大学生使用的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库,这些当属电大系统未来若干年内的工作重点。我们不妨将这第三阶段叫做“开放教育的常态化和深度化”阶段,因为它主要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深层次发展问题,寻求建立一种最佳的远程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从而使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师生生存环境得以持续调整,合理优化,所以,本阶段又可被称之为“提升办学品格”阶段。正如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所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的发展模式[2],它的目的着重在于强调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方式要与优质教学资源保持动态的平衡,改善学习者的生存境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由此看来,广播电视大学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是教师,和学习者,这一点,当毋庸置疑。
三、评估的局外: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跨越式发展
从1999年9月到2007年7月,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师生潜心试点、认真迎评的漫长岁月里,忙忙碌碌的电大人不曾留意学校以外的社会风景,在那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旨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教育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众所周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的核心则是知识竞争力,而知识竞争力的核心却是学习竞争力,学习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建设学习型国家,于是,在我国各地,一股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农村,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等形形色色的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正在兴起,这股热潮汹涌澎湃,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社会景象。当然,也正是这股热热闹闹的景象,给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试点之后的又一个绝佳发展机遇。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旨在探讨学习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被纳入到议事日程。
然而,由于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农村的建设是一个个非常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它牵扯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部门,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成了各级政府不得不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况且由于不同的社会职能部门都在通过自己的管理渠道积极参与学习型国家、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建设,这就使得这种旷日持久的学习运动的形式更为复杂,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力量分散、缺少整合、扯皮推诿、效率不高、急需协调等问题日渐暴露和初现端倪,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城市纷纷成立有关机构,诸如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办公室等机构,即是其产物。然而,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来说,由于它从来只是一个办学实体,因而要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强大力量支撑是政府的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行政行为,因此,如何跨越体制障碍,赋予广播电视大学参与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必不可缺的部分行政权力或行政职能,让它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诸如类似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办公室等机构的领导下,发挥其全民终身教育的主力军作用,成为全国电大上上下下不得不认真研究解决的工作难点。
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学校、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农民学校、村民夜校,这些学校分属于街道、社区、乡镇、村委会管理,参与管理和教学的则有劳动、人事、民政、农业、教育等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甚至还有农工委、农经委等党政部门的积极参与,电大除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够在学习型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一点作用外,其实,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由于找不到作为的空间,许多电大人甚至还一片迷茫,甚至找不到北,找不到行动的方向。面对这些非常棘手的问题,究竟该怎么办?经过如火如荼迎评洗礼的电大人,能否真正在这场令人振奋的学习革命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呢?显然,要改变这种热情很高、信心不足、决心很大、不知咋做的窘困现状,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否则很难理出个头绪。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对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来讲,首先需要做这样几件工作:
——选取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和省份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他们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
——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目前在全国反响较大的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和其他学习型组织的案例分析,对之进行类型归纳、组织解构、经验总结;
——到做得比较好的城市、街道、社区、地县、乡镇、村委会进行调查,与各级劳动、人事、民政、农业、教育和农工委、农经委等党政部门及时取得联系,尤其是要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办公室等诸如此类的领导机构及时沟通,通过与他们的反复协商、讨论,找到一个能够办学合作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和系统办学实力进行盘点和整合,看看电大能在其中有何作为?
