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_文化论文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_文化论文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关系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4)01-0011-03

人类文明发展速度、方向、内容,决定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前途命运。为了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必要探讨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以明确文明定义。

一、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过程

文化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的复合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文”,原本是指“色彩交错,好看的纹理,以及华美文章文彩”等意思。引伸一下可以理解为“使……变得有条理、合理、好看”的意思,也就是表示一种将事物人工化,由人的标准和尺度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效果。更进一步讲,还包含人类在改造外界的过程中自己也被改造的含义。总之,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外界事物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武装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这样,“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可以解释成“用人(文)化了的东西,再来造就人生活的世界,并造就人类自身”。“化成天下”,既包括“化”的过程,即动态的实践过程,也包括“化成”的结果,即化物化人的成果。所以,从中国文化概念起源的角度看,文化是与人类共存亡的,自人猿揖别以来,就有了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在西方,文化一词从内涵上看,与中国文化概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其外延却比中国的文化概念小,指农耕社会后的现象,意指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后来将这一术语逐渐引伸到精神生活领域,泛指人类由于理性思维的发展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广义文化,即通常说的大文化。从内容看,既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又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它映视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从产生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发展看,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狭义文化则是指排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客观存在的,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化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等内容。研究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须从大文化即广义文化的角度进行。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创造过程。首先,文化是后天的,与人类进化同步。人类文化既是实践创造过程,又是实践创造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人类发展本身。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与个体相传的遗传基因不同,是靠社会延续和推广的。其次,文化具有客观性,是人类进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世界,是寓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过程。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和结果,无不实实在在、活生生地体现着人类的进化。我们认识文明就是认识文化,发展文明就是发展文化,正是文化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呈现出跃进的阶梯。再次,文化具有主观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人化,其内在矛盾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解决主客体的矛盾过程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又必须创造技术,科学和技术从过程到结果无不饱含着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文化的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文化的精神成果潜入社会的群体意识,进而引发系列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文化创新是社会创新的领跑者。文化创新与社会制度创新的链接,直接作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性质和结构。

二、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我国古代就曾使用“文明”一词。《易经·乾卦》中就有“天下文明”之句。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疏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表面看谈及的只是自然现象,内涵却具有社会演化的意义。从“阳气在田”可见,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走出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进入农耕社会阶段的现象,因为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人们是无定所的游动生活方式,以采集植物果实、狩猎和驯养动物为生,尚未进化到定居下来进行土地开垦和植物种植的农耕生活,因而当时的土地只是游牧的草原,而不是田地。“田”字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天文、地理、土壤、水分、种子、栽培等认识和技能的提高,人类开始过上以养植和农耕劳作为主的定居生活,从而人类社会已进化到农耕社会。“天下文章而光明”则说明,定居生活方式客观上要求按照能够维持大家生存的基本人性要求和发展要求建章立制,以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有符合大家共同利益的统一的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才有光明的前途。《易经·贲卦》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进一步强调了文明重在人文的意思。魏人王弼、晋人韩康伯并注云:“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颖达疏道:“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以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这里指的是人文教化的道理与方法,摈弃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野蛮好战、凡事述诸武力的旧习,而以农耕群居社会人文教化为荣。《尚书·舜典》的“睿哲文明”,则表示国家和社会面貌的开化、光明,富有文采。

