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生态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来自自然,最后回归自然,这是自然法则。对于人类个体而言,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则应全力阻止或拖延人类的毁灭。一般而言,导致人类毁灭的可能因素有:宇宙灾难、地球毁灭和地球灾变等。如果地球环境发生灾变,而且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人类就将成为宇宙流浪者;如果没有合适的星球和先进的技术,人类就将失去生存条件,最后走向集体毁灭。在目前条件下,人类无力回天,几乎无力阻挡宇宙灾难和宇宙因素导致的地球毁灭,但是,人类可以改变自己,可以阻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地球毁灭,可以阻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地球灾变。根据现有宇宙学知识,宇宙灾难和宇宙因素导致地球毁灭,将是非常遥远的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可是,人为因素导致地球毁灭和地球灾变,现在就可能发生,如核战争就可毁灭地球。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可以自我毁灭,也可以自我拯救。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行星。地球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质和文化服务。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变和压力日益扩大,地球环境发生不可逆灾变的可能性在增加。在地球环境发生不可逆灾变之前,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最大限度阻止和拖延灾变的发生,并积极开发星际移民的技术,寻求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根据现有知识,阻止地球环境发生灾变的途径有: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均环境压力、控制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的环境压力等。在目前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虽然比较难,但还是可为的并已经取得一些成效;控制经济增长则基本不可为,因为人类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扩大,如果没有发展人类就会退化。所以,阻止地球环境发生灾变的方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人口的同时,降低人均环境压力和单位GDP的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这就是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下面依据生态现代化原理,重点讨论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性质、解决办法和中国的对策。
一、环境问题是人为问题——生态现代化的客观现实
地球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宇宙和地球演变的作用,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果把宇宙和地球活动的影响看作自然现象,那么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就是人为现象。人类不太可能停止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又造成环境问题。这是生态现代化面临的客观现实。
1.影响地球环境的三大因素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九颗行星;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颗恒星,银河系约有2亿颗恒星和几亿颗行星;在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星系。在浩瀚宇宙里,我们的地球实在太小了;它的起源和演化,受到宇宙演化规律的支配。目前,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还知之甚少,而且宇宙演化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根据宇宙大爆炸模型,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形成初始宇宙;大约50亿年前,太阳系开始形成;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在随后的岁月里,地球不断演变。现在的地球,是一个直径约12756公里的扁球体,大约70%的地球表面为海水覆盖,其余部分为陆地;它有一个厚度约50公里的大气圈,大气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氮、氧和二氧化碳等;地球内部结构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核生物。大约1500万年前,腊玛古猿在地球上生息。大约250万年前,人类祖先——能人出现在地球上。在随后的年代里,人类不断进化,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过去几十亿年以来,宇宙活动(如太阳辐射)、地球活动(地质构造)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特殊演化进程。所以,地球环境的变化,是宇宙活动、地球活动和生物活动的协同效应。
在影响地球环境的三大因素中,宇宙活动和地球活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生物活动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表1);特别是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生物活动不仅持续地改造着地质、地貌和大气环境,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演化和进化,形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对于宇宙活动和地球活动造成的地球环境变化,人类无能为力。对于生物活动造成的地球环境变化,人类可以大有作为,而且负有主要责任。
既然宇宙活动和地球活动造成的地球环境变迁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那么,可以把这种类型的环境变迁视为地球环境的本底。生物活动造成的环境变迁,可以分为生态系统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在人类诞生以前,生态系统变迁主要受宇宙活动、地球活动和生物进化规则的影响。在人类诞生后,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地貌的改变逐步扩大。尽管如此,生态系统变迁有自己的规则,并总是趋向于生态平衡。在某种意义上说,宇宙活动、地球活动和生态系统变迁造成的地球环境变迁是自然的环境变迁,可以看成是自然现象;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环境变迁,包括生态系统改变、地貌改变和气候变化等,则是人为现象。
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是有阶段的,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在不同阶段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表2)。在人类生活的250万年,前249万年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很小,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动物对环境的作用没有太大区别。农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逐步扩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改造和征服自然成为人类的基本观念,于是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遭受空前的破坏。在工业时代的后期,环境问题终于引起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人类文明前沿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环境问题受到全球重视,但不同国家认识不同。