——适当的时候,申请教育部,在国务院的协调下,会同有关部委,启动全国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建设试点研究项目”;
——对广播电视大学无法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建设的系统办学体制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在原来向上拓展、向下延伸的系统改革基础上,实施上挂下联、左右拓展战略,争取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下,建成一个基于全社会作业平台的超大型开放大学;
——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都有一部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专项资金,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还有大量的新农村建设、学习型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而且在一些村也有一些用于村民教育的自有资金,因此,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必须走出大学的校门,积极与之取得联系,甚至保持经常性地联系,形成一种合作机制,争取这些资金,替他们做好这些项目,以真正发挥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力军作用;
——形成一个以各级政府和电大系统合作的办学体系为中心的社会连动办学体制、社会教学机制和社会学习方式,借助全社会的远程教育资源合力,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建设工作向前健康发展,从而真正将之落到实处。
也只有此,全国电大系统才能在这场旨在打造学习型国家的伟大社会变革中,找到新的教育增长点,赢得快速发展的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它是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宏伟目标的一种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下,努力实现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技术、质量、效益全方位历史性跨步和超越的发展;跨越式发展也是一种赶超先进的发展,是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的发展;跨越式发展还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的发展;跨越式发展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它的目标是在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境况下,提高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借助它,可以使我国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当然,我们也应当明白,“所谓‘跨越式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我们对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过去所走过的路,做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之后,我们提出了上述广播电视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显然,在我们看来,它与传统工业社会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赶超型”社会发展战略不同,它是一种“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3] 总而言之,它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二社会战场,走过多年评估之路的电大人,应该在众声喧哗、各自独语的固有开放办学模式之中走出来,在发展原有开放教育模式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已经被我们遗忘、失落了许久的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农村的建设洪流中,从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农村建设的边缘位置走向中心位置,为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形式的资源整合化和社会服务化、学习组织模式的过程规范化和课程品牌化、学习专业层次的需求多元化和动态管理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评估的洗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内涵式发展
在后评估时期,全国电大系统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那就是原本为了促进电大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的“全国电大现状调研”,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走向它的反面,全国电大系统的教职工原本希望通过这次战略定位,解决一些省份省级电大和地市分校不断被异化的问题,澄清电大到底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一个纯粹的成人开放大学问题,以进一步明确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发展目标、办学体制、管理模式、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实现“将广播电视大学办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特点的远程开放教育综合大学,一所以开放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为重点、稳定发展中专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综合性大学”而奋斗[4]。但是,这个调查结果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直接导致全国绝大多数省级电大从诞生伊始就已开始的朝气蓬勃的普专班办学被教育部勒令叫停,一时造成全国电大的舆论大哗,结果,使得那些原本因为打着两个牌子而内心发虚的省级电大反而产生了暗自庆幸的心理,而使得那些原本因为本省电大没有挂两个牌子而沾沾自喜的省级电大,陡然心灰意冷,后悔不迭。谁也没有想到,普专,这个诞生在全国电大成立之初,并且给这些省级电大带来三十年无上荣光,并且占这些省级电大招生份额主体部分的办学模式,一夜之间成为昨日黄花,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总结性评估的牺牲品。
总结性评估,使得全国电大在大喜(评估过关)大悲(失去高职高专)中,开始了令人不安的新的发展历程,有的人将全国电大普遍面临的这种发展境况称之为“发展迷航”,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一次新的“系统洗牌”。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成立的,它反映了在我国的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电大系统,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全国电大系统“固守普专教育,深化开放教育,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社区教育”;而另一种声音,则是希望电大老老实实做一个“纯粹的成人开放大学”。显然,斗争的结果,是后者占了上风。毋庸置疑,提出这两种观点的人都是好意,善意,都是为我国电大远程教育发展有一个态势良好的发展布局进言建策,但是,孰能料到,好心并不一定能办好事,其终极结果却造成了全国电大的一片混乱,甚至给许多省级电大的职工带来普遍而又深刻的伤害,这些电大的领导在当地的省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乃至主管教育的省级领导的带领下,竟至走访教育部,希望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要求在不影响这些省份高职高专办学的前提下(因为这既是这些省份电大事业的发展需求,也是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这些地方家长考生的普遍心声),深化开放教育改革,拓宽电大办学的主渠道。然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省级电大一次次奔走最后都是无果而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部怎么办,全国电大系统怎么办?这些省级电大怎么办?每一个关心电大远程教育事业的人,都在沉默中思考着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这既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暂时地迷惘、困惑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经这后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洗牌”机遇,真正解决电大的发展战略定位问题,从而使得全国电大系统在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迷失、困惑之后能够理性回归,积极参与新一轮系统办学重组,从而使得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事业重新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不至于真正陷入“迷航”而无力回返。这也许是评估之后,全国电大真正应当正视的首要现实问题。
