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忠[1]2002年在《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子实体及发酵液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药用真菌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子实体及其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毒理学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系统预试显示榆耳子实体含有多糖、氨基酸、黄酮苷、叁萜皂苷、生物碱、甾醇、脂肪酸等成分,发酵液中也含有多糖类物质。榆耳及其发酵液中都含有Fe、Cu、Zn、Ca、Mg、Mn等微量元素。 通过气质联机测试,从榆耳子实体中测出9种脂溶性成分:12碳酸、14碳酸、9-甲基-14碳酸、15碳酸、7-烯-16碳酸、16碳酸、10,13-18碳二烯酸(亚油酸)、2’,4’-二羟基-3’-甲基苯丙炔酮、21碳酸,从榆耳发酵液中测出:苯乙酸、苯丙酸、邻苯二甲酸、壬二酸、联苯胺和N,N-二苯基乙酰胺等6种脂溶性成分。榆耳发酵液中的脂溶性成分多为带苯环的脂肪酸,且与榆耳子实体中的脂溶性成分完全不同。对榆耳子实体及发酵液进行紫外谱线分析,二者的谱峰相差较大。 从榆耳子实体中分离提取出3种粗多糖:FS-Ⅰ、FS-Ⅱ、FS-Ⅲ,其蛋白含量分别为:4.3%、5.8%、3.8%,其粗多糖的收率分别为:1.7%、1.3%、3%。FS-Ⅰ中木糖、甘露糖、葡萄糖的摩尔比为1.3:1:1;FS-Ⅱ中木糖、甘露糖、葡萄糖的摩尔比为2.2:2:1;FS-Ⅲ中木糖、甘露糖、葡萄糖的摩尔比为2:1.4:1。FS-Ⅲ经分级纯化,得到3个级分,即FS-Ⅲ_a、FS-Ⅲ_b、FS-Ⅲ_c,其中FS-Ⅲ_c的纯度较高,本文对其进行了结构研究。FS-Ⅲ_c的分子量为12.6万,含糖量为96%,其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摩尔比为1.42:1。FS-Ⅲ_c的主体结构由Man、Glc组成;其中主要为β-(1→3)Man,还有β-(1→3)Glc,β-(1→3)Glc在6-0处有分枝,平均每11个已糖残基有2个分枝;FS-Ⅲ_c的支链部分由(1→4)Glc构成;末端残基为Man、Glc。从榆耳发酵液中提取出总多糖GP,其甘露糖、葡萄糖的摩尔比为1:9。 从榆耳发酵液中分离出一种具抗炎活性的化合物6’-氯代-1→6’-O-蔗糖。 对榆耳及榆耳发酵液总多糖GP的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榆耳水提物和GP都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和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作用;有明显的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作用;榆耳发酵液不同组分及6’-氯代-1→6’-O-蔗糖有明显的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作用;GP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对大鼠乙酸性结肠炎有明显的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可明显改善利血平型小鼠的脾虚症状。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表明GP口服毒性很小。 本文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为把GP开发成治疗急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类新药,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李倩[2]2018年在《榆耳的成分鉴定及其水提物对免疫提升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是一种珍贵的可食用菌菇,已有研究表明榆耳显示出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活性,然而,尽管对这一宝贵的天然资源的开发已经渐渐起步,但尚未有人对榆耳的成分及免疫调节相关的活性做出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将首先针对目前已有的榆耳的相关研究以及免疫调节的必要性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通过多种检测方法结合,系统的分析榆耳菌粉中的主要成分,最后调查G.incarnatum的提取物(GIPS)在环磷酰胺诱导的BALB/c小鼠模型中是否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增强作用。榆耳作为传统药用真菌,其质量标准和有效成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可行标准,目前研究人员普遍将研究关注点集中在榆耳多糖上,已有研究发现榆耳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重生物活性。但是这并不能认定多糖就是榆耳的活性成分,且多糖组成复杂,其构效关系仍有待研究。同时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生长温度,湿度,光照,环境中的元素组成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榆耳,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生长的榆耳,其成分组成均有可能存在差异性。所以选择有效因素,建立榆耳子实体质量标准对榆耳的现代化,产业化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灼烧定量法等技术,检测了榆耳子实体粉末中总糖,还原糖,甘露醇,粗纤维,粗脂肪,总黄酮,总叁萜,总灰分及金属含量,并测定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为榆耳及其制品质量标准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另有名曰榆蘑,大榆蘑。