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陶行知论文

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陶行知论文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意义论文,行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新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认真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指示,深化教育改革。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现在看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这个阶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试验教育的形式出现;(二)1933——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陶行知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改革和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击“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办法是试验。因而在这个时期,他大力提倡试验教育,先后发表了《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试验教育的实施》、《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概而言之,陶行知倡导的试验教育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重视创新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他断言:“非试验的教育方法,不足以达救国之目的也”。(注:《陶行知全集》第1 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其次, 强调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他说:“会试验的教育家和会试验的国民都是试验教育所要养成的”。(注:《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这里的“试验”即是创造之意。所以,他指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这是“第一流的人物”,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的精神”。(注:《陶行知全集》第1 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最后,注重创新发明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发明能力之如何”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区别所在,提出试验教育应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能力:(一)“提倡试验的心理学”,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二)主张“设立试验的学校”,反对按着一定的格式、规定的目的方法的学校教育。(三)主张“注重应用统计法”的教育原理,反对定于一人私见、定于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则。(四)主张“注重试验的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注:《陶行知全集》第1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页。)由上可见,尽管陶行知这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概念,但是他的试验教育重视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强调创造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已经包含着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陶行知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提出这样的见解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不但大力提倡试验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身体力行,实施试验教育。1927年3月,他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学校,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生活教育“是在晓庄一面试验一面建设起来的”。(注:《陶行知全集》第2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7页。)由此我们认为, 生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教育。

陶行知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 他在《教育建设》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对于什么是创造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标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正式形成。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5页。)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文章又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主张打倒传统的教育,提倡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的这些看法,明显基于“行——知——行”的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颇有见地的。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民主教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对创造教育进行了论述。尤其是1944年4月在《战时教育》上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 论述更为集中。他认为创造的儿童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页。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与发展。

从试验教育到创造教育的发展过程清楚表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病提出来的,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建立一个富强的新中国。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影响,但它与“教育救国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于现在也有重要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他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这种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广大人民大众。 所以,“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页。)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页。)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创造教育不仅重在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而且还要使人人都能创造。只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页。)陶行知把创造教育的作用从儿童的发展,扩大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扩大到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发达,这比起以往那些狭隘的教育功能观要进步得多。正因为如此,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为什么呢?因为做是劳力上劳心。它含有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的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所以,“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注:《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这突出了实践的价值,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有道理的。

4.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既是一种遗传素质,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使之得以充分发挥。但在旧教育的体制下,儿童的创造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发挥,反而被成见所蒙蔽了。因此,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有了上述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除了“六大解放”外,实施创造教育还必须具备“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三个需要”是:(一)“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只有得到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三)“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培育,他们才能欣欣向荣。“一大条件”即是民主,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43页。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都是实施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但三者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六大解放”的重点在于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宗旨在于使学生能自动自觉的学习,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三个需要”侧重解决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外部教育环境问题,目的是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利用环境影响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儿童实际的方法,培养、加强、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大条件”则是涉及创造力培养的政治环境问题,只有在民主条件下,才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5.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1945年1月, 陶行知在《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中写道: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注: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607页。)按照他在1946年 4月发表的《小学教育与民主运动》一文的阐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创造教育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根据上述基本方法,陶行知制订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十字诀是创造教育方法的具体表现,它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富有深刻的科学哲理。例如,“五路探讨”就是他根据“行是知之始”以及自动的原则所提出的治学次序,即(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其一,大众性。这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他把不平等和畸形发展的教育看作是“一群无知识的民众,迟滞的表示不出多大贡献”(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的原因,所以,他办创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把包括小孩、农人、工人在内的广大民众培养起来,启发他们成为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其二,实践性。这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特征。陶行知批评中国传统教育“以书本为唯一工具”,鄙视社会实践,这种做法“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41页。)因此,他要求解放儿童双手,使他能做。进而把“做”看作是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强调创造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教学做合一。其三,可操作性。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既然要为广大民众服务,并且强调社会实践,那么,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知识传送给民众,就不得不考虑其操作性。实践证明,他主张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四个基本方法,以及为育才学校制定的十字诀,对于解决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用“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页。)作为教育民众的方法,又是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的有效途径。其四,民主性。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思想和“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的主张,反映了时代要求民主的特征。他说:“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43页。)他所说的“民主”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治上的民主。只有实现政治上的民主,才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人人都有从事发明创造的自由和权利。二是教育上的民主。教师要宽容和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民主”的两层涵义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贯彻。

总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既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这是陶行知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而且在今天,对于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创新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理解,增加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陶行知主张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才创造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关于发现和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倾向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他关于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思想,以及实行创造教育的一系列方法,又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加深理解江总书记的创新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改革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陶行知反对按着一定的格式、规定的目的方法办学的思想,可以启发我们改革目前以划一的课程、教材、进度、考试和单一的课堂授课制为特征的大一统教育模式。又如,他主张“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页。)强调社会实践的教育思想, 可以启发我们改革只在校园内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不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再如,他提出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启发我们改革目前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应试型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它在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今天更加熠熠生辉,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加倍地珍惜它,深入地研究它,使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发展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收稿日期:1999—10—25?

标签:;  ;  

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陶行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