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分合论文,规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把“都”的用法用一个统一的语义来概括,比如李行德(1986)、Cheng(1995)、蒋严(1998、2009)、潘海华(2006)认为“都”表示全称量化,黄师哲(1996)认为“都”表加合,林若望(1998)认为“都”表分配,徐烈炯(2007)认为“都”表示达到相当程度,Giannakidou & Cheng(2006)、向明(2008)则认为“都”是一个最大化算子。
目前学界对第一种观点的质疑是:能否解释所有的例句?比如刘丹青(2005)就举了如下一些例句:
(1)a.可是她穿上以后连路都走不了啦。(《黄金时代》)
b.他们有钥匙,连门都不敲就进来了。(《黄金时代》)
c.那段时间箫雨天天在家做家务,出门连“的士”都舍不得打。(《知音》杂志)
d.他连事情都没搞清楚,杀了我,还说我的不对。(网)
例(1a)中,没有比“路”更走不了的东西。例(1b)中,没有比“门”更不能敲的东西。例(1c)中,没有比“的士”更舍不得打的东西。例(1d)中,没有比“事情”更难搞清楚的东西。
刘丹青认为,这种非典型“连”字句的最大特点是:在上下文、说话现场、言谈双方的共享信息和认知背景中都找不出与“连”后XP构成对照的一个成员,无法形成一种可能性等级尺度。因此,很难用全称量化或梯级序列①来解释。
这个问题在潘海华(2006)中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潘海华认为这样的句子都是变体或者省略形式,例如“他连头都没抬一下”是“他连抬头都没有抬一下”的变体或省略形式,“他连凉都没有冲”是“他连冲凉都没有冲”的变体或省略形式。按照这种处理,(1)中的例句都可以得到全称量化的解释。
但是,下面的一些例句就不容易用全称量化来解释了。例如:
(2)a.天都黑了。(Huang,1996)b.天天如此,我都习惯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c.哎呀,你不说我都忘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d.这话说都说了,还能怎么办?(王红,1999)
上面的例子都只表达了一个单数事件,我们很难根据当前语境构造出一个复数的事件来。而认为“都”表全称量化、表加合、表分配也好,都必须以构造出一个复数事件为基础。黄师哲(1996)认为(2a)可以构造出一个复数事件,即“天黑”和“天亮”,但这种构造跟句子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关系,黄文并没有详细说明。蒋严(1998、2009)、潘海华(2006)都认为可以根据时间先后关系构造出一个梯级序列,即“天亮→天黑”,这种解释比黄文更深入了一步,但这种解释会把句子解读为“天黑和天亮都出现了”,这显然不是这个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说例(2)表示达到相当程度似乎也不大妥当,因为它们表达的并非极端事件。
但是,这里的“不寻常”、“不协调”的意义是怎么来的?是事件本身就不寻常,还是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事件不寻常?还需要进一步的说明。而且,有些句子,如(2b),明确表达了“我习惯了”的原因是“天天如此”,这似乎并没有不寻常或不协调的意思。
我们认为,不管把“都”看作几个,都必须承认“都”的内部是存在区别的。不管是区分为两个,还是区分为三个,都必须先把各自的范围划分明确,之后才能归纳各自的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下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都”的用法进行重新分类,并揭示各个次类的内部区别。二是在潘海华(2006)的基础上对其语义解释模式进行修正,使之能够解释所有的“都”。
2.“都”的重新分类
2.1重新分类的理由
之所以要对“都”的用法进行重新分类,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袁毓林(2007)的语义解释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下面的(3a)却不能解释(3b)。
