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益肾补骨汤+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给患者生存质量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分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行椎体成形术,研究组加用益肾补骨汤,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的70%;研究组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补骨汤+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有显著治疗效果,对患者生活质量也有非常显著的提升效果。
【关键词】益肾补骨汤;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生存质量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老年人因钙质流失、骨质变脆、骨量降低而更容易发生这类骨折,临床虽然可以通过椎体成形术来修复老年患者受损的脊柱形态,但单行手术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80例患者,试探究益肾补骨汤+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以及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分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2~74岁,平均(78.78±13.52)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3~73岁,平均(78.36±13.77)岁。将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结果为P>0.05,即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取椎体成形术治疗:取俯卧位,基于C型臂引导穿刺伤椎椎弓根上缘,拔出穿刺针,置入套管,经套管置入钻头,使其达到伤椎棘突,取出钻头,将球囊置入,扩张伤椎,随后将球囊退出,经套管向伤椎内置入骨水泥。若无渗漏,拔出套管,为伤口消毒,给予无菌敷料覆盖。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肾补骨汤,组方为:葛根60g、山药30g、川续断30g、穿山甲30g、补骨脂30g、淫羊藿30g、黄芪30g、茯苓20g、鹿角霜20g、熟地黄15g、当归15g、红花10g。加入350mL水进行煎煮,取200mL药汁,每日一剂,早晚各温服1次,连续16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以GQOL-74量表进行评分,设计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健康以及躯体健康是个方面,每项均以100分为满分,评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1]。临床疗效判定依据则为:①显效:骨折基本愈合,对日常活动无影响;②有效:骨折基本愈合,日常活动受到轻微影响;③无效:骨折未愈合,日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有效率+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中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通过统计分析后结果若为P<0.05,那么便意味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法,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椎体后凸畸形,恢复伤椎的高度,但是老年患者骨质流失明显,骨质疏松呈进行性发展,若不予以纠正患者在术后依然可能再次骨折,因此临床应在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对其骨质疏松给予有效的治疗。益肾补骨汤正好具有补肾健脾与添精生髓的功效,方中的葛根、淫羊藿、补骨脂可以强筋健骨、补脾益肾,山药可以行气止痛,川续断可以生肌止痛,鹿角霜可以补肾温阳,当归可以补血活血,穿山甲可以活血散结,熟地黄可以滋阴补肾,红花可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以通经止痛、壮骨强筋,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解决患者骨质疏松问题。见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5%vs70%),正是益肾补骨汤+椎体成形术对骨折效果显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积极的直接体现。
结语:
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显著,对其生存质量影响积极,临床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雨,杨金萍.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847-4848.
[2]靳松峰.手术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9):1097-1098.
论文作者:龙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腰椎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患者论文; 椎体论文; 老年论文; 成形术论文; 疗效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