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对我国纺织业的潜在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业论文,我国论文,欧盟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5月1日,欧洲联盟实现了历史上第5次、也是规模最大的扩张,中东欧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增加到25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将在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土耳其正在进行入盟谈判。现在的欧盟,整个经济区域扩增为430万平方公里,拥有消费者4.5亿,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欧盟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东扩后的欧盟将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的纺织品出口量在世界纺织品出口量中均名列前茅,二者的纺织品出口既存在着竞争关系,又有着互为市场的合作关系。目前,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且近年来出口量增幅较大。据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达到86.27亿美元,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11%(见表1)。与2002年相比,同比增长了34.4%;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3.3%。
表1 2003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主要国家及地区
国家及地区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其它
所占份额(%) 1919
5 12 11 34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
一、我国纺织业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国。纺织品服装工业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七分之一以上。目前,中国纺织业(包括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约在40%以上,如果剔除部分来料加工贸易,实际的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而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据估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乔焕勇,2004),截至2003年,中国纺织行业从业人数(包括家庭工业)约为1800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从业人数为832.28万, 纺织工业从业人数约占全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的20%,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行业(见表2)。近几年来,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据WTO统计,1980—2001年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年均增长12.60%,比世界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6.26%高出一倍。同期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持续增长,由1980年的4.62%(居世界第9位)增至1995年的12.34%(跃居世界第1位),到2001年则进一步达到15.64%(见表3)。2000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6.72%,而我国为20.94%;2001年全球为-4.00%,而我国为2.31%,2002年增幅升至15.66%,增速均在世界水平之上。2002年纺织服装出口达到617.7亿美元,占全国商品总出口的19.00%。就其出口进口顺差来说,纺织行业始终处于全国第一位。200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顺差为474.1亿美元,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56.2%(中国纺织行业发展报告2003/2004)。
表2 1980—2003年中国纺织从业人数变动情况
年份 19801985199019952003
从业人数(万人)613 916 117314711800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
表3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球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年份全球中国中国占全球(%)
全球位次
1980955.0
44.1
4.62 9
19851032.0 52.9
5.13 6
19902189.0 138.5 6.33 4
19953077.0 379.7 12.341
20003564.0 520.8 14.611
20013420.1 534.8 15.641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已连续多年成为了我国出口的支柱产业,其竞争力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扩张总体上仍是一种外延型、数量型的扩张,出口产品质次价低,2002年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数量增长了21%,而平均单价则下降了4.6%。其中服装出口价格下降最为明显,服装出口数量增长了17.8%,而单价则下降了5%,比5年前下降了近30%。据中国纺织协会统计,2002年我国梭织服装出口平均单价由1997年的4.50美元下降到了2002年的3.56美元,降幅达26.4%(杨丹辉,2004)。纺织服装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较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其竞争优势仅仅在于低廉的劳动成本。据2000年WTO的报告,中国纺织企业职工的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法国的3.81%,日本的2.64%(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3/2004)。且在先进技术及高档产品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出口产品中,中、粗纺织品服装出口约占50%以上,精品纺织品服装出口仅占20%左右,带有环保型标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则不到30%(刘正良、刘厚俊,2004)。服装出口主要依靠低价竞争,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其中毛纺产品是英国和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的1/5(杨丹辉,2004)。
二、欧盟东扩可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产生的影响分析
1.对我国原有出口配额企业的影响
如图1:D和S分别代表一出口大国对商品X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商品X的国际价格为p[,FT],这时,国内总供给为OH,其中本国内消费OG,剩余GH全部出口,出口所得收益为面积S[,CDGH]。当进口国限制该国出口时,规定该商品配额为AB,此时国内的价格因出口需求减少而下降到p[,ex],进口国国内的该商品价格因进口供给减少而上涨到p[,im]。这时每单位配额以p[,ex]的价格出口,将获得(p[,im]-p[,ex])的利润(在此不考虑贸易成本)。如果出口国拥有这些配额,则可以获得S[,ABEF]的配额收益(S[,ABEF]就是所谓的配额租),显然S[,ABEF]<S[,CDGH]。而对于进口国给予的出口配额AB,出口国政府一般采取分配、竞标和出售的方式来分配这部分配额。获得配额(租)的企业就可以赚得超额利润。在我国,能够获得这部分租的企业一般都是国有纺织企业和出口企业。随着欧盟的不断东扩以及自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所有企业都处于同等的地位,这使得原来拥有配额(租)的国有纺织品企业和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
附图
2.贸易转移效应的消极影响