主要在榆树的树干或者树桩上上长的真菌,含有一定活性成分。在《本草纲目》、《盛京通志》等古医药书籍中记载,榆耳能够补益补虚、和中、固肾气。目前榆耳功效的开发研究工作应运而生。榆耳子实体成圆形或者宽椭圆形,其菌盖通常为肾形、扇形或圆锥形。无论是榆耳子实体,亦或是后来人们开发出的用于替代的发酵物,均经过了初步的成分测定。目前榆耳已经有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抑菌消炎和抗肿瘤等功效,而在如今随着环境污染的不可避免的加剧,以及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的生活压力的加大,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研究领域。因此分析榆耳的各项成分指标以及深入研究榆耳的免疫调节活性是有重要意义的。调查G.incarnatum(GIPS)的提取物组合物在CTX诱导的BALB/c小鼠模型中是否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增强作用。以0.1,0.3和0.9g/kg的剂量给予14天的GIPS显着逆转了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体重损失,提高了胸腺指数并促进了T淋巴细胞增殖。GIPS显着提高免疫球蛋白A(IgA)和IgG的血清水平,促进包括IL-2,IL-3和IL-6在内的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包括IFN-α和IFN-γ在内的干扰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这导致免疫抑制的恢复加速。最后,发现GIPS显示出抗氧化作用,表明血清和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增加,脾脏中活性氧(ROS)水平降低。给出的研究结果表明,GIPS可以正向调节免疫功能的调节,这可能作为潜在的免疫刺激剂。
邢效瑞[3]2012年在《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发酵产物的抗菌及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 et lmai),为我国传统的食药用野生真菌。我国传统医学对其早有记载,民间常利用其水煎液治疗腹泻,药用价值十分可观,但其野生资源有限,子实体的产量较低,本研究通过对榆耳发酵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有利于发挥榆耳丰富的营养价值改变榆耳发酵工艺还不完善的现状。通过对榆耳发酵产物体外抑菌活性及机体免疫增强效果的研究,为开发绿色环保畜禽功能性饲用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实验对榆耳液体发酵培养基及最适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对榆耳G105进行摇瓶培养,以发酵菌丝干重及体外抑菌活性作为评价指标,体外抑菌活性检测采用杯碟法,指示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首先进行单因素水平实验确定榆耳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玉米淀粉和黄豆粉;根据均匀设计实验结果得到榆耳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4.60%、黄豆粉1.60%、硫酸镁0.03%、磷酸二氢钾0.03%、磷酸氢二钾0.01%,硫酸锰0.001%、硫酸锌0.001%、维生素B110mmg/100mL。分别从发酵培养时间、接种量、装液量、培养基初始pH值等多个方面研究榆耳液体发酵条件,确定榆耳液体发酵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时间7d,接种量10%,摇瓶装液量20%,培养基初始pH值为5.0-5.5。2.本实验使用液体深层发酵制备的榆耳发酵上清液进行抑菌谱研究,实验采用杯碟法,供试指示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毕赤酵母菌、嗜酸乳杆菌,发现榆耳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谱较广,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革兰氏阴性菌,同时发现榆耳发酵上清液对酵母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对榆耳发酵上清液的理化性质研究发现榆耳发酵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在碱性环境中易失去体外抑菌活性,且具有不可逆性。3.本实验使用从榆耳发酵上清液和发酵液过滤出的菌丝体中提取出粗多糖,初步探讨榆耳粗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从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方面研究榆耳粗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血清溶血素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不同剂量榆耳发酵上清液多糖、榆耳菌丝多糖、榆耳发酵上清液对正常小鼠灌服后免疫增强作用的影响,发现榆耳发酵上清液多糖可提高正常小鼠的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榆耳菌丝多糖溶液和榆耳发酵上清液可正常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但对细胞免疫水平无明显增强作用;榆耳发酵上清液多糖的剂量为5mg/d时,其免疫增强效果最佳。
