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我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十年论文,粮食论文,我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粮食概念和粮食品种结构
在开始讨论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国所使用的粮食概念与西方学者或联合国所使用的粮食概念不同。在西方学者和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中,粮食一般指谷物类,包括小麦、粗粮和大米,而且常指纯粮或已碾谷物。在我国,粮食不仅包括谷物,还包括大豆和薯类,而且均指原粮(如谷物是指稻谷而不是大米);薯类按5∶1折算粮食。由于粮食统计的范围不同,国际上有关我国粮食产量的数字一般都小于国内的统计数字。这种情况有待于研究我国粮食资料时加以分别和对照。
我国粮食品种繁多,包括稻谷、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梁、谷子和薯类(甘薯、山药、木薯等)、豆类(大豆、豌豆、小豆、扁豆等)。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稻谷、小麦和玉米。表1 所记载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粮食结构的基本比例:
表1 我国粮食结构 单位:万吨
项目
1992年占粮食总量(%) 1993年占粮食总量(%)
粮食总产量 44265.8 45648.8
谷物
40169.6 90.7 40517.4 88.8
稻谷 18622.2 42
17770.2
38.9
小麦 10158.7 22.9 10639.0
23.3
玉米
9538.3 21.5 10270.4
22.4
豆类
1250.0
2.8 1950.4
4.2
薯类
2844.2
6.4 3181.1
6.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年鉴》,1994年,第401页整理。1995年,三大品种占粮食总产量的86%,其中稻谷占40%,小麦占22%,玉米占24%。(注:参见《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8年第25期。)年际之间变化不大,只是玉米比重略有提高。
目前,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约5亿亩,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 /3,是世界上稻谷生产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1/3以上。中国小麦播种面积约4亿亩,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 仅次于水稻,产量次于前苏联,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第三位,总产量约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6%,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注:参见《中国概览》,第231—232页。)
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决定着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基本格局。
二、粮食总产量的增长
中国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本世纪初就突破了4亿,1936年约4.6亿,到1949年达到5.4亿。本世纪50 年代以后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整个50年代平均增长率在2%以上,60年代和70 年代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5%和1.91%。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才使人口增长降至1.5%以下(80年代年均增长1.31%,90 年代年均增长1.34%)。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1949年后的48年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近1500万人,总量增长694.9 百万人。 目前仍以每年1250万人的速度增长。如此庞大的人口,给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世界食物的供给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恐慌。吃饭问题历来是政府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比先进国家大约晚100—150年),旧中国的农业经济极其落后,战争更使之遭到严重的破坏。1949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接管这个国家的时候,整个农业同历史的最高水平相比,各项生产指标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甚至不及清代,(注:193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0万吨,人均粮食产量约325公斤。清代粮食亩产达到183.5公斤。)粮食总产量仅为113.2百万吨,相当于1936年水平的75%, 人均粮食产量仅为209公斤,相当于1936年水平的64%。
过去50年间,中国的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从1950年开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农业开始恢复发展。到195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达到163.9百万吨。1953—1958年,农业生产继续发展, 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2百万吨,增加到1958年的200百万吨。但是,从1958年开始,农业发展又出现了反复。三年农业危机时期,主要农作物产量连年下降,谷物产量在1959年下降了15%,1960年和1961年的谷物产量仅及1958年水平的70%。(注:由于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1960年和1961年人口呈负增长,1 960年比1959年人口净减少1.5%;1961年又比1960年减少0.5%。)直到1965年,粮食生产才大体回复到1957年的水平。 1966—1978年的13年间,粮食生产一直缓慢增长,1978年达到304.8 百万吨,刚刚跟得上人口的增长。1979年以后,农业生产出现了6 年高速增长,粮食生产总量在6年间由3亿吨增加到了4亿多吨。从1985 年开始,粮食生产连续出现了5年徘徊,其中4个年份与1984年相比都是负增长,1989年与1984年持平。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生产才开始低速增长,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2.5百万吨。