(3)a.小李都买呢子的衣服。 b.小李都买的呢子衣服。
蒋严(1998)认为(3a)中“都”约束的对象不是“呢子的衣服”,因为这样得到的语义是小李把所有的呢子衣服都买了。实际上,“都”约束的是句子的预设(该预设随语境而定),比如可以是小李在某段时间买了一些东西,或者是小李在某段时间买了一些衣服。这个预设提供了一个集合S,即{x|x=小李在t时段所买的东西}。这个集合才是“都”所真正作用的对象。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小李在某段时间所买的东西都是呢子衣服。
袁毓林(2007)试图把蒋严(1998)提出的语用推理机制进一步细化。他认为,“都”的这种隐含在预设中的作用对象,有时可以实现为显性的句首话题。(3a)可以采用如下省略拷贝式话题的推导程序进行语义推导,例如:
b.{小李每个买衣服的事件都属于买呢子衣服这种事件}
袁毓林(2007)假设(3a)是一种说明性小句,其话题是上文或语境中的“买衣服”一类复数性事件。因此,可以在表层形式上把这种话题补出来并且还可以在谓语核心“都”之前加上跟这种复数性的谓词性话题相照应的“每次”,动量词“次”提供了找回“买衣服”一类谓词性话题的线索。这样,“都”约束的对象是先行话语或语境中隐含的复数性事件话题。
我们按照同样的逻辑来对(3b)进行语义推导,那么,“都”的量化对象也应该是位于“都”左边的而且在句子中没有出现的“每次”,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他每次都买呢子的衣服。
事实上,(3b)并不一定是这个意思。首先,根据我们的语感,(3b)不一定是买了很多次衣服,可以是一次性买了很多衣服,这些衣服都是呢子的。其次,按照对(3a)的解释,只要每次都买了呢子衣服就可以,并不排斥也买了其他的衣服(如真丝衣服、纯棉衣服),而(3b)则一定是排他的,小李买的只能是呢子的衣服,不可以也买了其他的衣服。
于是问题就来了,从语义上看,(3a)和(3b)中的“都”没有任何区别,都属于《八百词》中的“都1”,表总括。从句法结构上看,(3a)和(3b)焦点结构相同,所用的词语也相同,只是“的”的位置稍有差异。语义和句法结构都基本相同的(3a)和(3b),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呢?
第二个理由是关于“都3”的。蒋严(1998)举了下面的例子。
(4)a.都十二点半了,怎么还不下课?! b.都(是)中学生了,一封信也写不好。
c.天都黑了,他还在工作。 d.河里的水都结冰了,他还赤着脚干活。
蒋严认为“都”在这里不是表“已经”。“已经”的意义并非来自“都”,而是来自“了”表达的时态信息。“了”表达完成态的信息,所以有类似“已经”的显义。
以上句子“都”与“了”共用,是说话人有意将最近发生的、在句中描述的事态与在此之前的一系列相关事态相提并论。这些事态构成一个有序的集合,该集合按时间排序。最新发生的事自然排在末端。这样又构成了一个自然语用分级。含有“都……了”的句子既肯定了末端的事态,同时也肯定了语用分级中所有的事态的发生。这些事态的全体都是“都”的作用对象。
蒋严还认为,(4)中的句子都可以转化为“连……都”句,但转化的步骤不完全一致。(4c)和(4d)可以在句首直接加上“连”,但(4a)和(4b)却只能调整为语义大致相同的结构。例如:
(4’)a.连十二点半都到了,怎么还不下课?! b.连中学生都当上了,一封信也写不好。
我们认为,蒋严对(4a)和(4b)的分析基本上可以,而对(4c)和(4d)的分析则值得商榷。按照蒋严的分析,(4c)和(4d)会引出一个以时间为序的事态集合,句子既肯定了末端的事态,同时也肯定了语用分级中所有的事态的发生。比如(4c)可能会引出“天大亮>天微暗>天黑”这样一个序列,句子的语义是天黑发生了,其他事态(天大亮、天微暗)也都发生了。我们认为,这不是该句的真正语义,(4c)真正要表达的是:现在的状态是天黑了,其他状态都为假。同时,与其他状态相比,天黑了是说话者心目中很晚的时间,而说话者没有想到会这么晚了。同样,(4d)的真正语义也不是连结冰在内,其他状态都出现了,而是:当前状态是结冰了,其他状态都为假。同时,与其他状态相比,结冰了是说话者心目中最冷的状态,而说话者没有想到河里现在会结冰。
于是我们会问:为什么同样是“都3”,(4a)、(4b)与(4c)、(4d)的语义解释却不同?是我们的解释模式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都3”的内部差别认识得还不够深入?