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观点:
——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调整电大的办学思路,实施“深化开放教育,拓展职业教育,重组普专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关注创新教育,积极参与学习型国家建设(包括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和形形色色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等内容),发挥电大的终身教育主力军作用”的长远发展战略;
——对全国各地电大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调查,尤其是对原本隶属于国家部委、省级厅局的各种大中型企业的电大工作站(这些电大原本就是这些企业的职工大学、工学院、技校、职校等)进行调查,充分利用这些电大工作站的专业人才基地资源、教学实践基地资源、人才就业基地资源“三个优势”,通过高职教育的专业化与优选化程序,形成新的全国电大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实践基地目录;
——对全国各地电大的普专教育资源进行调查,尤其是对那些能够发挥各地电大办学优势的主干专业、长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进行摸底,编制新的全国电大普专教育专业目录,并进行专业资源的整合或重组论证,为新的电大远程教育高职高专改革做准备;
——适当的时候,申请教育部,启动全国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高专教育试点研究项目”。按照“中央电大统设三分之一普适专业、省级电大自设三分之一特色专业、地市分校厅局企业电大建设三分之一品牌专业”的思路设置专业;按照“全国电大统设三分之一通识课程、省级电大自设三分之一专业课程、地市分校厅局工作站设立三分之一技能课程”的思路设置课程。以实现电大远程职业教育的社会系统化和远程普专教育的职业技能化。
——为适应办学形势变化,全国电大系统应着手开始新的机构重组,在各校原来设置的开放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教育学院(城市电大,专门进行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开发)或城乡学院(省级电大,专门管理本省的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学院(依托大中型企业电大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源优势举办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学院(运用远程教育的手段进行普通专科教育)这“五大学院”,对各种属性完全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
——中央电大和各地电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次机构重组和办学洗牌,建设完备的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办学体系,包括开放教育体系、城市(乡)教育体系(包括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和农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普专教育体系,以真正实现开放的大学、开放的学科体系、开放的专业体系、开放的课程体系等“开放”价值理念。
如果能够按照以上思路展开工作,笔者相信,我国电大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发展,正如教育文化学者郑金洲所说的那样,实现“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以最终形成我国电大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支撑”。显然,参照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亦即:内涵式发展的四个方面含义,其实也正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指向”,对于全国电大系统来讲,“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学校才能真正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或许就是他所说的“重视学校内涵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方式”的重要理由吧,[5]。由此看来,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命题,它告诉我们,广播电视大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其不同的历史任务,走过总结性评估的全国电大人,应该主动适应这种社会转型,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全面实现事业的突破与超越。
五、结语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信息化社会向全球化社会、从知识型社会向创新型社会、从学历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社会转型阶段,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从阶段化教育向终身化教育、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从一元化教育向多元化教育的教育转型阶段。广播电视大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完成了从“硬件设施建设”向开发“软件教学资源”的历史阶段过渡;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远程教育的“技术环境创设”,后来则看重的是开放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群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成功地实现了招生规模的“量的扩张”之后,全国电大系统的师生又将解决教学水平的“质的提升”问题,当作工作中的重点;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此开始由过去的办学模式“浅层面”试点,逐步向重在学科建设的“深层次”改革迈进;如今,随着学习型国家建设高潮的到来,全国电大又一次站在事业发展的历史路口,并且不得不面对从“走进来”的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向着“走出去”的社会教育模式转变的艰难历史抉择,与此同时,在全国电大系统内,传统的高职教育、普专教育,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能否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使其置之死地而后生,成为转型期全体电大职工迫切需要找到答案的严峻问题。
转型,痛苦地转型,伟大的转型,寂寞难耐的转型,暴风骤雨般的转型,如何在这样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让我国电大成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笔者不由得想起我国学者郑金洲的一番话,“人们常说,中国正处于一种社会转型期。所谓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既然转型意味着对传统社会路向的偏离,那么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就应该一刻也不放松对旧有传统的批判。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文化更新的过程,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倘若得不到改造,转型的过程便永远不会完成,现代社会也永远不会到来。教育理论研究也是如此。如果不能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正视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弊端,那么,教育理论自身就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自身也就少了一份更新的基础,少了重新建构的可能性。”[6] 是的,正是在对我国电大过去辉煌之路的反思和批判中,我们尝试着寻找一条更加绚丽灿烂的远程教育创新之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千万不要计较我们的论述曾经偏离过传统的思维轨道,不要计较我们对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事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进行了严肃的审视和冷峻的剖析,因为,那是我们为了民族美好的远程教育未来所必须做的,所必须承受的,或者说,是我们所必须走过的天路之旅。
收稿日期:200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