为了更直观地表述5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下面作了一个详细的指数:
表2:中国的人口、粮食产出与人均粮食产出
增长指数 增长指数
年份人口(以49年 粮食产出 (以49年 人均产出
(百万)
=100)
(百万吨) =100)(公斤)
1949
541.7 100113.2 100 209
1950
551.2 102132.1 117 240
1951
563.0 104143.7 127 255
1952
574.8 106163.9 145 285
1953
588.0 109166.9 147 284
1954
602.7 111169.5 150 281
1955
614.7 113184.0 163 300
1956
628.3 166192.8 170 307
1957
646.5 119195.1 172 302
1958
659.9 122200.0 177 303
1959
672.1 124170.0 150 253
1960
662.1 122143.5 127 217
1961
658.6 122147.5 130 224
1962
673.0 124160.0 141 238
1963
691.7 128170.0 150 246
1964
705.0 130187.5 166 266
1965
725.4 134194.6 172 269
1966
745.2 138214.0 189 287
1967
763.7 141217.8 192 285
1968
785.3 145208.1 183 267
1969
806.7 149211.0 186 262
1970
829.9 153240.0 212 289
1971
852.3 157250.2 221 294
1972
871.8 161240.5 212 276
1973
892.1 165265.0 234 297
1974
908.6 168275.3 243 303
1975
924.2 171284.5 251 308
1976
937.2 173286.3 253 306
1977
949.7 175282.8 250 299
1978
962.6 178304.8 269 317
1979
975.4 180332.1 293 342
1980
987.1 182320.5 283 325
1981 1000.7 185325.0 287 325
1982 1015.4 187354.5 313 350
1983 1025.0 189387.3 342 378
1984 1034.8 191407.3 360 393
1985 1045.3 193379.1 335 362
1986 1057.2 195391.5 346 370
1987 1080.7 200402.4 355 372
1988 1096.1 202394.0 348 357
1989 1111.9 205407.5 360 364
1990 1143.3 211435.0 384 396
1991 1158.2 214435.2 384 378
1992 1171.7 216442.6 391 380
1993 1185.2 219456.4 403 385
1994 1198.5 221445.0 393 372
1995 1211.2 224465.0 411 384
1996 1223.8 226490.0 433 400
1997 1236.3 228492.5 435 398
1998 1248.1 - 490.0 -
393
资料来源:194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概览》,第22和222页。
1994年以后的数据来自历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其余根据农业部(1989)和《中国年鉴》整理。
人均产出为大约数。根据当年粮食产出和人口算出,个别参照了中国年鉴》数字。
表2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粮食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 从总量看,粮食生产能力已经很高了,其中在3亿吨以上的有9个年份, 4亿吨以上的有11个年份。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总产量经常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上超过美国的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总量的增长,改变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基本实现了总量供需平衡,宣告了中国粮食全面缺乏的时代已经结束。
三、粮食单产量的提高
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决定粮食总量增加的两个基本因素。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增加粮食产量是靠扩大耕种面积,单产的提高只是在扩大耕种面积受到限制时,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根据珀金斯的研究,从1400年到20世纪50年代的六个世纪里,中国保持粮食供给的贡献率,增加耕地和提高单产各占50 %, 这种局面在1957年以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宜农耕地已几近开垦完毕,或者新垦土地不抵耕地占用,1957年以后中国的耕地已呈绝对下降趋势。表3 显示的情况说明我国无论耕地面积还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1957年都达到了顶点。1957年以后,全国耕地总面积开始绝对下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在下降,直到1995年才稳定在1650百万亩的警戒线上。因此,1957年以后,中国的粮食增长只剩下提高单产一条途径。
表3 全国耕地、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动 (1952—1995)
年份
耕地总面积
总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万亩)