如果说中国“文明”概念侧重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话,那么,西方“文明”概念则较强调政治文明。西文中的“文明”(civlization)一词的意思是“城市公民的”或“国家的”等概念,是指人类从游牧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城市生活。较大规模的人群生活在一起,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城市作为文明社会的载体,从产生之日起,在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就创造着一定的政治文明。18世纪后半叶,“文明”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扩充,增加了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含义。启蒙主义思想家在反对中世纪的黑暗时,与“野蛮状态”相对,使用了“文明”一词。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将要达到的那种有教养、有秩序、公平合理的高级发展阶段。到了19世纪,“文明”、“开化”与“野蛮”、“落后”,就成为了文化中的标准词汇。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明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①文明具有内在外在之别。日本学者福泽渝吉认为,“文明有外在事物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内在文明重于外在文明,人不应单纯仿效文明的外形,而首先要具有文明精神。②文明是指良好的人类生活方式。18世纪,卢梭、孟德斯鸠和百科全书派以文明象征良好的风尚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与未开化和野蛮状态相对立的观念。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认为:“‘文明’这个词是指所有使我们的生活不同于我们的动物祖先的生活的成就和规则的总和,它们具有两个目的,即保护人类抵御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宫原一夫认为:文明就是人类的生活或活动脱离动物状态或原始的、自然的状态,是人造物增多的阶段。③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认为:“文明可定义为人类组织的这样一个阶段,其时行政结构、社会机构和经济机构已发展到足以处理(不论如何不完善)一个复杂社会中与秩序、安全和效能有关的问题。”法国学者傅立叶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蒙昧、宗法、野蛮、文明等4个发展阶段。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7个阶段,即低、中、高级蒙昧阶段,低、中、高级野蛮阶段,文明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文明概括为原始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4种形态。④文明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发展过程。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明是比国家大,比世界小,介乎二者之间的概念。他以地理区域或人类群体的空间分布为依据对古今的世界文明进行了总体研究,共列举出21种文明,并就每一文明的发生、发展、衰落、消亡进行了探讨。他还列举出六个古代“文明母体”。⑤文明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社会。亨廷顿认为,“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他在叙述世界文明史时,既强调了文明史的物质发展形式,又重视文明的精神价值。高级的复杂社会的实体是国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⑥文明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从一定历史阶段看,文明形态是相对稳定的,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考察,文明是动态的,不断演变的。文明的相对性,一是说文明程度具有相对性,随着文化进步而趋近。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指出:文明开化这个词是相对的,西洋文明只是相对于落后国家而言的一种文明,不是尽善尽美。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各民族的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了某种程度的减少。二是说,文明的作用是相对的。汤因比指出,文明对人类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文明的出现是人类伟大的创造行为;另一方面,文明也使人们能组织起来实施破坏性的计划。

三、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二者的一致性表现在: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实践中出现问题,解决矛盾的文化发展过程推动文明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在随文化的发展而提高。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不间断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文明则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跃进式发展过程。渐进的文化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跃进,出现新的文明,在新的文明基础上经过文化的进步还会创造更高级的文明。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社会进化壮丽图景。③文化决定文明前进,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文明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进步的杠杆,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人类的利益而言,文明内容有利弊优劣正误之分。由于文明是相对的,在文化发展中,只能在一定的文明平台上以现有的文明作指导,按照现阶段的认识指示文明发展方向,所以,文明的每次跃进,也会出现一定的缺陷。文化是在文明观念的指导下对旧有文明缺陷的扬弃。

四、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经过对文化和文明关系的分析,笔者试着界定文明如下: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历史范畴,既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积极成果,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定阶段,其发展呈跃进式前进态势。这样为文明定义的理由是:

第一,“文明”应结合与“文化”的关系而定义。文化和文明是解读人类社会进化这同一问题的两个方层面,文化是人类化物化人活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和结晶。文化是总体概念,而文明只是其亚文化概念,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第二,“文明”是运动变化着的生动实体。文明内容相当广泛和丰富,其存在和发展是集人类社会之共性和不同民族、地域之个性于一体的统一体。它随着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因民族、地域的差异而各具特征。既可泛指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来迄今为止的一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成就的总和,又可特指某个地域、某种社会或某个民族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及与其相应的经济、政治制度与成果。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人群,文明内容和形式各有千秋,和而不同地辩证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生动画面。整个人类文明就是运动变化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实体。

第三,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自在期”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自为期”,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自由期”。

第四,“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五,文明发展呈跃进式发展态势。人类社会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即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进化过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文明)历史阶段。就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而言,文明的进步历程是基本一致的,每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文明,都是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呈跃进式发展态势,在加快速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六,文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就本意而言,文明是向着对人类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发展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走向反面。所以,研究文明发展机制,自觉驾驭文明进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所必须严肃对待的历史课题。

标签:;  ;  ;  ;  ;  ;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