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实验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实验研究

苏敏[1]2014年在《肠安Ⅱ号方对叁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IBS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随着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PI-IBS)的提出,国内外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多认为胃肠感染后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或无炎症,处于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致使出现IBS症状。经过近10年临床观察文献分析得出,目前西医主要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为主的对症治疗,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主要证型,痛泻要方及其加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并且临床疗效显着。本研究采用的肠安Ⅱ号方由痛泻要方加减,并加强了其益气安肠,温阳固涩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肠安Ⅱ号方对IBS模型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而PI-IBS的主要疾病特点是肠道存在低度炎症、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因此采用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PI-IBS,并且阐明其对PI-IBS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IBS近现代中西医治疗进展的论述和对中西医治疗IBS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讨论目前存在问题及优点,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对肠安Ⅱ号方进行药效学实验,明确肠安Ⅱ号方的药理作用;采用新生母子分离+叁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给予肠安Ⅱ号方不同剂量进行干预,观察其疗效并研究其对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观察肠安Ⅱ号方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对胃肠动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ICR小鼠小肠推进和新斯的明亢进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对胃肠动力是否有影响;采用热板镇痛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来观察肠安Ⅱ号方是否有镇痛抗炎作用;以迟发性变态反应(DTH)、碳粒廓清指数测定的实验来观察其是否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结果:在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实验、新斯的明致小肠亢进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推进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3组间两两比较没有差异(P>0.05);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的肿胀度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5);在小鼠热板镇痛实验中,给药后60s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120s肠安Ⅱ号高剂量组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中,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比模型对照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低、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粘膜通透性叁方面观察肠安Ⅱ号方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主要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调控来研究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以CD4/CD8比值,L-4/IL-1β比值,SIgA浆细胞活化程度,至分泌到肠腔的SIgA含量水平为观察指标,明确肠安Ⅱ号方对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新生母子分离+叁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建立PI-IBS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肠安Ⅱ号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痛泻要方组、白术内酯Ⅰ组、得舒特组、正常对照组。每日上午09:00,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和肠安Ⅱ号煎剂,按照大鼠体重0.8ml/100g进行灌胃给药,连续14d。结果:(1)对各组实验大鼠基本情况和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可见:①造模后大鼠活动度、皮毛光泽度明显降低,用药后皮毛洁白光亮,活动度增加。②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01,p<0.01);用药后模型组进食量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各用药组进食量与正常组进食量相当(P>0.05)。③对大鼠体重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鼠体重比正常组较轻(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体重比正常组轻(p>0.05),用药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量比正常组少(P<0.01),各用药组大鼠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增长量相当(P>0.05)。④对各组实验大鼠大便含水量的影响,用药前(造模后)模型组及各用药组大便含水量比正常组高,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白术内酯Ⅰ、痛泻要方大便含水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⑤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情况,正常组、用药组及模型组均未发现3分及3分以上病变,模型组在不同视野中有2分病变,肠安Ⅱ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视野观察中,有评分表现为轻度炎症1分,通过对HE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组评分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肠安Ⅱ中剂量、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HE评分比模型组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各用药组治疗后HE评分仍比正常组高(P<0.01)。⑥活化肥大细胞(M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MC计数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P<0.01)。⑦嗜铬细胞(EC)计数,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及其余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01)。(2)对PI-IBS大鼠疾病特征和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①对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及各用药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用药后模型组AWR注水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用药后比用药前降低(P<0.05),各用药组在治疗后AWR注水量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P<0.01)。②对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水平的影响,用药前(模成功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较高,与用药后模型组MPO活力水平无差异(p>0.05),用药后模型组血清中MPO活力水平比各用药组和正常组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水偏好实验,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中、高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糖水偏好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④旷场试验观察对大鼠活动度的影响,穿格数用药前(造模完成后)模型组与各用药组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1,P<0.05),用药后模型组穿格数比正常显着减少(P<0.01),站立数用药前各组站立数比正常组显着减少,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其余各用药组站立数增加,但与正常组比较仍存在显着差异(P<0.001-0.05),修饰数用药前肠安Ⅱ号中剂量组、痛泻要方组、得舒特组修饰数比正常组显着减少(P<0.05),其余各组修饰数比正常组减少,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修饰数增多。⑤对大鼠D-木糖代谢的影响,用药前各组大鼠的尿D-木糖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大鼠在用药前、用药后无变化,用药后各用药组大鼠尿D-木糖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对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①从机械屏障角度,在1.2万倍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粘膜观察紧密连接状态,可见模型组结肠上皮细胞膜局部缺如,胞质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紧密连接打开;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连接紧密;肠安Ⅱ号低剂量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连接缝隙略增宽;痛泻要方组结肠上皮细胞有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缝隙正常;白术内酯Ⅰ组肠上皮紧密连接可见连接缝隙较宽;得舒特组肠上皮可见紧密连接复合体完整,连接缝隙较宽松;正常组结肠上皮细胞完整,细胞间细胞膜完整,紧密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完整,连接紧密。②对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模型组血清中血浆内毒素(LPS)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用药后各用药组LPS水平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1)比正常组略高(P<0.05,P<0.01)。