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龄段英语课堂歌谣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歌谣论文,低龄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小学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歌谣简洁浅显,形式活泼,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词汇量不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小学生模仿和练习,是小学英语听说学习的重要载体和活动形式。地道的歌谣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和目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并要求学生“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文章将讨论小学低龄段英语课堂引入歌谣的必要性和英语歌谣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低龄段英语课堂引入歌谣的必要性 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二语习得假设,学习者只有接收可理解、可操作、接近个人语言水平的输入时才能有效输入和输出,并形成语言使用规则。韩礼德(Halliday)认为儿童是通过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来实现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以获取语言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语篇实体的。小学低龄段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和节拍,喜欢哼唱歌。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英文歌谣作为地道的语言输入的材料和途径(王蔷,2009)。在英语教学中,歌谣可以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兴趣 歌谣的词句贴合生活,句法语法实用,内容简单生动,节奏明快,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能配合相应的动作、表演和游戏等活动形式。小学低龄段学生具有爱说、爱唱、爱表现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歌谣这种活泼欢快的学习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另外,在歌谣的学习和演练中,通过诵读、表演、游戏、竞赛等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积极地互动,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语言学习的快乐,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 (二)规范语音语调,培养良好语感 小学的英语听力教材针对性强,虽然是英语国家的播音员灌录,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亚洲人设计,所以语速明显放慢,句型痕迹明显,且节奏和韵律感不强,声调和语调刻意,音节的连读、弱读、省略不明显,这些都降低了辨音的难度。听力教材虽然可以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但由于和真实场景中的英语发音存在很大差别,所以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音和语感。 而歌谣中自然真实的语音现象如连读、重读、爆破等比比皆是。由于歌谣利用声韵让表达内容朗朗上口,所以学生易学也爱学。通过歌谣的学习,善于模仿的小学低龄段学生能自然形成标准的语音语调以及良好的语感。例如清华少儿英语《语感启蒙》中的“Two Little Black Birds”就是一首很棒的歌谣,在节奏明显、韵律十足的朗读练习中,学生很容易习得并分辨歌谣中单词的读音与句子的语调。 (三)帮助扩大词汇量,深化记忆句型语法 英语歌谣词汇丰富,句型实用,语法简单,旋律和歌词都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相似性,简单易学。经过反复吟唱,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并理解歌谣中的内容。教师通过把语音、语调、节奏、韵律、词汇、句型、语法等教学内容特别是困扰学生的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地融入歌谣的诵读和游戏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完成语言输入输出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例如,在歌谣“Where Is the Green Sheep?”的学习中,除了反复练习句型“Where is...? Here is...”学生还能学会blue,red,bath,bed,thin,wide,swing,slide等重点单词。 (四)帮助克服羞怯心理,训练口语听力 歌谣对小学低龄段学生来说,是一种听觉感知的艺术,能帮助培养英语的韵律感,是活在学生口头上的英语。小学生容易掌握、记忆并模仿节奏感强、内容新鲜有趣的歌谣,在愿意唱喜欢唱的情绪下,他们可以消除羞涩畏难心理,增强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训练口语听力。例如歌谣“Five Little Monkeys”虽然句子较长,但是画面感强,童趣盎然,朗朗上口,同时还能配上动作或者手指操的表演,学生易学乐学。 (五)帮助了解异国文化,拓展课外知识 歌曲和歌谣来自真实的语境,是英语学习课程中文化学习的内容。英语歌谣传唱度高,典故众多,历史悠久,在英语国家民间流传广泛,内容与其风俗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英语国家各民族文化特性中的知识性、趣味性、智慧性。学习歌谣的过程就是了解异国文化和历史的过程。在哼唱歌谣中,小学生不知不觉就可以培养语感,开阔视野,掌握外国文化和历史知识,获取智慧。如通过学唱“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传统节日。 (六)调节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三个时段,歌谣是最常用的调节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在课堂起始阶段,通过歌谣诵唱,学生们自然准备好学习情绪,把课间涣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语学习上。在课堂发展阶段,运用歌谣既能操练新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疲劳。如在学习句型“What are you doing?”时,可以让学生唱歌谣:“I am running,running,running.I am hopping,hopping,hopping.”结束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也可以通过歌谣的演唱复习教学内容,反馈教学效果。 (七)化解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 英语歌谣形象具体,着力于突出事物的形态、色彩和动作,其中各种象声词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歌谣的形象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唱爱跳、爱表现等优势,歌谣节奏和韵律欢快,语言重复性高,想象丰富,可以化解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例如在“Clap Your Hands”这首歌中,反复出现了clap,shake,roll,wiggle,pound等动作和as...as you can的结构,通过多次吟唱,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这些较难的词汇和结构。 二、小学低龄段英语课堂歌谣的教学策略 研究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争取高效低耗,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愉快的共情。小学低龄段的学生虽然开始了从具象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其思维主要还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表象的联想来进行,而非凭借对事物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判断和推理来完成。