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增长合理化_经济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增长合理化_经济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成长合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知道,经济总量对于经济增长十分重要,它既是经济增长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增长持续推进的基本因素。但总量是和结构相联系的,总量再大,如果结构不合理,也难以推进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更为重要。〔1〕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4%下降到1993年的21.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8.6%上升到5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上升到27%〔2〕。但从根本上来看,经济结构不合理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高增长、低效益”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有鉴于此,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并要求1997年的经济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把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3〕

从产业成长的角度看,当前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层次,突出表现在企业素质低、组织结构不合理。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交通运输企业和建筑企业,其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都比较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例如我国钢铁工业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产品却存在品种规格少、质量差、产品档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管材、带材、板材等高档次产品仅占总产量的37%,而国外已占50%~65%,我国生产的钢材达到国际标准的还不到30%,〔4〕已经严重影响了钢铁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外,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也比较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全能性企业多,约占现有企业的80%,〔5〕专业化程度低,规模经济效果差。二是在行业层次,主要表现在行业内部的“小而全”,很多行业都希望搞成一个较全面的体系。由于利益机制的推动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低水平的一般加工业超常发展,重复建设、盲目扩展,使得一方面有限的资金被盲目用于新建项目,使原有企业缺乏产业高度化所必需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一般工业品供过于求,形成产品积压、能力闲置和在国内市场上的盲目、过度竞争。据报道,目前全国库存积压的衬衫约有15亿件,积压的手表约1000多万只,积压的自行车2000多万辆,〔6〕这充分说明了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问题。三是在区域层次,突出表现为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据国家计委有关单位研究,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从战略上、整体上合理配置资源,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值,盲目上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失调和严重趋同。其结果主要反映在:一方面是大企业分工不合理,集中度低:小企业分散、重复,生产能力过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前10位企业的集中度仅为4.8%,而美国,日本为50~60%。汽车工业,我国前三位企业的集中度为33.6%,而美国则达到90%。另一方面,从地区产业结构角度看,据测算、全国有22个省区的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达到0.9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相似率达到97.9%。〔7〕产业的区域结构分散、重复,分工不合理和结构趋同的问题十分突出。

以上论述说明,无论从产业发展的哪一个层次看,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都集中体现为分散布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情况下的产业组织结构低度化和区域结构同构化。〔8〕这些问题不但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而且还加剧了基础产业对加工产业制约的矛盾,造成一方面是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闲置,另一方面是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能力不足和超负荷运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症结,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若遵循产业成长规律形成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合理经济结构,且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意昧着资源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信用机制和报酬机制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9〕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奠定基础。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的低度化和区域结构的同构化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浪费和短缺的双重扭曲,一方面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又缺乏实现组织结构高度化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又导致资源使用低效率和经济发展低效益,使经济链出现严重的连锁性失衡。因此,遵循产业成长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解决经济发展效益和速度问题的基础。

任何经济理论都离不开发展与均衡两个永恒的主题,产业成长理论也不例外,其主要研究内容就是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而“合理变动”、“平衡发展”的模式和规律即产业成长的合理化问题。产业成长理论认为,产业成长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进程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产业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集约化三个阶段。〔10〕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来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从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就是国民经济发展开始摆脱农业制约转向依靠资源有效配置求得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化和产业内部结构实现分工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当前经济结构问题之所以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本质上讲还是由于产业成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因此,产业成长合理化应该成为解决经济结构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目前,解决产业区域结构的同构化和组织结构的低度化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是产业成长合理化的主要课题。

产业区域结构的同构化,是指在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在区域结构上出现产业雷同、结构重复、规模相似而又相互隔离的情况。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与产业成长的集中原则和规模经济原则〔11〕是直接相悖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也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按照生产上相对集中的原则安排产业的区域结构.集中是形成规模经济的一个基本途径,产业在区域分工合作基础上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这里,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对规模经济的理解不能仅仅看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设备能力,而且应包括整个企业的经营能力、扩展能力,比如产品结构要合理,质量要上去,品牌要打出来,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要跟上,营销渠道要扩展开等等。这些都有赖于企业素质的提高,而并不是仅仅依靠投资可以得到的。其次,要按照生产上分工合作的原则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多层次化。区域性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的,各地区按照各自不同的资源、技术和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才能形成总体上层次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产业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果。在这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各地区应该把自己的比较优势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的范围来看,应该看到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市场范围的扩大,自已的比较优势或许就不再存在甚至会变成劣势。根据各地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的比较研究,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区有22个;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将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6个。〔12〕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目前在对比较优势的判断和支柱产业的选择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如果我们的区域支柱产业不是建立在真正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从长期看是没有竞争力的,尤其当我们放眼国际竞争大环境的时候,科学地判断比较优势和选择 支柱产业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产业组织结构的低度化,是相对于产业成长高度化而言的,是指微观产业组织的主体—企业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综合素质相对降低、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合理等。产业组织结构的低度化是与产业成长向高附加值和高生产率上升率方向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抵触的,因此必须在产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化。具体地讲,首先,要推进产品结构的高度化。使产业组织内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比重不断向后者方向提高;使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向后者方向偏移,使高质量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其次,要推进资产结构的高度化。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改革投资体制,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集中资金于新的主导产业和现有优势产业的技术更新上,解决好资产增量调整的问题;二是通过资产重组和适度集中,促进现有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解决好资产存量调整的问题。第三,要推进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其主要目标:一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含量中高新技术的比重:二是通过对现有技术、设备和工艺的改造加快传统技术体系的更新速度:三是加强各产业部门技术的关联效应和行业技术的传递和扩散功能。第四,要推进企业素质的高度化。通过扶持大企业发展及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兼并和优化组合来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和职工培训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营者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适应产品结构、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变化的要求。