第三个理由是对《八百词》的“都3”的争议。以往学者们多数把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八百词》的“都3”是否表“已经”上,提出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八百词》的“都3”和“已经”是不同的。事实上,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证明《八百词》的“都2”跟“甚至”也是不同的。甚至我们还可以证明一切用同义词释义的情况都是不准确的。
(5)a.连这么重的病都给治好了。 b.你都搬不动,我更不行了。
c.我连动都没动。 d.我都不知道你会来。
(6)a.都十二点了,还不睡! b.我都快六十了,该退休了。
c.饭都凉了,快吃吧!(以上例句都出自《八百词》)
但是,这两种情况是用什么标准区分开的?《八百词》并没有明说。只是说例(5)中的“都”表甚至,例(6)中的“都”表已经。我们假定例(5)的判定标准是插入“甚至”,而例(6)的判断标准是插入“已经”,则例(5)和例(6)中的例子都符合要求,如下(5’)和(6’)所示:
(5’)a.甚至连这么重的病都给治好了。b.你甚至都搬不动,我更不行了。
c.我甚至连动都没动。 d.我甚至都不知道你会来。
(6’)a.都已经十二点了,还不睡! b.我都已经快六十了,该退休了。
c.饭都已经凉了,快吃吧!
根据我们的考察,尚有不少例句并不遵守以上标准。例如:
(7)a.饭都凉了,快吃吧!(《八百词》)b.天都黑了。
c.他走路走得脚都肿了。 d.他一瞅,家里都没人了!于是也赶紧走了。(据CCL语料库改编).
例(7)的麻烦就在于,我们既可以插入“甚至”,也可以插入“已经”。例如:
(7’)a.饭甚至都凉了,快吃吧! b.天甚至都黑了。
c.他走路走得脚甚至都肿了。 d.家里甚至都没人了!
(7”)a.饭都已经凉了,快吃吧! b.天都已经黑了。
c.他走路走得脚都已经肿了。 d.家里都已经没人了!
例(7)中的“都”到底是表甚至,还是表已经?我们很难判断。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对“都”的用法重新分类。
2.2重新分类的标准及结果
我们的分类标准是为了跟“都”的语义解释相配合而设立的。主要有以下两条:A.“都”的量化域②是否由“都”左边的成分提供,即是否左向量化?B.“都”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是否存在等级差别?
根据以上两个标准,我们把“都”的用法分成以下四个小类:
(8)a.大伙儿都同意。 b.每个孩子都长得很结实。
c.怎么办都可以。 d.不论工作大小,我们都要把它做好。(以上例句均出自《八百词》)
(9)a.他都穿呢子衣服。(《八百词》) b.你都去过哪儿?(《八百词》)
c.你都看些没用的东西。(马真,1983) d.他没吃别的,都吃的馒头。(马真,1983)
(10)a.他连电脑都买了,别说磁碟了。(蒋严,1998)b.连这么重的病都给治好了。(《八百词》)
c.你都搬不动,我更不行了。(蒋严,1998) d.小李比小王都高。(蒋严,1998)
(11)a.天都黑了,我们还没逛商场呢!(句子焦点是“黑”)
b.都十二点了,还不睡!(《八百词》)
c.天天如此,我都习惯了。(句子焦点是“习惯”)(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d.牌楼都塌了。(句子焦点是“塌”)(刘丹青先生提供)
e.公司都垮了。(句子焦点是“垮”)(刘丹青先生提供)
第一类的特征是[+A][-B]。例(8)中“都”左边的成分,如“大伙儿”、“每个孩子”、“怎么办”、“无论工作大小”等,它们有的直接就是复数形式,有的可以理解为复数,都可以直接充当“都”的量化域。“都”的量化域中的成员也不存在等级差别。