因此,在小学低龄段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材,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来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策略 游戏形态、游戏精神是小学低龄段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成分,所以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歌谣最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歌谣学习中的游戏策略是指在歌谣教学中通过运用游戏的手段,结合游戏与英文歌谣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互动氛围,这对于培养小学生语言与动作表演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集中、毅力不足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与幼儿园歌谣相比较,小学低龄段的歌谣在内容上需要更有深度,在形式上要求更为复杂,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课程内容、目标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取富有表现力的歌谣,在看、听、说、唱、玩等系列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在“Bus on Wheel”的学唱过程中,师生可以在游戏中分别扮演司机、妈妈、宝宝、乘客、雨刮器等角色,边表演边唱。这首歌谣节奏鲜明,内容有趣,学生吟唱时必然会情绪饱满,热情高涨。 (二)情境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从教学需求出发,引入、制造或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情节生动、感染力强的儿童故事和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的歌谣对低龄段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故事和童谣,伴以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鲜明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自然就理解快、记得牢,从而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活动中去。例如通过情境教授歌谣“Green Light”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视频、动作或者实物游戏向学生展示交通规则。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猴子在十字路口时,什么灯亮了?他准备做什么?小熊说了什么?第二次过路口,什么灯亮了?小熊又说了什么?”等等。师生可以边念歌谣边做走、停、等的动作。形象的动作构建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语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融入歌谣的情境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三)多模态策略 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是运用多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通过多种手段及符号资源,如动作、声音、语言、图像等进行交际的现象。互联网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英语歌谣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多模态资源(文本、微视频、音频、动画、微课、图片、海报、Gif动态图、课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过程趣味化、参与化。 教师在教授英语歌谣时要为学生提供多重刺激,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学生通过耳听、眼看、鼻闻、手摸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感知语言内容。总之,多模态教学策略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讲、做的方法。如教授歌谣“I Love Apples”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实物演示让学生对苹果的round,red,juicy,sweet和相应的单词产生感性的认知和联系。 (四)创编策略 创编策略是指以师生共同、学生单独或学生小组等形式发挥想象力,把生活常识、已掌握的单词句型应用到歌谣中,对歌谣进行修改或创编。创编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还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发展发散性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歌谣创编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创编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热情、想象力和积极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巩固、梳理、吸收、内化所学语言知识的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创编歌谣的过程能拉近师生关系,又好玩又有趣。教师可以通过歌谣的歌词和句式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这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在唱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化对短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并加强识记。例如,创编歌谣“Are You Sleeping时”,学生就可以在保持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把歌词“Are you sleeping?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John? Morning bells ringing,Ding ding dong.”这些部分进行重新再创造。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歌词中的动词和名词的方式来转换歌谣的内容,这种创编能让学生在巩固现在进行时的句法结构的同时复习各种学过的词汇。 (五)TPR策略 TPR策略即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这是通过语言和行为的协调来教授语言的教学策略。心理学专家指出,小学生对于语言的反应顺序是先有身体动作反应,后有语言反应,或者说,是先理解后开口。因此“听—做”是TPR最显著的特征。TPR教学策略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活动在“动作”和“声音”之间建立条件反射般的直接联系,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最终能够不假思索快速做出反应。学生把对听到的“音”转化成“义”并让身体做出反应的这个过程也是英语进入学生思维的过程,这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Hockey Pokey”这首歌通过伸手、伸脚、摇头、跳跃等活动,体现了hockey pokey的魅力,感染性强。又如:“Hows the Weather?”这首歌谣形象可感、动作丰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可以对句型和词汇有深切的认知和掌握。 Hows the weather? Hows the weather? Hows the weather today?(中间三指做出字母“W”状,扭动手腕学生之间相互指点) Is it sunny?(胳膊在头上做个圆形) Is it rainy?(双手向下做出下雨状) Is it cloudy?(想象头上有一朵云,噘嘴去吹) Is it snowy?(双手缓慢晃动,做出下雪状) Hows the weather today?(扭动手腕,手指呈“W”状) Lets look outside.(手搭凉棚状往外张望) 英语歌谣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对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儿童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低龄段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授歌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民谣教学策略_英语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民谣教学策略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