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医院 365300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来分析采用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最近几年采用改良手术入路钢板治疗的40例胧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0.5—3年随访,36例骨折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骨折不愈合4例、无一例出现手术导致的挠神经损伤、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25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2.5%。结论:采用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疗效良好,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关键词:上臂前外侧;入路钢板;肱骨中下段骨折
肱骨干骨折好发于肱骨中下段,需手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多选择前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由于桡神经与肱骨复杂的解剖关系,易发生挠神经损伤[1]。以往常采用手法复位等保守治疗,但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差,很难被患者所接受。与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系统对骨折端周围软组织血运损伤少,骨折治愈率较高,但扩髓和插入髓内钉时破坏髓内血运和骨内膜,且存在髓内血管栓塞风险。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易发生钉道感染,且稳定性较差。通过对比发现,传统接骨板内固定仍为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首选的手术方式。但因桡神经的特殊解剖学位置,给骨折显露和固定带来不便,容易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后经过临床骨骼标本、术中临床观察发现肱骨前内侧比较平坦光滑,无肌肉止点附着,在此处安置钢板不需塑形[2]。我院采用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40例,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手术满意度高,现做具体现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4.8岁。车祸伤24例,跌倒伤10例,意外重物击伤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新鲜骨折,其中闭合骨折28例,开放骨折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患者均于入院5天内手术。
1.2 治疗方法
①术前准备:若为肱骨开放性骨折,需按常规进行伤口清创手术;若为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指导行患侧肱二头肌等长收缩及手腕屈伸功能锻炼;若为老年患者,需做详尽的全身状态和骨折形态评估、基础疾病的治疗,告知术后需定期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康复训练,以及对患者加以心理上的支持。
②手术步骤:对患者均采用臂丛麻醉方式,采取仰卧位,将患者伤侧肩部稍垫高,上肢外展稍屈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取肱骨远端外侧切口,紧靠肱二头肌外侧向深层分离,显露并将肱二头肌和部分肱肌向内侧牵开,在紧贴肱二头肌外侧分离时,穿过深筋膜穿出皮下的前臂外侧应该注意皮神经容易损伤;向深部钝性分离肌膜及肱肌,切开骨膜,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端,行骨折复位后将钢板置于肱骨前内侧,按AO操作技术给予固定;如果遇到长条状骨折块,可用钢丝捆绑固定再用钢板进行固定;如果遇到挠神经损伤,可在肱肌与肱挠肌之间分离探查挠神经,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松解、修复等处理,但需缝合肌膜将挠神经埋入肱挠肌纤维中,避免桡神经与钢板接触;对于骨折不愈合者,需要通过切除硬化断端骨质至断面渗血,打通髓腔后将骼骨块植入骨质端的方法进行治疗,有利于髓腔塑形再通,加速骨质愈合。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40例对象获随访0.5~3年,36例骨折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骨折不愈合4例,无一例出现手术导致的挠神经损伤,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25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2.5%。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高,可以看出上臂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成功率高并且对患者的正常活动的不良影响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讨论
目前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上治疗的现状:一般采用肱骨中下段骨折髓内钉系统、外固定架系统和接骨板系统固定,以及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等手术方法。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时,外固定架需置于体外且固定欠牢固,轻微外力可致骨折端移位,不利于功能锻炼,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螺钉与体外相通易发生钉道感染,与接骨板相比,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3],减少了对骨折端周围软组织血运的损伤,但是术中扩髓和插入髓内钉时易破坏髓内血运和骨内膜,且存在髓内血管栓塞的风险,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易造成胧骨近端或远端开II处骨皮质劈裂、肩袖损伤虽MIPO可避免上述弊端,符合胧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但适应证范围小,对技术要求高,且操作复杂、设备昂贵,导致难以普及,因而接骨板内固定仍是多数胧骨中卜段骨折治疗的首选术式[4]。
该手术改良入路注意事项:①手术过程中可于肱挠肌与肱肌间隙进入看清挠神经位置,但并不作游离,避免在显露的过程中损伤挠神经;②尽量对骨膜少作剥离,尤其是碟形骨块,尽量不要对软组织作剥离以保护骨折块的血供,避免骨不连的发生;③如果骨折部位显露较前外侧切口略差,较适合于A,B型骨折者较容易复位,对C型骨折的复位固定有一定困难,但并不是难以克服;④复位过程中可利用克氏针、钢兹等作临时固定,待钢板固定完毕后,根据对骨折稳定性进行观察然后再去除上述临时固定物;⑤尽量减少肱肌及肘关节囊损伤,以避免癖痕增生及肘关节囊挛缩影响肘关节屈伸功能[5]。术后更要定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以防肘关节变得僵硬。
总之,我们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认为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可避免医源性挠神经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秋明,厉孟,樊晓海等.改良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3):231—232.
[2]杨帆,白祥军.付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各类创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1):82—85.
[3]彭海洲,刘明礼,罗睿智等.髓內钉与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79例疗效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2):795.
[4]王荣诗,黄富国,岑世强.肱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与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与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4):292—294.
[5]林红光,郑文忠,陈昆等.改良前外侧入路钢板前置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1):1033—1034
论文作者:荚鹏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肱骨论文; 钢板论文; 损伤论文; 神经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肘关节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