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限时作文过程中思维品质的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限时作文是测试高中生独立写作能力常用的方式。这是因为,限时作文能较集中地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之由于“限时”的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成了左右这两种能力表达的重要因素。因为,一方面,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思维品质的优劣又制约作文水平的发挥,能集中体现学生限时综合运用语言、表达中心的能力。应试作文的实践便证明了这一点。高考作文大多数考生要在40分钟左右的有限时间急就成章,如果平时没有敏捷、严密、连贯、批判的思维品质,肯定难以适应。不少考生就是因为思维品质差而浪费了时间,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甚至造成全文失误。
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已严峻地摆在作文教学面前。以前那种只抓结构、语言等单一的做法,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限时作文能力的,必须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严密、连贯、批判等方面下功夫。思维品质的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限时作文只是集中强化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方式。
一、审题——侧重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限时议论文提供给学生审题的空间是狭小的,但审题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学生因时间紧迫,未及审题便提笔而作,导致偏题,以致满盘皆输;也有的学生考试时牺牲阅读部分的答题时间,看似争取了作文时间的主动,却又不得审题要领,不紧不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养成快速审题的习惯是完成限时作文的重要一步。
审题首要的是审清题干。要引导学生养成快速读题干,用笔注明题干要求的习惯。注意区分题干中显性和隐性的要求,如“联系现实”“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思想实际”,善于发现其细微的区别。这个过程控制在1分钟左右。其次是审准题目(包括材料)。面对文题,要迅速捕捉题目的关键,善于发现题眼,审准题目要我写什么。对于供料作文的材料,可分三步审,一是迅速浏览,知其大意;二是仔细研究,找准关键;三是比较鉴别,提炼观点。材料作文审题,直接受思想认识水平、逻辑思辨能力的制约,但是掌握方法,善于捕捉大脑中一闪即逝的观点,进行比较鉴别,却也能稍稍弥补自身这方面的缺陷。学生审题时,可以在草稿纸上随时记下思维的轨迹,为比较推敲提供依据,一旦确定观点,应迅速用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记录下来,因为这可能便是该文的中心,这个过程大约3-5分钟。
由此可见,限时议论文的审题绝不能松松垮垮,它是短暂时间内的高强度、高密度的思维活动。要准确审题,而又不浪费时间,唯有从思维敏捷性上争取主动。要善于快速捕捉信息,迅速筛选信息,及时确定观点。当然,训练审题的敏捷性,并非是为追求速度而浮光掠影,而是在求准、求精的前提下的快捷思考。
二、构思——侧重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构思”是一个意思很宽泛的概念。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都称为构思。这里所说的构思是指限时作文审题后的谋篇布局、具体安排行文结构等工作。
限时作文字数不多,这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材料组织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等等,要一一敲定,仔细酝酿。这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出了挑战。如果草率构思,匆匆行文,往往丢三落四,使读者不得要领,难以取得好成绩。
为培养学生构思时思维严密的习惯,可授之以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揣摩,成竹于胸。限时作文的构思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总体构想,建成框架,在头脑中形成文章的雏形。其次,缜密构思,拟写提纲。要围绕中心,全面筹划行文布局、材料安排。要特别注意通盘考虑好行文的先后、详略、过渡、呼应等问题,边考虑边在草稿上列出提纲要领,准备使用的典型材料也以最简洁的词句反映出来,因为这就是作文的蓝本。再次,审视质疑,闭目反思。基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为防止疏漏与差错,还得进一步思考,对重点问题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绝不放弃提纲中的任何一个疑点。写作提纲了然于心,作文呼之欲出,方可进入动手成文阶段。整个构思阶段约5分钟,这是一个高强度、大密度、严密性特强的思维过程。
严密性是思维品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而构思阶段对行文写作又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所以严密周到的构思举足轻重。限时作文,学生往往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即使构思,也常常敷衍了事,往往是边构思边行文,这就难以写出好作文。因此,限时作文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是非常迫切而又必要的。
三、行文——侧重训练思维的连贯性
行文,即是将构思阶段酝酿成熟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应努力将大脑中的文章不打折扣地变为现实,而不应在立意、选材上再作大的取舍。它讲究的是思维连贯,一气呵成,不因任何干扰而中断作文。可是,从学生限时作文的实际看,有不少学生难以一次成文,中止作文“回头看”的习惯普遍存在,作文时写了一段,便皱眉蹙额,搜索枯肠,不知下文,只得从头看起。由此,涂涂改改,反反复复,敷衍成文。其实,这种回头看的习惯是一种思维停滞、受阻的表现,是对自己已写文字缺乏信心,对未写文字又心中茫然的反映。如此作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行文断断续续,零乱不堪,文面也会因涂改而不整洁,直接影响得分。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行文时思维的连贯性,不仅能赢得时间上的主动,而且能使文章流畅自然。在具体训练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时间上强制,即限时作文也得控制行文的时间,并不是限时内的任何时间都处于执笔书写阶段。一般来说,考生在考场完成作文须40分钟左右,用于行文表达约25分钟,平时的训练亦按此要求,学生便会谙熟于胸。其次,思路上定向,要求学生作文时,顺着构思阶段既定的思路(提纲)快速成文,不要再拘泥于个别问题,即使个别问题受阻,也应把自己的思维调整到行文过程中,努力强制自己思路流畅、目标明确。当然,行文时的流畅与否,与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密切相关,但养成连贯的思维习惯无疑对行文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四、复查——侧重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限时作文,学生往往省去复查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是时间紧,常常是文章的收尾伴随着结束的铃声;二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以为文章写成,已属不易,该松口气了,即使有时间的余地,也往往在行文结尾阶段磨蹭,等待着结束的铃声。事实上,花3-5分钟复查作文,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益。复查时,有时能发现笔误,发现错字、漏字、明显的病句;复查时,还能发现行文的缺漏,如标题等等。有时考场作文多得1-2分便是从复查中争取的。
既要教学生复查,更要教会学生复查。复查时思维的核心便是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本来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最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复查阶段思维的批判性,即及时地快速地发现行文的问题,以便采取急救措施。如何训练学生复查时思维的批判性呢?首先,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要大胆地苛刻地向自己的文章质疑,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其次,限时作文应把复查的目光定位在常规问题上,不求“精品”,但务求成为“合格品”。比如该自拟的标题,拟定了否;该明确提出的论点,提出了否;该联系自身实际,联系了否;标点符号该规范,做到了否。复查是对行文过程中疏漏的弥补,只能是小范围的完善,不宜采取大幅度的调整、增删。
实践证明,任何限时优秀作文,总是反映着作者独特、严密、敏捷等思维的个性;反过来,平庸的文章也大都与作者思维的平庸构成因果关系。在限时作文训练中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并利用这个杠杆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当然,作文时各阶段训练的思维侧重点是相对而言的,敏捷、严密、连贯、批判的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它应贯穿在写作的始终,体现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