陶申傲[4]2006年在《榆耳液体发酵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 etI mai(G.L C F8511)],学名肉红胶韧革菌,是我国的传统药食兼用真菌,利用榆耳治疗痢疾、腹泻、肠炎等肠胃疾病,历史悠久、药效显着,为本草纲目所记载。实验研究表明,榆耳发酵产物营养丰富,抑菌活性强,抑菌谱广,榆耳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活性、抑制肿瘤和抗溃疡等生理活性作用,它在食品、医药、以及饲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本论文对榆耳菌的液体发酵工艺及其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从本实验室保藏的15株榆耳菌中筛选出一株发酵生物量高、抑菌活性强的榆耳菌,编号CYL-Y2005-003;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表明,发酵液抑菌成分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广的pH耐受范围,Zn~(2+)、Fe~(3+)离子能显着增强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发酵液分别相当于200u/mL的青霉素钾、2%的苯甲酸钠、7.5%以上的糖萜素和4%的大蒜汁的抑菌效果。 2)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当培养基组成为(g/L):蔗糖1,玉米淀粉50,麸皮23,脱脂蛋白粉34,KH_2PO_4 3.5,MgSO_4 2.3,微量VB1,初始pH7.0时,发酵生物量可达16.1g/L;当培养基组成为(g/L):蔗糖45,玉米淀粉50,麸皮1,脱脂蛋白粉1,KH_2PO_4 3.5,MgSO_4 2.3,微量VB1,初始pH7.0时,发酵液抑菌
祝明思[5]2011年在《榆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及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文中指出榆耳的子实体营养丰富,其多糖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增强机体免疫活性和抑制肿瘤等生理作用,在食品防腐保鲜、临床医药制剂和绿色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在榆耳液体深层发酵的培养基组成及榆耳多糖的提取方面的研究较少,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从榆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与榆耳菌丝体提取多糖条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对榆耳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把榆耳菌丝体多糖开发成治疗急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类新药,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培养条件优化方面,主要考察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对榆耳发酵生物量得影响,选取麦芽糖、豆粕和VB6为影响因子,以榆耳菌丝体生物量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设计中的CCD(中心复合设计)设计,对榆耳液态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12.96g/L,豆粕11.68g/L,VB6 1.59g/L,K2HPO4 3.50g/L MgSO4 2.30g/L,pH自然。运用design-expert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获得发酵生物量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为:Y=10.50+0.75X1+0.63X2+0.20X3+0.044X1X2-0.075X1X3+ 0.088X2X3-0.51X12-0.79X22-0.55X32,其中Y为生物量,X1为麦芽糖加入量、X2为都豆粕加入量、X3为VB6加入量。方差分析极显着(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7,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和很好。对最优条件进行验证实测生物量为112.68g/L,与预测值(109.32g/L)非常接近,说明响应面法对榆耳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合理,可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多糖提取方面,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考虑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叁个因素,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60、提取时间7h、提取温度95℃。在此条件下,榆耳菌丝体胞子内多糖总糖的提取率为15.44%、多糖得率为8.60%;对多糖进行初步纯化时,得到榆耳多糖上样的体积为4mL,洗脱速度为5mL/8min,洗脱效果最好。采用牛津杯法对榆耳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活性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榆耳菌丝体多糖对福氏志贺氏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产气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总体上看对枯草芽孢杆菌、福氏志贺氏菌的抑制性最强。