2.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主方程,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是
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GDP×环境影响/GDP
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人均GDP)、环境技术水平(单位GDP的环境影响)和生活模式(人均环境影响)正相关。
根据生态学知识,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本质的不同是,人类可以制造工具,可以大规模改造自然和生态系统。在人类文明诞生前,人类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的区别是有限的。随着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人类逐步成为生态系统的“管理者”或“操纵者”。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尽管生态系统还在默默工作,还在不知疲倦地处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但是,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活动在不断扩大(图1)。当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时,自然和生态系统受损,逐步发生退化。自然和生态系统退化,终于对人类生活和生存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人类不得不面对自己无知和鲁莽的严重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环境问题是人为的。人类无意和有意地损毁自己生存的自然基础,有些时候这么做是因为无知,有些时候是贪婪,有些时候是无能。
图1 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
人类活动的实际环境影响,需要扣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抵消的环境压力。
实际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GDP×环境影响/GDP-生态修复抵消的环境压力
实际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环境影响-生态修复抵消的环境压力
人类活动的实际环境影响,与人类活动强度正相关,与生态系统功能负相关。
当人类的资源利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资源供应能力,当人类的废物和污染生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循环代谢能力,那么,环境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假设21世纪全球生态系统能够大致保持2000年的生态效率,那么,生态修复抵消的环境压力就是一个固定值。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压力的变化与生态系统无关,与人类活动强度正相关。于是,我们可以大致估算21世纪地球面临的实际环境压力(表3)。
如果按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不考虑资源和环境压力,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单位GDP的环境压力将会上升。退一步说,假设单位GDP的环境压力不变,在这种相对比较理想的情景下,2030年实际环境压力将是2000年的1.8倍,2050年是2000年的2.5倍,2100年将是2000年的4倍。21世纪后期,地球生态系统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灾变!
如果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假设环境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为1%,单位GDP的环境压力的年下降率为1%,那么,2030年实际环境压力将是2000年的1.3倍,2050年是2000年的1.5倍,2100年将是2000年的1.5倍。即使这样,地球生态系统也面临巨大压力。
人类活动给地球的压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果再不改弦更张,危险将至。
二、人为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如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有关学术文献浩如烟海。在众多理论中,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Mol 2001),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它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过去20多年里,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显著成效。
1.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环境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学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引发资源和环境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西欧国家环境运动出现一个强势思潮,即所谓的“反现代化、反工业化、反生产力理论”。他们认为,污染和资源破坏是工业化的产物;环境和生态退化,是现代化过程走向终结的证据。
20世纪80年代,西欧一批学者提出:(1)现代化没有过时,但经典现代化模式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环境破坏,现代化模式需要生态转型;(2)工业化是进步的,但工业化模式需要转变,可以采用环境友好的“超工业化”原则;(3)技术进步是积极的,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可以克服传统工业技术的环境污染。这就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早期观点。
荷兰学者摩尔指出,最先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少数西欧国家如德国、荷兰和英国,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强调技术创新作用阶段、强调制度和文化作用阶段、全球研究阶段。
2.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是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和现代化意义上的拓展和应用,是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论”。广义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人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通过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压力(图2),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结构生态化包括生产、消费、制度和观念结构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等。
图2 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模型
