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朴与开真——希腊原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希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文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希腊原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21日至23日在杭州召开,这是继2001年9月在兰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原创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的第二届会议。会议由“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所属分会“全国原创文化研究会”与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香港、以色列等地的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交流论文近30篇,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一、“原创文化”的界定
与会学者首先就“原创文化”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杨适教授认为,“原创文化”与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概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都指“人的历史自觉时期”。只是雅斯贝尔斯的设想还属于思想的火花,原创文化则要求有更明确的概念与方法。浙江大学陈村富教授则从原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指出原创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源头部分,是某种文化形成阶段的原创性智慧,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通常是从传统文化来审视原创文化,然而陈教授认为,原创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而存在。这就是说源头大于传统,传统则只是源头的某一向度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原创文化失去了其不可规范的、活泼的和天性自然的一面。原创文化研究就是要彰显文明晨曦初现时的光辉,为现代文明提供精神性的原创性视野。武汉大学教授邓晓芒认为,原创文化的界定应有明确的历史意识,源与流不能截然分开,源正是在流中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反思总是从终点开始的。浙江大学教授包利民也认为,对希腊原创文化的研究要有现代意识,不能脱离现代语境研究希腊的问题,两位教授都涉及到现代性智慧之原创性与希腊文化之原创性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教授认为,原创文化兼有“原”与“创”的双重意义,所谓的创就是突破,因此要寻求突破的方向。
学者们都认为原创文化的概念尚未定型,仍需要就其内涵、方法、历史分期、与现代性的关系等作深入的讨论。然而,学者们也都认为原创文化的探求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只是知识的探求,更是精神性的探求,是在文明的源头和传统的互动之间,为我们这个精神匮乏的时代重塑治疗性的智慧。因此,就目前而言,原创文化与其说是在建构一种概念体系,不如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事业。
二、希腊原创文化中的本体论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希腊的原创文化。首先是方法论问题,杨适教授认为,文化的中心在人,文化理论的中心在人论,人和人论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需要回到历史并历史地观之。陈村富教授以为,要挖掘出体现在各个精神领域和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具有支配性的、共同的观念,如希腊人的theos,psyche,physis,nomos,arête,dike,sophia,logos,mythos,mystery,mania,aletheia,ontology等。邓晓芒教授认为,应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作为对考据的方法的补充,也就是始终贯穿着批评性的反思精神。
从哲学史角度研究原创文化,其重点是本体论(ontology)问题。与会学者提供的希腊本体论的论文非常有分量。学者们围绕如何理解希腊的Be动词Eimi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树人教授认为,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研究,深刻揭示了两种语言文字、思想文化的异质性。杨适教授主张把Being译为“存在/是”,他从自然、数、无规定者等概念的发展演变考察Being的含义,认为这是“自然(physis)”概念的不断升级,是它在等级阶梯中的不断攀升,从“存在/是”的确定含义转变成系词运用是很自然的,而要从系词运用变成表示存在的用法,却不自然,故他以为,应把Being译为“存在”。浙江大学陈村富教授以为,在研究西方哲学史的Being时,不能忘了“酒神精神”及mythos,estacy与mania的追求。他认为,mysteri(神秘)是指闭嘴,庄严肃穆,不一定通过logos(言语、文字表述、词语的聚结),而mythos(虚构故事)则不是与logos对立的,它是指与神合一,人处于迷狂和出神状态而说出的言辞(logos),哲学(philosophia)就是对智慧(sophia)的迷狂。Aletheia译为真理则体现了爱智者迷狂智慧的精神。它不满足于表面上的“真”,也藐视停留在经验和观察上的“真”,而是追求内在的真相,还要求用概念和论证话出它的“真”。