张亚楠[6]2010年在《榆耳子实体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榆耳(Gloeostereum incamatum S.Ito et Imai),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菌,民间利用榆耳子实体治疗肠炎、菌痢等疾病的传统由来已久。本文即以栽培榆耳子实体和榆耳发酵液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榆耳抑菌活性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与分析,实验选用抑菌活性较强的榆耳菌种G118和栽培榆耳子实体做为研究对象,两者均由吉林农业大学菌物中心鉴定。主要研究如下:1.本实验对栽培榆耳子实体的提取,采用传统水煎法改良后的新方法,得到了提取较为充分的子实体水提液,从耐热、pH耐受、以及金属离子等角度,对其理化稳定性进行测定,得知,子实体水提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pH耐受范围,-20℃低温处理不影响抑菌活性,且经过121℃处理20min后仍具有84%以上的抑菌活性;在pH酸性至中性范围内均能保持稳定的抑菌活性;Zn2+可大幅提高水提液抑菌活性,Fe3+也有一定提升抑菌活性的效果,推测是Zn2+和Fe3+能与部分抑菌成分发生鳌合等作用所致,其它金属离子对子实体水提液抑菌活性影响不大。发酵液的理化稳定性与子实体水提液相一致。2.本实验对榆耳菌种G118进行摇瓶培养,分别从培养基配置、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培养时间等多个方面研究了摇瓶发酵条件对榆耳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得知使用pH7.0的马铃薯液体培养基、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15%、培养温度28℃、转速160r/min、培养9天所得发酵液抑菌活性为最佳。3.实验采用不同极性的有机试剂萃取子实体水提液和发酵液样品,充分萃取后,测定抑菌活性得知:极性强的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较易萃取出抑菌有效成分,其萃余部分无抑菌能力;极性弱的溶剂如石油醚则不能完全萃取出抑菌成分,萃余部分表现出抑菌活性;而极性居于二者中间的乙醚,萃取液的抑菌能力也在二者中间。由此推测,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极性分子。此外,实验采用多种脱蛋白、脱多糖以及脱脂试剂处理子实体及发酵液样品,测定各处理样品的抑菌能力,发现除多糖和脱蛋白样品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相应的多糖成分则无抑菌能力,这于以前有些报道榆耳多糖具有抑菌活性的结果不同;另外,酶法除蛋白的样品较sevage法除蛋白样品的抑菌能力强,可知有机溶剂处理会损失部分脂溶性抑菌成分。脱多糖脱蛋白脱脂的子实体水提液和发酵液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由此可知,抑菌活性成分为极性小分子混合物。4.通过抑菌比较实验得知,发酵液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子实体水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抑菌活性相当于100u/mL的红霉素溶液和40u/mL的氯霉素溶液;发酵粗提液的抑菌活性相当于400 u/mL的红霉素溶液和300u/mL的氯霉素溶液;且二者的抑菌活性分别相当于1.5%和2.0%的苯甲酸钠溶液(pH=4)。此结论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榆耳这一珍贵药用真菌资源。
王红[7]2017年在《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榆耳子实体多糖(GI-A、GI-U、GI-T和GI-S)的多糖单糖组成进行了验证,对榆耳子实体多糖对H_(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进行探究,进而对榆耳尿素溶多糖的抗肿瘤机制进行研究,为榆耳的药理学研究及其新药开发提供参考。1.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分别用pH=2的盐酸溶液、6%的尿素溶液、3%的叁氯醋酸溶液和0.5M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榆耳多糖,分别得到榆耳粗多糖:GI-A、GI-U、GI-T和GI-S;分别先用Sevage法去除榆耳各多糖中的蛋白,除蛋白后用活性炭法脱色;继而得到较纯的榆耳多糖:GI-A、GI-U、GI-T和GI-S。2.榆耳子实体多糖单糖组成检测方法的建立采用糖腈乙酸酯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多糖单糖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榆耳各多糖均由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分别为:1:1.2:1.4、2:2.9:1、1.5:1:2.1、1:1.4:2.2。3.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分析通过建立H_(22)荷瘤小鼠肿瘤模型,从实体瘤重、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组织和脾脏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面指标来观察榆耳各多糖的体内抗癌活性。其结果表明:(1)灌胃给药榆耳各多糖,其抗肿瘤数据显示:榆耳多糖在一定层度上能够抑制H_(22)实体瘤的生长,其中GI-U高剂量组的抗肿瘤效果最好,达到60.69%仅仅低于阳性组的65.69%;中、低剂量组也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效果,抑瘤率分别为45.83%和39.04%,而GI-A也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其中,中、高剂量抑瘤率达到了53.24%和58.94%,抗肿瘤效果明显。