③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用药前模型组与各用药组CD4计数比正常组低(P<0.001);各用药组CD4计数组间比较,肠安Ⅱ号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各用药组和正常组CD8计数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1);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各用药组及正常组CD4/CD8比值均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痛泻要方组CD4/CD8比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肠安Ⅱ号各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及得舒特比正常组略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4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用药干预后可使IL-4水平升高,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水平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及各用药组IL-1β水平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5),用药干预后可使IL-1β水平降低,各用药组中IL-1β水平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比其他用药组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组及正常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数目比模型组显着增多(P<0.001)达2倍余;各用药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正常组略低(P<0.001);各用药组组间比较可见,肠安Ⅱ号中、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组中活化的SIgA浆细胞计数比肠安Ⅱ号高剂量组、得舒特组略高(P<0.01)。肠安Ⅱ号中剂量、高剂量组肠管内壁粘液中SIgA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其他各用药组SIgA水平比模型组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肠安Ⅱ号高、中、低剂量组PGE2水平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01,P<0.05),各组PGE2水平组间比较,肠安Ⅱ号中剂量>正常组>肠安Ⅱ号高剂量=肠安Ⅱ号低剂量=痛泻要方>白术内酯Ⅰ=得舒特组(P<0.05)。[研究结论]肠安Ⅱ号方具有药效学作用,具体为其高、中、低剂量组有调节胃肠动力和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显着抑制的作用,中、高剂量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并能延长镇痛的时间,高、中、低剂量有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趋势。通过新生母子分离+叁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慢性束缚刺激后,可以建立符合PI-IBS疾病特点和脾虚肝郁型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主要体现在造成模型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抑郁状态、大便含水量增加、无炎症或轻度炎症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等疾病特点,并有进食量减少、D-木糖代谢降低、活动度减少、抑郁等肝郁脾虚型的证候特点。给予肠安Ⅱ号方干预治疗后,出现疾病、证候特征的明显改善,并且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屏障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得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嵌合紧密,降低结肠粘膜的通透性,阻止外界大分子(细菌、病毒等)的入侵,并且通过提高保护因子,降低炎症损坏因子水平,激活免疫SIgA浆细胞,促其活化分泌SIgA到肠腔,从而激活细胞免疫到体液免疫的自我免疫保护机制,最终降低肠道炎症,降低内脏高敏感和大便含水量等,起到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PI-IBS的目的。

李依洁[2]2017年在《基于脑—肠互动温肾健脾法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蛋白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u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全球发病率为9.8%~12.8%,发病具有多因素性,机制假说繁多,症状特异性差,确诊困难。IBS患者常因腹部症状、粪便性状改变、排便频率异常等就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漫长过程中,治疗持续性差,导致症状反复、频繁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根据罗马Ⅲ和罗马Ⅳ的诊断,IBS主要包括 4 种亚型:便秘型 IBS(IBS-constipation,IBS-C),腹泻型 IBS(IBS-diarrhea,IBS-D),混合型 IBS(IBS-mixed type,IBS-M)以及未确定型 IBS(IBS-unclassified,IBS-U),其中,IBS-D在我国发病率最高,是IBS最常见的类型。中医针对IBS-D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并认为其病因多集中于情志所伤、饮食不洁、素体虚弱等几个方面,而参考病程漫长、病情反复频发的疾病特点,久病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的证型变化,辨证论治采取温肾健脾法进行治疗。进一步针对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认为本法在治疗IBS-D整体疗效方面确有优势,同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温肾健脾方是由治疗五更泻的经典名方四神丸加减化裁而来,临证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获得较好疗效,并通过研究证实其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和腹痛腹泻症状,考虑其治疗可能是通过脑-肠互动发挥了作用。蛋白组学作为从系统化的角度解读疾病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从蛋白质的表达中挖掘疾病特征和治疗规律,而目前针对脾肾阳虚证IBS-D,运用蛋白组学方法进行机制及疗效探索尚属空白。研究目的基于脑-肠互动,采用TMT蛋白组学技术探索温肾健脾法干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综述IBS目前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治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2.采用meta分析,对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进行评估。3.基于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对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及腹泻症状、内脏敏感性和肠道动力的疗效评价。4.基于TMT蛋白组学技术,分析温肾健脾法干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结肠组织和海马组织重点差异蛋白的变化,并探索脑-肠互动的作用途径。研究结果1 中西医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IBS的发病发展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肠互动异常为其重要病机。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和心理治疗等,但往往难以充分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反复。作为最常见的临床亚型,IBS-D的蛋白组学研究较少,与脾肾阳虚证相关的蛋白组学研究尚属空白。中医治疗IBS-D从症状、体质入手,以整体观、恒动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证为本病的常见证型之一,并通常运用温肾健脾法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但中医药的治疗机制尚未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2 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的荟萃分析检索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CNKI、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01月20日关于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纳入10个RCTs。分析后发现:主要结局指标评定中,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的整体疗效较西药常规疗法体现出了优势,在腹痛、腹泻症状改善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由于只有4项RCTs报告了中医证候疗效,样本量过小,无法判断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不良反应方面,温肾健脾法较常规西药治疗的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但由于评价的样本量小,结果的普遍性较局限。研究证实温肾健脾法指导了多种方药用于脾肾阳虚证IBS-D的临证治疗并具有一定优势。3 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的疗效评价基于前期研究基础,进行温肾健脾方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的疗效评价后发现:温肾健脾方中剂量(1.55g/kg/d)和高剂量(3.10g/kg/d)在腹泻症状、内脏敏感性和肠道动力方面的改善较为明显,并可达到与匹维溴铵相似的疗效;此外,温肾健脾方中剂量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在行为学改善方面有一定优势。4 温肾健脾法干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脑-肠互动蛋白组学研究筛选脾肾阳虚证IBS-D模型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并分析不同治疗组的蛋白表达改变,确定了 3个主要蛋白(Wbp11、Gsk3b和Tgm2)和3个次要蛋白(Cox6b1、Acss2 和 Mrpl12),并发现存在 Metabolic pathways、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Ribosome、Alzheimer's disease、Huntington's disease 和 Spliceosome 6 个信号通路的改变。在不同方向提示了脾肾阳虚证IBS发病与肠道环境、动力、炎症、免疫及神经调节等改变相关,而温肾健脾方治疗后蛋白表达回归,提示了其在以上方面有调节作用,并于维持神经稳态方面可能存在优势。筛选脾肾阳虚证IBS-D模型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蛋白,并分析不同治疗组的蛋白表达改变,确定了 1个主要差异蛋白(Slc4a7)和3个次要差异蛋白(Cacnb2、Rbp4和Rgs14)。我们发现海马体中差异蛋白Slc4a7与结肠组织中差异蛋白Tgm2在IBS-D发病的作用机制均涉及神经递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二者于造模后共同呈现上调趋势,推测二者在IBS-D发病过程中引起了内脏高敏感、肠道免疫和神经稳态状态改变,且二者的相关性可能是基于脑-肠互动实现的;进一步行ELISA验证,确定结果与质谱分析具有一致性。此外,差异蛋白Cacnb2、Rbp4和Rgs14在中枢系统和肠道存在双重作用,推测其可能参与了IBS-D的脑-肠互动过程。温肾健脾方影响了海马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参与以上蛋白的调节过程,降低了应激改变和内脏敏感性,调节了神经稳态、肠道动力和免疫等,从而发挥了治疗作用。研究结论1.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发现,中西医对IBS-D的疾病理解有异同之处,而以温肾健脾法指导中药临证治疗IBS-D的整体疗效突出。2.温肾健脾方中剂量(1.55g/kg/d)和高剂量(3.10g/kg/d)对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的腹泻症状、内脏敏感性和肠道动力等有明显改善作用;同时,温肾健脾方中剂量在行为学改善方面有一定治疗优势。3.蛋白组学研究发现,脾肾阳虚证IBS-D在肠组织及海马组织中均存在调节肠道粘膜与菌群环境、动力、炎症、免疫和神经等的蛋白表达异常;海马组织中Slc4a7与结肠组织中Tgm2的表达上调可能诱发了脾肾阳虚证IBS-D的脑-肠互动异常;温肾健脾方参与调节海马及结肠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降低应激改变和内脏敏感性、维持神经稳态、调节肠道动力和免疫等发挥了治疗作用。