扩大后的欧盟纺织服装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250万,营业额约为2000亿欧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地区,同时也将是第二大服装出口地区。欧盟扩大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欧盟成员国转向新成员国购买原来从我国购买的纺织服装产品。刚刚加入欧盟的10国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等国的劳动力成本约为原欧盟国的10%,塞浦路斯只有欧盟的20%,东欧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原欧盟15国平均水平的20%左右(马可·萨特,2004)。纺织行业是这些新加入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它们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贸易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含量水平相差不大;同时加上这些国家具有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无需受到关税和配额的限制,未来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纺织品贸易将代替部分欧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这将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捷克在欧盟纺织品进口中占到了3%;服装进口中,波兰占到了4%;2007年即将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对欧盟的服装出口在2002年占到7%;而正在申请加入欧盟的欧洲目前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土耳其,在纺织品和服装上对欧盟的出口均占到欧盟进口的10%以上。随着欧盟的不断东扩,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出口欧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表4 2002年欧盟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 (单位:%)
纺织品 土耳其 中国 印度 中国香港 孟加拉国 印尼 巴基斯坦 韩国 美国捷克其他
16 117
4 5
3
43 3
3 41
服装
土耳其 中国 印度 中国香港 孟加拉国 印尼 罗马尼亚 波兰 摩洛哥 突尼斯 其他
10 205
8 3
3
74 5
6 29
资料来源:WTO Geneva Switzerland,The Global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Post the 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
其次,新成员实施欧盟“共同贸易政策”抬高区外贸易门槛后,阻碍了我国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将实行欧盟区域内统一的贸易政策,对内一致降低或取消关税;对外则抬高进口关税或实行贸易配额。入盟前的中东欧各国,与我国有较大的纺织品贸易额。东扩后,虽然欧盟已经考虑到这些新成员国与中国原有的纺织品贸易关系,决定从2004年5月到12月,增加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配额,但不可能达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实际上是减少了。事实上,从欧盟第五次东扩到现在,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已经受到了欧盟严格的配额限制。即使从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入欧盟也并非畅通无阻。早在2003年底,出于对东扩后和2005年配额取消后对中国纺织品的担心,欧盟出台了《扩盟后纺织服装业的未来》,将采取一系列旨在救济其纺织服装工业的政策和措施(石杰,2004)。2004年10月12日,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拉米表示,鉴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足够强大,欧盟将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待遇(欧盟于1971年建立普惠制,允许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以低于正常关税的税率进入欧盟市场。这一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现行普惠制于2005年年底到期),这将使得我国纺织品进入欧盟的关税被抬高到12%。
3.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严重性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反倾销措施最多的经济体之一,据统计,目前欧盟15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共38起,其中反倾销案件37起,保障措施案件1起涉案产品达15亿欧元,涉及化工、纺织、机电等多个行业的产品。这37起反倾销案件中,约有半数为五矿化工产品,共19起,其余为机电和轻纺类产品。在这新的10国入盟以前,对我国产品几乎没有采取过反倾销诉讼,随着他们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适用范围将自动延伸到这10个新成员国,他们将引入欧盟正在实施的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一直在中低档水平徘徊,技术含量低,生态标准不高,同时,欧盟等国家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对我国采取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欧盟,很容易被提起反倾销调查。加上我国仍没有一套完整的反倾销应对措施,国内的企业对反倾销认识不足,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就使我国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欧盟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可能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
4.技术性贸易壁垒“东扩”
欧盟对进口产品在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技术标准纷繁复杂,产品质量标准有10万多个,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进口产品,而新入盟的10国以前在技术标准等方面要求相对宽松,入盟后的10国必须修改或调整原有的技术标准,而采用欧盟现行的严格技术标准以及有关健康和安全的规定,这意味着欧盟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扩大到新入盟国家。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了纺织服装产品贸易的重要阻碍。欧盟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其纺织服装工业。例如:2003年5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2001年2月27日通过的《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PEACH)》(讨论搞);2003年9月11日实施了2002/61/EC指令,禁用22种偶氮染料,2004年6月30日正式实施蓝染料指令,对纺织品原料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目前,我国市场上70%左右的合成染料以偶氮化合物为基础。据了解,目前广泛用于纺织品上的偶氮染料有3000多种,其中受禁的约有130多种(中国纺织网2004)。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
5.保障条款的滥用
(1)原来关贸总协定(GATT)的第19条规定:遇有外国进口产品数量(绝对的或相对的)激增,招致本国生产相同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企业受到严重损伤(Serious Injury)时,该进口国可“在制止或补救该损伤所需程度与时间内”,采取限制贸易或提高关税的措施。
(2)中国加入WTO的《工作组报告书》中第242段(纺织品特殊限制措施)规定,在中国加入之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其他WTO成员如果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扰乱其市场,威胁阻碍纺织品服装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可以请求与中国磋商, 并同时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服装实行不超过一年的限制。
欧盟配额取消后,为了保护本地区的纺织业,欧盟与中国达成协议,在一定情况下欧盟可以实施特别保障措施。在欧盟的新规定下,如果来自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对欧盟造成市场扰乱,从而阻碍了欧盟相关产品生产和贸易上的有序发展,则可对该进口实施特殊保障措施。欧盟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的任何时间均可采取该措施。该程序既可应欧盟成员国的要求提起,也可以由欧盟委员会自行发起。该条例规定的特殊保障措施通常不应超过1年,但可以延长。欧盟委员会2005年4月6日公布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别保护措施的行动指南,明确规定了欧盟启动纺织品特保措施的必要条件、相关程序和相应措施。由于欧盟东扩,特别保护措施的实行将延伸到新成员国,这使得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受“特保”措施限制的范围越来越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005年第1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同比增长了47.42%,其中2005年欧盟对我国取消配额的41个类别产品中,对欧盟出口数量增幅超过50%的有22个类别,超过100%的有7个类别;据欧盟各成员国的海关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盟从中国进口的部分纺织品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其中有9类纺织品的进口额均进入欧盟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特保”措施中规定的“预警区”。欧盟委员会决定对这9类纺织品进行为期不超过两个月的调查,如果调查显示这些纺织品已经扰乱了欧盟市场,欧盟将会启动“特保”机制,对这些纺织品的进口实行数量限制。特别保护措施已经成为了并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了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欧盟的另一主要阻碍之一。
