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教好语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好论文,语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在弘扬人文精神、突出新课程标准、精选优秀文本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也充分显示了江苏作为教育文化大省的气魄。但通观这套教材,尤其是经过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套教材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如:阅读能力培养的层级不够明显,不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单元内讲读篇偏多,精讲深悟的时间不够,不利于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个别课文内容深涩,不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适合做语文学习的范本;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够,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课后练习题人文色彩过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关注力度不够等等。这些不足很不利于有效进行课堂语文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下面,笔者就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这套教材(必修),实在而有效教好语文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合理规划语文能力培养的层级,努力做到高一高二与高三语文教学紧密衔接
教材没有明确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层级,我们可以依据语文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纲以及学生的实际,自行合理规划学生在高中三年里语文能力培养的层级。这里仅以大纲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例来说明问题。如大纲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效率;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等。明晰这些要求之后,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阅历、文化等方面的实际,将这些能力的培养分解到高一至高三的各个学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具体怎样分解如前文所述,此不再赘述)。高一高二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进行认知、理解、感悟、积累和迁移,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抓好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三与高一高二自然也就衔接紧密了,高三自然也就好总结、巩固和提高了,高三也就没有那么神秘可怕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炼狱”了。
二.单元教学“瘦身”,压缩讲读篇目,突出精讲,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
针对教材单元讲读篇目过多的不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压缩讲读篇目,精读精讲一些不可不讲的典范篇目,以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收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之效。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一课一得”的教法,课课重点突出,最后进行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汇总,以求讲精学透,事半功倍。例如,“慢慢走,欣赏啊”这个单元(见必修二),我们只需精讲《荷塘月色》《祝福》《林黛玉进贾府》三篇典范课文,将原讲读篇目《听听那冷雨》处理为能力迁移篇目,供师生合作交流。精讲篇目《荷塘月色》侧重讲析景物描写、语言艺术,《祝福》侧重讲析肖像描写、烘托艺术,《林黛玉进贾府》侧重讲语言描写、环境描写;迁移篇目《听听那冷雨》侧重学习情景交融;自读篇目《边城》侧重学习心理描写;其他自读篇目落实能力迁移。落实讲读篇目时,要目标明确,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启发、点拨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走进课文的内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进行体验、感悟,真正从生活情理的维度悟得感悟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奥妙,进而获得语文学习的真谛。此外,在概括、分析、鉴赏、评价等环节,务求语言规范,简明扼要,务求一板一眼、扎实到位地严格训练。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而讲读课文的教学则是根基的根基,事关听说读写思的全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讲读篇目的教学,是所有语文能力的起点;起点砸实了,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和迁移也就有了根基。落实自读篇目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先自读课文,回顾讲读课所学进行比较阅读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师生平等交流合作,突出教师的“搀扶”作用。教学实践中,不妨把某个专题的自读篇目合并在一起让学生读,而后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进行归纳整理,以求省时高效。
三.调整个别篇目,在读本中选合适的篇目来进行课堂教读,突出我用教材教
课堂阅读教学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教学设施和教学对象的制约的,因此用于进行课堂语文教学的文本首先必须适用,在内容难易、篇幅长短、是否切合学生实际等方面必得考究一番。有的文章,内容和主题都很好,也可能比较适合学生阅读,但不一定适合做课堂语文教学的文本。为此,我们不妨把读本中的一些典范篇目选到课堂上来用,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中有一些典范文章,如《窃读记》《故乡的榕树》《我的空中楼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群英会蒋干中计》《苦恼》《桃园》《在乡下》《跨越百年的美丽》《项链》《守财奴》等(有的是多年都被选入国家统编教材的典范篇目),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适用文本,其内容难易、篇幅长短都很合适,也都很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时,我们不妨结合单元教学的实际将这些篇目选到课堂上来,替换某篇不太适用的文本,以求更有效地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比如,用《窃读记》来替换《前方》,就比较合适。《窃读记》从内容深浅、篇幅长短、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学语文等角度来看,都较《前方》更适合作讲读篇目。
四.文言文诵读不间断,先熟读成诵后讲析
针对教材篇目安排间隔过大的不足,我们认为,应该打破单元的界限,将某一学期要学的文言文篇目(包括读本上的)汇总到一起,统一先基本扫清文字障碍,而后统一诵读,每次课前读三五分钟,成年累月地坚持不懈。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二)有《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4篇文言文,高中语文读本(必修)有《田单列传》《淝水之战》《过秦论》《六国论》(苏轼)《六国论》(苏辙)等5篇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读这些文言篇目,扫一扫文字上的障碍,而后就在每次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诵读这些篇目,待到讲读《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些篇目时,再作进一步深入的讲析和鉴赏。这样一来,天天不断,反复诵读,读熟读烂,自然就会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文言语感,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甚至形成一种文言文写作能力。我们认为,一至五册必修教材和读本中的文言文篇目都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教学,既可有效地扩大学生的文言阅读量,又可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能确保默写名句名篇教学的完成。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汉语,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一种已经逝去久远的语言,几乎相当于学外语一样,因此,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诵读这个环节不放,必须通过连续性的长期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有了文言语感了,自然而然就理解和掌握我们所讲授的一些文言语法知识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一些常用文言词汇的用法了。换句话说,文言词汇的积累、文言语法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文言语感的形成,反过来,文言语感的形成则更能促进文言词汇的积累和文言语法的掌握。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讲解一些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而不让学生长期坚持诵读,他们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理解和消化这些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机会,也就无法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
五.课堂上重视语文能力训练环节,一丝不苟地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环节还是不少的,如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师生对话等,或者说,课堂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就必须一板一眼地严格要求和训练,不浪费点滴时机,真正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变成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环节。哪怕仅仅是理解某句或某段的含义,也必须使学生全员到位,严格地深度参与训练,一字一句地把含义说明白讲通顺。当然,原生态的师生对话往往都是在口语状态下进行的,不可能那么科学、缜密、简明,但师生交流对话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结,应务求语言科学、规范、简明,为学生树立榜样。长期坚持这样做,这种榜样自然会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人为地超越语文教学这个前提,没完没了地进行一些与“语文”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人文精神探究,浪费大量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时机,甚至人为地漠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语文能力每况愈下!听过一些现在的观摩课、研讨课的人,恐怕大都会有同感的。
结束语:我们认为,一套好的语文教材必须要重视人文精神和美好人性的培养,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境界提升,创新品质的形成,但也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可超越语文来进行什么情感、道德、人性、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应该突出语文本色,突出自己的专务。我们期待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能更好地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育思想,能够更科学、具体、明确地体现语文的本色,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奋斗吧!
标签:窃读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