张北华[3]2013年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与精神心理因素和感染因素密切相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我国IBS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内脏感觉过敏、肠道动力增强、脑肠作用异常、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等。近年来对IBS-D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但还比较片面。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其最主要的证型。西药作用靶点单一,难以解决IBS-D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作用整体治疗的优势。目前对IBS-D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造模方法还不成熟,动物模型稳定性欠佳,深入全面研究IBS-D的发病机制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利于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发新药,发挥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具有推动作用。第一部分:IBS-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索目的:探索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理想制作方法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雌性SD大鼠造模,分为正常对照组、番泻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乳糖饲料组、醋酸灌肠组和5-HT腹腔注射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即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2月后选择体重大于250g的大鼠进行致泻造模。番泻叶高剂量组给予番泻叶煎剂4.5g/kg、中剂量组给予3g/kg、低剂量组给予2g/kg灌胃,灌胃体积为10ml/kg,连续7天,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乳糖组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7天后换用普通饲料;醋酸灌肠组给予4%的醋酸灌肠1ml,灌肠1次,普通饲料喂养,此后不做任何处理;5-HT腹腔注射组给予5-HT2.1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不给于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造模期间的腹泻率,造模后1周每天的大便积分(硬便1分,软便2分,不成形便3分),造模前后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近端结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腹泻率:番泻叶高剂量组(4.5g/kg)、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腹泻率均为100%,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腹泻。(2)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除番泻叶低剂量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组体重增长量均显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体重出现明显的负增长。(3)大便积分:造模后番泻叶高剂量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6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显着高于正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近端结肠病理:高乳糖组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轻度水肿;醋酸灌肠组部分结肠与腹腔组织粘连、增厚,结肠缩短,近端结肠可见粘膜轻度充血,绒毛变钝,其余各组未见异常。结论:(1)母子分离+适当剂量的番泻叶灌胃是复制IBS-D动物模型较为合理的造模方法。(2)基于大便基本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判定IBS-D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SD雄性大鼠造模,分为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分离+束缚组(模型组)和以方测证组,每组20只大鼠。基于第一部分研究结论选择母子分离+番泻叶灌胃复制IBS-D大鼠模型,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将二者迭加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分叁步造模,第一步:正常组和正常束缚组大鼠新生期母子不分离,其余各组于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第二步:各组大鼠2月龄时,正常组和母子分离组不处理,其余各组采用自制束缚架,束缚肩部和腹部,使其固定不动,每天束缚3h,连续3周;第叁步:束缚造模期第2周开始每天上午9点给予以方测证组大鼠灌服痛泻要方煎剂(3g/kg,10ml/kg),其余各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第3周开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每天上午9点灌服生理盐水,下午4点灌服番泻叶煎剂(4.5g/kg,10ml/kg),乙方测证组上午灌服痛泻要方煎剂,下午灌服番泻叶煎剂,正常对照组上下午均灌服生理盐水。从宏观疾病特征、宏观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叁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宏观疾病特征评价方法:束缚造模前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痛觉阈值)、测评束缚期间和造模后各组大鼠的大便积分(计分方法同前)。宏观证候特征评价方法:肝郁的评价于束缚造模期前后观察各组大鼠旷场行为学、糖水偏好率、悬尾不动时间,脾虚的评价通过观察各组大鼠在束缚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造模后的进食量。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检测血清D-木糖、5-HT、BDNF、IgA、 IgG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和胸腺组织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各组大鼠的脾脏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嗜铬细胞数目变化;评价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痛觉阈值:造模结束后,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痛觉阈值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痛觉阈值(P<0.01)。(2)大便情况:短期束缚应激可使大鼠排便粒数明显增加,长期束缚应激对大鼠排便粒数无明显影响,但可使其大便含水量增加,甚至不成形。造模结束后,5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腹泻情况无明显改善。(3)体重增长量: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量均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4)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均较正常组减少(均P<0.05),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P<0.05)。(5)糖水偏好率: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的糖水偏好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P<0.05,P<0.01),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P<0.05)。(6)悬尾不动时间: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1,P<0.05,P<0.05),痛泻要方可缩短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P<0.05)。(7)进食量:造模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平均进食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的进食量(P<0.05)。(8)血清指标:造模结束后,血清D-木糖含量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血清D-木糖含量无明显影响。血清5-HT正常束缚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1),痛泻要方可降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5-HT含量(P<0.01)。血清BDNF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血清IgA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血清IgA水平无明显影响。血清IgG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血清IgG无明显影响。(9)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造模结束后,血液Th (CD3+CD4+CD8-)亚群比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Tc (CD3+CD4-CD8+)亚群比例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胸腺T总细胞比例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痛泻要方对模型组的血液和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影响。(10)脾脏指数: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脾脏指数无明显影响。(11)近端结肠肥大细胞数目:模型组较正常组增多(P<0.01),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的肥大细胞数目(P<0.01)。(12)嗜铬细胞数目: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均较正常组增多(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13)组织病理:各组大鼠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采用母子分离+慢性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2)采用慢性束缚联合母子分离法造模优于单一因素法。(3)本研究所建立的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具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通透性增加、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特征。