注:I为现代化的环境压力。IELM为生态现代化的环境压力(I生态现代化)。I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导致的环境压力下降,I制度创新为制度创新导致的环境压力下降,I结构生态化为结构生态化导致的环境压力下降。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生态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内容(表4),它有10个基本原则:预防原则、创新原则、效率原则、不等价原则、非物化原则、绿色化原则、生态化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污染付费原则、经济和环境双赢原则;有3条基本路径:全面生态现代化路径、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和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生态现代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起点依赖性,没有最佳模式。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
首先,非物化(轻量化)。基本内涵是高效低耗和高品低密。高效:提高物质生产率、资源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低耗:降低经济和社会的物质消耗、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碳能消耗等。高品:提高经济的服务比重、文化比重、信息和知识比重、经济品质和生活品质等。低密:降低经济和社会的物质密度、资源密度、能源密度、碳能密度等。
其次,绿色化。基本内涵是无毒无害和清洁健康。无毒: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有毒物和有毒废物的生产和排放,无毒化、低排放和污染治理等。无害: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有害物和有害废物的生产和排放,无害化、低排放和环境治理等。清洁:发展环保技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生活,减少排放等。健康:提高经济和社会中环境友好、人体无害、安全优质的绿色要素的比例等。
其三,生态化。基本内涵是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预防:预防原则;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保护自然和生物资源等。创新:创新原则;环境友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生态效率和生态文化等。循环:循环经济;提高废物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和废物处理率等。双赢:双赢原则;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重建,降低生态退化,经济和环境双赢等。
其四,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基本内涵是逆向脱钩和正向耦合。逆向脱钩指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包括: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增长脱钩、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增长脱钩、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增长脱钩、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增长脱钩、经济发展与生态退化脱钩等。正向耦合指经济发展与环境进步良性耦合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现代化取得巨大进展。OECD国家52%的环境指标已经与经济增长脱钩。脱钩的含义是: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超过环境压力的增长;或者经济增长,而环境压力稳定或下降。
三、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需要新思路——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车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污染也在迅速扩大。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工业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第三条路,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合理路径(图3)。
图3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
1.中国现代化的环境压力
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国际比较来描述。
首先,2001年中国城市空气污染(SO[,2]浓度)等40个指标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超过5倍,工业能耗密度和农村卫生设施普及率等26个指标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超过了2倍,城市废物处理率等40个指标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小于2倍。
其次,目前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最大相对差距,自然资源消耗占GNI比例等3个指标超过100倍,淡水生产率等5个指标超过50倍,工业废物密度等4个指标超过10倍,农业化肥密度等11个指标超过2倍。例如,2003年中国自然资源消耗占GNI比例,大约是日本、法国和韩国的100多倍,是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的30多倍;2002年中国工业废物密度大约是德国的20倍,是意大利、韩国、英国和日本的10多倍;2002年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大约是法国、加拿大和瑞典的7倍多,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4倍多。中国农牧业造成的生态退化也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其三,2004年,中国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为42分,排世界118个国家的第100位。这与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期有关。生态现代化指数是生态进步、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30个生态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
其四,未来环境压力的估算。参照前面估算地球的实际环境压力的方法,可以大致估算21世纪中国的环境压力(表5)。同样假设21世纪中国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与2000年基本相当,那么,中国的环境压力就主要来自全国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
如果按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假设单位GDP的环境压力不变。在这种相对比较理想的情景下,中国的实际环境压力,2020年将是2000年的3.4倍,2030年将是2000年的4.6倍,2050年是2000年的8.1倍,2100年将是2000年的18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将不可避免!
如果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假设环境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为2%,单位GDP的环境压力的年下降率为2%,那么,中国的实际环境压力,2020年将是2000年的2.3倍,2030年将是2000年的2.5倍,2050年将是2000年的2.9倍,2100年将是2000年的2.5倍。未来中国环境压力将扩大1倍以上。
上述估算,没有减去生态系统修复抵消的环境压力。目前,中国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已经得到重视,并在积极推进。但是,考虑到我们对人均GDP的估算是比较保守的,人均GDP年增长率是按3%和2%估算的,这样就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的估算值。如果生态恢复抵消的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低估的环境压力基本相当,那么,上述估算是可供参考的。
在21世纪,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环境风险!
