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捧”还是“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事件一:清华大学2011级学生韩衍隽的成绩单火了,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网友纷纷调侃要“跪着看手机”。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说,高分未必高能,韩衍隽的未来不一定有那些学渣光明。 事件二:2014年5月,清华大学招办“领军计划”考核成绩出炉,西南大学附中高三1-6班的王旎瑞面试满分、体能测试加分,总成绩全国第一,成为当年的排头兵。 说起学霸,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高分低能这个词,主要认为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即使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也不能代表学生在其他技能上会有显著成果,有时甚至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方面有缺陷或者硬伤。的确学霸们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们的成绩,但稍微浏览下他们的简历、注意下他们的言行,就能看出学霸们追求的远远不只是成绩、高分这么简单。新时代学霸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学霸之“不明觉厉” 全能型超级学霸 15门满分的韩衍隽,如果只是成绩亮眼,恐怕也不会赢得如此多的赞誉,起关键助推作用的是一段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评价他的视频:“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这真的是我对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韩衍隽先后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2014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全球特等奖,其间,还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确实当之无愧为“全能型超级学霸”。 美女学霸:最牛文科才女西南大学附中王旎瑞 她,颠覆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学霸”形象。初中三年一直保持年级第一,高中阶段每次大考没跌出过年级前三,突破了老师们对尖子生的认识。她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而且体育、艺术、辩论赛、班级管理、社团活动……样样出彩,气场强大,征服了清华大学招生老师。在2014年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全国选拔考试中,破天荒地取得了面试满分、体能测试加分、总成绩全国第一的成绩,被称为“史上最牛文科生”。 复旦“门萨女神” 张安琪,是一个典型的“全能型学霸”,不仅是5篇SCI论文的第一作者,而且是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还是国际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的会员,数次担任门萨人会测试主考官。她曾在一次访问中这样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本科生,不把自己当女生,不把自己当年轻人,我只是很努力。” 翻过这些学霸的简历后,我们明白了两件事。第一,学霸们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校园里外的事只要觉得有意思有收获,就乐颠颠跑去“掺和”。第二,他们大都能文能武——能在数理化学科竞赛上披金戴银,一转身还能给动画片里的小豚鼠配音,或来几招空手道。由此可见学霸赋予了学习新的含义——以学制霸,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通过“学”来完成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自我努力向上的正能量——学霸的精神。 学霸之“乐在其中” 特邀嘉宾:某高校政法学院法学2011级的专业第一名朱雪雁同学、清华大学王旎瑞、清华学霸姐妹花马冬晗和马冬昕 朱雪雁——不做书呆子 我个人并不喜欢别人叫我学霸。这个词听起来总让人觉得不太舒服,好像从别人口中讲出来就是有一点点看轻的样子,瞧不惯我们除了学习就不会别的了。学习好不等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课外活动我们也会参与,学习之外的技能素养我们也有积累。我上学期参与的活动并不多,近期的话,之前刚刚忙完模拟联合国大会的事,我们是代表中国的队伍。我现在参加这个活动基本就是我自己一人,没有找同伴“搭伙”,我感觉非常好。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我要通过活动来锻炼自己,让自己更开朗些。也给你们一个建议,就是尝试只有自己一人去参加一个活动,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我认为学习是王道,知识是重点。大家口中的学霸等于天资加后天的努力。若是在后期我们懈怠了,也是难以有所斩获的。有一点就是千万不能旷课。高中生活丰富多彩是没错,但绝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了学习。还有就是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你们应该从高中就知道课上听课的效率永远比下课复习要高得多,所以课上要做好笔记。最后一点就是说不要一学习就一天光学习不去干别的,从早学到晚,我是不推荐这种做法的。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该学就学该玩就玩,不要真的做一个“书呆子”。