(4)根据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宏观疾病、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第叁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基于第二部分大鼠模型,从结肠和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与IBS-D发病相关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材料和方法:采用第二部分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近端和远端结肠和全脑组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iTRAQ技术筛选各组样本中的差异蛋白,采用Mascot软件对差异蛋白的质谱信息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然后基于Uniprot和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鉴定到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采用IPA软件分析各组差异蛋白涉及到的生物通路和相互作用关系。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从基因水平对选定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在正常束缚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542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2,P<0.05),其中309个上调,233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1884个差异蛋白,其中764个上调,1120个下调;母子分离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809个蛋白,其中415个上调,394个下调,脑组织筛选和鉴定出了2386个蛋白,其中1080个上调,1306个下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731个差异蛋白,其中424个上调,307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2567个差异蛋白,其中1187个上调,1380个下调。(2)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分离束缚组在结肠组织中有192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在脑组织中有1501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3)在正常束缚组,有153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母子分离组有280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分离束缚组有239个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叁组均有55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4)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差异倍数>3蛋白有6个,其中4个上调: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酶原、内凝集素蛋白、FH2区包含蛋白1、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Ⅱ类抗原;2个下调: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X区包含蛋白3、血红蛋白α亚。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信号转导、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免疫反应、脂质代谢、氧气转运过程。脑组织中差异倍数>4的蛋白有22个,其中4个上调:过氧化物酶膜蛋白PEX14、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链2、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3、Lrba蛋白;18个下调:血红蛋白p亚基、胸腺旁腺素、神经生长因子、细胞色素C氧化酶6B1亚基、40s核糖体蛋白、ATP合成酶d亚基、线粒体输入内膜移位酶亚基Tim13、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3、细胞色素C氧化酶5A亚基、浦肯野细胞蛋白4、ATP合酶藕联因子6、脂酰辅酶A结合蛋白、细胞色素C、金属硫蛋白3、肌动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结合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胸腺素p4。这些蛋白参与了蛋白质运输、电子传递、空泡运输、氧气转运、免疫、神经内分泌、rRNA转运、金属离子结合、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核苷酸代谢等。在模型组肠组织中鉴定出的热休克蛋白27、免疫球蛋白J链表达上调、血红蛋白α亚基、血红蛋白β亚基表达下调,这些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5)模型组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组织发育、细胞发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细胞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小分子生物化学等有关,脑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的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小分子生物化学、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小分子转运、细胞发育、组织发育和核苷酸代谢等有关。(6)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整合素信号、5-HT降解信号、抗原呈递通路、白介素4信号等27个生物通路,脑组织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间隙连接信号、上皮黏着连接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等26个生物通路。结肠组织中存在9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脑组织中存在12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7)结肠组织AQP8mRNA、NHE3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一致,结肠和海马BDNF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不完全一致。结论:(1)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蛋白,部分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该模型具备IBS-D的病理特征。(2)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表达方式多样,印证了IBS-D脑肠相互作用异常的机制。(3)慢性束缚应激、母子分离应激以及二者联合作用具有共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二者联合对脑组织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4)IBS-D发病与多种蛋白质分子改变有关,深入研究各差异蛋白的功能可进一步阐明IBS-D的发病机制。

杨帅[4]2013年在《电针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情绪心理调节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心身性疾病,IBS患者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表现。针灸不仅能缓解胃肠道症状,还能更好的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本实验选取“百会”穴配“足叁里”穴,观察介入电针后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和情绪心理行为的变化影响。同时,结合大鼠结肠组织内P物质受体NKl表达以及丘脑内降钙基因相关肽mRNA表达,海马和结肠组织中5-HT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治疗IBS及改善情绪心理障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大鼠制备肠易激综合征模型,模型制备结束后,对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选取造模成功的模型大鼠和未造模大鼠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模型束缚组、电针“百会”穴配“足叁里”穴组(以下简称电针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束缚组只捆绑束缚不治疗;电针组捆绑束缚并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的行为学变化以及结肠组织NK1mRNA表达、丘脑CGRPmRNA表达、海马和结肠5-HT水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变化规律。结果:1造模结束后:(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引起模型组腹部抬起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降低(P<0.05);(2)旷场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水平活动值和垂直活动值都降低(P<0.01);(3)高架十字迷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T%值降低(P>0.05),OE%值升高(P<0.05)。2电针治疗结束后:(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腹部抬起值与背部拱起值降低,腹部抬起值有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腹部抬起值与背部拱起值升高(P<0.05,P<0.01);与模型束缚组比较,电针组腹部抬起值与背部拱起值升高(P<0.05,P<0.01)。(2)旷场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值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水平活动值和垂直活动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束缚组比较,电针组水平活动值和垂直活动值升高(P<0.05)。(3)高架十字迷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E%和OT%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OE%和OT%值明显升高(P<0.01,P<0.05)。(4)NK1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K1mRNA表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NK1mRNA表达降低(P<0.05)。(5)CGRP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GRPmRNA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束缚组比较,电针组CGRPmRNA表达减弱(P<0.05)。(6)5-HT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海马中5-HT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中5-HT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束缚组比较,电针组海马中5-HT水平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结肠中5-HT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结肠中5-HT水平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束缚组5-HT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5-HT比值降低(P<0.05)。结论:1幼鼠母子分离与醋酸灌肠联合方法能够制备稳定的IBS动物模型。2通过对反应IBS模型大鼠内脏疼痛敏感性和情绪心理障碍的行为学评价发现IBS动物模型制备后不仅引起肠道疼痛敏感性增高,还引起情绪心理行为异常改变。3IBS模型大鼠结肠及与疼痛和情绪相关的脑区内神经递质的表达和水平异常变化,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伴随情绪心理障碍的部分机制之一4针刺“百会”穴配“足叁里”穴通过调节“肠”和“脑”内相应神经递质的表达和水平变化,可有效缓解胃肠道症状,进而改善异常的情绪心理行为。