邓晓芒教授从中西本体论的起源和结构层次的对比入手,提示了两大民族在思维模式上的深刻差异,发掘了中西本体观、有无观和时间观中的不同视角及相互错位,并将这种错位最终归结到中西在对待语言的态度和对“人”的理解上的不同。与此相关的本体论探究还表现在几位年轻学者的研究中,他们分别从晚期希腊和早期基督教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希腊本体论的纵深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伟驰从奥古斯丁的三一神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他认为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圣父),人的“同一性”亦来自上帝,人的同一性是时间性的,时时面临虚无化或分裂的危险,人不是完全的“正是”,上帝才是。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浙江大学哲学系章雪富博士则考察了希腊基督教关于on/ousia的语义学走向,指出从希腊本体论向基督教本体论的演变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并最终使得以ousia为中心,以hypostasis为另一相关概念的基督教的本质同一论代替了希腊的从属论的本体观。中央民族大学游斌副教授则从希伯来传统的角度来看“是”与“终极实在”(耶和华与上帝)的关系问题,追溯了宗教—文化的变迁史,尤其是“耶和华”与“神”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耶和华神”内涵变化的“语言—文化”动力。
可以看到,希腊本体论作为本次原创文化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不仅是话题的中心,而且是突破的中心。这种突破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一辈的学者如杨、陈二位教授试图以本体论为中心来整合一个整体的希腊形态,这可以看作是希腊研究出现的一个新动向。几位年轻的学者则突破了希腊研究仅限于早期希腊的局面,将它推向整个晚期希腊,在历史的长度上扩展了希腊研究,从而为以历史为尺度审视希腊文化的原创性提供了一个支点。
三、对希腊原创文化中经典作家柏拉图的诠释
大部分与会学者对希腊原创文化中的经典作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要讨论希腊原创文化,柏拉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家。对柏拉图的解读与诠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范明生教授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以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记载和论断为依据,探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从自己的学科分类观点出发,指出了伦理道德行为的学科属于实践学科的领域,反对理性主义的伦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将普遍性的定义和个别的东西分离成独立存在的东西,苏格拉底对于概念始终没有积极的定义,范教授认为,这是符合苏格拉底一贯主张的“自认无知”的。清华大学哲学系王晓朝教授着重阐述了柏拉图的“通种论”的文本诠释问题。他认为,贯穿柏拉图全部著作的核心理论是“型相论”,它的最高形态是“通种论”,中国学界主要朝着范畴的方向解释柏拉图晚期对话中的“型相论”,而柏拉图的许多重要哲学概念最基本的涵义是本体论的(ontological),而非范畴论的(categorical),他指出,对通种论的把握重点在于实体论,而范畴论的解释均为引申义。浙江大学哲学系包利民教授从伦理的角度反思了柏拉图的思想策略,在他看来,从表面上看,现代性捍卫的核心价值是价值的“多元”,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元论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本体论和价值论是一种分立式的模式,而现代性本体论和价值论本质上却是一元论的,因为现代政治哲学把广义上的“经济利益”当作是惟一的好,最高的好,终极的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林美茂先生认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并不是建立在哲人拥有“真知”的前提之上的,柏拉图只是从哲人素质的优秀性出发,详述了这种素质的根本意义所在。因为在哲人的素质中拥有对“真知”不竭的热爱,哲人的灵魂就能始终清醒,能使社会从不幸中得到解放,“真知”是属神的,哲人也无法达到,哲人只是爱智者。显然,在对柏拉图及早期希腊的研究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工作要做。
本次会议就其它相关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研讨。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周景勳教授对中国原创文化当中庄子的“道”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我们可以由“形下”走向“形上”的思想追溯庄子的“道”,有我与忘我在道中通一。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W.霍洛维茨(Wayne Horowitz)博士就美索不达米亚的“肉体与灵魂”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从美索不达米亚传统中追溯了宇宙、神及人类的起源,审视了在创世叙事中,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理念如何在古代近东的宗教系统与世界观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下届会议的筹备事宜,计划2005年在香港召开第三届原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题主要集中在基督教原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