第二类的特征是[-A][-B]。例(9)中“都”左边的成分,如“他”、“你”等,很明显是单数,无法充当“都”的量化域。这样就必须通过述题中的焦点(如“呢子”、“哪儿”、“没用”、“馒头”等)来引出一个焦点变量x,让它来替换焦点短语,得到“都”的量化域。以(9a)为例,我们把焦点“呢子”用变量x来替换,得到“他穿x衣服”,由于x可以取不同的值,这就给出了“都”的量化域。“都”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是“他穿的各种衣服”,不存在等级差别。
第三类的特征是[+A][+B]。例(10)中“都”左边的话题中存在一个焦点,由“连”或者类似“连”的成分引入,该焦点不能直接充当“都”的量化域,而是通过它引出一个对比项所组成的集合来充当“都”的量化域。以(10a)为例,句子主语“他”是一个单数,不能充当“都”的量化域。话题中的焦点“电脑”本身也不是“都”的量化域,这个句子的意思不是“电脑他全都买了”。“都”的量化域只能由“电脑”引出的对比项(如“磁碟”、“电视”、“录音机”等)组成的集合[电脑、电视、录音机、磁碟]来充当。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该集合中的所有成员他都买了。“都”的量化域中的成员是有等级差别的,这个集合是个有序集合,按照买的可能性大小排列,由小到大依次是“电脑”、“电视”、“录音机”、“磁碟”。
第四类的特征是[-A][+B]。例(11)中“都”左边的成分,如“天”、“我”、“牌楼”、“公司”等,有的是单数(如“我”),不能充当“都”的量化域;有的可以理解为复数(如“天”、“牌楼”、“公司”),但是这样得到的意思就成了“所有的天都黑了”、“所有的牌楼都塌了”、“所有的公司都垮了”,这不是句子的真正意义。这样就必须通过述题中的焦点(如“黑”、“十二点”、“习惯”、“塌”、“垮”等)来引出一个焦点变量P,让它来替换焦点短语,得到“都”的量化域。以(9a)为例,我们把焦点“黑”用变量P来替换,得到“天P了”,意思是天可能出现各种状态P,这就是“都”的量化域。“都”的量化域中的成员“天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如“亮”、“暗”、“黑”等,虽然它们本身并不存在等级差别,但是对于说话人来说,他的主观预期是有等级差别的,按照不可能性大小排列,由大到小依次是“天黑”、“天暗”、“天亮”,即天黑了是最不可能为真的。注意,(11b)中含“都”的小句单独使用时,也可以看成是第三类。比如,“连十二点都到了,太晚了”,这和它在第四类的意思“现在是十二点了”不同,前者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其他的命题如“十一点也到了”也为真,而后者具有排他性。
3.“都”的语义解释模式
3.1潘海华(2006)的解释模式及问题
潘海华(2006)采用焦点理论和三分结构理论,把“都”的用法分成两种主要类型加以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语义解释规则。其主要内容如下:
“都”引出一个三分结构,由全称量化算子dou,限定部分,以及核心部分组成。“都”的几种不同的意义都可以用三分结构来作出一个系统且统一的解释,其不同仅仅在于三分结构中限定部分和核心部分由不同的句子成分来实现。
从句法结构到三分结构的映射由句子结构和焦点来决定,并遵循以下规则:
话题规则P1如果“都”左边存在着可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就把它映射到限定部分,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核心部分;③
焦点规则P2如果述题中含有一个焦点成分,就把它映射到核心部分,同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限定部分。
潘海华(2006)根据蒋严(1998)把“都”的用法主要分成三种情况:左向量化的用法,如例(12);右向量化的用法,如例(13);特殊用法,如例(14)。
(12)a.这些书他都看了。 b.每个人都看了一本书。
c.每天小王都得去上班。 d.(小王、小李、小赵,)我都通知他们了。
(13)a.他都写的小说。 b.他没吃别的,都吃的馒头。
c.他都喜欢吃什么? d.他都买了些什么礼品?