如果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力度不够,中国仍将出现普遍的环境危机!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行动的基本目标是:
第一,经济与环境退化相对脱钩:单位GDP的环境压力的年增长率小于零。
第二,经济与环境退化绝对脱钩:环境压力年增长率小于零,单位GDP的环境压力的年下降率大于GDP的年增长率。如果单位GDP的环境压力的年下降率超过4%,那么,2050年中国的实际环境压力有可能下降到2000年的水平。
第三,逐步清除历史遗留环境污染,逐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2.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在分析了世界生态现代化规律和趋势、中国生态现代化现状和前景后,提出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它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运河路径的一种集成,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监测指标、生态进步监测、生态经济监测、生态社会监测和战略措施等;战略措施包括: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生态补偿制、环境责任制和国际资源战略等。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依据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生态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知识化、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先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绝对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水平;在2050年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21世纪前50年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绝对脱钩,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后50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利耦合,实现全面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监测指标:依据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评价的基本原理、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的基本要求,可以选择监测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它包括生态进步、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6大类36个监测指标(表6)。
{N2S115.jpg }
3.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将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首先,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
战略目标:在2020年,经济“三化”达到世界初等水平,全部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在2050年,经济“三化”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经济与资源、能源、物质和污染等完全脱钩,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良性耦合,部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基本任务:经济“三化”从世界低等水平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平,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关键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实现互利耦合;资源和物质生产率提高10到30倍,工业和经济废物密度下降90%左右,工业废水和废物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转型过程的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战略措施:(1)继续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走绿色工业化道路,降低新增环境压力。(2)促进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降低工业污染。(3)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清除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污染遗留。(4)继续推进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5)实施绿色服务工程,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三化”转型。
其次,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当务之急。
战略目标:在2050年,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绿色生活和环境安全等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
基本任务:社会“三化”从世界低等水平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平,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关键环境指标与生活质量实现良性耦合;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废水和废物处理率达到100%,人均服务消费提高50倍,环境风险下降20倍,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社会转型过程的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社会。
战略措施:(1)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建设绿色家园。(2)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享现代化成果。(4)完善自然灾害减灾机制,发挥城市服务功能,保障环境安全。(5)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其三,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关键所在。
没有现代生态意识,就没有生态现代化。所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最近几年,中国污染问题和环境恶化,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科学理论和有效办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还将继续。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提高国民生态意识已经刻不容缓,改变行为模式则是关键所在。
现代生态意识,以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预防创新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谁签字谁负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社会进步与环境进步的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
建立现代生态意识,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1)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建议适时修订国家《环保法》,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基本内容包括:关键岗位环境责任书、关键岗位环境审计书、环境责任20年有效期等。(2)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在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等级评价制度。评价周期可以考虑为5年到10年(特别关键项目每5年评估一次)。(3)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奠定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如果人口规模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那么,生态意识不可能建立。(4)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5)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措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生态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大力促进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友好的制度创新、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确保中国的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21世纪前50年是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提出的各项目标,在2050年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末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
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那么,我们可以展望21世纪中国的美好前景:
在2050年中叶,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将完全脱钩,人居环境质量将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土为森林覆盖(约35%),三分之一的国土为农业用地(约36%),其他三分之一的国土为建设用地(9%)和其他自然景观(20%)。农业用地包括耕地、草地和园地,其他自然景观包括江河湖泊、雪山冰川和沙漠戈壁等。
在21世纪末,随着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完成,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天是蓝色的天,中国的水是清澈的水,中国的山是自然的山,中国的人是健康的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国家之一。山青水清空气清,人美物美生活美。不是桃源,胜似桃源。这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前景,也是我们心底的期盼。
标签:生态系统论文; 地球环境论文; 宇宙起源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地球质量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绿色世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