陶丝雨[5]2017年在《基于脑—肠互动研究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Y对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外周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腹部疼痛和(或)不适以及紊乱的排便习惯。其分类主要为便秘型(IBS with constipation,IBS-C)、腹泻型(IBS with diarrhea,IBS-D)、混合型(mixed IBS,IBS-M)和不定型(unsubtypedIBS,IBS-U),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IBS-D。IBS是临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患病率高达10-20%;在国内,北京地区发病率为7.26%。临床上IBS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占消化科门诊人数的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经济和精神负担。然而,现有研究对于IBS的发病机制的阐述尚不完全明确,除了在内脏高敏感性、肠动力异常等传统观点认为的病理生理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外,在其他多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进展。IBS作为一种非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其西医疗法主要为解痉药、止泻剂、抗抑郁剂、胃肠微生态制剂等。但西药存在副作用大、服用次数频繁等缺点,相比中药略显不足。中药作为治疗非器质性病变的首要选择,应用在IBS-D中非常广泛。现阶段科研中治疗IBS-D的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效果均较明显。蜘蛛香为败酱科植物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的干燥根茎和根,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味微苦、辛,性温;归心、脾、胃经。主要功效为:消食止泻,理气止痛,祛风除湿,镇惊安神。蜘蛛香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共用的草药,是苗药的主要品种之一。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脘腹胀痛,食积不化,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失眠等症状。前期实验结果表明蜘蛛香原粉和蜘蛛香环烯醚萜有效部位均可降低慢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显着减少IBS模型大鼠的排便量,改善精神状态。此外,蜘蛛香环烯醚萜有效部位还能降低外周、增加中枢5-HT含量,下调结肠5-羟色胺受体3(5-HT3)表达水平,从而改善IBS模型大鼠的胃肠道症状。表明了蜘蛛香环烯醚萜有效部位可通过干预外周和中枢的5-HT通路来改善IBS的相关症状。ZXY是蜘蛛香中环烯醚萜类降解后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名为:baldrinal(缬草醛),前期研究表明:ZXY对应激兼腹泻模型小鼠和单纯的腹泻模型小鼠均具有止泻作用,且前者治疗作用优于后者,可明显改善利血平致小鼠腹泻及精神状态异常的作用。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讨ZXY对IBS的治疗作用及外周作用机制,本课题通过观察ZXY对慢-急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排便情况、精神活动变化的影响,评价ZXY对IBS的治疗作用;通过测定IBS模型大鼠结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色氨酸羟化酶1mRNA(TPH1mRNA)、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肥大细胞(MC)、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的表达,探究ZXY产生作用的外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孤养结合慢-急性应激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120~140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IBS模型组、ZXY高、中、低剂量组(0.6mg/kg、0.3mg/kg、0.15mg/kg)、氟西汀组(2.5mg/kg)、匹维溴铵组(25mg/kg)和昂丹司琼组(1.8mg/kg)。模型组和各药物组的大鼠每笼1只孤养,并施加慢-急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前21天先给予慢性应激,终止慢性应激1周后,第28天给予急性应激束缚1h。慢性应激包括:禁水、禁食、昼夜颠倒、冷刺激、潮湿饲养、致痛以及制动,7种刺激方法随机安排,每日一种,每种刺激不可连续出现,使实验动物不能预料刺激的发生,造模成功后,ZXY各剂量组以及阳性药组动物造模第34天开始每日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灌胃蒸馏水,给药35天。以腹部回撤反射评分(AWR)、粪便评分和体重增长率为指标评价实验动物的内脏敏感性和胃肠功能变化;以糖水偏嗜度评价实验动物的精神活动变化。2.通过测定AWR评分、粪便评分、体重增长率及糖水偏嗜度探究ZXY对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的第14、27、41、55、65天测定实验大鼠的AWR评分;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第25、54、68天测定实验大鼠粪便评分;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的第13、25、37、52、69天测定实验大鼠的体重增长率;在实验前及实验第24、32、58、69天测定实验大鼠糖水偏嗜度。3.通过醋酸扭体法测定ZXY对小鼠腹痛的影响。4.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CRF的表达;PCR法测定大鼠结肠TPH1mRNA的表达;高效液相分析法测定大鼠结肠中5-HT、5-HIAA成分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结肠中5-HT1A、5-HT3、SERT蛋白的表达;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定结肠中MC的数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结肠中PAR2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1.实验前,各组大鼠AWR评分、粪便评分、体重增长率以及糖水偏嗜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大鼠AWR评分、粪便评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率以及糖水偏嗜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经过ZXY给药治疗后,各治疗组的AWR评分、粪便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ZXY高、中剂量组体重增长率及糖水偏嗜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2.ZXY中剂量可显着提高热板法刺激下小鼠的痛阈(p<0.05);ZXY高剂量及中剂量均可减少醋酸作用下20分钟内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3.模型组大鼠结肠CRF、TPH1mRNA、5-HT、5-HT3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肠5-HT1A、SERT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ZXY高剂量组大鼠结肠CRF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ZXY低剂量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结肠TPH1mRNA表达(P<0.05),ZXY各剂量组均可降低大鼠结肠5-HT和5-HIAA的含量(P<0.05),ZXY高剂量及中剂量可以有效提高结肠内5-HT1A受体的蛋白表达(p<0.05);ZXY高、中、低剂量均可下调结肠内5-HT3A受体的蛋白表达(p<0.05);ZXY高剂量也可提高结肠内SERT转运体的蛋白表达(p<0.05)。4.IBS模型组大鼠结肠MC数量及PAR2表达明显升高(P<0.05);ZXY高、中剂量可以明显降低结肠MC数量(P<0.05),ZXY各剂量组大鼠结肠PAR2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研究结论:本实验采用腹部回撤反射AWR评分指标评价慢-急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采用粪便评分和体重增长率评价大鼠的胃肠功能状况;采用糖水偏嗜度评价大鼠的精神状态;采用醋酸扭体法判断小鼠腹痛程度,明确了药效学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孤养的情况下,用禁水、禁食、昼夜颠倒、冷刺激、潮湿饲养、致痛、制动结合急性束缚可以成功建立IBS大鼠模型。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Y具有改善慢-急性应激所致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功能亢进和精神活动异常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结肠5-HT上下游因子和影响结肠MC及PAR2而缓解IBS的临床症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研究蜘蛛香治疗IBS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治疗IBS的临床新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赵迎盼[6]2012年在《肠安Ⅰ号方干预实验性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脑—肠轴作用机制研究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和肠安I号方干预实验性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脑肠轴作用机制研究。1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目的:建立一种疾病-证候-症状相结合的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方法:(1)模型建立方法:采用新生母子分离+慢性束缚+番泻叶灌胃法复制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2)模型评价方法:以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代表内脏高敏感性,评价”疾病”模型的建立;以旷场实验和血清D-木糖水平评价肝郁脾虚”证型”的建立;以排便粒数和稀便率评价腹泻”症状”的建立。结果:(1)造模结束时,不同组间大鼠的体重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F=10.132,p=0.000<0.05),与正常组比较,叁因素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量较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的疼痛阈值存在统计学差异(F=41.299,p=0.000<0.05),叁因素组大鼠疼痛阈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束缚结束后,各组大鼠总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叁因素组大鼠总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明显减少(p<0.05)。