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流派综述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流派综述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学派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信息资源论文,国外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整个80年代是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大约是90年代初由孟广均教授和卢泰宏教授等人引入我国的,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随后一些介绍文章陆续见之于国内报刊,到了90年代末期还有专著面世,它们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现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水平,反映了人们关于IRM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我国学者霍国庆曾撰文将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分为3个学派,我在其归纳的基础上对这3个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1 信息系统学派

1.1 信息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信息系统学派是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主要以霍顿(F.W.Horton)、马钱德(Marchand)、迪博尔德(J.Diebold)、史密斯(A.N.Smith)、梅德利(D.B.Medley)、博蒙特(I.R.Beaumont)、萨瑟兰(E.Sutherland)、D.胡赛因和K.胡赛因、诺兰(R.L.NoLan)等为代表,其主要理论源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家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建立满足组织需要的信息系统为核心,故称为信息系统学派。

代表著作有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与案例》(1979)、《信息资源管理手册:使信息资源管理变为易事》(1982)、《公共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10年的进展》(1985)、《信息资源管理》(1985)、马钱德的《信息管理:过渡期的策略与工具》(1985)、《信息趋势:从信息资源中获利》(1986与霍顿合著),迪博尔德的《信息资源管理:新的挑战》、《信息资源管理:新的问题》、《信息管理:挑战和机遇》、《信息是竞争武器》、《影响信息管理未来的6个问题》、史密斯和梅得利的《信息资源管理》(1987),D.胡赛因和K.胡赛因的《信息资源管理》(1984),博蒙特、萨瑟兰的《信息资源管理》(1992)。

1.2 信息系统学派的主要理论

1.2.1 信息是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

美国学者霍顿从资源管理的视角认为,IRM是对一个企业的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即内容)和设备(information resources,即工具)等进行管理。他将资源管理的概念扩展运用于信息、数据和知识的管理方面。霍顿还从管理活动这一视角认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它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生产、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与利用等阶段。IRM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

英国学者I·R·博蒙特(Beaumont)和E·萨瑟兰(Suther land)也认为:IRM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其管理对象则包括所有类型的数据、号码、文本、视像、声音和各种不同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1.2.2 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A.N.史密斯((Smith)和D.B.梅德利(Medley)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与组织战略规划相对应的新型管理理论。

迪博尔德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他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并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与组织管理其他资源相同的管理方法。

霍顿也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的新职能,是在信息与文书激增的背景下,人们对更多组织有序的事实和对方便获取统计数据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他还指出,信息,与信息资源是可以纳入组织预算的。它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同属组织的重要资源,理应以管理其他资源的方式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必要环节。

1.2.3 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霍顿提出,在组织中对所有信息、信息资源的管理达到“高效(Efficient)、实效(Effective)、经济(Economical)”,应成为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即著名的“三E”目标。霍顿的“三E”目标高度概括了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以迪博尔德为首的研究小组把信息资源的管理目标具体化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目标,认为在一个公司范围内,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建立一种环境,只允许相关的(不是全部的)信息进入到公司的决策活动中;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方法,对生产、收集信息的费用与利用信息后所获得的效益进行比较;树立信息在企业的商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被视为一种重要财产的观念;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应首先对需求进行分析;使信息管理者的地位合法化;为所有的管理者和职员提供培训、教育和晋级的机会,使他们能掌握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技能;吸收用户参与系统的设计及有关决策活动,使之能对信息生产活动及人员、设备等资源负责。

马钱德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增强组织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部信息的需求能力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益。

1.2.4 信息资源需要综合管理

霍顿在其1985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方法论,包括如下内容:确定组织的信息资源;估算信息资源的价值;确定信息资源的价格;分析信息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重建信息系统。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突出了成本-效益管理方式,体现了信息资源是经济资源的思想,强调资源管理方法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是其“三E”目标的具体实现形式。

迪博尔德提出信息资源管理要重视信息政策的作用。他指出,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组织中的信息政策将成为管理的必要手段,确定信息的价值标准是制定信息政策的首要步骤。

博蒙特和萨瑟兰重视信息资源管理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工商业所面临的是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回避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面影响,但技术因素并非决定因素,最终的决定力量仍然是人,第一流的管理者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1.2.5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系统和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的产物

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整合的产物,这些技术学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化数据处理、电子通信网络等。

马丁认为信息管理的范围涉及数据处理、文字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和情报中心、办公系统、外向型信息服务以及所有与信息有关的经费控制活动。

马钱德和克雷斯莱因将信息资源管理分为7个模块,即数据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和技术情报中心、办公系统、研究和统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或公共信息机构等。

史密斯((Smith)和梅德利(Medley)强调管理理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结合,目的是使“已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人可借以把握一般管理的概念和职责,使一般管理学家可借以获取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在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迪博尔德指出,管理信息系统强调各部门的技术性,而信息资源管理则强调信息资源在组织总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博蒙特和萨瑟兰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涉及如何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取竞争优势的商业知识、信息经济如何改变市场的经济学知识、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影响法律框架的法律知识、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社会学知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方面的技术知识等,这无疑是一个综合应用的知识领域。