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是指在产业成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在纵向(生产与贸易)和横向(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并相互协调发展。主要是协调好三个平衡关系:一是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的平衡;二是农业与工业的平衡;三是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平衡。〔13〕其中,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已是人们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化进程内部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平衡问题。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中把国际上不同的贸易结构分为贸易领先、代替进口和外贸平衡三种类型。围绕着这三种贸易结构,国际经济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一种是垂直分工型,其特点是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另一种是水平分工型,其含义是指国家之间各自发挥产业优势,在贸易对等和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进出口贸易互通有无、相互交易制成品,实现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基础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国际贸易和参与国际分工是必然的趋势,产业成长的高度化面临着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各产业部门既要“守得住”又要“打得出去”,尽快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解决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产业区域结构同构化和组织结构低度化两个突出矛盾,促进产业成长合理化,具体的对策措施应着眼于消除产业成长的障碍因素:

第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市场经济体制,消除生产要素流通不畅所形成的障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而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则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不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各地区各自发展“小而全”的产业体系,甚至设置地方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落后产业,从而极大地危害产业的合理成长;再者,偏离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体系所发出的扭曲的价格信号往往对产业结构的成长形成“逆导向”作用,加上诸多非市场因素使竞争机制无法发挥调节作用,使得各地区在短期利润的驱使下,忽视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因素而超常发展“短平快”的一般加工产业,这是造成产业区域结构同构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培育和完善市场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和产品市场、铲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政企分开,减少政府行为和政策性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和要素合理流动;通过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消除失真的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误导。

第二,要续继推进投资体制的改革,克服经济决策体制不合理所造成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投资主体向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方向发展,投资渠道演化为财政、信贷、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多种渠道,对促进产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风险责任机制,长官意志、本位主义等因素仍直接干扰着投资的立项和投向。结果,无责任约束的投资增长又成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直接诱因。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对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项目的确立都在进行科学的论证,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决策:二是要强化投资决策和投资风险责任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集决策、利益、风险和责任为一体的市场主体,自主承担投资风险和责任;三是要实现投资形式多样化,除了直接投资之外,要鼓励企业采用兼并、收购、控股等间接投资手段,以减少投资项目的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降低投资风险;四是要充分发挥银行职能,通过银行参与、监督、管理和调节来抑制盲目投资,避免投资失误。

第三,要继续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克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所形成的障碍。我国企业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已经对产业结构造成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较低技术水平造成效率不高、浪费严重,落后淘汰型产业部门受到“无形保护”,不利于老产业的升级和更新:另一方面较低的技术水平无法维持高的积累率和资本形成能力,从而阻碍产业成长。因此,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具体措施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通过加速折旧和专项基金等措施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的能力: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倾斜性的政策鼓励新的科技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新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高度化。

第四,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产生的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只是着眼于弥补和校正市场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和不完全性等缺陷。托达罗指出,市场可能有效率地配置边际资源,但在引致经济结构的大量的不断变化方面可能是无效率的。〔14〕因此,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宏观调控仍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过去的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的体系已大为削弱,目前,90%的生产资料、95%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已放开由市场调节;〔15〕另一方面,以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间接调控的体系尚不健全。从目前来看,加强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关键是完善影响长期供给的产业布局、工业配置等政策和影响短期需求的经济杠杆调节政策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体系。

第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克服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强所形成的障碍。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化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求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贸易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二者的协调发展则是产业发展高度化的要求。因此,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协调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是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深层次分析,国际竞争力问题的产生有其内在必然性,实际上是技术、市场、产业组织三者互动变革的结果。〔16〕因此,对企业来讲,要通过技术进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相对优势,使竞争力建立在这种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要形成开拓市场的营销战略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优势;要进一步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改革,逐步克服目前组织结构存在的雷同、全能、僵化、臃肿和低效的问题,使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更富有效率。

第六,过去产业政策的不配套、不完善也是造成目前产业结构问题的一个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影响短期需求的政策和影响长期供给的政策不配套,需求政策力度大而供给政策力度小;二是影响宏观产业结构和影响微观产业组织的政策不配套,产业组织政策明显欠缺;三是影响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政策不配套,行业结构政策没有与区域政策结合起来,形成了产业政策的“悬空”。〔17〕因此,完善我国产业政策体系的重点,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政策要侧重于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结构调整。第二,产业组织政策应以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和名牌产品扩张为重点。第三,产业政策要与区域政策结合起来,对产业的区域性分工合作、合理布局作出规划,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第四,要合理引导消费,促进供需平衡,使生产和消费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注释:

〔1〕毛健,《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载《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13页。

〔2〕宏观经济课题组,《关于中国经济速度、结构、效益关系的研究》,载《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65页。

〔3〕〔6〕〔7〕〔12〕〔17〕《定出结构趋同化的误区》,载《光明日报》,1996年12月,第5版。

〔4〕〔5〕李京文,《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5期,40页。

〔8〕〔10〕〔11〕〔13〕苏汉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云南大学经济院编印,1992年,第78.68.74页。

〔9〕郭代模,陈志楣,《关于提高我国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载《管理世界》,1995年3月,71页。

〔14〕宋德勇,《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载《江汉论坛》,1995年,第8期,49页。

〔15〕〔16〕途明华、盛世豪,《国际竞争力:现代企企战略的核心》,载《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5月,53页

标签:;  ;  ;  ;  ;  ;  ;  ;  

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增长合理化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