(4)各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存在统计学差异(F=143.614,p=0.000<0.05),与正常组相比,叁因素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5)造模结束时,叁因素组大鼠排便粒数与正常大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D大鼠进行新生母子分离+慢性束缚+番泻叶灌胃的复合造模,造模结束时叁因素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减缓,结直肠扩张时疼痛阈值降低,内脏敏感性增高;旷场实验穿格数、站立次数及修饰次数均明显降低;血清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小肠吸收功能下降;排便粒数及稀便率均明显升高,而结肠黏膜组织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符合IBS-D肝郁脾虚型疾病特点,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研究中医药治疗IBS疗效机制的动物模型,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肠安I号干预实验性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脑肠轴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研究肠安Ⅰ号方对IBS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验证肠安Ⅰ号方改善IBS内脏高敏感性是基于脑和肠的双重作用的假设。实验一、肠安Ⅰ号对IBS模型大鼠体重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模型的建立与评价:采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游泳致疲劳法复制IBS内脏高敏感大鼠,以体重变化、内脏敏感性评价和病理组织学作为模型评价指标。(2)肠安Ⅰ号的干预作用:采用体重变化量评估体重的变化;大鼠结直肠扩张时大鼠腹壁回撤反射表现出3级反应时的压力阈值为疼痛阈值,以疼痛阈值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结果:(1)造模结束时,不同组间大鼠的体重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F=3.551,p=0.000<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0.019)大鼠的体重增长量明显减少;组间大鼠的疼痛阈值存在统计学差异(F=8.311,p=0.000<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疼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各组大鼠结肠病理组织HE染色各组均未见明显改变。(2)灌药4、8、12天及治疗结束时,不同组间大鼠的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730,0.804,0.137,0.444)。用药结束后,各组大鼠直肠扩张时的疼痛阈值存在统计学差异(x 2=30.933,p=0.000<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疼痛阈值明显降低(x 2=24.8472;p=0.0000<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肠安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疼痛和阈值明显升高(x 2=8.7969,13.9562,12.7508,13.8110;p=0.0123,0.0009,0.0017,0.0010<0.05)。实验二、肠安Ⅰ号对IBS模型大鼠结肠5-HT的影响方法:采用结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结肠粘膜积分光密度、积分光密度组织比的半定量分析评价大鼠结肠5-HT水平。结果:用药结束后,各组大鼠结肠5-H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3.144,p=0.000<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5-HT水平明显升高(x 2=38.2112;p=0.0000<0.05)。与模型组相比,得舒特组、肠安Ⅰ号高、中剂量组结肠5-HT水平显着下降(x 2=13.9439,14.6154,15.8966;p=0.0009,0.0004,0.0007<0.05)。实验叁、肠安Ⅰ号对IBS模型大鼠血清5-HT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5-HT水平。结果:用药结束后,各组大鼠血清5-H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x 2=53.125,p=0.000<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5-HT水平升高(x 2=34.4853;p=0.0000<0.05)。与模型组相比,得舒特组、肠安Ⅰ号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5-HT水平显着下降(x 2=19.6384,16.0064,16.6231;p=0.0001,0.0003,0.0002<0.05)。实验四、肠安Ⅰ号对IBS模型大鼠海马5-HT1a、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5-HT1a、BDNF m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用药结束后,各组大鼠海马5-HTla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统计学差异(x 2=59.606,p=0.000<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5-HT1a mRNA表达水平升高(x 2=40.5840;p=0.0000<0.05)。与模型组相比,肠安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5-HT1a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x 2=11.6823,25.7737,14.5150;p=0.0029,0.0000,0.0007<0.05)。(2)用药结束后,各组大鼠海马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存在统计学差异(x 2=45.914,p=0.000<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升高(x 2=36.7966;p=0.0000<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肠安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下降(x 2=17.2327,10.9142,10.2546,13.6571;p=0.0002,0.0043,0.0059,0.0011<0.05)。实验五、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结肠黏膜5-HT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大鼠内脏敏感性与结肠黏膜5-HT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若数据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r;若不符合,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r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所有大鼠的分析发现,疼痛阈值与结肠黏膜5-HT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s=-0.435,p=0.000),内脏敏感性与结肠5-H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实验六、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血清5-HT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大鼠内脏敏感性与血清5-HT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对所有大鼠的分析发现,疼痛阈值与血清5-HT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s=-0.484,p=0.000),内脏敏感性与血清5-H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实验七、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海马BDNF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海马BDNF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对所有大鼠的分析发现,疼痛阈值与海马BDNF mRNA基因表达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s=-0.550,p=0.000),内脏敏感性与海马BDNF mRNA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实验八、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海马5-HT1a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海马5-HT1a mRNA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对所有大鼠、模型组及用药组大鼠的分析发现,疼痛阈值与海马5-HT1a mRNA基因表达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s=-0.629,-0.773,-0.324,p=0.000,0.015,0.030),内脏敏感性与海马5-HT1a mRNA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肠安I号的作用靶点部位涉及”脑-肠”两部分,可下调血清及结肠黏膜5-HT水平,下调海马组织中BDNF和5-HT1amRNA的表达;大鼠内脏敏感性的改变与血清及结肠黏膜5-HT水平、海马BDNF和5-HT1a呈线性相关关系,内脏敏感性的下调是以血清及结肠黏膜5-HT水平、海马BDNF和5-HT1a水平的下调为内在机制的,至于其相互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韩亚飞[7]2018年在《基于PLC-γ/TRPV1轴介导的内脏高敏感性研究痛泻安肠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消化系统疾病。但是,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尚未阐明。在治疗方面,西医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够“无失天信,无逆气宜”,尤其是辨证论治的手段,在控制疾病病情、预防IBS-D复发等方面,优势显着。痛泻安肠方是导师李军祥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临床经验方,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腹部疼痛、大便稀溏及腹部胀满等症状,在腹泻型IBS的治疗中效果良好,但是,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本实验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明确痛泻安肠方对IBS-D大鼠的疗效,并以PLC-y/TRPV1通路为出发点,明确痛泻安肠方是否通过调控PLC-γ/TRPV1通路而达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目的,进而阐明痛泻安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靶点,为痛泻安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采用冰醋酸灌肠、结直肠扩张刺激、夹尾刺激结合番泻叶灌胃多因素联合刺激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于造模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评价其粪便性状,检测其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治疗结束后,再次观察上述指标。