(万亩)
(万亩)
1952161928 211884185968
1957167745 235866200450
1965155391 214936179441
1978149084 225156180881
1983146932 215990171071
1984147164 216332169326
1993143100 222000164800
1994143055 222000164325
1995142605 223500165000
资料来源:耕地总面积根据《中国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根据《中国概览》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整理。94、95年数据来自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年度报告。
全国平均单产量可由下述公式得出:
粮食总产量
1.───────=每耕亩单产量
粮食耕地面积
粮食总产量
2.───────=每播种亩单产量
粮食播种面积
根据公式2计算五十年代以后每播种亩的单产量,其结果是:
163.9①
1952年──────≈每播种亩88.1公斤,
1859.68②
195.1
1957年────≈每播种亩97.3公斤,
2004.5
194.6
1965年────≈每播种亩108.4公斤,
1794.41
304.8
1978年────≈每播种亩168.5公斤,
1808.81
407.3
1984年────≈每播种亩240.5公斤,
1693.26
465
1995年────≈每播种亩281.8公斤。
1650
注:①百万吨, ②百万亩。(下同)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基本符合。由此我们看到,从1952年到1995年间,我国粮食平均单产水平提高了约200公斤。 目前,全国平均的单产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9%,比发达国家80年代初水平低19%(1981年日本平均亩产为355公斤,英国为316公斤)。
就单项作物来看,珀金斯的研究表明,中国稻谷亩产量1958年以前的最高水平是1957年的359市斤。 这一数字与我国学者估计的同时期数字130—180公斤基本一致。这一水平到60年代跃至平均亩产200—280公斤;1976年以后又跃致280—360公斤。360公斤基本上代表了90 年代的稻谷平均单产水平。照此推算,建国50年间,中国稻谷单产水平提高了一倍以上。据布朗估计,中国的稻谷单产已经接近日本并开始持平发展。
1958年以前,国家所报道的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量的最高水平是1956年的每亩121市斤。据布朗的报告,八十年代初期, 中国的小麦单产已超过美国,稳定于每公顷3吨左右的水平(合每亩200公斤)。199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4亿亩,当年的小麦总产量是10639万吨,即末,1993
10639万吨
年小麦的平均单产量应为─────≈266公斤。据此计算,1993
40000万亩
年比1957年,小麦平均单产提高了约3.7倍。
九十年代,玉米的单产水平低于稻谷,而高于小麦,1993年全国玉米平均单产达到每亩330公斤左右。
如果将我国粮食综合单产能力加以横向比较,可以说我国粮食单产已居世界领先水平,(注:1986年,按粮食收获面积和产量计算,中国单产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9.7%。见《国情与决策》,1990年版,第35页。)但与发达国家的单项作物相比,水稻平均亩产低60—80公斤,小麦低100—200公斤,玉米低200—300公斤。(注:参见《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3期,第18页。1993年,在华北小麦、 玉米一年两熟高产区中,山东莱阳小麦突破500—600公斤,玉米突破800—920公斤。——《中国年鉴》1994年,第183页。)
四、人均粮食占有量和消费量的变动
在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基本取决于人均粮食生产量。粮食的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和消费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因素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我国每年也有粮食出口,那不是说明粮食有余,而是品种结构的调节,而且这种出口数目一般是不大的。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基本属于粮食净进口国,但是由于我国奉行粮食自给政策,进口粮食的数额一般也很小,大约在总需求的5%左右。就是说, 我国巨大的粮食消费基本上靠自给,生产达到什么程度,供给就达到什么程度。
从上面的表2中已经看到,在1949—1997年的近50年间, 我国粮食生产的总量由1亿多吨增加到近5亿吨,总量增长了3.5倍, 但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均粮食占有却没有出现倍数增长。50年间,我国人均粮食生产的最高年份是1996年的约400公斤,在此之前和以后, 只有1984、1990和1997年三个年份接近400公斤(分别是393、396和398公斤)。而人均生产300公斤以下的年份有22个,人均生产300—390 公斤的年份有23个。人均生产400公斤粮食,这是我国历史上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这个水平与1949年的人均209公斤相比,50年来人均粮食生产增加了191公斤,增长了91.4%。如果与更具代表性的1950年的240公斤相比, 那末,50年间人均粮食生产只增长了160公斤,增长了66.7%。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六个世纪中,中国按人计算的原粮的平均产量,很少低于200公斤或高于350公斤。有三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一种是珀金斯的研究数据,他从宋代到清代的详细资料中得出,中国按人计算的消费量约在250公斤到375公斤之间。一种是根据J·L·卜凯关于20 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消费数据折算, 三十年代每人每年消费粮食在151—366公斤或155—317公斤之间。第三种是根据新中国以后公布的资料计算,1936年,我国粮食人均拥有量约325公斤(1936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50百万吨,人口约4.6亿)。