1.2.6 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诺兰、马钱德、史密斯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阶段模型,并详细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诺兰的阶段模型对组织建立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马钱德先后提出过两个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阶段模型,一个是五阶段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工商企业中信息管理职能的演变规律;第二个模型是和克雷斯莱因共同提出的四阶段模型,主要用于描述政府机构中信息管理的发展规律。史密斯和梅德利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提出了信息系统的五阶段模型。这些阶段模型已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型。

1.3 信息系统学派的主要特点

一是将信息视为组织资源,强调信息的资源特性和经济特性;将成本管理引入信息资源管理,注重研究信息的价值,强调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二是以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载体,侧重研究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实现形式,强调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提高组织的生产率,进而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是重视信息系统理论同管理理论的结合,将信息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信息系统学派多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信息资源管理,侧重考察信息技术的利用如何影响一个组织机构及其商业经营,将信息资源管理同组织战略联系起来,强调从信息资源中识别发展机会,用信息战略赢得竞争优势。

四是注重案例研究和集体研究。信息系统学派的代表著作多是集体研究的成果,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部分来自工商实业界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另一部分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有些则是身兼二职。这种不同背景的合作,使得其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的学术性;同时,大量的案例是该学派研究成果的又一特征,其理论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工商领域的管理者、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师生以及一般的管理者。

2 记录管理学派

2.1 记录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美国学者里克斯(B.R.Ricks)、高(K.F.Gow)、罗比克和英国学者库克等是记录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里克斯和高1984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罗比克的《信息和记录管理》以及库克的《信息管理和档案管理》等。记录管理学派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在记录管理中的应用,侧重研究记录管理系统的建设。记录管理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与办公室文件处理有关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 记录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

记录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记录。记录是指记录在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包括所有书籍、论文、图片、影像及其他载体记录下来的资料。从内容上则包括能够反映一个组织机构的功能、政策、决策、程序、操作和其他活动的资源。记录是一个组织机构的共同记忆,它既是一种组织资源又是一种组织财富。

记录管理是指从记录产生到最终清除之间的系统管理。记录管理系统(RMS)是记录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针对一定的目标,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大块所构成的有机体。记录的创造、分配、利用、维护、存储与剔除过程都包含在处理板块中,也称为记录的生命周期。

记录管理的目标是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低的费用、给适当的用户以最准确的信息。记录管理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和管理。

2.3 记录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

一是将信息资源等同于是记录,认为记录是一个组织的重要资源和财产,高效率的记录管理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是注重记录的生命周期,即记录的创造、采集、存储、检索、分配、利用、维护和控制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信息过程管理,这个过程构成了记录管理理论的内在依据。

三是注重多媒体的集成管理,记录的范畴超越了组织文书记录,被扩大为文献信息,其目的是在记录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文献信息类学科的集成。

记录管理的理论尚不够成熟,仍处在经验学科与理论学科之间,没有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面,未能真正统一文献信息管理,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信函、文件报告、表格、缩微品等,本质上是一种扩大化的档案和文书管理。

3 信息管理学派

3.1 信息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信息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马丁(W.J.Marin)、美国学者克罗宁和达文波特、德国学者施特勒特曼等,其代表性的著作有马丁的《信息社会》(1988)、克罗宁和达文波特合著的《信息管理的要素》(1991)、施特勒特曼的《90年代的信息管理:一个概念框架》等。该学派研究者的学科和知识背景多为图书情报领域,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分歧很大,各有特点,理论上的相关性也比较弱,但是他们都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理论名称,故将他们的思想与理论统称为信息管理学派。

3.2 信息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

信息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宽泛。马丁认为,信息管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其范围涉及数据处理、文字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馆和情报中心、办公系统、外向型信息服务以及所有与信息有关的经费控制活动等领域,其构成要素则包括技术、专家、可利用的资源和系统等等。

施特勒特曼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与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合和控制的理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部分,信息过程则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信息服务过程。

克罗宁和达文波特将信息管理的主体扩大化,在他们看来,个人在整理、归并个人的各种记录时,就是在扮演信息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大家都是信息管理者。他们还认为,信息之所以能够被管理是因为它可以模型化。

信息过程与管理过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施特勒特曼提出了信息的经济转换过程,他将信息资源的规划、预算、控制等管理过程,与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传递等信息过程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涉及信息扩散、信息载体的异质性、信息爆炸等问题。施特勒特曼指出,图书馆与情报服务必须在两个方面改进信息管理:在内部,它们必须改进信息资源管理以提高生产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改进服务效果;在外部,它们必须把握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没法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3.3 信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

信息管理学派的理论分歧很大,不同研究学者的成果各具特色,都有独到之处,但理论体系不强。其研究成果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消化吸收程度,及其与图书情报理论的结合程度。

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追根溯源,三大学派有不同的理论传统、逻辑起点、技术含量、发展阶段和研究方法,其多元发展和相互争鸣促进了IRM理论的繁荣。只有充分研究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学派及其观点,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性。对IRM学科体系的建设来说,应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统一于信息资源管理,这样才能保证IRM的内在一致性,保证IRM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最终走向成熟和繁荣。

标签:;  ;  ;  ;  ;  ;  ;  ;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流派综述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