(14)a.他连电脑都买了,别说磁碟了。 b.小李比小王都高。
c.都十二点半了。 d.都中学生了。
例(12)中“都”左边存在着可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采用P1规则。以(12a)为例,其语义表达式如下:
DOU [x∈[这些书]] [他看了x]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意思是: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这些书”中的一员,那么,他就看了x。
例(13)中“都”左边不存在可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但述题中含有焦点成分,采用P2规则。以(13a)为例,其语义表达式如下:
DOU [他写的x] [x=小说]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意思是: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他写的x”中的一员,那么,x就是小说。由于每一个x都是小说,所以,句子的意思是他写的全都是小说,而不可能是别的。
例(14)中的例子都有点特殊,其中(14a)(14b)算作一类,它们的特点是:在“都”的左边存在一个对比焦点,它不可以直接充当量化域,但是可以间接提供“都”的量化域。以(14a)为例,对比焦点是“电脑”,引出一个对比/候选项的集合,比如可以是[电脑、电视、录音机、磁碟],这个集合充当“都”的量化域。这样,仍然是“都”左边的成分提供量化域,采用P1规则。其语义表达式如下:
DOU [x ∈ ALT(电脑)] [他买了x]④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意思是: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ALT(电脑)”中的一员,那么,他就买了x。由于ALT(电脑)覆盖所有的候选项,所以,他就买了所有相关的个体。
(14c)(14d)算是另外一类,它们的特点是:在“都”的左边不存在可以充当“都”的量化域的短语,但是在述题中含有一个焦点成分。按理说,应该采用P2规则。但是在潘海华(2006)中却采用了蒋严(1998)的建议,把它们处理成“连……都”句,以(14c)为例,认为它等同于“连十二点半都过了”,采用了P1规则。其语义表达式如下:
DOU [t∈ALT(十二点半)][t过了]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这种处理使我们产生一些疑问:一是关于理论的,有如下几个问题:
1)没有说明P1和P2使用的优先顺序。以“我们都买了呢子衣服”为例,假定“呢子”是焦点,这时就会出现P1和P2都适用的局面,该优先使用哪个规则呢?另外,是不是两个规则可以同时使用?
2)对P1规则的表述不够全面。有些例句(如12d/14a/14b)在字面上并不能在“都”左边找到可以直接充当量化域的词语,即“都”的量化域是隐含的,可以通过语境推导出来。这种情况P1规则没有明确地加以表述。
二是关于具体例句的。有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有些“都”(如14c、14d)满足P2规则的要求,但是潘海华(2006)却把它们当作特殊情况,在语义解释的时候采用了P1规则?对于述题中有焦点成分的句子,哪些应该用P2规则?哪些应该用P1规则?
2)为什么(14c)核心部分是“t过了”而不是“t到了”?蒋严(1998)把“都十二点半了,怎么还不下课?!”解释为“连十二点半都到了,怎么还不下课?!”我们也认为,“都十二点半了”应该是“都到十二点半了”,因为它可以是刚刚到十二点半,而不一定是过了十二点半⑤。
下面我们尝试对潘海华(2006)的语义解释模式进行修订,使之能够解释所有的“都”字句。
3.2对潘海华(2006)的修订
我们对潘海华(2006)的语义规则作如下修订:
“都”引出一个三分结构,由全称量化算子dou,限定部分,以及核心部分组成。从句法结构到三分结构的映射由句子结构、焦点以及语境来决定,并遵循以下规则:
P2.如果述题中含有一个对比焦点成分,就把它映射到核心部分,同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限定部分。
以上规则的使用优先顺序是:P1→P2。
我们的修订和潘海华(2006)主要的不同是P1中带下划线的部分,而且我们规定了这两个规则的使用顺序。同时,也不排除两个规则都使用的情况,这一点潘海华(2006:176-177)已提到。下面我们就分两种情况,并且以具体例子来展示修订后的规则跟原规则的区别:
第一种情况跟有关,这些例子的典型特征是“都”的量化域成员没有等级差别,即不能引出一个以不可能性排序的梯级序列。修订前的规则不好处理以下几组例子:
第一组,由语境引出量化域的例子,例如:
(15)a.今天你想吃什么?炒面可以吗?——我都可以。 b.我都通知他们了。
c.他都说英语。(“英语”不是焦点) d.我都教过他们。
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无法在“都”的左边直接找到可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但是实际上可以通过语境得到“都”的量化域。修订前的P1规则无法涵盖这种情况,修订后的P1规则可以处理这种例子。
第二组,有些例子,不太好确定是使用修订前的P1规则还是P2规则。例如:
(16)a.小李这次逛商场买了什么衣服?——他都买的呢子衣服。
b.小李这几次逛商场买呢子衣服吗?——他都买了呢子的衣服。
例(16a)中“都”的左边没有可以直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述题中存在一个焦点成分“呢子”,可以使用P2规则。(16b)则比较麻烦,左边没有可以直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右边述题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焦点成分,因为“呢子衣服”在上文中已经出现了。这样,P1规则和P2规则都无法处理这种情况。修订之后,(16b)适用于P1规则,因为通过语境可以在“都”的左边得到其量化域“这几次”。
第三组,在这些例子中,“都”的左边有直接充当其量化域的短语,同时述题中也存在一个焦点成分。例如:
(17)你们今天都吃粽子了吗?——没有。我们今天都吃了饺子,就小王自个儿吃的粽子。
例(17)“我们今天都吃了饺子”,“都”前面的“我们”可以直接充当“都”的量化域,“都”后面的述题中同时又有一个对比焦点“饺子”。按照修订前的规则,既符合P1规则又符合P2规则,该使用哪个规则呢?修订前的规则由于没有明确P1和P2的使用优先顺序,不好处理这种情况。修订后的规则明确了使用的优先顺序,因此我们知道(17)应该使先用P1规则。
(19)a.天都黑了。
b.天天如此,我都习惯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c.哎呀,你不说我都忘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d.这话说都说了,还能怎么办?(王红,1999)
按照我们的解释规则(无论是修订前的还是修订后的),这些例子既然焦点在“都”之后,就应该采用P2规则来解释,解释规则同“他都写的小说”。唯一的区别是“他都写的小说”焦点是一个名词短语,而(19)中的例句焦点都是动词短语。就是由于这个区别,潘海华(2006)根据蒋严(1998)把(19)中的例子做了特殊处理,认为它们都是“连……都”句的变体,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操作先把它们转化成“连……都”句的形式,然后再按照P1规则进行语义解释。例如:
(19’)a.?天连黑都(到)了。 b.?天天如此,我连习惯都(做到)了。
c.?哎呀,你不说我连忘都(做到)了! d.?这话连说都说了,还能怎么办?
经过转化,句子的可接受性大大降低;而且有些句子意思也不一样了。比如(19c)并不是主动要忘掉某事,(19d)中“V都V了”是一种固定格式,跟“连V都V了”意思大不一样。
因为变体的处理策略过于复杂,而且变体和原句式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别。直接采用P2规则不仅可以得到句子的正确语义,而且比变体的处理更为简洁。
以(19a)为例,焦点“黑”可以引出一个按照不可能性大小排列的梯级序列,如[天黑、天暗、天亮]。这个梯级序列的构造过程如下。就自然现象来说,天黑、天暗、天亮不存在可能性大小的差别;但就说话人的预期来说,现在是天亮着,还是天暗了,还是天黑了,则存在可能性大小的差别。说话人预期这三个状态为真的不可能性由大到小排序,最不可能的是天黑了,稍可能的是天暗了,最可能的是天还亮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因为这种不可能性大小的排序是一种主观的预期,所以这种梯级差别是主观的。我们可以用如下的语义表达式来表示:
DOU [(现在)天P了][P=黑]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意思是:对于每一个P来说,如果“(现在)天P了”为真,那么,P就等于黑。对于天可能出现的状态P来说,它可以有很多,所以,这个量化域里的成员多于一个,可以满足“都”作为全称量化算子的基本要求。但是句子断言的是:所有这些可能的状态只有“(现在)天黑了”为真。由于这里使用的P2规则,所以具有排他性。这比较符合我们的语感,即说话人预期天是亮着的,最多也就是暗下来了,绝对不可能已经黑了。但句子的断言却是(现在)天已经黑了。由于句子断言的内容跟当前的预期存在极大的反差,所以,这类句子都有“意料不到”、“跟主观预期相反”、“不寻常”、“跟周围环境不协调”等意思。由于这个排序是按照说话人的预期来排的,所以相关的句子具有主观性。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19a)的其他意义。比如,“都”把“天”作为其量化域,这时是“天全部黑了”的意思。还有,“天”重读时有“连天都黑了”的意思。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口语中还存在如下一类特殊句式,我们称之为“不(v)了”句。这类句子更加支持我们的处理方案。例如:
(20)a.现在我都不(骂人)了,你也不夸夸我。 b.妞妞现在都不(睡懒觉)了。
c.为了宝宝我现在都不(抽烟)了! d.人家过去有耐心拉人,现在都不了。(网络例句)。
根据我们的语感,这一类句子主要是想强调现在的状态是“不(v)了”,以突显与过去的差别。以(20a)为例,说话人主要想强调自己跟以前大不一样,以前骂人,现在不骂了。这种意思跟使用P2规则得出的解释完全吻合。例如:
DOU [我P骂人了] [P=不]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意思是:对于每一个P来说,如果“我P骂人了”为真的话,那么P就等于“不”。在当前语境下,“我”只有“骂人”和“不(骂人)”两种可能的情况,其中最可能的是骂人,别人都这么认为;最不可能的是不骂人,别人都想不到。但是句子断言的是:所有的可能都只是不骂人。这类句子更加突显“意料不到”、“跟当前预期相反”的意思,“不寻常”、“跟周围环境不协调”等意思略有淡化。
如果按照潘海华(2006),就会把它们看作“连……都”句,转化后的形式如下:
(20’)a.现在我连骂人都不骂了,你也不夸夸我。 b.妞妞现在连睡懒觉都不睡了。
c.为了宝宝我连抽烟都不抽了! d.人家过去有耐心拉人,现在连拉人都不拉了。
但是,这样转化以后,句子的意思就变了。以(20'a)为例,意思是我连骂人以及比骂人更不好的所有的事情都不做了。实际上原句并没有如此复杂的意思,只是强调现在的状态跟以前大不相同。其他例句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再举两组例子,来证明焦点在“都”之后的句子跟“连……都”句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应该采用同样的语义解释。例如:
(21)a.他连房子都买了(,就别说电脑了)。 b.他都买了房子了(,真没想到)!
例(21a)是典型的“连……都”句,话题中的焦点“房子”会引出一个按照不可能性大小排序的梯级序列。这个梯级序列是一个语用的梯级序列,受语境的制约。比如说,(21a)中焦点是“房子”,这个焦点会引出一个对比项的集合,如[车子、电脑、电视、打印机、书、衣服……]。这是从语义得出的对比项,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可能会有这么多对比项,语境会对这个对比项进行制约。比如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是[房子、车子、电脑]。其中“买房子”是可能性最小的。如果房子买了,那么其他可能性更大的东西“车子、电脑”等也自然可能都买了⑥。
(21b)并不完全是这个意思,虽然述题中的焦点“房子”也会引出一个同样按照不可能性大小排序的梯级序列,比如可以是[房子、车子、电脑]。其中“买房子”是可能性最小的。但是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可能性这么小的事情居然发生了,并不能推导出一定也买了车子、电脑等。因此,只有(21b)有意想不到的意思,这是因为其量化域是有序的,且按不可能性由大到小排序。
鉴于(21a)和(21b)意思上有以上差异,我们更加倾向于遵照句子本身的焦点结构进行语义解释,(21a)适用于P1规则:dou[x∈ALT(子)Ⅱ他买了x],没有排他性,所以有其他的东西也买了的意思。而(21b)适用于P2规则:dou[他P了][P=买了房子]。由于只有使用P2规则,句子才有排他的意思,所以只有(21b)具有排他性,没有“也买了其他东西”这种意思。
再看一组例子:
(22)a.电脑都已经买了(,更别说U盘了)。 b.电脑都已经买了(,再说不同意有什么用)。