据此看来,我国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历来都是在相当小的范围内变动的,增长的幅度从一个长时期看是很小的。以1996年最高年份的人均400公斤与1936年相比,60年中只提高了75公斤。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1949年以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人均粮食占有量和消费量达不到1936年的水平。但也从未低于200公斤。 直到1979 年, 才首次超过1936年达到人均342公斤。进入80年代以后,从82年开始, 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才稳定在350公斤以上,并且开始叩击400公斤大门。
在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同时,世界粮食人均占有量也在增长。1950年,世界粮食平均每人占有量为248公斤,1984年提高到437公斤,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人均500公斤,不足或接近400公斤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照此看来在世纪末,我国人均粮食(包括大豆和薯类)接近或达到400公斤,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差100公斤。更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650公斤的水平(目前美国人均消费粮食800公斤左右。台湾也为400公斤左右——均指谷物)。
人均拥有粮食400公斤,基本上是我国20世纪内粮食消费的上限,而且在未来世纪的相当长时期内,也不会超出这个水平多少。除非人口不再增长或者粮食增长大大超过人口增长率。但是,按我国人民的消费习惯和目前的消费结构,对食物的需求也不会发生大的困难。可是想要改变传统的食品结构,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五、增长的速度和趋势
概括地说,过去50年间,我国粮食年总产量从113.2 百万吨增加到492.5百万吨,增长了约3.5倍,平均年增长率在3.2%以上, 超过了同期人口增长率(年均1.73%)。这个速度超过了1950—1984年世界粮食增长的平均速度。(注:1950—1984年,世界粮食年产量从6.31亿吨增加到16.49亿吨,平均年增长3%。见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5年第8期,第2 6页。)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平均68.5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平均281.8公斤,增长了4.1倍,平均每年增长4.4公斤。 人均粮食产量由1949年209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增长了91.4%,平均每年增长3.4公斤。
但是,这个速度是50年来的加权平均数,对我们有决定意义的是各个发展时期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趋势,更有意义的是粮食增长和人口增长的比率,以及这种比率的发展趋势。正象我们已经看到的,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增长可以看作五个阶段,分别是:1949—1957年顺利增长时期,1958—1965年遭受挫折和恢复增长时期;1966—1976年缓慢增长时期;1979—1984年快速增长时期;1985—1998年徘徊和低速增长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粮食总量年均增长6.68%,总人口年均增长2.19%,粮食年均增长高出人口年均增长4.49个百分点。同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6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4公斤。在第二、 第三两个时期,粮食总量年均增长2.4%,总人口年均增长1.9%,粮食年均增长高出人口增长0.5个百分点。同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4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7公斤。在第四个时期,粮食总量年均增长5.8%,总人口年均增长1.22%,粮食年均增长高出人口年均增长4.58个百分点。同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2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7公斤。在第五个时期,粮食总量年均增长1.5%,总人口年均增长1.37%, 粮食年均增长高出人口年均增长0.13个百分点。同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75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5公斤。
由此看来,50年间只有1949—1957年和1979—1984年两个时期14个年份,我国粮食增长明显高于人口增长,而在其余时期35个年份里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基本持平。单产提高的幅度除了1979—1984年这一时期较大外,其余时期大体保持了同样的增长速度(年均3.4—3.75 公斤之间)。
如果说1949年—1957年期间的粮食增长可由扩大耕地面积和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农作制度来解释,那末,1979年—1984年期间的粮食增长则可由恢复农民自主权的家庭农作制和增加投入来解释。但是在相同的农作制度基础上和更进步的生产条件下,1985年以来是我国按人平均的粮食产量增加最为缓慢的时期。要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能从提高单产的速度和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方面去寻找。单产的提高赶不上人口增长,也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缓慢的直接因素,但是,最终人口的增加将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强大动力。历史事实是,50年来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半,而且人均粮食确实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