GI-T和GI-S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做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中GI-T高剂量组的抑瘤率仅为44.57%,GI-S高剂量组的抑瘤率仅为49.79%;(2)经过对各个指标的考察与对比发现,GI-A、GI-U、GI-T和GI-S四种多糖中,GI-U的抗肿瘤效果最好,GI-A次之,GI-T和GI-S抗肿瘤效果不是很明显;继而对GI-A和GI-U组的肿瘤进行进行H&E染色实验,结果表明,GI-A和GI-U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3)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对GI-U抗肿瘤活性进行分析,发现GI-U可以调控蛋白的表达,继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宋宏[8]2008年在《榆耳新品种选育及营养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榆耳(Gloeostereum incamatum S.Ito et Imai),食之似海参,营养丰富,具有医治肠胃疾病的药用价值,是着名的食药用菌。近些年已经由我国率先人工栽培成功,成为东北的主要食用菌之一。但是,在生产中多直接以野生菌株为菌种、凭经验进行栽培管理,品质与产量很不稳定。为保持我国在榆耳栽培方面的领先地位,关于榆耳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试验对通过系选法选育出来的、产量品质均表现出超亲遗传的C-1、C-2、C-3等3个优良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筛选,选育玉米芯培养料专用型榆耳新品种,优化最佳培养料配方,并对榆耳胞外酶活性、营养利用规律等营养生理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我国东北等玉米产区的榆耳生产提供玉米芯培养料专用型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为榆耳标准化、高效化栽培奠定生理学基础。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峙培养,3个供试菌株之间均产生了明显的拮抗线,说明供试菌株为生理特性各不相同的独立菌株。(2)对3个供试菌株进行菌丝培养特性的研究表明,各供试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至35℃之间,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综合生长速度、满皿时间及菌丝长势,以C-1较佳。(3)3个供试菌株中C-1对玉米芯培养料的适应性最强。发菌期间,C-1的染菌率较低,仅为3%,比其它供试菌株低3%~5%;菌丝茁壮浓密,蔓延速度快,50d满袋,提早3~7d。子实体发育阶段,C-1显蕾时间明显提前,比其它供试菌株早7~8d;生物学转化率达到66.5%,比其它供试菌株高约15%;子实体质量明显优于其它供试菌株,个大、肉厚、颜色鲜艳(粉红色)、菇形似花。(4)通过对榆耳胞外酶活性研究表明,榆耳具有完整的胞外酶系,能够降解培养料中的木质纤维素复合体中的全部组分;但不同培养料中的榆耳菌丝分泌的胞外酶活性在其生长发育的各阶段表现出一定差异,但酶活性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相同。纤维素酶系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的关系,半纤维素酶在子实体形成的生殖生长阶段酶活性较强。木质素酶系在菌丝生长阶段的酶活性较强,随后逐渐下降。(5)通过对榆耳营养利用规律的研究表明,各个生长阶段榆耳对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降解率各不相同。从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可以看出,淀粉类非木质纤维素物质是菌丝生长前期的主要营养源,木质素的利用主要是在菌丝生长阶段;对半纤维素的利用主要是在生殖生长阶段;而对纤维素的利用贯穿于整个生长阶段。最终纤维素的减少量平均为51.39%,半纤维素的减少量平均为32.22%,木质素的减少量平均为29.16%,可见纤维素是榆耳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源,其次是半纤维素,对木质素的利用相对较少。(6)通过榆耳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的研究表明,配方D为本试验最适培养基配方,玉米芯60%、硬杂木屑18%、麸皮20%、石膏1%、糖1%。发菌期间,在配方D中的染菌率低,仅为3%,比其他配方低1%~4%;菌丝生长茁壮、浓密,45d满袋,比其他配方提早3~20d;平均产量0.245Kg,生物转化率为81.78%,比其他配方高8~34%。(7)采用常规营养分析法对不同培养料所获的子实体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所获的榆耳子实体水分含量在90%左右,差异不明显;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较大,配方D中子实体可溶性蛋白9.06mg/100g,比其他配方高约1~2 mg/100g,达到极显着水平;可溶性糖含量为11.96mg/g,比其他配方高约1.5~4 mg/g,也达到极显着水平。不同培养料上收获的子实体颜色也有所差异,添加玉米芯的培养基配方的子实体颜色较浅。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1个玉米芯培养料专用型榆耳新品种,提出了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和最适培养基配方;明确了榆耳具有完整的胞外酶系,纤维素为其主要营养源,半纤维素次之,木质素较少等营养生理特性。