以上两个句子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却不一样。前者是强调连电脑这么贵重的东西都买了,其他像U盘之类比较便宜的东西应该也买了。后者是强调买电脑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再说不同意已经来不及了。
这两个句子的差别其实就在于焦点不同,前者的焦点是“电脑”,位于“都”之前;后者的焦点是“买”,位于“都”之后。前者的语义解释遵守左向量化规则P1,后者的语义解释遵守右向量化规则P2。具体描述如下:
(22’)a.DOU [x∈ALT(电脑)] [买了x] b.DOU [电脑已经P了] [P=买]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
从逻辑表达式可以看出,前者强调的是买了什么东西,后者强调的是电脑怎么样了。这种解释跟我们的语感是一致的。
上述分析可以证明:遵守句子本来的焦点结构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句子的语义。
最后,我们再回应一下文章第一小节举的两个例子(3a)和(3b)的差异,运用我们现在的规则可以很好地加以解释。(3a)“小李都买呢子的衣服”其量化域位于“都”的左边,可以通过语境补出来,比如可以是“小李(每次)都买呢子的衣服”,量化域是“每次”,适用于左向量化规则P1,意思是小李每次都买(了)呢子的衣服;同时,他也可能买了别的东西。而(3b)“小李都买的呢子衣服”可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这一次)小李都买的呢子衣服”,这时候只能使用右向量化规则P2(焦点规则),意思是他买的都是呢子衣服,没有别的。第二个意思是“(这几次)小李都买的呢子衣服”,这时候既可以通过语境在“都”的左边找到其量化域,也可以在述题中找到一个对比焦点“呢子衣服”。按照规则的优先顺序,先使用左向量化规则P1。同时,由于“的”的部分总是焦点,所以,一定会使用右向量化规则P2。因此,这个意思要求先使用P1,再使用P2:(这几次)小李都买了某种衣服(P1),且这些衣服都是呢子衣服(P2),合并成一个句子来表达就是:(这几次)小李每一次都是买的呢子衣服(,没买别的)。
本文支持一个“都”的观点,认为所有的“都”都表示全称量化,“都”引出一个三分结构,由全称量化算子dou,限定部分,以及核心部分组成。从句法结构到三分结构的映射由句子结构、焦点以及语境来决定,不同的“都”的次类解释规则有所差异。
本文还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修订后的语义解释规则能够涵盖更多的例句,而且对句子的语义解释跟人们的语感更加接近。
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专家以及徐烈炯和李行德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本文的部分内容曾在2008年北京大学召开的IACL-16上宣读。
①有关梯级序列或梯级模型(scalar model)的概念请参考蒋严(2009)的相关论述。
②量化域通俗地说就是“都”全称量化的那个复数成分。
③潘海华(2006)原文中并没有用P1和P2,分别对应话题规则和焦点规则,在2007年8月18-20日的“首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香港城市大学)上加上了P1和P2。
④这里ALT(电脑)表示由焦点“电脑”引出的对比/候选项的集合,ALT是alternative的前三个字母。
⑤这里涉及句子中缺省的谓词如何找回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无语境的情况下,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都到十二点半了,即缺省的谓词是“到”。当然,如果有具体语境,这个缺省的谓词也可以是“过”。当是后者时,也可以用潘海华(2006)的处理,即在有些情况下,这个意思也是存在的。
⑥有些时候,这种推理只表示一种可能性。如“他气得连电视机都砸了”并不能推导出“他砸了比电视机便宜的其他东西”,很可能只是砸了电视机这一件东西。这里只是用“砸电视机”来表示生气的程度,如果到了砸电视机的程度,那么肯定也到了砸收音机等(即比电视机便宜的东西)的程度。这一点和蒋严(1998)讨论的“连……都”句有一个语用蕴含(implicature)-致。
⑦王红(1999、2001)、张谊生(2005)持类似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