实验二:采用冰醋酸灌肠、结直肠扩张刺激、夹尾刺激结合番泻叶灌胃多因素联合刺激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经过2周干预后,应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PLC-γ、TRPV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Elisa测定血清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结果实验一:1实验模型制备第3天开始,除正常组外,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鼠精神状态由灵敏变得呆滞,食欲较差,毛发凌乱并逐渐失去光泽。至第4周,精神状态极差,毛发干枯脱落,甚至完全失去光泽,体重减轻,活动度极差。而给予痛泻安肠方干预后,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精神逐渐好转,体重开始增加,食欲恢复,毛色开始变得有光泽,活动度良好。2造模开始后,大鼠粪便性状开始变软,逐渐变得稀烂;造模4周时,各组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较正常组升高(P<0.01),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经过痛泻安肠方干预后,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下降(P<0.01)。3造模完成后,大鼠AWR评分较正常组升高(P<0.05,P<0.01),经过痛泻安肠方干预后,痛泻安肠方各剂量组大鼠AWR评分下降(P<0.05,P<0.01)。实验二:1 Real time-PCR 结果显示,IBS-D 大鼠结肠组织中 PLC-y mRNA、TRPV1 mRNA表达均升高(P<0.05,P<0.01),痛泻安肠方各剂量组和得舒特组大鼠PLC-γ mRNA、TRPV1 mRNA表达下降(P<0.05,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RPV1蛋白表达升高(P<0.05),痛泻安肠方干预后,大鼠结肠TRPV1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2模型组大鼠血清中SP和CGR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经过痛泻安肠方干预后,大鼠血清SP和CGRP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P<0.01)。结论1模型制备后,大鼠肠道高敏感性、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和粪便含水量均升高,其腹痛、腹泻症状符合IBS-D临床特征。提示冰醋酸灌肠、结直肠扩张刺激、夹尾刺激结合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复制IBS模型。2痛泻安肠方能降低IBS-D模型大鼠AWR评分、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和粪便含水量,说明痛泻安肠方可降低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改善大鼠腹泻症状。3痛泻安肠方可降低结肠组织PLC-γmRNA、TRPV1mRNA和PLC-γ、TRPV1蛋白的表达,降低大鼠血清SP、CGRP的水平,提示痛泻安肠方通过下调PLC-y/TRPV1信号通路的功能,抑制IBS-D大鼠内脏高敏。

朱文莲[8]2012年在《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典型的身心性疾病,症状包括腹痛伴随排便异常,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西药治疗和心理疗法,以缓解或消除症状为目的,但西药治疗容易刺激肠道粘膜并加重肠道负担,副作用较大,不利于病人长期服用,治疗费用高,还难以保持疗效。心理疗法疗效不一。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日渐重视,针灸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方面正逐渐被人们所采用。针灸疗法在治疗IBS时方法简便,价格便宜,疗效稳固,副作用少。但综合现有的针灸治疗IBS的研究文献发现,针刺治疗IBS的实验文献较少,对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研究更少,关于针灸治疗IBS的腧穴特异性机理研究更是空白性研究领域。综合文献发现,目前关于IBS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脑-肠轴紊乱及肠道感觉高敏感性致病较为集中。因此本研究欲从脑-肠轴入手探索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及腧穴特异性机理。关键问题很多,如针灸对IBS模型动物脑-肠轴紊乱是否存在影响?哪些靶点是作用环节?哪类穴位的作用效果具有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问题。对IBS针灸治疗的特异性经穴的筛选和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方面可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研究内容,一方面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凿依据,也为IBS的针灸基础实验研究拓展了思路。研究采用8-21日龄的新生大鼠连续直肠内醋酸刺激制作IBS模型,选择叁对常用的不同部位经脉穴位即下肢部足阳明胃经足叁里穴、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上肢部手少阳叁焦经外关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腹部任脉关元穴、足阳明胃经天枢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电针上述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肠道痛觉高敏的镇痛效果。研究采用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作为肠道痛觉敏感性的评估指标,以脑-肠轴不同靶点处如丘脑、脊髓、血浆、结肠部位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等脑肠肽含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上述穴位对IBS的作用效应差异,探讨经穴作用差异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共8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足叁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共8个组。电针各穴位组从第6周开始电针刺激,共治疗7次,每次20分钟,疏密波,频率2/100Hz交替,强度0.1-0.3mA,波宽0.2-0.6mS。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评估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AWR)的容量阈值变化。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浆及其丘脑、脊髓腰膨大和部分结肠组织进行生物活性物质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丘脑、脊髓及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的CRF的含量。采用RT-PCR;去检测丘脑、脊髓和结肠组织中的CGRP mRNA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如下: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影响电针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腹痛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及背部拱起AWR的容量阈值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模型制备成功。电针治疗后再次进行评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外关组及电针关元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外关组和电针关元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的大鼠肠道敏感度增高,电针上述六个穴位后,部分穴位可降低大鼠的实验性肠道高敏感度,其中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叁里穴、关元穴和外关穴作用最佳,而阴陵泉穴、合谷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2.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NPY含量的影响NPY含量在丘脑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可以反应中枢水平抗应激能力的高低,NPY含量升高显示机体对抗应激刺激的能力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丘脑中NPY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叁里组和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通过提高丘脑内NPY含量而达到增强大鼠对抗应激刺激能力的效应。电针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叁里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阴陵泉穴、外关穴、合谷穴效应次之,天枢穴增强脑内抗应激因子的效应不明显。2.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各穴位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脊髓是肠道感觉信息和脑部信息的中间汇集地,是脑-肠调节通路的重要而复杂的环节,造模后大鼠脊髓部位NPY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因而电针各穴组在脊髓部位对NPY含量的调节作用也不易体现。2.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结肠组织中的NPY可抑制肠道的平滑肌收缩,抑制结肠部位水、电解质的分泌从而防止腹泻发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天枢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外关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提高结肠组织中的NPY含量达到调整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叁里穴、关元穴、外关穴及合谷穴效应不明显,而调神作用不明显而仅对胃肠功能起调节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最佳。显示阴陵泉穴和天枢穴可以通过调节结肠局部NPY含量达到治疗IBS的作用。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3.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血浆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是典型的脑肠肽,可参与内脏感觉的传导,并通过调节众多的激素包括胃肠激素释放来影响结肠的运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SS的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血浆内的SS含量达到调整肠道感觉和运动的功能。电针具有调神作用的足叁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而电针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不明显。3.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对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肠道重要的脑肠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叁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降低更为显着,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总结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达到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作用。其中具有较好调神作用的足叁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调神作用稍弱的合谷穴效应次之,无明显调神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4.