马珊珊[9]2008年在《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的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 et Imai)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来源方面,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皱孔菌科(Meruliaceae)、胶韧革菌属(Gloeostereum)的真菌。干燥的子实体入药。性状鉴定,新鲜的野生榆耳子实体耳形,胶质,直径2-10(13)cm,厚0.5-1cm,上表面肉粉色且密生污白色至土黄色绒毛,厚约1mm。下表面乳白色至浅橘红色,有泡状突起,直径1×1-3mm,呈放射状排列。断面胶质,肉粉色。气微,味淡。栽培榆耳的不同之处是,子实体个体大小较平均,菌盖直径4-8cm,菌肉较厚0.7-1.5cm。上表面绒毛较长,1.5-2mm,污白色。下表面浅橘红色。干燥的野生榆耳子实体极为坚硬,不易折断,且子实体体积变小,直径2-3(5)cm。折断面凹凸不平,有蘑菇香气,味微淡。水试体积变化很小,浸出液颜色为红棕色,且在日光下呈现黄绿色荧光,将其晾干体积变化不大。栽培榆耳的不同之处有,干后较坚硬,子实体大,直径4-7cm。水试体积膨大至2-5倍,浸出液颜色为淡红棕色,晾干后呈薄片状且很脆。产地方面,野生榆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和吉林省。其中以四平市叶赫镇分布量较大,吉林省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栽培榆耳的产地则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镇和四平市叶赫镇两地,其年总产量可占市场总量的70~80%。采收期方面,野生榆耳一年采收一次,7-9月产生子实体;栽培榆耳一年采收两次,春季6-7月,秋季9~10月为宜。都是平摊晒干。显微鉴定,榆耳子实体结构分为上表层、中间层和子实层叁部分。上表层由菌丝束构成,中间层的菌丝富有锁状联合。其中中间层存在的大量气泡状空隙是引起子实层表面泡状突起的原因。野生榆耳子实层担孢子较栽培榆耳多。化学成分方面,榆耳子实体经干燥、粉碎后,用甲醇在50℃下提取叁次,将提取液合并、浓缩并滤去沉淀,加入等倍量硅胶,水浴蒸干。再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甲醇索氏提取叁次,提取液分别合并、浓缩,得初提物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丙酮层、甲醇层和水层六个组分。石油醚层于4℃下静置72小时,析出物用乙醚纯化,得化合物1。氯仿层经硅胶柱吸附,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2:0.5)溶剂系统洗脱,得到6个部分,部分3再次上硅胶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7:0.5)溶剂系统洗脱,得到5个部分,部分2中得到化合物2。丙酮层室温静置72小时,析出结晶,经丙酮、无水乙醇和甲醇重结晶得到化合物3。所得化合物经理化检识、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依次为麦角甾醇、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叁烯、甘露醇。其中,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叁烯为新化合物。理化鉴定,榆耳中可能含有黄酮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甾醇及叁萜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化学成分。经薄层色谱分析,单体化合物2可作为榆耳的鉴别的特征成分。此外,榆耳粉末出现微量升华现象,其生成的黄色霜花状结晶为挥发油类物质。含量测定,榆耳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及多种微量元素,但采自四平市叶赫镇的野生榆耳及来自蛟河市的栽培榆耳中分别铅和砷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限量。经气相色谱分析,两者的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限量。药理作用,采用纸片法对榆耳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丙酮层、甲醇层、水层和单体化合物2进行体外抑菌率的检测。结果表明,各个组分对大肠杆菌ATCC25 923和大肠杆菌E~(ΠR)_£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以甲醇层抑制率最高,具有量效关系。除氯仿层、丙酮层外,其它组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O_(41) ermc抑制作用不显着。丙酮层(84mg/mL)抑制率可达73.17%,不具有量效关系。石油醚层六个浓度和乙酸乙酯层(50mg/mL、25mg/mL)对大肠杆菌E~R_(cat)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庆大霉素,其中以石油醚层(30mg/mL)的抑制率最高,可达160.2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氯仿层(50mg/mL)对大肠杆菌E~R_(cat)的抑制率达95.61%。氯仿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_(19) NMA_1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变化,在50mg/mL时抑制率最高,为34.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乙酸乙酯层(50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_(19) NMA_1的抑制率为39.36%,呈量效关系变化;丙酮层(84mg/mL)对大肠杆菌ATCC25 923的抑制率达49.8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丙酮层对大肠杆菌E~R_(cat)在42mg/mL和21mg/mL时的抑制率最高,均为80.1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甲醇层6个浓度对大肠杆菌E~R_(cat)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75mg/mL时最高,达74.94%,但不具有量效关系;单体化合物2对大肠杆菌ATCC25 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 923以及大肠杆菌E~(ΠR)_£的抑菌活性明显,其中对大肠杆菌E~(ΠR)_£的抑制作用随浓度降低而增强。