王旎瑞——有目标就学得不累 王旎瑞:当你把努力作为一种习惯,把追求卓越作为一种生活,认真学习就是分内的事,参与各种活动你会觉得是在快乐成长。为兴趣而学,学习就一点不辛苦。我性格里有进取、张扬、淡定、隐忍,有明确的追求目标——人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课堂上,王旎瑞不会完全服从于老师,她把课堂、老师当成一种“资源”。“如果老师讲的东西我没有弄懂,我肯定要认真听讲,仔细琢磨。如果老师在传授人生经验,我一定要全神贯注,悉心思考。但如果老师讲述的东西,我已经完全掌握,这时候,我会选择做自己的事,采取一种抗干扰的学习方法。”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很多零散时间如果都用起来的话,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就能平衡过来。”王旎瑞一直是走读,放学、上学路上都戴着耳机,她说这是背英语单词最好的时间。中午放学后,同学们都奔向食堂,王旎瑞却淡定地坐在教室里,拿出复习资料看上半小时。等大家午饭吃得差不多了,她再来到食堂。 马冬晗和马冬昕——坚定不移朝目标前进

对于姐妹俩在大学里取得的成绩,马冬晗和马冬昕的父母表示并不诧异。“因为这两个孩子所具有的品格和毅力让她们有能力做到这些。”姐妹俩的母亲说,“她们从小就很有毅力,只要定下了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努力。”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坚持写日记,从不间断。最开始只写简单的几句话,到初中时,每一篇日记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就算春节时在前往奶奶家的火车上,也没有落下过。 初三的时候,两人还决定每天背一篇美文,这个习惯也一直坚持下来,即使是第二天要参加竞赛,头天晚上也仍然会背诵。 2011年清华大学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时,马冬晗给父母写了一封3页纸的信。在信里,她这样写道:“为什么我能在那么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全国最好的学校?后来我总结了两个理由:一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有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我想,这不是生来就有的,很多是受爸爸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霸通常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学习刻苦和成绩突出。对一个学生而言,刻苦学习是应当的,成绩突出也是好事,然而人们对学霸的态度却显得很纠结,甚至还有些质疑,原因何在? 学霸之“精气神” 周易(记者):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榜样?调查显示,“学以致用,生活高手”型(57.2%)最受欢迎。学霸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学生希望成为学霸是一种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值得鼓励。青少年正是汲取知识的最好年华,如果学校多一些学霸,多一些愿意为知识而探究的学子,是教育之幸。 向鹏(新闻学讲师):学霸并不一定是埋头苦读的人。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很长,对自己的未来走向有很强烈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就是,从来都不逃课,对每一次作业、考试都很认真对待,考试分数高。 董亚文(香港浸会大学学生):真正的学霸分两种:一种是涉猎面非常广,而且能取得一定实际成果,同时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另一种是能在某一方面学得很精,把自己的专业基础打得很扎实。 张鸿臻(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相对学霸,为什么有些人成了大家口中的学渣?学习方法低效(47.4%)和懒惰贪玩(46.8%)是两个主要原因。学渣这个庞大的群体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家境富裕、衣食无忧的人;一类是死学苦读没有成效的人;还有一类是个人能力未能体现在成绩上,对分数也不太看重的人。 章正(研究生):对于学霸们刻苦学习的态度,应该加以鼓励。毕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少人担心,类似的鼓励,会引导至“唯升学论”“唯名校论”。诚然,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然而,对于建立更深层次的引导机制,这是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无关。 寒澈(作家):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历朝历代都不乏这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虽然古人以好学美誉之,但却未见得在彼时受民众推崇。所以学霸精神可以在当下被新人类所追捧,是因为学霸精神从某种程度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无奈现实与普通民众被羁绊迷茫的现状。国内的贫富差距在逐年拉大,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不少人缺乏安全感,现今不少的青年人只能躲在“拼爹”“富二代”“土豪”等自创词背后自嘲。教育的成本逐年增加,但是高投入的教育与严峻的就业现实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为此,“读书无用论”又死灰复燃,甚至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如今“学霸”一词已经衍生为楷模的称呼,说起学霸,更多带有励志的成分。对于学霸,我们发现其主要的特征是凭借知识的力量实现了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在其努力的领域里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而这些成功却非这些人天纵奇才,智力过人,而是更多地得益于他们严格自律、自强不息的态度和坚持。他们为当代中国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凭借自己的拼搏实现梦想。
标签:大学论文; 清华大学论文; 韩衍隽论文; 马冬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