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可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是产生疼痛感觉和痛觉过敏所必需的物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继续增强,电针关元组升高接近模型组的3倍,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丘脑内致痛物质增加,电针可通过调节高级神经中枢CGRPmRNA表达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并对上传的痛觉刺激信号进行调控。足叁里穴、阴陵泉穴、外关穴、天枢穴的调节与合谷穴、关元穴的调节趋势相反。4.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与SP共存于脊髓背角,CGRP可能通过SP来加强痛觉信号的传递。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电针足叁里组差异显着,p<0.01。综合以上结果说明,模型大鼠脊髓中痛觉信号的传递加强,电针通过调节脊髓中CGRPmRNA表达达到调节肠道痛敏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叁里穴作用最显着,关元穴次之,阴陵泉穴再次之。合谷穴、天枢穴、外关穴作用不明显。4.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是重要的脑肠肽,在结肠部位可通过影响SP参与肠道局部痛觉的产生过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关元组的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叁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表达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局部穴位或下肢穴位包括关元穴、天枢穴、阴陵泉穴调节作用明显,而电针远端穴位或上肢穴位无明显调节作用。显示局部穴或与结肠位于相近的神经节段的下肢穴对结肠局部的脑肠肽含量的调节作用最明显,相反,调节作用差。5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CRF是中枢参与抑郁焦虑等应激反应的主要介质,并可以通过HPA轴调节胃肠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其余各电针组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从CRF含量数据的变化趋势看,具有调神作用的关元穴、足叁里穴、外关穴对CRF的调节作用优于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最差。结论研究证实:穴位不同,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效应的强度不同。对大鼠行为学反应的评价显示,电针治疗对模型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以足叁里、关元、外关最为明显,对模型大鼠背部拱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也以足叁里、关元和外关最为明显。电针其他各穴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显示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作用效应以足叁里、关元和外关穴最优。鉴于足叁里穴、关元穴、外关穴叁穴对内脏高敏感性作用效应最好,在众多的指标检测中我们发现,电针上述叁穴后丘脑中NPY和血浆中SS、结肠组织SS均同时发生明显变化,其他指标的变化与穴位的效应关系不明显,推测脑部NPY、血浆及结肠局部SS可能是脑-肠轴中针灸调节作用的关键物质,从而导致穴位效应的差异。其余穴位只能明显调节脑部NPY或肠部SS的含量变化,推测可能是其余这些穴位作用效果较弱的机制之一不同的穴位对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调节途径不同,推测不同的穴位可以通过不同靶点调节体内失衡的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调整的作用。足叁里穴、关元穴、外关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从针灸辩证取穴的角度看,上述叁穴同时具有调神和调节胃肠功能的双重作用,从本研究结果看,重视具有调神和调脾胃双重作用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IBS的临床过程中尤为重要,对IBS的针灸治疗具有腧穴特异性规律。从IBS脑-肠轴紊乱机制的角度也不难看出,这叁个穴位可以更加明确地从脑和肠两个部位同时对IBS紊乱的脑肠轴进行调节,可以产生更快和更显着的调节效应。脑-肠轴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病理生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对此类疾病发生的认识从胃肠局部提升到全身整体的角度,为探索针灸治疗胃肠疾病腧穴特异性选择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曹晓龙[9]2014年在《肠康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改善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全国名老中医王德明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验方“肠康方”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总结,并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其作用机制,传承和挖掘整理名老中医验方,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1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08例,口服中药“肠康方”加减,日1剂;对照组10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0.1g,每天3次,疗程均6周。同时,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将72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肠康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6组,在造模第60天开始灌胃给药或生理盐水共10天,干预后通过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WR)半定量评分测定大鼠内脏敏感性。结果:临床观察提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4.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排便情况(泄泻、便秘或混合型)、腹痛、腹胀、失眠、纳差等症状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动物实验显示模型组AWR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肠康方高、中、低剂量组治疗后AWR评分均降低(P<0.05)。结论:“肠康方”能有效改善患者泄泻、便秘、腹痛、腹胀、失眠、纳差等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内脏高敏感性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魏良兵, 高家荣, 王婷, 姜辉, 秦秀娟[10]2017年在《“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调控CRF-CREB信号通路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大鼠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对母子分离结合乙酸灌肠诱导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大鼠CRF-CREB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15 g/kg、10 g/kg、5 g/kg)组和匹维溴铵(0.05g/kg)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母子分离结合乙酸灌肠法复制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6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1天1次,连续2周。采用直肠扩张法评价其腹部收缩反射(AWR)阈值,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大鼠结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CRF 1型受体(CRFR1)蛋白的表达;RT-qP CR技术检测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c-fos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KA、CREB、p-CREB、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15 g/kg、10 g/kg)不仅能降低结肠组织中CRF、CRFR1蛋白的表达,还能降低结肠组织中PKA、CREB、p-CREB、c-fos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补骨脂-肉豆蔻"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调节结肠组织中CRF-CREB信号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1]. 肠安Ⅱ号方对叁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D]. 苏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

[2]. 基于脑—肠互动温肾健脾法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蛋白组学研究[D]. 李依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3].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4].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情绪心理调节的机制研究[D]. 杨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 基于脑—肠互动研究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ZXY对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外周作用机制[D]. 陶丝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6]. 肠安Ⅰ号方干预实验性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脑—肠轴作用机制研究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D]. 赵迎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7]. 基于PLC-γ/TRPV1轴介导的内脏高敏感性研究痛泻安肠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调控机制[D]. 韩亚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8]. 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D]. 朱文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9]. 肠康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改善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研究[D]. 曹晓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0]. “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调控CRF-CREB信号通路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大鼠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J]. 魏良兵, 高家荣, 王婷, 姜辉, 秦秀娟.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