单体化合物2(0.011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O_(41) ermc的抑制率可达48.78%。总而言之,榆耳的丙酮层、甲醇层、水层和氯仿层及单体化合物2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榆耳水层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药物剂量为5g/kg时抑肿率最高,可达15.86%,但与阴性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本论文首次从生药学角度对榆耳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且对分离到的多个组分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从榆耳子实体中分离并鉴定了麦角甾醇、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叁烯及甘露醇叁个化合物。其中,麦角甾醇和甘露醇为首次在榆耳中报道,11—α—戊烯基—2,9,16—十八碳叁烯为新化合物。它不仅具有抑菌活性,而且还可作为其特征性成分用于对榆耳的鉴定。这为榆耳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蒋春燕[10]2013年在《榆耳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榆耳是一种传统的食药用真菌。大量文献表明,从榆耳深层发酵液中提取的醇溶性物质有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酶法脱除粗多糖中蛋白,确定最佳蛋白酶的种类及除蛋白质的最优条件;以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亚硝基的清除率为指标评价了榆耳菌丝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且对分离纯化后的多糖进行结构鉴定。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榆耳菌丝体中的粗多糖,并用酶法脱除粗多糖中蛋白质。选取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去除多糖中蛋白质,通过比较这几种酶的脱蛋白效果,最终确定木瓜蛋白酶脱蛋白效果较好,其蛋白去除率为56%。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木瓜蛋白酶除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优条件为:酶与糖液的体积比0.21:1、酶解温度58℃、pH值6.13、酶解时间3h。此条件下所得蛋白去除率与多糖损失率的比值:理论值为4.50,实测值为4.34,实测值与理论值接近,偏差较小。榆耳菌丝体多糖经分离纯化得到叁个组分GIP-a,GIP-b和GIP-c。其中浓度为0.2mg/ml的GIP-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1.4%,浓度为0.05mg/ml的GIP-c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3.6%。GIP-c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为1.9×103 kDa的组分GIP-c1。GIP-c1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5.0:2.6:1.0:29.2:49.3:10.6.GC/MS分析表明GIP-c1主要以(1→6)-Man,(1→ 6)-Glc,(1→)-Glc和(1→6)-Gal为主要连接,同时含有少量的(1→3)-Glc,(1→3,6)-Glc, (1→3)-Man和(1→3,6)-Man。
参考文献:
[1].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子实体及发酵液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D]. 李典忠. 吉林农业大学. 2002
[2]. 榆耳的成分鉴定及其水提物对免疫提升活性的研究[D]. 李倩. 吉林大学. 2018
[3].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发酵产物的抗菌及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 邢效瑞.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4]. 榆耳液体发酵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 陶申傲. 北京化工大学. 2006
[5]. 榆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及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D]. 祝明思. 大连工业大学. 2011
[6]. 榆耳子实体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D]. 张亚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 榆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7
[8]. 榆耳新品种选育及营养生理特性研究[D]. 宋宏.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9].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的生药学研究[D]. 马珊珊.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10]. 榆耳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的初步研究[D]. 蒋春燕. 大连工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