6.投资转移效应的影响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日前,欧盟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约占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欧盟在中国的投资,截至2003年底已达406亿美元,实际投入219亿美元,在中国吸纳外资排行榜上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随着欧盟东扩,欧洲公司越来越青睐于东欧市场:靠近原材料提供地;有机会最先得到当地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靠近新兴的东欧市场;与中国相比,较小的文化差距;与中国相比,能降低公司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因素等原因,使得原来投资于我国的部分外资,转而投向了新入盟的成员国。随着欧盟东扩进程的加快,欧盟国家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会进一步增加,使得欧盟对我国纺织行业的投资会相应地减少。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欧盟东扩的对策
1.全面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开发生态型的高科技产品
所谓“生态服装”,是指经过病毒检测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生态服装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加工链中不存在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危害的污染;服装不能含有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质或不超过一定的极限;服装不能含有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中间体物质;服装使用后的处理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等。另外,它还应该经过检测、认证并加饰有相应的标志。
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很大一部分是环保因素少的产品。近几年,我国开展了有关研究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标准,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控制技术和监测方法研究的速度大大滞后于国外出台标准的进程。在被列入欧洲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清单的项目中,我国仍有不少项目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对原料的生产过程、纺织品的生产工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关系缺乏研究,国外废弃的原料和生产工艺,国内仍在沿用,这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人身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容易受到欧盟的限制。我国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档次、开发绿色环保型产品,才能不被挤出欧盟这个市场。
2.积极取得欧盟“绿色标签”认证
目前在欧盟市场上最常见的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标签主要有两类:欧盟—生态标签(echolabel)和oeko-tex100标签。欧盟生态标签体系是由欧盟委员会在1992年建立的,它在纺织品服装领域运用的比较早,也是发展的最好的,加贴“生态标签”的商品受欢迎程度逐渐增高。由于其申请标准过程非常严格,所以目前获此标签的企业数量较少。Oeko-tex100标签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影响最广的纺织品生态标签。悬挂有Oeko-Tex Standard 100标签的产品,都经由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15个国家的知名纺织检定机构(都隶属于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测试和认证。Oeko-Tex Standard 100标签产品提供了产品生态安全的保证,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要求。Oeko-tex100协会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帮助中国企业申请该标签,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了加贴该标签的许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拥有这两类标签的企业等于拿到了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所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积极申请这两类标签的认证,早日开拓更广泛的欧盟纺织品市场空间。
3.加强政府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宏观调控
鉴于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对发达国家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激增的势头,促进一体化的平衡过渡,我国政府主动负起责任,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下调进口关税税率;对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实施免关税政策;公布涉及28种纺织业的禁止投资目录;推广行业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布在亚非拉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投资的国别指导目录;加强纺织品贸易领域多双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对话;对部分纺织品实施出口自动许可管理;纺织行业积极协调自律等十项措施。这些措施对维护全球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平稳过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纺织企业是有利的,也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4.鼓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欧盟已经决定取消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待遇,这将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关税。但欧盟已承诺给一些不发达国家继续实行纺织品普遍优惠的待遇。这样,可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到欧盟新成员国投资设厂和到一些最不发达的,享受欧盟优惠的国家进行投资,比如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其资源和享受优惠待遇,还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给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优惠待遇以及区域性或双边贸易协定,避开“原产地”规则的限制,扩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
5.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联系
我国要积极开拓中东欧市场,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联系,积极寻求贸易伙伴,采取交易会、展览会、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推销自己的纺织产品,扩大出口总量。
总之,欧盟东扩可能会给我国纺织服装业带来更多的影响和挑战,但只要我国企业能全面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同样能为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欧盟提供新的平台,获得更多的商机和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