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原理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认识和解决新的时代课 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
笔者认为,就唯物史观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机制、文 化价值导向和终极目的三个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实质精神和逻辑建构作出了 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要求的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的前提下,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 选择教学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 学生头脑。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中对社会发展的客观机制和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育要站 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通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有机整 体。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 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人类 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们在其交往中形成了社会性的共同活动、共同生活, 在共同活动或共同生活的层面上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 作用关系构成了社会基本结构体系,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则是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生产力是在人们之间复杂的交往活动和交 往关系中形成的社会力量,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无疑起着最 终决定作用,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前提的物质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 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 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 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8~79页)。进而,马克思指出:“物质生 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列宁也指出,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认识方法就是: “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 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8~9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要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 动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进程,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当代 中国,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抓住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抓住了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衡量我 们党各项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而中国先进生产力,就是指在中国社会自身的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或国际环境中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是在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广 泛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力量。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必须把 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要站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前列,按照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继续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尽快完成 工业化,并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要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和借鉴国外经济技术发展的 先进成果,力求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要自觉地把握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社 会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克服来自社会经 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尽快建立起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相适 合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同时,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势必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水平,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我们要站在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着眼于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着眼于调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所以,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就是, 通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他们学好自身的专业课,掌握现代科技文化,提高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 社会进步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育要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 ,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类社会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发展的客观机制和客观规律客观地决 定了社会演化的多种可能性趋势,其中哪一种可能的趋势能够转化为现实,取决于社会 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因此,文化精神,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可以说是 社会进步的灵魂。
唯物史观认为,观念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变化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 一定完全同步。观念结构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有时又会预 见到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不过这只是相对的。过时的 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被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新的意识形态也只有在社 会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下才可能产生。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先 后完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最大成果,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 深刻影响。
观念结构还具有历史继承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 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 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 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我们既要善于发掘我国文化遗产的精华,改造其传统形态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又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人们的精 神力量,塑造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并与我党最终纲领完全一致的 民族文化精神,使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真正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力量相一致。
观念结构还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把不同集团、阶级、 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民的行动。毛泽东 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 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 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94、664页)在一个社 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 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的,它既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 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哲学教育就是要站在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 的作品鼓舞人”,构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和终极 价值的理解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育要站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高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群众观念和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作为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把人 的解放和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无产阶级的解 放是人类解放的标志,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时期,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就集中地体现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 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促进先进文 化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上,体现在实 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满足应当包含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首先,满足人民群众物 质生活的需求,这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合理地解决 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使经济总量、综合国 力和人民生活不断攀升新的台阶。我们党一贯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 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切实履行好关心和服务群众的职责。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 步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 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都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重大目标。体 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 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营造更大的空间。有助于调动人民 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进行社会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全面小康 社会的实现。
其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还体现在政治民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 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 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这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我 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善于组 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 群众路线,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群众呼声 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 第一标准,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尤其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全党同志始终 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 政基础就坚如磐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站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群众观念和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作为未来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个 人奋斗目标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之中,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 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必须教育学生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继承和发扬党的一切为了群 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都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 量。必须教育学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做到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忠诚地为群众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 进行梳理,使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 史任务作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表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学习、研究和实践“三个代表” 和十六大精神的历史责任,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 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